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看完《敦刻爾克》一種感同身受的視聽語言

2021-01-08 QM工作室

哈嘍小主們,你們好呀,我是咖咖,最近被炒得火熱的《敦刻爾克》,咖咖也看了,咖咖個人覺得,就藝術本人而言,《敦刻爾克》是成功的,這部影片開始於敦刻爾克大撤退時絕望中的希望,結束於撤退成功後希望中的絕望,看過電影的人應該不難看出,兩者之間看似矛盾,實則是相同的。

敦刻爾克是二戰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事件,它對整個二戰的格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導演在《敦刻爾克》這部電影中並沒有採用大規模的方式來講述這一有著「傳奇的撤退」稱號的行動,而是以三處在敦刻爾克撤退行動中的不同人物分不同的維度分開來展現,隨著主人公的親身經歷,讓觀眾也如同感同身受一樣的體驗著他在這次大撤退中所遭遇的一切,這一點絕不是幾次轟炸的視聽所能個達到的,而是這種通過劇情、人物、畫面和配樂等各個方面,才營造出了身臨其境一般的視聽體驗,然後最終再匯聚於敦刻爾克大撤退順利完成的這一歷史時刻。

影片在一開場的時候,就像《黑暗騎士》一樣,營造了一種讓人提到嗓子眼的氛圍,而這種高度緊張的視聽感受並不適合未成年的孩子們,應為就連咖咖這種成年人在看到的那一瞬間都有點發蒙,不知所措。所以會讓觀看者產生一種錯覺,將自己認為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內心的恐懼感也會隨著劇情的推進漸漸增加,甚至有時候還會有一種快要窒息的感覺。

這場電影的成功跟演員們超神的演技是分不開的,不論是西裡安墨菲、湯老師、肯尼思布拉納和馬克裡朗斯這些實力派性格演員,還是芬恩懷特海德和湯姆格林卡尼為首的一眾小鮮肉在影片中都有令人過目難忘的表現,如果說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那他們在電影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有一種源於生活但卻又高於生活的感覺,

特別是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他們各自內心所產生的情緒波動,會讓觀眾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這些人物不像是演員們所演出來的,而就像活生生的真人一樣,讓原本就震人心魂的劇情變得更有感染力,隨著劇情的推進,不難發現《敦刻爾克》這部電影是沒有主演的電影,從多個視角將這次大撤退還原,不僅讓人們感受到了扣人心弦的緊張,也讓人們看到了戰爭陰雲下的殘酷,而《敦刻爾克》從第一幀到最後一幀,就像一個巨大的影像成就,提供了驚人的視覺奇觀。所有這一切都在敘述著絕望中人性或大或小的負面。然而,諾蘭只是靜靜地講述著,沒有指責,沒有評價。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視聽語言?帶你了解視聽語言基本內容及對於電影的重要性
    前言上篇文章我們主要介紹了「影評的結構框架和寫作方法」,如果沒有看過的小夥伴可以看一下,因為我們的課程是由淺入深的。今天我們介紹的是關於「視聽語言」的基本簡介和理解方法。電影作為一門畫面與聲音結合的藝術產物,分析好視聽語言才能夠更好的把握電影。這篇文章我將分成「什麼是視聽語言?」
  • 《敦刻爾克》你全看懂了嗎?結構複雜細節滿滿
    片中,諾蘭玩起交叉剪輯的藝術,巧妙運用「一周、一天、一小時」三條時間線,詳略得當還原了這場史詩般大撤退的原貌,讓觀眾看完直呼震撼。   記者發現,影片吸引了不少觀眾「二刷」「三刷」,他們表示,雖然這次諾蘭不玩燒腦套路,但電影結構依然非常複雜:「如果不多看幾遍,恐怕會錯過很多細節。」
  • 「敦刻爾克精神」是一種什麼精神
    「敦刻爾克精神」是一種什麼精神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程千千 編譯 2017-07-26 10:02 來源:澎湃新聞
  • 蒙太奇是必須要掌握的視聽語言!帶你從入門到精通(下)
    前言上篇文章我們主要介紹了「視聽語言的基本內容(下)」,如果沒有看過的小夥伴可以看一下,因為我們的課程是由淺入深的。今天我們介紹的是關於「視聽語言的重要部分——蒙太奇的進階課」。蒙太奇作為視聽語言裡面最難理解,最難把控的一部分需要單獨拎出來講解。
  • 導演諾蘭詳解《敦刻爾克》:這是一部懸疑驚悚片
    動作劇情戰爭片《敦刻爾克》(Dunkirk)8月21日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和製片人艾瑪·託馬斯(Emma Thomas)聯手出席,揭秘臺前幕後為影片造勢。不久之後的9月1日,海外好評無數的《敦刻爾克》就將正式登陸內地院線,目前影片預售已在各大售票平臺和影院全面開啟。
  • 導演諾蘭:《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是懸疑片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和製片人艾瑪·託馬斯(Emma Thomas)「《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而是懸疑片」《敦刻爾克》是諾蘭首部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耗時三年拍攝,諾蘭坦陳選擇這一題材的初衷,是「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歷史傳奇對他的深刻影響。
  • 四個經典的視聽語言案例
    周傳基:「電影的表現媒介是視聽語言,這個視聽語言不是文字符號,是聽得見、看得見的」。這段視頻剪輯了周傳基老師曾經在教學視頻中使用的四個案例,個個案列都是很高級的,商業領域內的廣告拍得那麼豐富、漂亮,現在依然歷歷在目,並對這樣的視聽語言感悟至深,這是電影獨有的語言,區別於戲劇、小說、音樂、繪畫等媒介語言。
  • 看《敦刻爾克》是件很「累」的事情
    但是《敦刻爾克》沒有故事。《敦刻爾克》有三條線,一條是英國士兵撤退回國,一條是英國空軍阻攔德軍,一條是英國百姓自發開船救士兵。如果和諾蘭之前的電影比起來,這三條線都十分單薄,沒有多少能讓觀眾記住的劇情,劇情不在跌宕、驚奇,而是平淡、無味,一句話就能講完。
  • 【HD】《敦刻爾克》2017年歷史戰爭片,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導,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官方網站: www.dunkirkmovie.com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法國 / 美國 / 荷蘭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上映日期: 2017-09-01(中國大陸) / 2017-07-13(倫敦首映) / 2017-07-21(美國)片長: 107分鐘又名: 敦刻爾克大撤退 / 敦克爾克大行動(
  • 《敦刻爾克》IMAX精彩五大看點:你還會說這是順溜嗎?
    《敦刻爾克》IMAX精彩五大看點: 你還會說這是順溜嗎?備受矚目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新片《敦刻爾克》,帶出戰爭片的全新高度,回歸到最純粹的以影像訴說故事。以下重點列出電影中的精彩5大看點,鼓勵影迷親臨戲院,體驗這場人類史上的最大撤退行動。
  • 評《敦刻爾克》:希望是武器!生存就是勝利!
    今天跟大家探討一部電影大咖、電影狂人、知名導演、《盜夢空間》、《蝙蝠俠:黑暗騎士》、《星際穿越》的創造者:諾蘭先生的戰爭片《敦刻爾克》。三刷《敦刻爾克》後,必須要承認,這不算是一部對影迷們討好的電影。但是借用馬特·佐勒·塞茨影評裡的一句話,我可能說不上有多狂熱地愛它,但是我就是不能停下來不想它。
  • 我與凡人諾蘭聊了聊,《敦刻爾克》為什麼值得看?
    《敦刻爾克》當然很好看,也很值得看。關於這部電影,你有權知道更多。後勤組也都得考慮進去……所有細節全部考慮完之後,我就會意識到:「怎麼能夠沒有劇本呢?」至於問我是否拒絕過諾蘭的要求?我覺得我沒有拒絕過,我會直接問他你想怎麼操作,通過一些問題讓他意識到沒有劇本很難成型——儘管相較於以往的作品而言,這次的劇本是比較簡單的。
  • 結局眾人皆知,但《敦刻爾克》贏的恰恰是未知感
    但是,在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新片《敦刻爾克》裡,我們卻被拉回到1940年,當時正值二戰歷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一役。其實,敦刻爾克在電影史上曾被多次展現。喬·萊特執導的影片《贖罪》中,跟隨著詹姆斯·麥卡沃伊飾演的羅比·特納的腳步,通過5分鐘長鏡頭一展敦刻爾克海灘全貌:幾十萬等待回家的士兵,擱淺的輪船,槍殺掉的馬匹,齊唱讚美詩的戰士,焦慮等待的百姓以及一刻不停的摩天輪。然而,由這些構成的史詩級場面在《敦刻爾克》裡完全看不到。
  • 《色戒》,從視聽語言分析,影片情感的表達
    《色戒》是李安根據張愛玲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影片根據三條線索平行展開,不僅在視聽語言的運用上遊刃有餘表達出其中細膩的情感轉換,還帶給觀眾自己想像的空間,使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觀後感。從這場牌中也可以看出來,王佳芝假扮的麥太太和易太太一起與馬太太對立,李安導演通過這場戲把女人與女人間只可意會不可言談的情感描寫的十分巧妙,滿含深意。
  • ​《敦刻爾克》:體驗大於歷史的戰爭觀
    22年前,諾蘭和妻子艾瑪·託馬斯(電影製片人)一起乘船跨越英吉利海峽抵達敦刻爾克,他們行駛了與「敦刻爾克大撤退」同樣的路線。不期遭逢歷史場域是一種奇特的個人體驗,尤其對於時間概念比較敏感的人。  三條時間線的幾次偶遇與最終匯合,產生一種個人命途的陌生化效果,將戰爭中的人推向脆弱、混亂以及不確定性。以往諾蘭電影中的主人公儘管身陷身份焦慮,在執迷於一件戲劇性行為時,產生的情節點豐富而多變。但這部影片的非線性敘事既無意豐富故事性,也意不在追求主題深刻。
  • 《金剛川》也配稱中國版的《敦刻爾克》?!
    在看《金剛川》之前,已看過的同學分享感受說像極了諾蘭的《敦刻爾克》。而當我看完《敦刻爾克》後,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也配跟《敦刻爾克》比?從敘述的手法上來說,《金剛川》為章回體式敘事方式,分別是「步兵」、「對手」、「高炮班」和「橋」四個章節。
  • 《敦刻爾克》的失敗,是諾蘭大師的一次失敗作品?(上)
    《敦刻爾克》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很多人認為諾蘭這次會做一部史詩般的作品,但是官方發布後,網站的評分急劇下降,一些人很快就給出了糟糕的評論。從票房來看,本周末三天票房僅為5050萬,諾蘭成為大製作中票房最低的一個。這是一部大製作,但不是史詩。
  • 分析影評|其實,諾蘭拍了個「假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給你看!
    文/列文諾蘭的《敦刻爾克》上映,不管票房最終怎樣,成為「話題電影」那是必然的。這幾天,影迷們對本片的評論與討論的熱情都很高,但至少有一種說法毒舌君是不甚認同的,那就是說《敦刻爾克》是「真實」和「寫實」的,並以此來稱讚諾蘭和《敦刻爾克》的非同凡響,所以毒舌君想請大家暫時拋開人與亦云的成見,仔細思考一個問題——《敦刻爾克》真實嗎?
  • 歷史與電影——《敦刻爾克》
    最近重溫了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作品《敦刻爾克》,熟悉諾蘭的人都知道,諾蘭的電影風格更多是體現在講故事的形式,通過捉摸不定的鏡頭和非線性敘事手法來完成故事結構的完整性,以及邏輯思維的縝密。
  • 我眼中的《敦刻爾克》(二戰)
    敦刻爾克是由英國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到的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在敦刻爾克大撤軍的一部偏文藝的戰爭片,這也是諾蘭導演第一次執導二戰題材的的影片,這次的電影風格看起來並不像是出自諾蘭之手,因為此次的電影風格和以往的大不相同,以往的風格在視覺和張力上終會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