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凡人諾蘭聊了聊,《敦刻爾克》為什麼值得看?

2021-01-20 吉良先生

在《敦刻爾克》發布會上見到諾蘭的時候,他端著一個保溫杯,吧唧吧唧地喝著。


保溫杯的段子,這幾天實在被網友玩得太多,在搖滾明星的手上出現過,如今又到了大導演的手上。

很多人覺得新奇。


他本人當然不知道這些梗,反倒自顧自地端著杯子喝,也不知裡面裝的到底是什麼。


瞧,諾蘭就是個凡人。




諾蘭的粉與黑是電影領域裡愛憎最分明的群族。


粉覺得世上電影只有諾蘭和其他。

黑表示贊同。

但口吻截然相反。


換言之,對於諾蘭的觀眾而言,他們習慣「愛憎」,不喜平和。

但無論是有人要捧他做諾神,還是有人不屑地覺得他名不符實,作為導演而言,他的才華是極出色的。

沒有人會願意討論平庸,只有出類拔萃的人,才能佔據你我的閒聊時光。


更何況,諾蘭的電影不止能拿到高票房,還能讓人始終對他抱有期待。

「我們之前拍的電影,都讓華納賺到了錢——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華納願意投拍這部《敦刻爾克》的原因。」諾蘭的妻子,艾瑪對我說道。


瞧,諾蘭夫婦乃至華納高層,也都是凡人。


這就是我為什麼覺得《敦刻爾克》好看的原因。

這是部以二戰為背景的電影,但不是歌頌千難萬險獲得的勝利,也不是讚揚個人英雄表現的無畏,甚至連誰對誰錯都不去描述,只聚焦於參與戰爭的人——

領導者、士兵、民眾、逃難的人、求生的人、卑鄙的人、殉難的人、好的人……

因為主角是人,而不是英雄,所以當然是能夠理解愛恨情仇的人,才最能懂這些悲歡離合。




我始終覺得,諾蘭是個潛意識裡有著「反英雄主義」的導演,他喜歡人身上那些美好的東西,但更喜歡人身上的弱點與本性,他反感於「英雄「這種過於褒善的人格,就總想著怎樣會毀滅這完美的設定。


把英雄打回人類原形,讓一般人本分地成為人。


這一點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裡尤為明顯。


所有對三部曲抱有好感的觀眾,在提到這三部電影時,第一印象大約都不是「又一組超級英雄電影」,而可能會是「這是寫實風格的超級英雄生活記錄」。


諾蘭將超級英雄電影拍得很寫實,不是為了獨闢蹊徑,而是他心裡對於蝙蝠俠這個dc最知名的超級英雄充滿了不屑——他憑什麼家財萬貫又所向無敵?他憑什麼風流迷人又足智多謀?他憑什麼眾望所歸又獨挑大梁?



諾蘭想要表現出蝙蝠俠作為人類的一面,最直觀的表現手法就是讓他更多地展現人類該有的情感甚至是最本能的情感,而不是高大上的英雄人格。

於是他鏡頭裡的蝙蝠俠,易怒、主觀、固執,有著苦大仇深的過去,又被迫在壓力面前壓抑住如同炸彈般的情緒。



脫掉蝙蝠俠的戰衣,這簡直就是一個脾氣差情商低的中年人。



我們反倒覺得這樣的蝙蝠俠,形象更豐滿。


諾蘭的「反英雄主義」,極其露骨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星際穿越》其實也是一樣,超越緯度拯救世界這種設定,聽起來玄而且深,諾蘭的粉與黑很喜歡針對這部電影展現了怎樣的偽科學而展開論戰。



可是諾蘭自己大約沒太在意他影片中科學理論的嚴謹程度——他讓求生本能、親情羈絆成了最主要的行動動力。



沒有什麼大公無私的救世情懷,「我想活下去」,成了推動故事發展的唯一線索。


《盜夢空間》更是如此。


奇詭莫測的夢境構建以獨特的視覺美學去展現,這固然是影片最吸引人的賣點,然而回到故事本身,這些在夢境與現實中自由穿梭的角色裡,沒有一個擁有令人嘆服的英雄人格。


他們需要面對人類潛意識裡的狂妄、虛偽、多疑、暴躁、善變……事實上他們最終連自己的本初也都忘卻了,光是逝去妻子的影子就能讓萊昂納多的角色崩潰。



諾蘭藉助「夢境」這個無所不能且無所不可的舞臺,放大了人的本性與弱點。

你會發現任何一個人都有著一擊即潰的軟肋。從這一點來說,諾蘭很明白「人」這個概念。



因此《敦刻爾克》才有著與所有以二戰為背景的影片,都截然不同的氣質。

它不可以說是戰爭片,因為它對於戰爭本身並未過多著墨;


當然也不能將它定義為災難片,當影片裡所有的災難都源自於人類自己的行動之後,你不會感受到人類面對天災的那種無助,在觀影情緒上顯然不同。



事實上這也不是紀錄片,你不會相信諾蘭的鏡頭會是史實的還原與記錄,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個事件,可是事件的梗概被諾蘭說了,而實際細節估計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那麼如何評價諾蘭的創作呢?


因為他是那麼渴望去揭發並展示出人本性裡的東西,所以當他獲得了這麼一個可以同時展現如此多數量的人性的舞臺,他有理由發揮全力。

他不是在力求真實地還原歷史,而是推算了無數種面臨絕望與困境時人性所能呈現的可能,讓求生本能與軍令規矩衝撞,讓誕生希望與撕裂希望衝突,讓善與惡衝擊,你甚至不能明確地判斷對錯,在這個特定的環境裡,也許每個人都不能說是做錯了。


《敦刻爾克》未必事事皆真,卻是人性在這個環境裡最可能的反映。

諾蘭的創作,超脫了歷史的形,而有了更貼近真實的魂。

這就是這部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它有演繹的部分,有假想的部分,有史實的部分,但所有諾蘭希望去表現的人與事,放在當時的環境裡,一切都是合乎邏輯的。

或者說,在那種生死存於一線的環境裡,每個人都把生存的可能性壓到了底線,死亡的機率遠大於生存,但還是不能不去逃命。


絕望壓過了希望,頹喪吞噬了鬥志,數十萬人被賦予了士兵的名義,但心裡想著的大多都是想活下去——這就是戰爭殘酷的地方。

它剝奪了關於人類的一切後天形成的認知:榮譽、尊嚴、愛、信仰……在槍林彈雨中留給你的只有為了生存而不惜一切代價的本能。

有些人還能體面地死守著那些,於是他們成了英雄。

但對於敦刻爾克大撤退裡的士兵們而言,來自上級的命令甚至不允許他們做英雄——換言之,除了本能作祟,命令亦讓他們拋棄一切,只為了活下來。


這實在是極其艱難的事。



那麼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到底是怎麼樣的情形?


引用維基百科對這場戰役的說明:


敦克爾克戰役,又稱敦克爾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歐洲大陸的一次戰略性撤退。納粹德國機械化部隊瓦解法國馬其諾防線後包抄英法盟軍。盟軍撤至敦刻爾克後(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的港口),為了避免被德軍圍殲,執行了在當時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


撤退過程中,英國的皇家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激烈空戰,最終英國仍得以動員各種大小船隻將大部份的部隊撤離歐洲大陸。這次大規模的撤退行動成功挽救大量人力,並成為四年後反攻的根本之一。但是聯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遺留在歐洲大陸,使得英國本土的地面防衛嚴重不足。由於許多地勤人員無法及時返回英國並進行備戰,導致在不列顛空戰初期,英國空軍飽受戰鬥機妥善率不足的困擾。 


相對是冷靜的客觀闡述,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這次撤退使得大量的兵力得以保存,但在當時,卻是被認為是愚蠢戰略導致的狼狽逃跑。

更何況,在當時邱吉爾只下達了「帶回三萬人」的命令,即便最終實際救回了三十萬士兵,但也仍不能說這一倉皇撤退的撤退行動有多光彩。


諾蘭沒有打算為這場撤退做任何的辯解和嘲諷,他拍這部電影的整個情緒都是很克制的,不打算煽情,也不打算給任何一個在這場戰役中表現出懦弱的人以開脫的機會。


他靜靜地讓所有參與戰爭的人,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他們的反應:


企圖混入英國逃亡隊伍的法國士兵,偷偷地從死屍身上扒下軍服換到自己身上;




打算先擠上營救艦艇的小兵,看到身邊有人被流彈炸傷就立刻抬著他奔跑,不是為了救援,而是因為抬著傷兵可以名正言順地插隊;



得知上級命令只帶走三萬人的長官,不動聲色地指揮士兵登船,心中藏著要放棄幾十萬人讓他們等死的決意;



好不容易擠上艦艇而因此狂喜的士兵,轉瞬又要面對船被敵軍擊沉的絕望襲來……



諾蘭不給任何一個角色以「對」或者「錯」的鏡頭語言,他毫不放縱自己的憐憫,只是最低程度地留給觀眾兩個字來評判這一系列的真善美與偽惡醜:

合理。


僅此而已。




可他又並非天馬行空地去恣意創作,他依然希望所有的情節鋪陳是符合歷史的。所以他甚至連觀眾幾乎不會注意的小細節,都全然不肯錯過。

舉個例子,他幾乎全程不讓湯姆·哈迪露臉,可是又讓湯姆·哈迪出演了最不可缺少的戰機駕駛員——他手上戴了一塊表,型號是歐米茄的CK2129。



這不是植入式廣告,而是符合歷史實情的一個設置:CK2129是二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 (RAF) 最常佩戴的腕錶。因為在執行任務期間,該腕錶獨特的旋轉表圈可以設置特定的時間間隔,這一功能對戰中的飛行員或領航員而言至關重要。例如,在空襲中這些時間間隔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此外,將錶冠調至第二檔,便可鎖定腕錶的旋轉表圈,即使受到意外撞擊,計時也不會受到影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際,共有2000枚CK2129腕錶被送至英國國防部。

諾蘭不讓湯老師露臉,卻給了他腕上的CK2129特寫。


大概在這個導演的潛意識裡,他已經把自己丟到了那段歷史中。



絕大多數觀眾會在電影的後半段情緒失控,尤其是在民眾駕船來幫忙營救以及士兵們坐火車回到祖國這兩段,最容易感動得熱淚盈眶。


諾蘭顯然明白這些都是很值得哭的橋段,可他根本不打算讓觀眾在這裡哭個痛快——他交代著發生的一切,鏡頭用得精短利落,不過多著墨,色彩乾淨,臺詞簡單。


不需要VR眼鏡,諾蘭用電影銀幕就能讓觀眾進入戰場,靠的不是需要燒錢來堆砌的視覺特效,而是對場景氣氛的拿捏,對角色情感的詮釋,來打造出真正身臨其境的感覺。




《敦刻爾克》當然很好看,也很值得看。


關於這部電影,你有權知道更多。

所以在圓桌採訪上,我們問了導演夫婦下面這些問題:


諾蘭導演您說《敦刻爾克》是一部關於人性的電影,那麼您怎麼定義人性?


克里斯多福·諾蘭:我並不想讓我的電影進行太具體的分離,電影這個題材讓我感興趣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所以我比較喜歡講述人性化的故事。我覺得《敦刻爾克》不應該僅僅是英國人所熟悉的故事,我希望全世界裡有更多人會因為這個故事感到共鳴,所以我才會選擇來拍它。



艾瑪女士你最喜歡諾蘭導演的哪一部作品?


艾瑪·託馬斯:這個問題太難了,我很難客觀地看待諾蘭所拍的電影,因為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我才能更客觀地看待他的所有電影。非要回答的話,我可能得分為電影的前期製作和後期製作兩個部分——站在後期製作角度來說的話,我會覺得我現在最喜歡《敦刻爾克》。




在整部電影中幾乎都沒有出現過敵人的模樣,甚至連他們在做什麼也看不到。諾蘭導演為什麼想要這麼拍攝呢?


克里斯多福·諾蘭:其實我並不覺得我在影片中展現的這些很抽象,比如我還是表現出了迫擊炮、飛機和船艦,我希望觀眾能意識到他在看到一個歷史事件。站在歷史角度看問題的話,其實這是一個懸疑驚悚片。而且影片中的士兵們並沒有正面對抗德國軍隊,他們真正面對的是飛機扔下的炸彈,而並非面對面地與敵軍戰鬥。



這部電影有非常真實的臨場感,比如在空中飛行戰鬥的場景,這種氛圍是如何營造的?而且是如何跟湯姆·哈迪合作的?


克里斯多福·諾蘭:我們沒有使用綠幕來拍攝,我們甚至有時會讓演員真正飛向天空,有時則直接在地面上拍攝——可這也不會使用綠幕,而是實實在在地拍攝飛行員,所以是真實的氣氛還原。

我也要求湯姆還有傑克·勞登坐在飛機裡,真實地感受飛行的氛圍。這樣就可以從他們身上得到最真實的反應。事實上在駕駛艙裡進行拍攝很困難,因為你要讓演員呈現出必要的信息並剔除多餘的沒用的信息。所以我的工作就是要不斷讓演員去呈現這些信息。

湯姆·哈迪還有傑克·勞登都知道如何在侷促的空間裡工作。畢竟飛機的座艙及旗狹窄,還得去安設各種設備,這是極其困難的——我們做的這些就是為了讓觀眾能夠體驗到逼真的氣氛。



諾蘭導演曾經想過不寫劇本直接拍攝《敦刻爾克》,之後為什麼又寫了呢?


艾瑪·託馬斯:諾蘭從最初對於這部電影的想法就非常清楚,希望它是簡單的,不會有太多的對白和複雜的場景。這與他之前的作品有很大的差別。而且他還希望這部電影很真實,讓演員能夠進入到歷史裡,真正回到1940年那些士兵所經歷的一切。

於是我們就開始考慮是否需要劇本,但是我的職責是需要考慮一切是否可行?怎樣可以幫諾蘭做到最好?如何讓各個部門的人做好本職工作?比如服裝組怎麼安排服裝?後勤組也都得考慮進去……所有細節全部考慮完之後,我就會意識到:「怎麼能夠沒有劇本呢?」

至於問我是否拒絕過諾蘭的要求?我覺得我沒有拒絕過,我會直接問他你想怎麼操作,通過一些問題讓他意識到沒有劇本很難成型——儘管相較於以往的作品而言,這次的劇本是比較簡單的。


克里斯多福·諾蘭:我怎麼記得艾瑪當時說了「不」,是拒絕了的……



決定拍攝這部電影之後,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克里斯多福·諾蘭:因為要拍攝的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所以就必須面對這個歷史事實的沉重感。但我自己會覺得歷史讓人著迷,這也就使得在拍攝的時候不可以隨便和敷衍。

我會去翻閱人們對於這個事件的口述,也見了跟這個事件有關的人。接著我會清醒地意識到,歷史的嚴肅性是遠超過了電影的娛樂性的,或者說這使得我自然而然就會肩負著一種責任感,使得我要考慮在影片中該如何去呈現這些事實並且表達人性。

當然,也不可以簡單地就去還原一下事件就算了,還得考慮如何把它融入現今的大眾文化,這就要非常小心了。對於英國人來說,這段歷史是必須要尊重的,所以我們決定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就希望能夠取得一種平衡,讓觀眾體驗到這個事件的戲劇性,並且不光是呈現出歷史的真實的感覺,還要呈現出不同的人對事件的體會。



《敦刻爾克》想帶給觀眾怎樣的感覺?


艾瑪·託馬斯:它看起來像是一部戰爭片,但實際上這和《拯救大兵瑞恩》相似也僅此而已——事實上《敦刻爾克》並非傳統的戰爭片,而是它在講一個恰好發生在戰爭期間的故事而已。

這是一個生存的故事,是一個有懸念的故事,是一個懸疑驚悚片而不是真正的表現大撤退的戰爭片。諾蘭會讓觀眾真正關心劇中所有人的命運,從而產生一種內在的緊張感。



為什麼敦刻爾克沒有加入一些比較重要的女性角色?


克里斯多福·諾蘭:原因是敦刻爾克這個戰役裡參與者都是男性。因此即便我在使用虛構人物來銜接故事的時候,我的目的也是為了能真是呈現當時的狀況。也就是說,在拍電影的時候,如果創作出來的虛擬角色需要參與到歷史史實,那麼就無比要保持他與歷史是相匹配的。我創建了一些虛擬角色在《敦刻爾克》裡,就是當時困在沙灘上的士兵中的一些人——如果非要給他們加入一些感情戲的話,整個故事看起來就比較不真實了,因此我沒有在電影當中採用女性的演員和角色。




整個九月,你可以放棄任何一部院線大片,但《敦刻爾克》你都應該買張票坐下來仔仔細細地看。


在諾蘭的鏡頭裡,那個沙灘有著潔白的沙,碧藍的海,孤高的鳥,青色的空,美好又純潔得仿佛是度假的勝地。

可是這裡偏偏經歷過槍林彈雨與悲鳴悽訴,在最乾淨的畫面裡,發生著最壓抑的事。


諾蘭沒有企圖用《敦刻爾克》來做空洞的說教,他只是讓觀眾去感受和體會這個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所有複雜情緒。

「願世界和平。」

當你在電影院裡擦乾淚後,你終究會這麼想。


用保溫杯喝水的諾蘭,沒有去打造一部神作,卻清淡地說明該怎麼做人。



最後附上一張跟諾蘭夫婦的大合影。


相比起單獨拍照,我其實更喜歡這樣的大合影——每個人在想什麼,以及對諾蘭有著怎樣的感情,在照片裡都一目了然。


找找看,我在哪?



#臉大的人在這種場合就佔了便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所有者,文字為博主原創。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作者



向來不毒舌,內心充滿愛的吉良先生 微信公眾帳號,會精選過去未來從前以後的所有時尚界、美容圈、科技業,以及旅行、美食等相關生活領域裡的有趣內容,以不負責任的彈幕式吐槽來添加個人觀點。

基本是一個無節操也不靠譜的資訊平臺,甚至偶爾偷懶時會以(自認為)迷人的嗓音來跟大家插科打諢。如果這樣的人你都感興趣,那麼請記得關注本平臺。

三種關注方式請任選:

1.直接點擊文章最上方作者名,即可一鍵關注(強烈推薦)

2.請搜索帳號:mr_kira_xoxo

3.長按下圖二維碼識別添加:


相關焦點

  • 專訪諾蘭大神:《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而是懸疑驚悚片!
    很幸運,這次我們採訪到了諾蘭大神以及製片人艾瑪·託馬斯,和他們面對面聊了聊這部電影的臺前幕後。諾蘭之前,還沒有人講過這個故事問艾瑪:我們都知道「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故事是諾蘭導演迷戀了很多年的,為什麼花了這麼長的時間才決定拍攝這部電影呢?
  • 分析影評|其實,諾蘭拍了個「假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給你看!
    文/列文諾蘭的《敦刻爾克》上映,不管票房最終怎樣,成為「話題電影」那是必然的。這幾天,影迷們對本片的評論與討論的熱情都很高,但至少有一種說法毒舌君是不甚認同的,那就是說《敦刻爾克》是「真實」和「寫實」的,並以此來稱讚諾蘭和《敦刻爾克》的非同凡響,所以毒舌君想請大家暫時拋開人與亦云的成見,仔細思考一個問題——《敦刻爾克》真實嗎?
  • 《敦刻爾克》的失敗,是諾蘭大師的一次失敗作品?(上)
    《敦刻爾克》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很多人認為諾蘭這次會做一部史詩般的作品,但是官方發布後,網站的評分急劇下降,一些人很快就給出了糟糕的評論。從票房來看,本周末三天票房僅為5050萬,諾蘭成為大製作中票房最低的一個。這是一部大製作,但不是史詩。
  • 敦刻爾克電影在哪可以觀看 《敦刻爾克》劇情豆瓣影評
    ­  最近國外各大榜單諾蘭的這部《敦刻爾克》皆有上榜,話說這部電影在國內上映有些水土不服,在國外口碑炸裂國內就顯得有些冷落了,可能是歷史文化的隔閡,再者就是諾蘭此次別致的拍攝手法並沒有那麼大眾。­  《敦刻爾克》是一部戰爭片,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
  • 導演諾蘭:《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是懸疑片
    9月1日,《敦刻爾克》將正式登陸內地院線,目前影片預售開啟。克里斯多福·諾蘭曾導演了《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口碑與票房皆高的電影。製片人艾瑪·託馬斯既是諾蘭的妻子,也是諾蘭眾多作品的製片人。
  • 諾蘭:沒有英雄的《敦刻爾克》,不是傳統戰爭片
    對於早已在商業片領域「封神」的這位英國導演諾蘭,一些人則表示懷疑,發現這部電影既不商業,也不主旋律,不禁詢問「諾蘭是誰?」  一位觀眾在首映當天的觀影過程中睡著了,有些熟悉諾蘭以往作品的粉絲同樣有些心裡沒底。不同於《星際穿越》《盜夢空間》和「蝙蝠俠三部曲」,在這部影片中,沒有虛構世界裡那種堪稱奇崛的想像力。這一次的《敦刻爾克》,諾蘭回到了歷史的真實空間。
  • 導演諾蘭詳解《敦刻爾克》:這是一部懸疑驚悚片
    製片人艾瑪·託馬斯既是諾蘭的妻子,更是長期以來諾蘭眾多佳作的製片人。在《敦刻爾克》內地公映前夕,兩位靈魂人物雙雙來華參與宣傳互動,對中國觀眾的重視程度也可見一斑。諾蘭詳細解讀在《敦刻爾克》這部「最具實驗性的個人作品」中的新嘗試,介紹從劇本創作、拍攝手法等環節打造身臨其境觀影體驗的創作心得。《敦刻爾克》是諾蘭首部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諾蘭坦陳選擇這一題材的初衷,暢談「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獨特魅力和自己對這一歷史傳奇的個人情懷:「敦刻爾克是我從小一直就聽的故事,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在英國有一個詞叫敦刻爾克精神,這是文化的一部分。」
  • 《敦刻爾克》導演諾蘭:展現人的孤獨感
    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題:《敦刻爾克》導演諾蘭:展現人類的孤獨感   新華社記者白瀛   《記憶碎片》《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一串電影背後,都有一個名字: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 諾蘭的滑鐵盧:從《敦刻爾克》到《信條》
    幾乎看過諾蘭的全部作品,希望與失望總是成正比:當《敦刻爾克》(2017)的飛行員燒毀戰機,我很想脫下白襯衣向諾蘭揮舞: 107分鐘毫無節制、喧賓奪主的配樂地動山搖如雷貫耳,到底是看電影還是聽電影? 諾粉跪舔諾蘭莫測高深的時間魔術和所謂技術,什麼技術?
  • 諾蘭新作《敦刻爾克》必須看IMAX 2D版!但這回翻譯得有點差啊
    楚天都市報記者戎鈺看過《盜夢空間》嗎?看過《蝙蝠俠之暗夜騎士》嗎?看過《星際穿越》嗎?別說話!我不需要你的答案!不管你看沒看過,趕緊去買票看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吧。電影劇情就是一句話:二戰初期,英法聯軍不敵德軍,被逼退到敦刻爾克海邊,40萬英國士兵等著祖國母親來接他們回家!
  • 透過《敦刻爾克》,感受英國導演諾蘭的藝術表達
    1940年5月25日,法國北部一個叫做敦刻爾克的海港,上演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軍事撤退行動,40多萬士兵面對納粹德國的圍追堵截,一將功成萬骨枯,人類的歷史沒有就此改變,和平得到了延續,在諾蘭含情脈脈的影像表達中致敬了那些偉大的民眾。
  • 《金剛川》也配稱中國版的《敦刻爾克》?!
    當然,在聊《金剛川》之前要先聲明一點:我們對史實和人物是充滿崇敬之情的,此次僅對電影創作層面本身進行討論。在看《金剛川》之前,已看過的同學分享感受說像極了諾蘭的《敦刻爾克》。而當我看完《敦刻爾克》後,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也配跟《敦刻爾克》比?
  • 諾蘭這部新片《敦刻爾克》,可能要讓IMDB重新排位了!
    擅長以多線敘事、構造嶄新世界觀的諾蘭這次嘗試了新花樣,嘗試了新領域——戰爭懸疑片。該片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以非傳統的戰爭視角展現在絕望、黑暗背景下的生存與人性。
  • 電影敦刻爾克,為啥中國人不看
    《蝙蝠俠》你們肯定聽說過,沒錯,諾蘭就是《蝙蝠俠》的導演。他還導演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獲獎無數,在外界看來,他就是票房的保證。然而,《敦刻爾克》在中國爆了冷。並不是導演不行,問題出在這電影背後的故事。
  • 看《敦刻爾克》是件很「累」的事情
    但是《敦刻爾克》沒有故事。《敦刻爾克》有三條線,一條是英國士兵撤退回國,一條是英國空軍阻攔德軍,一條是英國百姓自發開船救士兵。如果和諾蘭之前的電影比起來,這三條線都十分單薄,沒有多少能讓觀眾記住的劇情,劇情不在跌宕、驚奇,而是平淡、無味,一句話就能講完。
  • 我眼中的《敦刻爾克》(二戰)
    敦刻爾克是由英國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到的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在敦刻爾克大撤軍的一部偏文藝的戰爭片,這也是諾蘭導演第一次執導二戰題材的的影片,這次的電影風格看起來並不像是出自諾蘭之手,因為此次的電影風格和以往的大不相同,以往的風格在視覺和張力上終會吸引人。
  • 人性升華——解讀敦刻爾克大撤退
    就像諾蘭給自己的自我介紹:「我是克里斯多福·諾蘭,一個典型的英國人,像我的前輩希區柯克那樣,不僅是一個導演,也是一個擁有奇想能力的人。」不得不說,這句話裡面包含了所有他的標籤:典型英國人、希區柯克型懸疑片、有思想能力的導演。相信很多諾蘭影迷一定都看過,萊昂納多出演的《盜夢空間》,諾蘭因高超的攝像技術和複雜的故事敘述,首次進入全世界的視眼。今天講述的是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
  • 《敦刻爾克》觀後感
    形如我的一個朋友所說:《敦刻爾克》這部電影的視角和切入點好獨特啊。其實,我也這樣覺得。而我覺得的獨特甚至是一種完全不同於自己預期的猝不及防,比如,最開始我真的以為能再一次看到如《血戰鋼鋸嶺》一般的槍林彈雨和血肉橫飛。
  • 【HD】《敦刻爾克》2017年歷史戰爭片,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導,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
    面試20歲的菲恩·懷特海德時,克里斯多福·諾蘭邊吃邊聊劇本,這是他職業生涯第一次覺得,對年輕人懷有責任感。克里斯多福·諾蘭花了很多時間研究群戲表演,包括臨時演員走位,空間的呈現,攝影機的畫面捕捉,以及拍攝視角的運用等。為了使該片得到絕佳效果,在拍攝過程中禁止演員使用手機。
  • 有理有據,奧斯卡大熱的1917為什麼能贏敦刻爾克,三大缺陷
    承接上文,為什麼我說《敦刻爾克》不如《1917》,以下是三大缺陷。(1) 諾蘭結構:非線性敘事是諾蘭電影的特點,也是影迷們喜歡談論的地方。他經常用多行甚至時間倒轉的敘述來描述一個故事。它描繪了二戰期間英國和法國軍隊在敦刻爾克的撤退。諾蘭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拍攝了這部電影:陸地,海洋和空氣。這三條線是一周一天一小時。有些觀眾非常喜歡這種三線敘事,但我不喜歡這種戰爭電影的「盜夢空間」形式。比如,當軍隊場景即將達到高潮時,突然切換到空軍,整部電影頻繁密集切換,讓人們更容易看到場景。另外,裡面的時間是不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