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23日,德軍古德裡安上將的第19裝甲軍到達格拉夫林,這裡離敦刻爾克還有16公裡,而在其右翼的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也已到達達艾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運河一線。兩支勁旅只需再加把勁,就可以直取敦刻爾克,而後繼的幾十個步兵師也正源源不斷地跟進。面對聯軍越來越頑強的抵抗,古德裡安上將加緊了向敦刻爾克海港的進攻,決心率領他的裝甲部隊再打一個圍殲戰,將英法軍隊的數十萬人馬徹底消滅在濱海地區。
5月24日,古德裡安上將集結好進攻用的坦克群,準備突入敦刻爾克港,給英法聯軍最後一擊以結束這場戰役,但是,中午12時37分,他突然接到了希特勒的命令:就地停止前進,撤回先頭部隊,只準許執行偵察和警戒任務的部隊繼續前進。
當時,古德裡安正在吃午飯。他接到這個命令之後大吃一驚,他第一個反應就是現在最希望得到這個命令的是英國人,而不是我們德國人!他馬上詢問總部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可是,他得到的回答是:「元首的命令不可更改。」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極其沮喪地在日記中寫道:「左翼,由裝甲部隊和摩託化部隊組成,前面沒有敵人,但在元首直接命令下,將就地停止前進。」
5月25日上午,德軍陸軍總司令海恩裡希·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元帥再次試圖說服希特勒改變他的決定,命令德軍繼續收縮對敦刻爾克的包圍圈。然而,希特勒回答:「我已將西線作戰的指揮權交給了A集團軍群,而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也不同意這樣做,堅持將裝甲部隊隨時投入下一階段的南方作戰。」
直到48小時之後,希特勒才下達了重新恢復前進的命令。而這48小時對敦刻爾克包圍圈內的聯軍來講,簡直是開了一條生路。
48小時的時間,讓幾十萬英法聯軍有了絕好的逃生機會,聯軍在敦刻爾克加強了防禦力量,布置了3個步兵師和大量的大炮,擋住了德軍的進攻。英國指定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齊擔任「發電機計劃」的總指揮,另外組成了一個16人的參謀班子,統籌指揮敦刻爾克的撤退。而這時,英法聯軍的惟一生路就是敦刻爾克40公裡長的海岸線,從5月10日以來,兩個星期裏海岸線一直遭到德軍的猛烈轟炸,船塢、碼頭全部被炸成廢墟,惟一還可以供船隻停泊的只有一條不足1200米長的東堤。就是這1200米的東堤,成為了幾十萬聯軍的生命線。5月26日18時57分,拉姆齊下令實施「發電機計劃」,從而拉開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序幕。
從敦刻爾克到英國有3條航線,但由於德軍的炮火封鎖,惟一能夠使用的只有Y航線,全程近76海裡,需要6小時到達英國。Y航線航程是原計劃的2倍多,要想撤出同樣多的人,就得需要2倍以上的船隻。兵多船少,成為大撤退行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焦急的英國人顧不上保守秘密,在無線電廣播裡大聲向全國呼籲,號召所有擁有船隻的人都來加入撤運聯軍的艦隊。數以千計的民眾駕駛著各式各樣的船隻聞訊趕來——一支奇形怪狀的艦隊很快在英國東南部港口匯集起來。艦隊中有政府徵用的船隻,但更多的則是自發前去運送部隊的民眾,他們沒有登記過,也沒有接到過任何命令。在這支「無敵艦隊」中有:銀行家、醫生、出租汽車司機、碼頭工人、工程師、漁民、遊艇駕駛員……許多人穿著破舊的衣衫,腳蹬破口的鞋子,渾身讓風雨和海水弄得溼淋淋的,飢腸轆轆地堅守在徹骨的海風中。暗夜中,他們「邊靠猜測邊靠上帝」地航行著。
此時,在敦刻爾克海灘,撤退同時進行。成千上萬的士兵排成一行行,50人編為一組,他們站在沙灘上,站在沒踝、沒膝、齊胸的海水裡,等候救援船隻。
大撤退開始的當天,正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為大撤退祈禱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感動地說:「我坐在唱詩班的位置上,能感覺到民眾有害怕的心情,不是怕死,不是怕傷,或者怕物資損失,而是怕英國被戰敗和最後滅亡。」
大撤退的航線儘管處於德國空軍的空中威脅下,但是卻沒有德軍炮火的封鎖,相對比較安全。
在英國和法國民眾的支持下,聯軍從敦刻爾克撤退的速度越來越快:
5月28日,撤走了17804人;
29日,撤走了47310人;
30日,撤走了53823人;
5月31日與6月1日,兩天撤走了132000人。
至6月4日14時23分大撤退結束,聯軍共從敦刻爾克撤走了338226名官兵,為以後取得戰爭的勝利保存了巨大的有生力量。英法民眾和聯軍共同創造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奇蹟」,也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
就這樣,希特勒的一個奇怪的命令,讓英國人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