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沒有英雄的《敦刻爾克》,不是傳統戰爭片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諾蘭:沒有英雄的《敦刻爾克》

  與宣傳方刻意強調的「戰爭大片」不同,諾蘭認為這部新作並不能被歸到《拯救大兵瑞恩》等戰爭片的傳統中。沒有貫穿始終的英雄人物,也沒有很多炮火紛飛的血腥鏡頭,善惡的二元對立被取消了,關於人性的討論也無法構成其主題。它甚至也不是一部「反戰」電影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劉遠航

  

資料圖: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諾蘭來華的行程中,最令外界關注的是他和吳京的對談。有人奚落有人期待。但是,那場對談並沒有發生。諾蘭如約出現在《敦刻爾克》的交流會上,吳京卻臨時取消了這次行程,現場的中方嘉賓只剩下《建軍大業》的監製黃建新。諾蘭剛剛度過了自己的47歲生日,在臺上,他依舊一副西裝革履的打扮,很少在言談舉止間流露過多的情感。

  這是8月下旬的一個下午。距離新作《敦刻爾克》在北美上映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個月,但直到9月1日,這部被宣傳方稱為「戰爭鉅獻」的電影才會與中國影迷見面。

  在此之前,本來有些沉悶的大陸暑期檔已經因為創下票房奇蹟的《戰狼2》而熱鬧了很久,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吳京也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傳奇」。對於早已在商業片領域「封神」的這位英國導演諾蘭,一些人則表示懷疑,發現這部電影既不商業,也不主旋律,不禁詢問「諾蘭是誰?」

  一位觀眾在首映當天的觀影過程中睡著了,有些熟悉諾蘭以往作品的粉絲同樣有些心裡沒底。不同於《星際穿越》《盜夢空間》和「蝙蝠俠三部曲」,在這部影片中,沒有虛構世界裡那種堪稱奇崛的想像力。這一次的《敦刻爾克》,諾蘭回到了歷史的真實空間。

  「每一部電影都是在之前學習的基礎上,去克服新的挑戰和問題。有一些問題可能通過這個電影能夠得到回答,還有一些問題可能是要等到之後的電影來回答。」諾蘭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

  擁有英美雙重國籍的他,被認為是好萊塢最具個人風格的導演,「深刻」「燒腦」都已成為諾蘭電影的重要標籤。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諾蘭在投資上早已沒有後顧之憂,但這一次,他決定用好萊塢的投資來拍攝一部「英國式」的電影。

資料圖:電影《敦刻爾克》海報,

  歷史的多種面孔

  與宣傳方所刻意強調的「戰爭大片」不同,諾蘭認為自己的這部新作並不能被歸到《拯救大兵瑞恩》等戰爭片的傳統中。沒有貫穿始終的英雄人物,也沒有很多炮火紛飛的血腥鏡頭,善惡的二元對立被取消了,關於人性的討論也無法構成其主題。它甚至也不是一部「反戰」電影。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英國人,諾蘭從小便熟知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重要性。這個重大歷史事件被納入了英國的文化記憶之中,「敦刻爾克精神」成了堅忍不懈的代名詞。當然,對於敦刻爾克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差異。很多人覺得,撤退的成功主要取決於駕駛自家小船參與營救的英國民眾,也有人聲稱,為了掩護友軍撤退而阻截德軍的法國軍隊才是成功的關鍵。還有一些人則對這個事件的歷史意義表示懷疑,認為不過是一次尷尬的潰敗而已,逃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德軍本身的決策失誤。

  歷史的多種面孔讓諾蘭著迷,而自己家族的歷史則讓他對這次事件有某種天生的親切感。他的祖父曾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一員,駕駛過蘭卡斯特轟炸機,在二戰中陣亡,並葬在了法國北部的亞眠。從小時起,諾蘭和他的弟弟喬納森便常常聽他們的父親講起二戰的故事。

  「在很小的年紀便失去了自己的父親,講述這段歷史變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也讓二戰與我們這一輩有了一種強烈的聯結。」諾蘭在與弟弟喬納森的對談中這樣說道。在《敦刻爾克》中,道森先生的角色便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諾蘭對於父輩的記憶。

  而讓諾蘭本人念念不忘的則是22年前的一次經歷。他曾與妻子艾瑪一同駕駛船隻穿越英吉利海峽,到達了敦刻爾克海岸。那時候,諾蘭做著一份枯燥的辦公室工作,橫渡海峽的艱難體驗則讓他感到興奮,儘管刺骨的冷風和19個小時的跋涉讓他筋疲力盡。他意識到,在歷史書中對撤退時英國民眾跨海營救的簡略描述背後,曾經有過很多難以想像的艱辛。

  2014年,結束了《星際穿越》 的拍攝後,諾蘭曾去亞眠拜望過祖父的墓碑。此後,他花了很大經歷閱讀過約書亞·列文所寫的《敦刻爾克:被遺忘的多種聲音》,並跟隨作者一起拜訪了很多當時參與這次撤退的老兵。在諾蘭看來,一旦被歷史所書寫,這些老兵便成了英雄,但他們的記憶與人生故事卻也因此凝固,被歷史所裁剪。

  在對當時的歷史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之後,諾蘭發現了更多與慣常印象不同的地方。戰爭中的士兵並不一定能在第一時間知道戰爭的進展,他們需要報紙和廣播來告訴自己戰爭已經結束。

  沿著這種戰爭參與者的心理與視角,傳統戰爭片中善惡與敵我的二元對立也失去了合理性。德軍的形象被隱匿起來。絕大多數時候,提到他們,往往只有「敵人」等字眼。只有在電影的最後,才隱約出現了敵軍的形象。「在這個電影當中不一定能看到 ,我希望在展現真實事件的時候製造一種懸疑感,或者說能夠讓你在演員的表演中得到一種逃避現實的體驗。」面對採訪,諾蘭這樣回應。

  最終,諾蘭藉助種種方式,將那個封塵已久的歷史事件重新打撈,並剝去附著其上的種種塵垢。在影片的開頭,諾蘭表示要將這部作品獻給那些參與敦刻爾克撤退的人們。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到敦刻爾克的時候,諾蘭用了複數來表述這次歷史事件的不同面孔。

  時間和時間的可能性

  於是,作為歷史事件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被還原成無數的歷史時刻,故事性在諾蘭的微觀視野中消散了,這些都與整部影片的敘事結構產生了呼應。

  與以往一樣,諾蘭在這次創作中仍然展現出對於時間的剪裁與結構能力,整個故事的發展分成了三個切面,分別是陸地上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時。這樣的處理也來源於諾蘭對於戰爭中人物心理的理解。

  在他看來,漫無目的地等待救援的40萬士兵,前去營救的英國民眾和空中飛旋的空軍對於時間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而影像的魔力則可以將三條線互相纏繞,這樣的分叉敘述避開了傳統的敘事模式,將故事的高潮拆解開來。

  對於敘事結構的迷戀幾乎貫穿於諾蘭整個的電影生涯中。從最早的幾部短片開始,諾蘭便以他獨特的敘事方法贏得了觀眾的矚目,甚至產生了「諾蘭結構」這樣的說法。記憶、夢境和時間成為他的作品中最常見的幾種母題,無法逃離的敘事迷宮如同宿命的隱喻,困擾著他的主人公們。

  在《記憶碎片》和《盜夢空間》等代表影片中,諾蘭一次次地拓展著想像力的邊界,他的虛構世界越加繁複,技法卻依舊精確。而這一次,對於時間的裁剪仍然老到,歷史題材對於真實與現實的要求也沒有對他的創作構成束縛。

  為了呼應這種敘事結構,諾蘭運用了一種特殊的音樂形式。事實上,早在劇本完成之前,他便開始思考音樂與敘事結構的關係。而在此前的作品中,諾蘭便多次運用過他所鍾愛的這種謝潑德音調(Shepard Tone)。

  在2006年拍攝《致命魔術》的時候,諾蘭便向當時的配樂師大衛·朱利安問起是否有一種無限上升的音樂形式。這種聽覺意義上的幻象深深地吸引住了諾蘭,並在他的《黑暗騎士崛起》《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等多部作品中都有所應用。

  這一次,這種音樂形式幾乎從影片的一開始便與影像一道,將現場的觀眾帶入了渙散的時間迷宮之中。諾蘭將這種效果稱作「雪球效應」,故事與音樂的共振越來越強,直到觀眾無法承受。

  觀影結束之後,有人感到暈眩,並在影片結束時產生了強烈的不適感。有的觀眾則早早地便迷失在敘事結構之外,在影片結束時才忽然從夢境中醒來。還有的觀眾則感到長久的顫慄,沉浸在影片的強烈節奏之中。

  故事到影像為止

  在最初進行架構的時候,諾蘭甚至想過拋開劇本,直接進行拍攝。但這樣的想法遭到了妻子艾瑪·託馬斯的反對,後者也是本片的製片人。於是,諾蘭還是決定寫出劇本,儘管只有短短的76頁,角色的臺詞也少到往往只有幾句話。在他看來,過多的臺詞讓影片看起來像是舞臺劇。

  在拍攝完《星際穿越》之後,諾蘭發現臺詞對於敘事的可能性幾乎已經窮盡了。「我只是想要把已經嘗試過的這些創作方法拋在一邊,我幾乎已經厭倦了那種角色藉助臺詞解釋自己行為的方式。」他這樣闡述道。

  諾蘭決定做減法,像默片時代的電影那樣依託影像本身講述故事。「我想要做的便是回溯到我所鍾愛的默片時代,那時候的創作者找到了一種方式,讓觀眾在影像的框架內去感受和生發想像。」

  為此,他堅持使用笨重的IMAX攝影機完成了70%的拍攝工作。「我們想把影片做成壯闊的奇觀。但我們同時也想把它做得實驗性一些。所以IMAX是最合適的方式。」

  在寬大的屏幕中,個人在戰爭中的無力感也被放大。在這種處境裡的人們時刻面對著一種「影像層面的悖論」。「海灘如此寬闊平坦,但英國艦隊卻無法進入。船隻就在那裡,但水裡的士兵無法進入。防波堤就那樣伸入海中,人們仍然無路可退,逃無可逃。」諾蘭這樣解釋道。

  在3D拍攝越來越普遍的背景之下,諾蘭對於膠片的堅持幾乎有些不合時宜,但他卻顯得從容不迫,如同一個老派的電影傳統主義者,在商業片的裹挾中,堅持著對電影形式本身的革新。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導演諾蘭:《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是懸疑片
    導演諾蘭:《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是懸疑片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實習生 竹君 2017-08-22 09:03 來源:澎湃新聞
  • 專訪諾蘭大神:《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而是懸疑驚悚片!
    美國《娛樂周刊》評價說:《敦刻爾克》用細節而不是英雄主義來打動觀眾,是一部飽含藝術的商業電影。爛番茄上,《敦刻爾克》的新鮮度達93%;觀眾喜愛度為82%。艾瑪·託馬斯:它看起來像是一部戰爭片,但實際上這和《拯救大兵瑞恩》相似也僅此而已,這部電影並不是一個傳統的戰爭片,而它是講完全不同的故事,只是說它正好是發生在戰爭期間
  • 導演諾蘭詳解《敦刻爾克》:這是一部懸疑驚悚片
    動作劇情戰爭片《敦刻爾克》(Dunkirk)8月21日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和製片人艾瑪·託馬斯(Emma Thomas)聯手出席,揭秘臺前幕後為影片造勢。不久之後的9月1日,海外好評無數的《敦刻爾克》就將正式登陸內地院線,目前影片預售已在各大售票平臺和影院全面開啟。
  • 我與凡人諾蘭聊了聊,《敦刻爾克》為什麼值得看?
    這是部以二戰為背景的電影,但不是歌頌千難萬險獲得的勝利,也不是讚揚個人英雄表現的無畏,甚至連誰對誰錯都不去描述,只聚焦於參與戰爭的人——領導者、士兵、民眾、逃難的人、求生的人、卑鄙的人、殉難的人、好的人……因為主角是人,而不是英雄,所以當然是能夠理解愛恨情仇的人,才最能懂這些悲歡離合。
  • 《敦刻爾克》導演諾蘭:展現人的孤獨感
    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題:《敦刻爾克》導演諾蘭:展現人類的孤獨感   新華社記者白瀛   《記憶碎片》《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一串電影背後,都有一個名字: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 《敦刻爾克》的失敗,是諾蘭大師的一次失敗作品?(上)
    在《敦刻爾克》上映之前,很多人都直接認識到,這部電影預定在2017年上映,甚至有史以來的記錄。這種判斷並非沒有根據。諾蘭以前的電影表現得那麼好,《星際穿越》,《盜夢空間》,《黑暗騎士》,豆瓣的口碑得分都在9分以上,都是引爆話題,被譽為經典影視名作。
  • 透過《敦刻爾克》,感受英國導演諾蘭的藝術表達
    1940年5月25日,法國北部一個叫做敦刻爾克的海港,上演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軍事撤退行動,40多萬士兵面對納粹德國的圍追堵截,一將功成萬骨枯,人類的歷史沒有就此改變,和平得到了延續,在諾蘭含情脈脈的影像表達中致敬了那些偉大的民眾。
  • 敦刻爾克電影在哪可以觀看 《敦刻爾克》劇情豆瓣影評
    ­  最近國外各大榜單諾蘭的這部《敦刻爾克》皆有上榜,話說這部電影在國內上映有些水土不服,在國外口碑炸裂國內就顯得有些冷落了,可能是歷史文化的隔閡,再者就是諾蘭此次別致的拍攝手法並沒有那麼大眾。­  《敦刻爾克》是一部戰爭片,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
  • 分析影評|其實,諾蘭拍了個「假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給你看!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敦刻爾克》所有角色都是虛構的,所以你不會看到常見的好萊塢戰爭片或者美劇那樣,在影片結尾出現真實歷史人物的畫面,或是以圖配文的形式,告訴你真實歷史人物的樣貌以及他的歷史功績和戰後生活。當然,拍電影嘛,又不是拍紀錄片,不一定非得用真實人物當主角,「藝術虛構」也是完全允許的,但這種對於「真實人物」和「虛構人物」的傾向性選擇,其實是反映了導演的創作思路的。
  • 《敦刻爾克》這樣的「大」撤退,哪怕被吹上天,還是欣賞不來!
    《敦刻爾克》因為北美的口碑超好,加上對諾蘭的期待值很高,看完之後,感覺太難受了,那種落差就像是過山車下落過程中突然故障再也沒上來的感覺。諾蘭大神,不要拍這種戰爭片了,還是去玩你擅長的吧。大撤退不夠大,也不夠急!說《敦刻爾克》必須先說諾蘭,有句話叫做:諾蘭出品,必屬精品。可見諾蘭作品質量之高,也可見諾蘭粉對諾蘭之喜愛。
  • 諾蘭的史匹柏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尤其是,作為一部戰爭片,與前輩史匹柏所拍攝,被稱為戰爭片標杆的《拯救大兵瑞恩》相比,《敦刻爾克》又有怎樣的特點?《敦刻爾克》:一部典型的諾蘭式敘事電影即使是一部已經知道結果的戰爭片,還是能夠看得出來,《敦刻爾克》是一部典型的諾蘭式電影。
  • 評《敦刻爾克》:希望是武器!生存就是勝利!
    今天跟大家探討一部電影大咖、電影狂人、知名導演、《盜夢空間》、《蝙蝠俠:黑暗騎士》、《星際穿越》的創造者:諾蘭先生的戰爭片《敦刻爾克》。三刷《敦刻爾克》後,必須要承認,這不算是一部對影迷們討好的電影。但是借用馬特·佐勒·塞茨影評裡的一句話,我可能說不上有多狂熱地愛它,但是我就是不能停下來不想它。
  • 結局眾人皆知,但《敦刻爾克》贏的恰恰是未知感
    《贖罪》中的敦刻爾克海灘要知道,諾蘭拍的《敦刻爾克》並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漫天飄落寫滿「你們已被包圍」的傳單,影片一開場鏡頭便直接將觀眾拉進敦刻爾克的海邊戰場。觀眾沒有時間從電影裡了解故事前情,只能沉浸其中,陷入分秒必爭的危險裡。諾蘭採用海、陸、空三線並行講述,交代給觀眾的唯一線索只有寫著不同時間的三個小標題,這「一周」「一天」「一個小時」就是諾蘭對於影片的心理構建,給觀眾的感知錯覺。
  • 諾蘭這部新片《敦刻爾克》,可能要讓IMDB重新排位了!
    擅長以多線敘事、構造嶄新世界觀的諾蘭這次嘗試了新花樣,嘗試了新領域——戰爭懸疑片。該片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以非傳統的戰爭視角展現在絕望、黑暗背景下的生存與人性。
  • 《敦刻爾克》你全看懂了嗎?結構複雜細節滿滿
    觀眾:「二刷」「三刷」才真正看懂電影   《敦刻爾克》目前中國內地票房已近3億元。觀眾對於這部電影的口碑褒貶不一,喜歡影片的觀眾認為,《敦刻爾克》「震撼、創新」「又一部神作」。不喜歡的觀眾則認為與以往相比,諾蘭這次的表現低於預期,「就是一部很普通的電影」「拍出了震撼,卻不感人」。
  • 《敦刻爾克》:一部觀眾不能理解的懸疑片
    而諾蘭面對的是其中最殘酷的:被人錯誤地過多解讀。不論諾蘭多少次當眾解釋《敦刻爾克》這部電影不是戰爭片,我們的觀眾也不能理解:為什麼一部講戰爭的電影不是戰爭片呢?我想,這可能是諾蘭本人最大的無奈。迄今為止,所有描述《敦刻爾克》這部電影的點評都著眼於本片啟用了大量小鮮肉演員,本片過多美化英國人的正面形象等等。
  • 《敦刻爾克》觀後感
    我只是沒想到,《敦刻爾克》與我的預期完全背道而馳,或者說,卻又大大超出預期。那麼,與其說《敦刻爾克》是一部戰爭片,不如說它是一部懸疑片。(1)諾蘭使了個小聰明,而這個小聰明卻值得所有人鼓掌。「敦刻爾克大撤退」作為二戰史上一起規模龐大的軍事行動,曾經在我的印象裡大概就是存在於教科書上的幾個考點。但作為一起歷史事件,其結局毫無疑問早已註定。諾蘭作為嚴謹的電影人,即便再天資聰慧,依舊按照戰爭史詩去拍《敦刻爾克》,但於戰爭精髓,怕是早已被其他經典之作全然說盡,最終也免不了落一個拾人牙慧、沒有新意的評價。
  • 諾蘭新作《敦刻爾克》必須看IMAX 2D版!但這回翻譯得有點差啊
    《敦刻爾克》9月1日內地正式公映了,負責任地說:「大神」諾蘭依舊沒讓人失望,他將浩如煙海的史料濃縮為「海陸空」三條營救線路,107分鐘的生死逃亡既克制又極致,全片沒有一個敵人出現,卻讓觀眾全程看得揪心。而片尾的「英國愛國主義教育」,也讓部分觀眾意味深長地笑了,「諾蘭拍主旋律也很棒啊。」
  • 《敦刻爾克》:沉默的戰爭
    法國著名導演阿貝爾.岡斯有一句名言說:「構成影片的不是畫面,而是畫面的靈魂。」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影片《敦刻爾克》,由真實的歷史敦刻爾克大撤退改編而成,給當今社會以啟示。影片是一部戰爭片,在不過於凸顯個人英雄主義的情況下,導演硬生生的把對白減少到無法再去精簡到地步,在與故事非線性敘述手法到結合之下把主角的存在感淡化,配樂成為了削減對白的替代品,通過一段段緊張調動氣氛的配樂將一個又一個看似無法解決的困難克服最後成功撤離,讓人有種重獲新生的感覺,與導演對於配樂與對白的構思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網友:諾蘭出品,必屬神作!《敦刻爾克》爛番茄97%,IMDb逆天9.6分!
    這麼多高分爆棚的佳作都出自導演諾蘭之手!所以Dunkirk在公映前爛番茄的評分就已高達 97%並且衝破 98% 指日可待《敦刻爾克》,從這個片名來看這似乎是一部戰爭片,預告片也在釋放出欺騙性信息「當40萬人回不了家時,有誰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