尋找巴金的黛莉:關於巴金生前的七封信

2021-01-17 騰訊網

  抗戰前夕的黛莉

  趙瑜觀賞黛莉老人的相冊

  巴金寫給黛莉的信件原件

  2006年冬,作家趙瑜偶然在太原文廟一古董商那裡邂逅了巴金從未發表過的七封親筆書信,這些加起來近4000字的書信是年輕的巴金寫給「山西太原坡子街20號」一位「趙黛莉女士」的,信件背後的人物命運深深地吸引著作家——趙黛莉是誰?近百年時代風雲,她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從此,趙瑜「追隨著黛莉女士生活的足跡」,進行了長達兩年的「尋找巴金的黛莉」這一艱難而又神奇的過程。而趙瑜記錄全過程的報告文學作品《尋找巴金的黛莉》一經《中國作家》推出,便產生了轟動,並當之無愧地榮獲《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10萬元大獎,16位評委全票通過;榮登由《北京文學》月刊社主辦的「2009年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前列。多家報刊幾乎同步開始連載,《新華文摘》精編了5萬餘字給以刊發,眾多報紙紛紛推出巴金七封信的原文。值得注意的是,新華社連續組織了三篇由資深記者趙蘭英撰寫的新聞通稿,詳細介紹了趙瑜發現巴金信件以及苦苦尋找黛莉的整個經過,這種做法比較罕見。文學報以《明白人下笨功夫》為題,整版宣傳介紹了該書,《北京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華商報》等國內數百種報刊及時關注,各大網站同時展開熱議,越來越多的學者、評論家發表文章從各個角度提出肯定。作為批評界的重要刊物,《文藝爭鳴》今年二月號刊發朱競長文,將作品反響引向高潮。

  作品主人公趙黛莉和女兒趙健讀完全書後,熱情致電趙瑜和編者,感謝他們,並表示:「想不到我們成了新聞人物了!」但她們不希望媒體登門打擾,要求住址保密。

  關於自己的這部作品,趙瑜說:「今天的現實無疑是從歷史推衍而來的,任何民族都只有把歷史看成如自己的宗教般那麼重要,才能更好地關注當下。所以,文學作品的創作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現實和政策層面,因為你關注的這個問題很可能不久就能得到解決,一旦得到解決,作品就沒有意義了。因此,要從歷史上、從更深的地方去關懷土地與農民,才能告訴大家一些更豐厚的東西。」

  著名評論家雷達認為,這部作品是他一直在尋找的那種作品——就是一粒沙可見大千世界的好例子,由7封信引出了大滄桑、大境界、大悲憫。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評論家陳曉明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文章認為,晉文化的底蘊和晉人品性的書寫,是這部作品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可見趙瑜筆法老到,恰是毫無遮掩的紀實筆法,讓讀者體驗到晉文化的特有韻味;當然,更為深層的還在於書寫晉人的歷史命運。山西在近代中國一度是經濟和金融的中心,想想當年平遙古城,多少大戶人家,如今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山西在近代中國向現代中國轉型中的敗落,是中華民族令人驚懼的歷史變異。現在,尋找黛莉的過程正是這種歷程的艱難展開。尋找黛莉的故事攜帶出來的,是山西幾個大家族在20世紀的動蕩波折。尋找黛莉,幾經曲折,分析的卻是20世紀上半期山西的歷史,也是中國現代動蕩不安的歷史。中國的大家族捲入了生產、戰爭、政治、暴力,無一倖免,歷經事件的衝擊,或分崩離析,或顛沛流離,或苟全性命。這部作品最讓人震驚的主題隱而不現,卻時刻要爆發出來,那就是山西的也是中國的那些大家族,在20世紀無休止的戰爭動亂中的崩潰與滅亡。

  那些尋找黛莉的誤區,卻是展示中國現代歷史之創傷最有效的歷程。幾經尋找,探尋了多戶趙家,最後才找到了太原市坡子街20號趙公館,其主人出生於寧武趙家。這戶趙家到了趙廷雅、趙廷英這一輩,兄弟二人有些來歷,其遭際也嵌進了中國現代史。趙廷雅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歸國後以實業救國;趙廷英畢業於保定軍校,官至少將,卻落入汪精衛的漢奸陣營,命途多舛。這個家族與中國現代劇烈的社會革命裹挾在一起,家族的成員,或者反革命,或者革命,或者被革命摧毀。山西在現代中國劇變的年代就是一個戰場,打完抗日戰爭,再打解放戰爭,此後就是斬草除根的土改,再也沒有幾戶大戶剩餘下來。血雨腥風,山西的那些大家族、那些幾進幾出的大院,還有多少遺留下來?拆的拆,毀的毀,這就是我們的歷史、家族的劫難。

  陳曉明說,趙瑜作為晉人去書寫晉人,那種情感與情懷,恰恰有一種不可多得的深切、一種撕裂的痛楚。書寫者把歷史撕裂,歷史把家族撕裂,生命在撕裂的縫隙間留存下來。

  著名評論家李炳銀在《文藝報》發表文章,寫道:「關於巴金的研究,應該說已經是相當充分和多樣了。但是,巴金致黛莉這七封信的發現,依然可以給巴金研究帶來新的活力和內容。在巴金致黛莉的這些信中,既包含著巴金1937年前後的生活、工作情景,也很多地流露了巴金作為一個作家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對於人生的理解。」「巴金對於社會的責任擔當和對於他人的深情關愛,光是從這些信件中就有很多的表現,這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巴金所以成為大家的思想道德基礎、自我的社會承當精神與利他理念的實踐。巴金的作品在當時的青年人中的重要影響足以給人許多的啟示。趙瑜不是一個巴金研究專家,但他圍繞這七封信件對於巴金的人生和文學道路的簡要追溯,結合著現實的文壇,還是發出了我認為是精深的感嘆。」「《尋找巴金的黛莉》不是單純的史料公開和作家研究,趙瑜將這些信件巧妙地作為敘述的珍貴線索,並將其藝術地融入到一種歷史寫作追求中去,成功地表現出其藝術思想蘊涵和個性風格,成為當今紀實文學乃至整個文學創作中不多見的傑作。」

  作家韓石山很是看重這部作品中趙瑜的文體意識。韓石山認為:「此中的關鍵,在於找見那位1937年17歲、現若活著當近90歲,又顯然絕非本名的黛莉小姐。坡子街,襄汾,寧武,西安,線索斷了又續起,對象找錯了再重來,幾經挫折,幾多悲喜,終於找見了現居西安的趙梅生老人,解開了這七封不是情書卻滿含情義的書信的謎底,也解開了一個飽經世事滄桑的老人與她那個龐大家族的謎團。十幾頁紙質灰黃的書信,如一片又一片的雲霞,在歷史的天宇輕輕飄浮,聚集著什麼,又照耀著什麼。於是在這深邃的時空裡,我們聽到了救亡圖存的吶喊,也聽到了民不聊生的哀嘆,看到了河山遞變的痕跡,也看到了輾轉流離的艱辛。最小的和最大的、最薄的和最厚的,就這樣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尋找是緊張的,堪稱緊鑼密鼓,有時甚至到了間不容髮的地步。讀信則相對平靜,悠然神往而又屏氣息聲。這一緊一慢、一動一靜,大致規定了敘事的路徑,也調適了敘述的節奏;而這緊慢之際、動靜之間,又不是均衡用力,約略說來,前半部分敘事舒緩,信的插入就稠些,後半部分敘事緊湊,信的插入就稀些。第14節之後,已不再是尋找,而是黛莉了。這樣一路敘說下來,自然叮噹有聲,自然儀態萬方。這是一種文體美,也是一種大聰明。」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批評家李建軍在《中國作家》發表同期評論認為:「這部作品最大的意義,恐怕正在於它有助於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大師、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文學。真正的文學大師,從來就不是僅僅為文學而寫作的,從來就不是純文學低首下心的信徒,他們絕不會為了單純的美或形式上的真而犧牲人道意義上的善,而放棄愛的責任和利他的熱情。巴金顯然就是這樣的作家。趙瑜顯然了解巴金的信仰和追求的意義,也明白這七封書信對於讀者的價值。」

  作家邱華棟在博客裡寫道:「在《中國作家》雜誌第12期紀實版上,發表了山西作家趙瑜考證巴金當年給山西一個大戶人家的嬌小姐寫的七封情書——其實不算情書——的長篇敘事文章,功力深湛。過去,我知道巴金和蕭珊結婚的時候,他已經40歲了,當時我就有疑問,40歲的巴金過去從來就沒有談過戀愛?現在,這篇趙瑜的文章,給我們提供了一點線索。」「這篇文章寫得波瀾起伏,離奇的是,裡面三個人都姓趙——作家,文物販子和那個巴金的寫信對象黛莉;而且,給作家轉讓這些書信的趙姓文物商竟然離奇地被殺了。2008年,作家險些被當作兇手。兇手現在都沒有被抓到。」「作家將一個少女的命運和近代史聯繫在了一起,描繪了時代和個人命運的殘酷衝突。時下大量的娛樂垃圾、娛樂影視充斥,可是,這本書,要是拍成一部電影,我覺得挺好。」

  這篇報告文學較早的讀者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勇用大半個下午一口氣讀完了這本近10萬字的書。在趙勇的印象中,趙瑜以往的作品是比較喜歡高調敘事的,但這篇作品卻寫得相當冷靜和節制;而更讓趙勇感興趣的是,或許是由於「尋找」本身的峰迴路轉、柳暗花明,這篇報告文學寫得簡直就像偵探小說。在新京報及網上發表的專文裡,趙勇表示,「我總覺得裡面藏著某種玄機,這種玄機似乎也是構成《尋找巴金的黛莉》的魅力要素之一。」

  據悉,著名評論家白燁、賀紹俊、陳丹晨、劉茵、崔道怡、黃集偉、左文等,對作品也先後予以好評。

  讀者齊文義說,趙瑜尋訪黛莉,讀者關注著黛莉。尋找黛莉,趙瑜付出了艱辛。黛莉健在,令趙瑜欣喜,也令所有讀過此書的人感到欣慰。「精湛的語言,巧妙的布局,是一部不多見的報告文學,令人讀了還想再讀。作家那種情懷、那種執著,令人肅然起敬。」

  讀者王慶高在博客中寫道:「這部紀實作品寫得引人入勝,使我愛不釋卷,一口氣讀完。別的我先不說,僅就趙瑜先生的深入精神,就非常令我感動。可見,作為一個作家,應該具有那樣的品格。一個作家,若沒有生活、沒有對生活的深入了解、沒有對生活的細心研究和觀察,單靠技巧和小聰明,是寫不出什麼好東西來的。」

  在眾多的人物事件裡,趙瑜更看重的是那個時代平凡人的命運:「民國是一段使人嘆為觀止、熱淚長流的歷史。在那個社會大動蕩時期,曾經發生過很多故事,特別是對於那些嚮往新生活的女性讀書人、女知識分子,她們並非都像《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那樣表現出革命性,而是在非常複雜的條件下完成自己的人生的。但是,這種研究現在還相對邊緣化。這些女知識分子的命運誰去關注?她們的命運和歷史就不值得我們去了解和探尋嗎?我願意去挖掘這些。」

  作品中主人公的命運牽動著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更勾起了很多當年熟悉趙家情況、與趙家有過來往的人們的回憶和懷想,他們紛紛給媒體寫信、打電話,希望通過作者以及媒體與健在的黛莉老人建立聯繫。有一位趙女士自稱是黛莉在並的後人,表示出強烈的尋親願望。《華商報》特別刊出《巴金的「黛莉」在西安》一稿,代表廣大讀者給黛莉老人獻上美好的祝福。太原讀者郭宇一將家中珍藏多年的黛莉三姐妹合影主動提供給趙瑜使用。就在筆者做客趙瑜家裡了解相關情況時,一位寧武籍王姓讀者登門拜訪作者,回憶講述自身與趙家的淵源。讀者齊文義在博客中寫道:「少年時,我父親就常常講起關於趙家的一些事情。趙家雖然富有,但對下人、僱工不薄,每年正月,他們都要大辦酒席,宴請賓朋、親友,一個正月,幾乎天天請人。因人手不足,常僱一些年輕人幫忙打雜,我父親就幹過這樣的事情,父親說除了能跟上吃幾天好的,還能賺一些工錢;他對當年的趙家人也非常熟悉。那個如雷貫耳的趙務承,便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現在讀此書,我方知那應該是黛莉的曾祖父。」

  一些讀者通過對巴金七封信的閱讀,投書媒體,認為應該好好挖掘、宣揚巴金信件裡令人震撼的精神世界。《新民晚報》發表讀者陳歆耕的文章,認為「一個已經寫出《家》等優秀作品的著名作家不厭其煩地給一個普通讀者寫信,這一舉動本身促使我思考一個作家究竟如何面對他的讀者?巴金的那句名言把心交給讀者,在這7封信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可以看出來,巴金在信中完全把這位未曾謀面的讀者看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了,深切、無私地關心著她的一切,完全沒有一點點高高在上的架子。」他表示,廣大媒體何不好好「炒炒」巴金的七封信,看看巴金在與讀者的信件往來中表現出的足夠耐心和博大愛心;而巴金在信中的娓娓話語,尤其是「不要崇敬我,我是一個極平凡的人」的誠摯表達,深深打動了新華社資深記者趙蘭英。該記者特別摘出這句話,作為其新聞通稿的標題與核心。

  《尋找巴金的黛莉》已經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隆重出版,首印5萬冊已經售罄。在今春舉辦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由黃集偉等八位著名書評家組成的專家組,將《尋找巴金的黛莉》列為漢語原創作品首位,向全國多渠道書店推薦;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在文學作品中加印八面彩頁,以最大限度地抑制盜版。作者趙瑜表示,對於作品發表以來各種好的意見以及重要的新資料,將在再版時予以補充修訂。我們相信,隨著閱讀的進一步深入,這段盪氣迴腸的故事將會更為廣泛地流傳,時代與個人的命運糾結會帶來更多有價值的思考。

  著名評論家李炳銀在《文藝報》發表文章,寫道:「關於巴金的研究,應該說已經是相當充分和多樣了。但是,巴金致黛莉這七封信的發現,依然可以給巴金研究帶來新的活力和內容。在巴金致黛莉的這些信中,既包含著巴金1937年前後的生活、工作情景,也很多地流露了巴金作為一個作家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對於人生的理解。」「巴金對於社會的責任擔當和對於他人的深情關愛,光是從這些信件中就有很多的表現,這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巴金所以成為大家的思想道德基礎、自我的社會承當精神與利他理念的實踐。巴金的作品在當時的青年人中的重要影響足以給人許多的啟示。趙瑜不是一個巴金研究專家,但他圍繞這七封信件對於巴金的人生和文學道路的簡要追溯,結合著現實的文壇,還是發出了我認為是精深的感嘆。」「《尋找巴金的黛莉》不是單純的史料公開和作

相關焦點

  • 《尋找巴金的黛莉》披露巴金與一位女讀者的7封書信
    近日,紀實文學《尋找巴金的黛莉》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該書揭秘年輕時的巴金與黛莉小姐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展現了一位新時代女性的坎坷命運以及在歷史長河中的大家族傳奇故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據趙瑜介紹,這7封信是巴金用鋼筆書寫的真跡,應該沒有發表過。收信人地址前後一致,都是「山西太原坡子街20號」,收信人姓名均為「趙黛莉女士」。7個實寄信封俱在,其中兩封保留著數枚民國時期的郵票,上面分別印有孫中山頭像和蔣介石頭像。寄收郵戳依稀可辨,有「平滬」、「上海」、「北平」、「陽曲太原」等字樣,可辨認的時間為「民國二十五年」,即1936年。
  • 巴金與神秘少女的7封書信背後,竟藏這樣一段往事……
    巴金的信溫暖,動人,熱忱,筆底全是殷殷的關切和愛護,透著一種責任、一種信仰。趙黛莉是誰?這位在80年前與巴金頻繁通信的新女性,她經歷了怎樣的一生?一個女子的平凡生命,是否因為與巴金的通信而改變?從此,趙瑜「追隨著黛莉女士生活的足跡」,進行了長達兩年的「尋找巴金的黛莉」這一艱難而又神奇的過程。
  • 以「巴金夜光杯郵筒」為媒,南洋學子開啟跨越時空的對話!
    作為該校開展「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活動的延續,在老校友巴金誕辰116周年前夕,學校攜手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和金海岸工作室,共同激活南洋中學博物館內的「巴金夜光杯郵筒」,希望可以通過「以文會友」的方式,開啟一場南洋學子跨越時空的對話,也將一份對校友的深情和緬懷長久留存下去。
  • 沈從文叩開巴金的家,半個世紀的「老友記」終於再接續
    巴金先生在武康路113號的生活場景昔日高朋滿座的客廳,此時冷冷清清,樓上的書房、臥室仍然被封著,全家人擠在一樓,客廳不得不改成臨時臥房。大約好久不接待客人了,外廊的地面和幾張舊藤椅都灰撲撲的,茶几也不見了,廊前欄杆油漆斑駁,百葉窗孤寂地亂垂著,顯然好久沒有人來照顧過。一切都失去往日的精緻和幽雅。
  • 巴金的愛情:不愛則已,一愛就是一輩子
    1907年巴金的家庭合照,前排左一抱者為巴金巴金卻獨善其身,他的樂趣不在於愛情,不在於徵服女人,哪怕有很多女讀者給他寫信,那些長長的信,訴說著看完他的作品後,她們腦子裡的纏綿悱惻,和對他的仰慕,可巴金經常看都不看。他覺得談戀愛浪費時間,消耗意志,他說,「愛情是火,玩火,是危險的。」
  • 巴金在山東|六天五夜,巴金在沂水看了四場電影參加多次重要會議
    8月8日晚上放映第三場電影,影片名叫《衛國保家》(巴金日記記載為《保家衛國》,誤)。這個電影是根據和巴金一起前來沂水的陶鈍當年在莒南寫的長篇《新編楊桂香鼓詞》改編的。電影是晚上八點開始放的,但巴金九點才趕到現場,所以只看了後半部。
  • 巴金和《寒夜》
    巴金 巴金,原名李堯棠。蕭珊愛稱呼他「李先生」。文革時,蕭珊受到了巴金的牽連,整日被批鬥,得了肝癌,很快與世長辭。巴金將她的骨灰盒每晚放在枕邊,一直到去世。2005年,巴金病逝,兩人的骨灰被一同灑入了上海長興島附近的東海。
  • 青年巴金的讀書和寫作
    19歲的巴金離開四川成都,去南京和上海求學,不久之後他得了嚴重的肺病。這件事讓他很憂鬱,他報考北京大學的夢想被阻斷了。養病期間他讀了很多小說。巴金在巴黎拉丁區的一個小公寓裡,開始他第一部小說《滅亡》的寫作。「每晚上一面聽著聖母院鐘聲,一面在一本練習簿上寫一點類似小說的東西,這樣在三月裡我就寫成了《滅亡》前四章。」巴金回憶說,「我在法國學會了寫小說。我忘記不了的老師是盧梭、雨果、左拉和羅曼·羅蘭。」在青年巴金的寫作中,可以看到盧梭主張社會契約、反對不平等、提倡個性尊嚴和熱誠坦白等方面的影響。
  • 悅讀:巴金《家》
    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家,巴金筆下的《家》,它似乎代表著壓抑、代表著沉重、代表著悲劇。《家》這部作品有一些人會把它看成就是巴金的家庭紀實,其實不然。巴金在出版後的幾次補序中也多次提過,《家》不是為他的家庭單單寫的一部歷史,而是寫的一般封建大家庭的歷史,而事實也是這樣的,我們在《家》中看到了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封建大家庭的模樣,固然有新思潮新理念的衝擊,但還是有舊封建舊禮教的壓迫。
  • 經典重溫:在巴金《家》《春》《秋》中,尋找《紅樓夢》的影子
    本文接上次的話題繼續探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即《家》《春》《秋》(以下簡稱《激流》)。如冰心所說:「巴金是一個愛人類,愛國家,愛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為寫作而寫作的作家……」 《激流》和《紅樓夢》一樣,都記錄了封建大家族的衰落過程。因而許多讀者會將其譽為現代版的《紅樓夢》。關於這個問題,深入研究後便不難發現,民國作家借鑑《紅樓夢》創作長篇小說並非孤立現象。
  • 巴金: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人
    ,大學5年,沒有一個人知道他是巴金的兒子。畢業分配時,很多人為子女能分到一個好單位四處託關係,但巴金堅決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一幹20多年,照樣是沒幾個人知道他的父親是「人民作家」巴金。 巴金90歲生日,時任上海市政協主席的陳鐵迪登門拜訪,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屬下李小棠也在,好奇地問:「你怎麼也來了?」 這時有人告訴她:小棠是巴金的兒子。
  • 《家》 巴金
    但不論怎麼說這些寫於巴金年輕時的作品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起浮變遷,而晚年巴金的《隨想集》《真話集》《探索集》《病中集》和《無題集》雖然意圖寫一些深刻的東西,但文革的陰影尚存,加之老先生又年事漸高,不論是銳氣還是勇氣,都已不復當年的《滅亡》。所以早期的作品儘管在生活閱歷等諸多方面盡顯稚氣,但那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虎氣卻是真正讓他的作品衝破時代黑暗的核心力量所在。
  • 「憩園」中的萬千風景近:20年巴金作品的海外傳播與研究
    海外影響依然強大重印新印生機勃勃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了一個巴金作品翻譯高峰,他的作品尤其是小說中的代表作不僅有眾多語種的不同譯本,比如《家》就有40多種外文譯本,甚至還出現一部作品同一語種有不止一個譯本的情況。
  • 巴金: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人 | 家風
    巴金的這句名言,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他的子女後代一直都踐行的座右銘和家訓。▲ 1988年,巴金與小孫女暄暄巴金和妻子蕭珊有兩個孩子,女兒李小林和兒子李小棠。兩個孩子自幼受父親影響,都非常熱愛文學,成年後也都從事文學工作,在各自領域裡成就卓著。
  • 巴金與妻子:一生愛一人足矣,守著骨灰度餘生,永不說再見
    巴金1.人民作家巴金1904年,巴金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年少的巴金受新思想的影響,內心極度渴望自由,因此在他16歲的時候就進入成都外國語學校學習,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擺脫家庭的控制。鳥兒在籠子裡想飛,巴金的刻苦學習終於等來了回報。
  • 紀念巴金|《激流三部曲》的藝術生命力為何長久
    本書不僅詳實地書寫了巴金一生中的各種經歷,還通過巴金不同階段的文學作品來佐證當時的社會環境及巴金的思想形態等方面。 「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巴金文學道路上的一座豐碑,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卓著的小說力作之一。
  • 你真的看懂了巴金的《家》嗎?這部作品的本質是在寫反抗
    王義安的《巴金的<家·春·秋>及其它》認為巴金的《家》普及性遠遠高於魯迅的《吶喊》,受讀者歡迎是在於作家豐富熱烈的感情以及貫穿於文字中的愛,巴金對安那其主義的信仰沒有削減其作品的價值,恰賦予他對世界的熱愛。指出他作品的缺點就是過多地揭露黑暗與腐朽,應在作品中加入更多的進步的浪漫主義的要素。
  • 沙奎爾-奧尼爾:艾倫-巴金我愛你,嫁給我吧
    虎撲籃球5月23日訊 今日,TMZ記者在紐約採訪到沙奎爾-奧尼爾,出乎意料的他在鏡頭之前對艾倫-巴金大膽示愛,並盛讚她在《野獸家族》全季影片中的精彩表演。艾倫-巴金現年63歲,是美國知名女演員,在熒幕上塑造的最經典角色是在1989年同阿爾-帕西諾合作的《午夜驚情》中扮演危險又性感的美女角色海倫。
  • 吉林藝術學院紀錄片《巴金》製作服務項目招標公告
    項目概況:吉林藝術學院紀錄片《巴金》製作服務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吉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網投標人系統內獲取招標文件,並於2021年1月12日9時30分(北京時間)前遞交投標文件。一、項目基本情況1、招標編號:SJLDL20201127005GKXM12、項目名稱:吉林藝術學院紀錄片《巴金》製作服務項目3、任務通知書編號:項目採購X[20201111
  • 巴金為什麼能夠寫出《隨想錄》?其中人性論的思想淵源是什麼?
    巴金對人性普適性的認同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巴金少年時期特殊的家庭成長環境;其二是巴金青年時期受到五四精神的洗禮。五四前後傳入的西方文化思想對巴金人性思想的普世性認同影響頗深,特別是西方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和法國盧梭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