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裡,美國似乎是在二戰後成為世界老大的——之前的世界霸主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元氣大傷,無力維持自身地位,於是選擇與美國結盟,對抗蘇聯。
英國在成為美國忠實盟友的同時,頗為平靜地將霸權交給了後者,雖然經歷了類似蘇伊士運河等頗為不愉快的事件。
帝國綿延數百年,豈有長盛不衰之理?
曾經的榮耀與如今的沒落,對比之下更顯遲暮▼
但事實上,英美之間圍繞著世界霸權所進行的鬥爭非常激烈,可以說動用了除去熱戰外的所有手段。畢竟,曾經縱橫四海的大英,不可能輕易將霸權拱手相讓。兩國的交鋒,其實早在一戰前就已經開始了。
因為美國曾是大英前殖民地這茬事兒
兩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互看不爽的
(滾粗美利堅)▼
歷史上的大英帝國可謂八面威風,憑藉著多次成功的對外戰爭,打開了巨大的市場,賺取了巨額的財富。盛極時還從西班牙手中奪走了「日不落帝國」的名頭。加上第一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力飛躍,英國迅速成長為當時惟一的超級大國。
最強的時候,談判都懶得用嘴,而是用炮口
(你好,開門做生意了)▼
但物極必反,除去那個早已獨立的北美殖民地外,英國曾經引以為豪的工業優勢也在逐漸消失。
英國政府出於傾銷商品的考慮,嚴格限制殖民地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這使得英國的工業品根本不需要與他國商品競爭即可輕鬆售出。因而,英國製造業在提高商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一事上始終缺乏興趣,反倒是投機傾向很濃的金融業頗受有錢人重視。
金融信用體系+武裝暴力提供背書
——勾兌出日不落帝國的強權
(英國東印度公司)▼
反觀美國和德國,為了發展工業不惜高薪從英國挖走熟練的工人技師。一個最好的例子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瓦特蒸汽機、珍妮紡紗機、火車等發明都出自英國人之手;但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德國人發明的發電機、內燃機汽車,美國人發明的電話,成了改變人類歷史的劃時代產物。
對個人而言,技多不壓身,只要有手藝到哪兒都吃香
(福特生產線,圖:Ford Motor Company)▼
此外,隨著資本主義大潮下商人群體的崛起,傳統的貴族勢力日益衰微,而這群空有名頭卻囊中羞澀的貴族為了獲取名譽和財富,極力推動對外擴張。這讓英國走上了窮兵黷武的道路,儘管為本國開闢了市場,卻也極大地消耗了人力。
在布爾戰爭中,英國損失2萬餘人,投入軍費2.2億英鎊(約相當於2014年的2020億英鎊)。後來,英國在一戰中損失高達115萬人,幾乎打空了一代青壯年,就連貴族軍官的損失率都達到了17%。
戰爭絞肉機,攪碎了大英的霸權迷夢
也讓當時的歐洲人失去了父親、丈夫、兒子
(列強無義戰,圖:電影《他們已不再變老》)▼
最致命的是,隨著國力下降,對英國而言極為重要的殖民地體系變得難以為繼。可以說,如果失去了殖民地,英國將無法維持自己一流大國的身份。
而力圖讓大英殖民體系土崩瓦解的主要推手。正是從英國手下獨立,經過百餘年韜光養晦,已經發育得極為茁壯的美國。
在帝國主義時代,霸主當堅船利炮者為之
此時美國國運勃興,任誰都無法阻擋了
(一戰後的紐約港,圖:壹圖網)▼
美國是清教徒建立的國家,其教義比新教還要極端,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都深受影響,堅信自己受天命「眷顧」,應當積極開疆拓土。從大西洋擴張太平洋甚至更遠,仿佛就是自己的天命。
奉天承運,受神指引的話聖東可還行?
日語音譯與對應的漢字發音,毫無違和感
(日式腦洞,圖:nagonthelake.blogspo)▼
1783年,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在美國開展起來。儘管有無數印第安人在此過程中喪命,但當時的美國人還是根據法國人託克維爾的「美國例外論」,給這一領土擴張時期取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稱謂——「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
美國白人覺得自己是受神感召,去取「應許之地」
但事實上哪有什麼「應許」,全是印第安人的血淚▼
伴隨著領土的飛速擴張,美國工業的發展也同樣迅猛。早在189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就已經超過了英國,完善的鐵路網絡也在快速擴展,其工業產值已與當時的英國不相上下。雄心勃勃的美國這時開始謀求對外擴張自己的勢力,這就必然要與身為世界霸主的英國發生衝突。
軍工企業,歷來都是美國的另一張形象名片
看這1905年的海軍造船廠鑄炮車間,滿滿當當
(歡迎選購,圖:loc.gov)▼
19世紀初末20世紀初,儘管美國社會主流仍奉行一貫的「孤立主義」(不主動捲入任何外部軍事衝突,限制與國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但此時的美國領導人,已經準備挑戰英國的霸權了。
一戰期間,時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為了擴大美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向歐洲多國售賣軍火大發橫財,也成功地讓美國參與到了一戰當中。
哪兒打架往哪兒遞磚頭,生怕事不夠大
這是美國人的祖傳操作,至今依然如此
(炮彈女郎,圖:壹圖網)▼
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英美法組成的三巨頭各懷鬼胎——法國想要徹底整垮德國,防止它再次作妖;而英國仍想維持歐洲大陸均勢,自己則充當孤懸海外的超然存在,因此極力阻撓法國肢解德國。
列強的利益,都是通過戰爭來攫取的
巴黎和會,不過是走個形式過場罷了
(右起:美法英意四國領導人)▼
而美國的野心就是通過這次和會,把大英霸權的根基直接鏟掉。為此,他提出了「十四點和平原則」,其中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有三點:
第二點,無論戰時與和平時期,公海航行絕對自由。這是美國在海洋霸權上向英國發起的直接挑戰。
第五點,調整對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對待殖民地人民。這一點彰顯了威爾遜所謂「民族自決」的思想,在點燃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導火索的同時,也摧毀了大英維繫殖民地統治的法理基礎。
第十四點,成立國際聯盟以維持世界和平。由於國聯本身並不具備強制力而淪為笑柄,美國也受孤立主義影響而未能加入。但其成立的初衷,是威爾遜試圖挑戰歐洲強權的一次嘗試。
這次嘗試的結果,後來大家都知道了……
國聯沒有給被壓迫者帶來公平,反而淪為列強的工具
(國聯第一次會議)▼
儘管不願拱手讓出世界霸權,但英國人很清楚,未來打仗打的就是工業實力和經濟實力,而自己也已經不再是縱橫五洲四洋的頭號帝國了。
跟歷史上的那些世界性帝國相比
英國的命運算不錯的了,好歹延續到今天
(知足吧,還要啥自行車?)▼
巴黎和會兩年後,美、英、法、意、日等國又開了一次華盛頓會議。這次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就是商量五國海軍未來的實力對比,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
此前,英國為了維持自己的全球霸權,始終將本國的海軍實力設定為大於第二和第三之和,但一戰打光了老底兒,讓英國人對海軍軍備競賽感到力不從心。
這樣一來,在會議達成的《五國海軍條約》中,事實上宣布了英國在海軍力量方面選擇與美國維持同一水平,無奈放棄了海上的獨佔地位。
下軍艦如下餃,玩軍備競賽,美國幾乎沒有對手
所以那個不服氣的日本,很快就為此付出了代價
(咔咔猛造,圖:nps.gov)▼
一戰結束,美國在十年的繁榮後陷入了經濟大蕭條,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接力棒就交到了小羅斯福和杜魯門手上。
二戰爆發,法國早早投降,英國不得不直面來自納粹德國的壓力。希特勒甚至制訂過直接登陸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但由於納粹空軍始終未能獲得絕對制空權而作罷。不得不說,這場發生在家門口的戰爭,讓英國人記憶深刻。
二戰的殘酷程度,耗盡了英國軍隊那點精氣神
一大波英軍,在敦刻爾克差點兒讓人包了餃子
(求心理陰影面積,圖:電影《敦刻爾克》)▼
1945年5月,納粹德國宣布投降,帶領英國人扛過了二戰的溫斯頓·邱吉爾完全不擔心當年的大選,在波茨坦和杜魯門、史達林探討如何劃分勢力範圍。
結果,波茨坦會議開到一半,國內傳來消息,宣揚帝國意識形態和繼續爭霸的保守黨大敗;提出戰後重建、要搞全民醫保制度的工黨候選人克萊門特·艾德禮成功上位。
談笑風生的邱吉爾對敗選作何感想,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戰後英國人心思安,不吃他這一套了
(圖:cdn.britannica.com)▼
艾德禮任內放棄了有「帝國皇冠上的明珠」之稱的印度殖民地,英國勢力基本退出中東。儘管後來保守黨重新奪權,邱吉爾再度出任首相,但也無力扭轉局面了。
即便強如邱吉爾,也拗不過大勢所趨
失去印度,不過是帝國衰落過程中的必然
(王氣從此黯然收)▼
二戰結束前,有一場著名的會議對英國的影響更甚。1944年,決定戰後幾十年國際金融秩序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此時的英國已經深陷泥潭。
二戰臨近結束時,英國負債已經佔到了GDP的240%,其中大部分是美債。而美國則已經擁有了世界黃金儲備的四分之三。小羅斯福敏銳地意識到,是時候從英國人手上拿走金融霸權了。
有人終將老去,但永遠有人正年輕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確立,開啟美國的全盛時代
(會議現場,圖:cdn.britannica.com)▼
會上,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要構建一種超越國家的世界性貨幣,但美國人表示:美元就是未來的世界貨幣。
經過緊張的談判,美國以絕對的金融實力贏下了談判,並規定未來以美元兌換黃金,成員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鈎。這種美元金本位制度一直維持到1971年,美元已成為公認的世界貨幣。
有錢就是了不起,就是能為所欲為
但比有錢更可怕的是,拿捏住世界金融命脈
(紐交所)▼
這還沒完,1945年8月,美國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宣布停止對英援助,已經獲取的剩餘物資必須照價付款,再獲得新物資也得用錢購買,且此前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給英方的航母和艦載機必須立刻歸還。
這招釜底抽薪無疑要了英國的老命。當時,英國物資極度匱乏、外匯儲備嚴重不足。沒辦法,英國只得批准《布雷頓森林協定》,並放開英鎊與美元之間的自由兌換。
隨即,美國靠著金融手段,讓幾乎所有國家都賣出英鎊買入美元,在導致英鎊飛速貶值的同時,幾乎耗幹了英國的外匯儲備。
不要錢才是最貴的,這些美援物資不是白拿的
困難到靠接濟才能度日,你大英還有討價餘地麼?
(圖:iwm.org.uk)▼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相當於徹底擊垮了英國賴以吸殖民地血的「帝國特惠制」,加之殖民地獨立運動此起彼伏,帝國趨於分崩離析。
到二戰結束,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馬歇爾計劃」,為重建歐洲提供了大量資金,將過剩的工業產能輸出到歐洲。在開拓了市場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自身在歐洲的存在感。可以說,歐洲為美國馬首是瞻,基本就是從此時開始的。
至此,在美利堅「奮三世之餘烈」的努力下,世界霸權的寶座上迎來了一位新王。
「舊王已死,新王當立!」恍若言猶在耳
可轉瞬之間,曾經的後浪如今已成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