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人 | 家風

2020-12-26 澎湃新聞

作者:玄圭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生活理念、人生信條充斥人們的頭腦,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讓人迷失。而真正能流傳千古,支撐起中華民族精神之內核的,則是那些一代代傳下來的家風家訓。

——小婚家

01

「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的來說,它是細水長流,碧海無波,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的人。」

巴金的這句名言,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他的子女後代一直都踐行的座右銘和家訓。

▲ 1988年,巴金與小孫女暄暄

巴金和妻子蕭珊有兩個孩子,女兒李小林和兒子李小棠。

兩個孩子自幼受父親影響,都非常熱愛文學,成年後也都從事文學工作,在各自領域裡成就卓著。

但他們都非常低調,是十足的「芸芸眾生裡的普通人」。

李小林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文學系,現為《收穫》雜誌主編,但無論是對身邊人還是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她的自我介紹都是兩個字:「編輯」。

▲ 1949年,巴金與夫人蕭珊和女兒小林

巴金的兒子李小棠是復旦大學高才生,大學5年,沒有一個人知道他是巴金的兒子。畢業分配時,很多人為子女能分到一個好單位四處託關係,但巴金堅決不跟任何人打招呼。

▲ 1962年,巴金在上海武康路寓所與夫人蕭珊、兒子小棠、女兒小林

後來很多同學的工作都比他好,李小棠則前往上海市政協文史室工作。一幹20多年,照樣是沒幾個人知道他的父親是「人民作家」巴金。

巴金90歲生日,時任上海市政協主席的陳鐵迪登門拜訪,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屬下李小棠也在,好奇地問:「你怎麼也來了?」

這時有人告訴她:小棠是巴金的兒子。

02

除了一對兒女,巴金的侄子李致也深受他的影響。

1942年,巴金回成都,當時他已完成了《家》《春》《秋》等巨著,不少成都青少年登門請他題字,11歲的李致也拿了個本子請他寫。

巴金示意他不要透露兩人的關係,

用毛筆給李致寫了四句話:

「讀書的時候用功讀書,玩耍的時候放心玩耍。說話要說真話,做人得做好人。」

「人各有志,最重要的是做人。」

慢慢長大後,李致理解了巴金這句話的深意。

「我小時候對這四句話理解不深,只是覺得『玩耍的時候放心玩耍』簡直講到我心坎裡去了,因為我外祖母要我『有空就讀書』。隨著年齡增長,才知道『講真話,做好人』才是真正核心。」

李致說,通俗一點說,「做好人」就是不沽名釣譽,「在芸芸眾生裡做個普通人」。

▲ 巴金寫作彩照

巴金去世後,老家四川打算翻修故居,但他的子女們堅決不同意,因為巴金向來低調,反對鋪張浪費;四川省作協和上海市作協都準備設「巴金文學獎」,但巴金的兩個孩子照樣婉拒了。

李小棠說:

「父親一直不願意鋪張浪費,不願意驚擾別人。他在世時就跟我們說過,不想花國家的錢來盜名欺世。」

雖然文學成就無法與父親同日而語,

但李小棠在文學創作上其實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創作了《小鎮上的羅曼史》《天橋》《四十而立》等多部著作,還有不少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

一直把巴金視為父親一般愛戴和敬仰的侄子李致說,

他的兒子、女兒都是科學家,

但他們都非常低調,都在踐行爺爺巴金的家訓:在芸芸眾生裡,快樂地做著普通人。

▲ 巴金在寫作中

李小棠和姐姐至今仍埋頭工作,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家世,這讓他們感到自在輕鬆。

父親在世時不利用他沽名釣譽,父親離世後,姐弟倆說對父親的想念和尊敬放在內心深處就夠了,沒必要動不動拿出來說。

是的,在芸芸眾生裡,一邊努力上進一邊過普通人的生活,才真正快樂和幸福。

(本文根據「人民網」「新浪網」等相關報導整理)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中國情感幫助全媒體平臺,關注女性自我成長、親密關係維護。溫暖風趣,與你聊聊愛情婚姻那些事兒;專業理性,力邀眾多心理諮詢師,為你解答情感困惑;線上線下,微課沙龍情感陪護。(微信/微博/今日頭條:婚姻與家庭雜誌)

原標題:《巴金: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人 | 家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巴金: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人
    而真正能流傳千古,支撐起中華民族精神之內核的,則是那些一代代傳下來的家風家訓。 ——小婚家 01 「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的來說,它是細水長流,碧海無波,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的人。」
  • 清華大學教授女兒都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其他芸芸眾生呢?
    在演講裡邊,劉瑜說了一句話,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眾人愕然,清華教授的女兒都這樣了,那其他芸芸眾生呢。這到底是高級知識分子熬製的心靈雞湯,還是傳統宿命論的回歸,一時眾說紛紜。不管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 芸芸眾生,平凡的人還是佔大多數,學會接受自己只是個普通人
    曾記得以前,有一個同學整天不好好學習。老是糾結自己長大了究竟是當數學家呢?還是當文學家?以至於經常鬧出笑話來,上課經常神遊,每天只知道自顧自地往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去學習。後來,嚴重的偏科,以至於連很普通的學校都沒有考上。這個時候,他才真正意識到自己以往想多了,自己只不過是個普通人而已!
  • 尋找巴金的黛莉:關於巴金生前的七封信
    著名評論家李炳銀在《文藝報》發表文章,寫道:「關於巴金的研究,應該說已經是相當充分和多樣了。但是,巴金致黛莉這七封信的發現,依然可以給巴金研究帶來新的活力和內容。在巴金致黛莉的這些信中,既包含著巴金1937年前後的生活、工作情景,也很多地流露了巴金作為一個作家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對於人生的理解。」
  • 悅讀:巴金《家》
    覺新是受過新思想薰陶的「新青年」,他曾有一個美妙的幻夢,卻親手打破;他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卻也親手把它毀滅。覺新雖然不滿舊家庭的專制,但處在長房長孫這樣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禮教較多約束,使他養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性格,他的思想與行動總是矛盾,拿「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將自己的頭腦麻痺。與梅相愛,卻又讓父親用拈閹的方法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去跟瑞珏結了婚。
  • 巴金在山東|六天五夜,巴金在沂水看了四場電影參加多次重要會議
    一個多小時後的七點鐘,巴金又在宿舍裡吃上了當天的晚飯。他們的午餐和晚餐間隔時間很短,這是因為趕路而造成的。那一碗濃香可口的打滷面午飯給巴金留下深刻印象,讓他感到口有餘香,很是難忘。當天晚上放映隊在巴金他們居住的宿舍東側廣場上為民眾放映《史達林格勒戰役》。這部電影中蘇軍在冰天雪地裡不畏犧牲、英勇奮鬥的故事非常感人,觀眾們看得投入,都沉浸在電影情節中,深受感動。但非常遺憾的是,一個小時後因機器故障放映只能暫停下來,觀眾意猶未盡。
  • 巴金和《寒夜》
    巴金 巴金,原名李堯棠。蕭珊愛稱呼他「李先生」。文革時,蕭珊受到了巴金的牽連,整日被批鬥,得了肝癌,很快與世長辭。巴金將她的骨灰盒每晚放在枕邊,一直到去世。2005年,巴金病逝,兩人的骨灰被一同灑入了上海長興島附近的東海。
  • 青年巴金的讀書和寫作
    「我並未學過文學,中文的修養也不高,唯一的長處是小說讀得多,古今中外作品能到手的就讀,讀了不完全忘記,腦子裡裝了一大堆雜貨。」巴金說。這裡的雜貨是指各種流派的作家和作品,他都喜歡,都在寫作中有所借鑑。他說:「我不是文學家,不屬於任何派別,所以我不受限制。唯其不是文學家,我就不受文學規律的限制。」23歲他去法國留學。
  • 丁真眼睛裡藏著的教育觀:做一個有能力幸福的普通人
    有句評論深得人心,一看就是一雙沒有經歷過學而思和奧數的眼睛……;親子群裡,看到這句話,媽媽們無不雙手點讚。無數被雞的娃娃們,好象眼神裡都難掩疲憊。她說自己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也許通往幸福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時候解鎖孩子快樂學習,擁有幸福生活能力的技能了。
  • 《尋找巴金的黛莉》披露巴金與一位女讀者的7封書信
    2004年,作者趙瑜在古董市場偶然尋覓到7封巴金的舊信——70多年前巴金致山西少女趙黛莉的信,這引起了他的興趣,並由此展開了近三年的追蹤調查。幾經周折,他終於在一些年近百歲老人口中發現趙黛莉的線索並最終找到了年屆90、本名叫趙梅生的趙黛莉老人。在趙梅生老人的講述中,一個在亂世中追求自由的文學女青年的坎坷命運漸次呈現。
  • 巴金的愛情:不愛則已,一愛就是一輩子
    民國那個年代的風流才子,又不是沒有,多的都數不過來,徐志摩、胡蘭成、郭沫若等等,愛一個棄一個,都形成了一種風氣。1907年巴金的家庭合照,前排左一抱者為巴金巴金卻獨善其身,他的樂趣不在於愛情,不在於徵服女人,哪怕有很多女讀者給他寫信,那些長長的信,訴說著看完他的作品後,她們腦子裡的纏綿悱惻,和對他的仰慕,可巴金經常看都不看。
  • 堯棠公館:帶你住進巴金小說裡,感受老成都的韻味
    美棧君在整理SLH在大中華區的成員名單裡,發現了一家別具一格的酒店——堯棠公館。非常值得推薦,想必喜歡打卡新酒店和喜歡拍攝網紅照片的朋友都知曉這家新成員酒店。酒店地處天府一街及劍南大道之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卓越;雖地處高新區繁華地段,卻隱於錦城湖公園一側,延景入室,靜享繁華都市中的一方綠意安寧。
  • 《家》 巴金
    只是空氣裡還瀰漫著哀叫的餘音,好像整個花園都在低聲哭泣。其實這段描寫在很多地方都是站不住腳的,一個絕望求死的人,怎麼會長叫,又怎麼會哀叫,我很懷疑。但不論怎麼說這些寫於巴金年輕時的作品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起浮變遷,而晚年巴金的《隨想集》《真話集》《探索集》《病中集》和《無題集》雖然意圖寫一些深刻的東西,但文革的陰影尚存,加之老先生又年事漸高,不論是銳氣還是勇氣,都已不復當年的《滅亡》。
  • 《西遊記》中的資本論:三界之間的芸芸眾生,就是神仙們的資本
    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印象裡,神仙就應該是一種超脫凡俗,仙氣飄飄,與世無爭的形象。在他們的世界裡,似乎只有真善美,而不存在高低貴賤或者權利地位的爭端。畢竟古往今來已經有太多神話故事,都在渲染著這種童話般的色彩,使人覺得神話世界就是一個完美的世界。
  • 紀念巴金|《激流三部曲》的藝術生命力為何長久
    文學道路上的豐碑 文 | 李存光 《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描寫1920年冬到1921年夏末發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四世同堂的官僚地主大家庭高公館裡的故事。
  • 初心|他是戲劇大師,也是芸芸眾生的一員
    他是戲劇大師,卻也是芸芸眾生的一員。他不能拒絕上天賜予的神來之筆,在23歲就寫出了驚世的《雷雨》,卻也無法衝破「自我」的束縛,未能超脫一生的苦悶。曹禺留給世人的是一個偉大而傷感的背影,一出華美而悲涼的人生戲劇。「你小小年紀,哪裡來的那麼多苦悶?」
  • 家風 | 玉佩裡的家風故事
    玉佩身後是勤儉的家風,家風背後是勤儉的社會。玉佩影響家風,家風影響世風。歷史如此、當下如此、以後復如此。壞家風臭名昭著。雲南原省委書記秦光榮的貪腐家風,不僅害了自己,還嚴重影響了雲南省的黨風政風和幹部作風。周永康的不堪家風更大範圍的帶來嚴重負面影響。好家風口口相傳。習總書記和睦的家庭,嚴禁的家教,給世人留下楷模榜樣。
  • 沈從文叩開巴金的家,半個世紀的「老友記」終於再接續
    1934年,巴金與沈從文在北平府右街達子營沈寓那是一個別有意義的下午,前一天晚上,巴金的外孫女降生了,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多少會來衝破這個家中每個人心頭那看不見的烏雲。談好事情分手時,沈從文邀請巴金到青島去玩,並說可以住在他的宿舍。這樣的初交,平平淡淡,或許,沈從文的邀請僅是一個客套,巴金一點也不客套,說來就來。沈從文住在一棟三層小樓上,這是山東大學的教師宿舍,花崗巖外立面,臨海而立。1931年夏天,「初初來到這個地方,我住在山東大學和第一公園之間福山路轉角一所房子裡,小院中有一大叢珍珠梅開得正十分茂盛。
  • 成都有一個家風博物館
    家風家訓既見證時代變遷,也是人文歷史的傳承。在成都,不管是客家人還是普通人家,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8月18日上午,行腳成都應邀走進位於匯泉北路的家風博物館,與老成都共話成都民風民情。家風博物館是今年剛創辦的主題性博物館,該館的展陳既有家風家訓的展示,也有家譜陳列,更有著與家風有關的楹聯,讓人仿佛走進了傳統文化的深處。看到「清白遺風」這幾個字讓我想起了前幾年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冊書《清白舊家風》來。
  • 巴金與妻子:一生愛一人足矣,守著骨灰度餘生,永不說再見
    前言:我們許多人印象裡的民國,是一個渣男渣女扎堆的時代。渣男如徐志摩,飽讀詩書戴著框架眼鏡;又如胡蘭成,才華橫溢天性浪蕩。不過有這樣一位作家,他一生只愛一個女子,這名女子去世後,他守著她的遺體不願下葬,只因她說過「害怕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