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這樣的「大」撤退,哪怕被吹上天,還是欣賞不來!

2021-01-08 愛看電影

《敦刻爾克》因為北美的口碑超好,加上對諾蘭的期待值很高,看完之後,感覺太難受了,那種落差就像是過山車下落過程中突然故障再也沒上來的感覺。諾蘭大神,不要拍這種戰爭片了,還是去玩你擅長的吧。大撤退不夠大,也不夠急!

說《敦刻爾克》必須先說諾蘭,有句話叫做:諾蘭出品,必屬精品。可見諾蘭作品質量之高,也可見諾蘭粉對諾蘭之喜愛。

諾蘭是一個英國導演,至今拍過10部長片。產量不高,但是質量都很高。10部電影中有7部殺入了豆瓣T250,評分最高的一部是《盜夢空間》9.2分,第二高是《星際穿越》9.1分,第三高是《蝙蝠俠:黑暗騎士》9.0分。國外的IMDB TOP250也被他刷了多次,簡直就是「刷榜小王子」。

諾蘭最擅長的是懸疑片,多線敘事也是拿手好戲,他的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設計精妙,電影技法高深,每部電影都是不同題材,這其中不乏燒腦神片。

諾蘭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導演,「諾蘭結構」就獨樹一幟。完美的歷史作品,為諾蘭圈粉無數,而且粉絲質量相當高。其中大部分都是專業的影迷,電影評論家。雖然諾蘭和奧斯卡不來電,但是在觀眾心裡還是有極高的地位。

諾蘭有如此完美的過往,《敦刻爾克》自然也是好評如潮,豆瓣評分8.6,IMDB 8.4,Metascore 94,爛番茄93%。後面兩個是專業評分,評價相當高。再看看豆瓣的熱門短評。

很多粉絲幾百萬的公眾號的評價也是這樣的:「二刷[敦刻爾克],還是認為諾蘭十年最佳」,文章下面自然也是好評無數,紛紛表達著對這部電影的喜愛,高度讚揚著諾蘭的牛逼。給人一種全世界都在讚揚這部電影的感覺,說不好看的就成了異類。

還有類似這種評論,評論裡說的都是缺點,愣是打了4星。

我只想說,論格(Z)調(B)就服他們。電影好不好看另說,逼格不能掉。給諾蘭的電影打低分,就無異於證明自己沒有欣賞品味。你們說不好看,是你們看不懂,沒品位,閱片量低。

當然,也有實在是看不下去,實話實話的。 但是評分依然不敢往低打。

我自己看完之後也是打了7分,諾蘭的片子起步就應該在8分,由於落差減一分! 撇開電影本身不說,對那些借電影貶低別人凸顯自己優越感的人真是無FUCK可說。

要說懂電影,我們肯定比不過那些「專家」。但是電影是一門大眾藝術,院線電影是給「大家」看得,不是給少部分人裝逼用的。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就自己的觀後感來說說這部電影。 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果不合誰心意,歡迎討論。

《敦刻爾克》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電影裡面有些場景處理的比較不錯。

比如男主角爬什麼船什麼船就被打沉,說明撤退非常不容易。

比如被很多人讚揚的配樂,如果是一段一段來把握好節奏確實挺棒。

比如男主爬到一個小船裡被未知的敵人射擊充滿未知的恐懼

比如飛行員的空戰戲份,演員很帥,演的很好。

比如老船長的故事線,非常有代入感,比海岸上的戲好看很多。

但是,小細節救不了大格局。整體來看,這部電影真的讓人昏昏欲睡,提不起欲望。故事太薄弱了,情緒太內斂,劇情太平淡,缺少一些強有力的東西。

電影雖然沒有類型限制,但是每種類型都有自己的特色。 如果戰爭片沒有戰爭,懸疑片沒有懸疑,歷史片沒有歷史,那肯定是不行的。

這部電影豆瓣上的類型是歷史片和戰爭片,國外還加上了「動作片」這個類型。

如果它是歷史片,那麼請尊重歷史。

電影的感覺確實很像二戰,無論是士兵們的造型,飛機,還是船隻,都是有帶入感的。 但是對於40萬人的大撤退的描繪簡直是不能再失敗了。海灘上人數非常有限,整部電影只出現了6架飛機,軍艦也沒幾艘,民船一眼望去也就十幾艘。據邱吉爾回憶錄記載,僅6月2日一天,英國就動用了十一艘驅逐艦和十四艘掃雷艦在內的四十四艘艦隊從英國出發去敦刻爾克,另計四十隻法國和比利時船隻去撤退。這種數量上的不足,嚴重影響人的觀看體驗,也無法與歷史匹配。

史詩級的撤退,搞成了稀稀落落的逃跑,有些場景感覺他們是在海灘度假一般不急不緩。40多萬人搞的好像只有400人。看過電影的都知道諾蘭說的是三個時間線,但是不論怎麼說,給人的整體感覺這不是一部好的歷史片。

如果它是戰爭片, 請給我敵人、炮火、鮮血。

戰爭是一種集體和有組織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為,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

戰爭必然意味著有敵人,有暴力,有鮮血,有武裝戰鬥。40萬人要撤退,連他媽敵人都看不到一個。小船被打了那麼多孔,連一個敵人的腦袋都沒看到,然後一群人全拼命的在那裡跑。 諾蘭你可以玩你技法,但是好歹也給幾個鏡頭啊,比如斷後部隊被德軍打的節節敗退的場面。有了這種場面,海灘上的人拼命逃跑才合情合理。

作為戰爭片,始終都得有一些宏觀的場面。你可以刻畫某個特別的時刻,但是你必須把這些時刻放在宏觀的環境之中。作為一部涉及人數眾多的戰爭片,連個像樣的戰鬥場面都沒有,是缺經費嗎?

本片的恐懼到是表現的很不錯。 比如在海灘上聽到敵軍的飛機時,比如幾個人跑到一首小船裡被射擊的時候,比如登上艦艇的法國士兵始終不敢進入艙內。

戰爭是殘忍的,正是因為這種殘忍,才會讓人恐懼。諾蘭有表現恐懼,但是沒有表現殘忍,導致恐懼不成立。整部電影看下來很少見血,從來沒見過缺胳膊斷腿,更加沒有多少殘忍的特寫,所有殘忍的畫面都都是遠遠的冷靜的站著遠程眺望, 這太讓人出戲了。

戰爭最大的恐懼就是死亡,大家都知道。但是恐懼不是憑空產生的,電影中的恐懼主要來自於天空中的炸彈,僅此而已。 而且天空中只展示了三架敵人的飛機,而且還有三架己方的戰鬥機。作為逃跑最大的壓力應該在於地面上德軍的步步緊逼,但是電影中完全沒有這樣的場景。 撤離真的是偏悠閒!

如果是懸疑片,請給我意想不到的轉折和結局。

其實,這部電影與其說是戰爭片歷史片,還不說到處充滿了懸疑片的感覺。全程都是充滿懸疑的音樂,感覺時刻都要嚇你一下,來個神反轉,但是作為一個歷史題材,開頭、結尾、過程都是註定的,沒有絲毫懸疑。

諾蘭還是用自己擅長的手法在拍戰爭片,由於題材的局限性,導致諾蘭被束手束腳,全程只能靠配樂來撐。

大家都知道諾蘭特別喜歡多線並行敘事,把不同的時間剪輯在一起,產生一種錯亂感。這種玩法在他以前虛構的電影中都玩的很成功。但是這次,總感覺適得其反。

《敦刻爾克》從一開始就標了時間,一周、一天、一小時。這三個時間明顯是不對等的,但是諾蘭把他們變成了對等。三個時間段的事情,都混合在了一起。給人一種飛機飛了一周的感覺。有意思麼? 就是為了拍出不同以往的戰爭片,把一個簡單而又完整的故事拆成這個樣子。對升華整個故事沒有意義的技巧,都是炫耀。

說是戰爭片,德軍和盟軍一個正面交鋒的鏡頭都沒有,就見到盟軍在跑,跑,跑。跑會家之後首相立馬給他們鼓勵,兄弟們跑的好。最後邱吉爾強行煽情,實在讓人受不了,逃跑都逃出高潮了? 還不如我直接看紀錄片中的邱吉爾演講來的熱血。

本來以為這次大撤退,諾蘭能挖掘出比較好的主題,沒想到諾蘭只是簡單的玩了下配樂和敘事手法。

這不是一部好的戰爭片,也不是一部好紀錄片,更加不是一部好的懸疑片! 這是一部平淡無奇的「裝逼」片。靠著緊張刺激的BGM強行推動著沒有劇情的劇情。作為文藝片不夠文藝,作為商業片不夠娛樂,諾蘭在奧斯卡和觀眾中間已經失去重心。 當然諾蘭的電影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上面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證明沒有吹捧的那麼神。

關鍵是這樣一部電影依然有一批「死侍」在狂熱的讚揚,如虔誠的信徒一般。只能說,全球鐵粉一個樣--偶像不容污衊。只是高逼格粉的意志力更強,學識更豐富,更加能言善辯。

比如有人就用一個強有力的排比句讚揚這部電影:「沒有慷慨激昂,沒有熱血沸騰,沒有英雄的衝鋒,沒有人性的光輝。有驚恐的士兵,泥濘的海灘,陰暗的天空,草芥的生命,求生的欲望,沉悶的氣氛,壓抑的絕望。戰場就是煉獄,生命就是這麼卑微不堪 」。 還有人用「反高潮」來誇這部電影.....!

雖然前面說了什麼都沒有,但是他的內心卻被深深感動了,而且說得氣勢磅礴。真的,只要想誇一個人總有方法。長得醜就說他有學問,長得醜又沒學問就說他善良,即醜陋又沒學問又不善良還可以誇他有錢嘛,如果錢也沒有,可以誇他人生已經這麼絕望,剩下的都是希望了。 諾蘭不是什麼都沒有的人,要誇他很簡單。

我喜歡諾蘭,但是不迷信諾蘭。

《敦刻爾克》我全程認真看完,沒有眯一下,但是始終覺得不好看。沒有跟上吹捧的節奏,有點慌,但是自己怎麼想還是得怎麼說。

期待諾蘭的下一部作品吧。

文 | AK

相關焦點

  • 二戰中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奇蹟還是偶然
    敦刻爾克大撤退由大量民船和部分軍艦組成的「敦刻爾克艦隊」拯救了33.8萬官兵,創造了二戰史上的一個奇蹟。這一奇蹟的產生原因主要有是當時敦刻爾克地區天氣陰雨連綿,不利於德國空軍大規模轟炸。撤退行動一開始,就不可能再有機密可言,加之形勢緊急,英國海軍部開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徵用船隻,甚至通過廣播呼籲所有擁有船隻的人前往敦刻爾克,這些船主非常明白撤出遠徵軍對於英國意味著什麼,所以積極響應海軍部的呼籲,駁船、拖船、貨船、客輪、漁船、汽艇乃至私人遊艇,都紛紛出海,駛往敦刻爾克。
  • 敦刻爾克大撤退:敗而不敗的奇蹟?
    昨晚,坐觀君分享了混子哥的《爆笑版敦刻爾克大撤退》(點擊閱讀)。今天,坐觀君就要來和大家詳細分享這段歷史。但正如諾蘭的電影引起了幾近兩極分化的評價,對於這段歷史的評說也是有不同看法的。所以,今天的內容僅供參考。
  •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蹟」?
    ▲敦刻爾克大撤退那麼,敦刻爾克大撤退,是英國對法國的背叛?是羞恥的逃跑?還是一場史詩式的英雄壯舉?裝甲部隊在敦刻爾克一帶根本施展不開。德國人完全有理由認為,英國遠徵軍本可以留給步兵B集團軍群來對付。」1914年揮之不去的記憶,以及本來可以卻未能打敗法國軍隊的結局,也在這一決策中發揮了作用。湯普森指出:「還有一個因素是索姆河以南的法國軍隊。德國人難以忘記幾近成功的1914年計劃,以及法國人如何在馬恩地區捲土重來。他們不想重蹈覆轍。」
  • 十大未解之謎之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經常在世界未解之謎資料中看到,在我們歷史課本中只有不足100字的介紹,人們習慣於記住勝利者,記住諾曼第登陸史詩般的輝煌,卻忘卻了輝煌背後的星星之火——敦刻爾克大撤退。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到底如何
    約40萬英法聯軍被德軍包圍在敦刻爾克伏擊的狹小區域內。為了挽救包圍圈內的聯軍,英國海軍部開始調集大批船隻,以從敦刻爾克將聯軍士兵撤退到英國。為此,英國海軍連泰晤士河上的拖船、快艇、漁船、駁船、平底船、遊艇和救生艇,所有可以在沿海使用的運輸工具都全部徵用,全力以赴展開撤退行動。
  • 《敦刻爾克大行動》小人物所造就的大撤退
    先說小編是個諾蘭腦粉,《敦刻爾克大行動》是導演克裡斯多福諾蘭的第十部長片,也是他第一次挑戰戰爭題材電影。不過剛剛提到的海灘只是多線敘事的其中之一,而諾蘭也由海灘撤退行動為基準,把故事講得更廣,加入了從英國前來營救的船,還有負責掩護救援船的空中支持,這就是本片的三條故事線「陸、海、空」。這樣廣度有了,但要如何把他講得更深呢?
  • 人性升華——解讀敦刻爾克大撤退
    今天講述的是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反超以往諾蘭燒腦高技術的電影風格,整部電影臺詞很少,基調灰暗卻是閃耀著不同尋常的人性光輝。對比前幾部大片而言,《敦刻爾克》因為超nice的IMAX觀影體驗和簡單的敘事技巧成為諾蘭「偉大」一筆。故事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的步步緊逼,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而戰。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名氣,為什麼沒有諾曼第登陸大?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名氣,並沒有諾曼第登陸大,主要原因無非是逃跑與進攻的區別,因敦刻爾克大撤退正好是諾曼第登陸的逆行版。其次是在運送人數上的區別,諾曼第登陸運送的人數是288萬,同時還包括大量的武器裝備;敦刻爾克大撤退是33萬人,是掉盔卻卸甲的敗兵,是在短時間內倉促完成的。
  • 分析影評|其實,諾蘭拍了個「假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給你看!
    如果是真人真事的話,怎麼會有這樣的巧合呢?還有,陸地時間線中的三個士兵仿佛是「敦刻爾克掃把星」一樣的存在,上第一艘船,被飛機炸彈炸沉,上第二艘船,被魚雷擊沉,上第三艘船,又被子彈打沉,這樣的巧合恐怕也沒法找到如此戲劇化的真人真事加以對應吧。因而,角色故事的真實性,也許恰恰是諾蘭最不需要的。
  • 大陳1955——國民黨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大陳1955——國民黨的敦刻爾克大撤退1955年1月,解放軍攻佔了浙江沿海的一江山島,大陳島失去了外圍屏障,國民黨政府為了編造大陳「義胞」追隨國民政府的假相,也需要用平民掩護撤退的最後一批國民黨軍隊。國民黨決定將盡在咫尺的大陳島所有居民強制撤退到臺灣。大陳島撤退是國民黨最後的一次大撤退。從1955年2月9日到13日,在蔣經國親自指揮下,包括大陳島居民在內的16487人由美國第七艦隊護送,分批到達臺灣。2月13日,最後一批蔣軍撤走後,解放軍登陸接管了大成島。
  • 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德軍為何停止前進?
    位於法國諾爾省的敦刻爾克,瀕臨加來海峽,與英國多佛爾港有海底隧道相接,最窄處僅33公裡,為歐洲大陸前往英國的最短路線。早在7世紀初,就有傳教士在此修建了聖埃盧瓦教堂,之後逐漸發展成為市鎮。1067年更名為敦刻爾克,本義就是「沙灘上的教堂」。由於戰略地位十分重 要,這裡曾是西方列強必爭之地。
  • 敦刻爾克大撤退指揮官是坑中國遠徵軍的逃跑將軍?你們黑錯人了
    為什麼拍攝歐洲作戰的《敦刻爾克》電影要顧忌中國的感受呢?據某些人考證,指揮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是英國一個叫亞歷山大的將軍,而這位將軍後來又到緬甸指揮英軍撤退,在沒有通知中國遠徵軍的情況下自己跑回了印度,讓中國遠徵軍被日本人包圍。圖片:啟動開黑模式的網友將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認為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指揮官,開黑無節操。
  • 圖憶|77年前的敦刻爾克:一場孕育著勝利的歷史性大撤退
    圖憶|77年前的敦刻爾克:一場孕育著勝利的歷史性大撤退 澎湃新聞記者 文若愚 實習生 倪煒 2017-09-06 19:05 來源:澎湃新聞
  • 《敦刻爾克大行動》:撤退不是輸,低頭更不代表失敗
    這些戰爭電影大多有著共同的特色,也都有其獨一無二的韻味,也許它灑狗血、也可能在故事的呈現上多了一股激情,但如果你看過克裡斯多福諾蘭之《敦刻爾克大行動》,你會發現這是你前所未見的戰爭電影規格,顛覆你對戰爭電影的想像。就連諾蘭自己也說,這是一部「不著重於戰爭血腥」的懸疑電影。
  • 1940年 二戰中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完全解析
    01在二戰中,歐洲戰場有一次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為了防止德軍入侵,從1928年開始,歷時12年在其東北部、法國與德國的邊境地區構築了一個數百公裡的防禦築壘系統,並且以當時法國的陸軍部長的名字命名為馬奇諾防線。
  • 敦刻爾克大撤退:希特勒的一個奇怪的命令,讓英國人創造了奇蹟
    然而,希特勒回答:「我已將西線作戰的指揮權交給了A集團軍群,而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也不同意這樣做,堅持將裝甲部隊隨時投入下一階段的南方作戰。」直到48小時之後,希特勒才下達了重新恢復前進的命令。而這48小時對敦刻爾克包圍圈內的聯軍來講,簡直是開了一條生路。
  • 華為上演「敦刻爾克大撤退」!宣布正式出售榮耀
    在說華為要出售榮耀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吧,在二戰的時候英國和法國為了保留自己的實力,他們就在比利時附近的港口急流勇退,並且計劃了一場歷史規模最大的軍事撤退行動,他們先是利用了民間的船隻轉化成軍隊力量,為了進攻歐洲保留了實力。現在這一故事已經被翻拍成電影—敦刻爾克大撤退。
  • 敦刻爾克大撤退,放走盟軍只是失誤?背後原因很複雜
    很多喜歡研究二戰的朋友們,對於敦刻爾克大撤退事件一定非常熟悉,這是發生在戰爭初期的一次英法聯軍撤退行動。在敦刻爾克海灘上的這40萬盟軍,可以說是歐洲戰場上最後一支能夠抗擊德軍的軍隊了,如果這40萬軍隊被圍殲,後果難以想像。
  • 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為什麼德軍對英法聯軍手下留情?
    1940年5月,面案對德軍西線攻勢,英法聯軍在法國東北部敦刻爾克進行了二戰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盟軍能夠取得這次海上撤退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西線戰局進程與聯軍這次撤退密不可分,德軍首腦「停止前進」命令的下達促成了撤退決定性的成功。
  • 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法聯軍已經走投無路,德軍卻為何不乘勝追擊
    5月20日,由德軍著名將領古德裡安率領的十九裝甲軍橫掃亞眠,在阿貝維爾附近抵達英吉利海峽,完成了一個舉世震驚的大包圍圈,把比利時軍隊、英國遠徵軍9個師和法國第一軍團的10個師的所有盟軍,都裝進了口袋。5月24日,古德裡安的第十九裝甲軍,已到達格拉夫林,離敦刻爾克還有十英裡。而在其右翼的萊茵哈特的第四十一裝甲軍,也已到達艾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運河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