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題:《敦刻爾克》導演諾蘭:展現人類的孤獨感
新華社記者白瀛
《記憶碎片》《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一串電影背後,都有一個名字: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他的新作《敦刻爾克》將於9月1日起在中國大陸上映,帶來一段二戰中盟軍大撤退的故事。
「我們希望展現一種人的孤獨感。」諾蘭21日在京接受採訪時說,影片中沒有出現敵人,也沒有展現過多爆炸場面,而是重點關注一次巨大軍事撤退行動中人的真實感受。
電影《敦刻爾克》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1940年5月,英軍和盟軍被納粹德軍包圍在法國東北部海港城市敦刻爾克,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最終30多萬人從海上逃脫了德軍裝甲部隊的包圍,撤回英國,保留了抗擊納粹的強大戰鬥力。
電影則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故事:在陸地上,兩名士兵試圖逃離海灘,在轟炸中倖存;在大海上,民用船主帶領兩個年輕人離開英國,在海上展開拯救;在天空上,英國空軍試圖擊落正在轟炸敦刻爾克海灘的德國戰機……
「我們不希望隱藏撤退中往往會存在的混亂,我們想讓觀眾能夠感受到關於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故事。」諾蘭說,「當時有40多萬人在沙灘上被困,他們如此接近自己的家,卻無法回到自己的家,所以我們想就是用極簡的方式很清楚地展現這種感覺。」
據介紹,《敦刻爾克》的故事情節均來自當年士兵的個人經歷,諾蘭花費大量時間閱讀出自親歷者的一手材料,並聘請編寫過《敦刻爾克:被遺忘的聲音》一書的歷史學家約書亞·列文作為本片歷史顧問,二人還一同拜訪當年老兵,並把老兵敘述的真實故事搬上大銀幕。
諾蘭說,戰爭中的撤退或「逃跑」是很複雜的,就像戰爭本身一樣隨機、不合邏輯,因此他試圖用影片表達對這種人類尋求生存本能的尊重。
「人類是有缺點的,但是他們的集體行動可以能夠實現一項偉大事業,我認為這一部分來自於自私,另一部分來自於求生的欲望,所以這個電影的基調並不是和很多電影一樣有著對英雄主義的刻畫。」他說。
同時,這是一部沒有敵人出現的戰爭片,全片都在講述英國軍人和普通人的撤退與犧牲、求生與拯救。
諾蘭說,他試圖避免在片中製造過多爆炸場面,而是更多關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人的感受,這也讓影片具有了更多的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