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被幹趴了

2021-12-22 伐紂入關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美國似乎是在二戰後成為世界老大的——之前的世界霸主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元氣大傷,無力維持自身地位,於是選擇與美國結盟,對抗蘇聯。

英國在成為美國忠實盟友的同時,頗為平靜地將霸權交給了後者,雖然經歷了類似蘇伊士運河等頗為不愉快的事件。

帝國綿延數百年,豈有長盛不衰之理?

曾經的榮耀與如今的沒落,對比之下更顯遲暮▼

但事實上,英美之間圍繞著世界霸權所進行的鬥爭非常激烈,可以說動用了除去熱戰外的所有手段。畢竟,曾經縱橫四海的大英,不可能輕易將霸權拱手相讓。兩國的交鋒,其實早在一戰前就已經開始了。

因為美國曾是大英前殖民地這茬事兒

兩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互看不爽的

(滾粗美利堅)▼

歷史上的大英帝國可謂八面威風,憑藉著多次成功的對外戰爭,打開了巨大的市場,賺取了巨額的財富。盛極時還從西班牙手中奪走了「日不落帝國」的名頭。加上第一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力飛躍,英國迅速成長為當時惟一的超級大國。

最強的時候,談判都懶得用嘴,而是用炮口

(你好,開門做生意了)▼

物極必反,除去那個早已獨立的北美殖民地外,英國曾經引以為豪的工業優勢也在逐漸消失。

英國政府出於傾銷商品的考慮,嚴格限制殖民地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這使得英國的工業品根本不需要與他國商品競爭即可輕鬆售出。因而,英國製造業在提高商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一事上始終缺乏興趣,反倒是投機傾向很濃的金融業頗受有錢人重視。

金融信用體系+武裝暴力提供背書

——勾兌出日不落帝國的強權

(英國東印度公司)▼

反觀美國和德國,為了發展工業不惜高薪從英國挖走熟練的工人技師。一個最好的例子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瓦特蒸汽機、珍妮紡紗機、火車等發明都出自英國人之手;但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德國人發明的發電機、內燃機汽車,美國人發明的電話,成了改變人類歷史的劃時代產物

對個人而言,技多不壓身,只要有手藝到哪兒都吃香

(福特生產線,圖:Ford Motor Company)▼

此外,隨著資本主義大潮下商人群體的崛起,傳統的貴族勢力日益衰微,而這群空有名頭卻囊中羞澀的貴族為了獲取名譽和財富,極力推動對外擴張。這讓英國走上了窮兵黷武的道路,儘管為本國開闢了市場,卻也極大地消耗了人力。

在布爾戰爭中,英國損失2萬餘人,投入軍費2.2億英鎊(約相當於2014年的2020億英鎊)。後來,英國在一戰中損失高達115萬人,幾乎打空了一代青壯年,就連貴族軍官的損失率都達到了17%。

戰爭絞肉機,攪碎了大英的霸權迷夢

也讓當時的歐洲人失去了父親、丈夫兒子

(列強無義戰,圖:電影《他們已不再變老》)▼

最致命的是,隨著國力下降,對英國而言極為重要的殖民地體系變得難以為繼。可以說,如果失去了殖民地,英國將無法維持自己一流大國的身份。

而力圖讓大英殖民體系土崩瓦解的主要推手。正是從英國手下獨立,經過百餘年韜光養晦,已經發育得極為茁壯的美國。

在帝國主義時代,霸主當堅船利炮者為之

此時美國國運勃興,任誰都無法阻擋了

(一戰後的紐約港,圖:壹圖網)▼

美國是清教徒建立的國家,其教義比新教還要極端,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都深受影響,堅信自己受天命眷顧」,應當積極開疆拓土。從大西洋擴張太平洋甚至更遠,仿佛就是自己的天命。

奉天承運,受神指引的話聖東可還行?

日語音譯與對應的漢字發音,毫無違和感

(日式腦洞,圖:nagonthelake.blogspo)▼

1783年,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在美國開展起來。儘管有無數印第安人在此過程中喪命,但當時的美國人還是根據法國人託克維爾的「美國例外論」,給這一領土擴張時期取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稱謂——「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

美國白人覺得自己是受神感召,去取「應許之地」

但事實上哪有什麼「應許」,全是印第安人的血淚

伴隨著領土的飛速擴張,美國工業的發展也同樣迅猛。早在189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就已經超過了英國,完善的鐵路網絡也在快速擴展,其工業產值已與當時的英國不相上下。雄心勃勃的美國這時開始謀求對外擴張自己的勢力,這就必然要與身為世界霸主的英國發生衝突。

軍工企業,歷來都是美國的另一張形象名片

看這1905年的海軍造船廠鑄炮車間,滿滿當當

(歡迎選購,圖:loc.gov)▼

19世紀初末20世紀初,儘管美國社會主流仍奉行一貫的「孤立主義」(不主動捲入任何外部軍事衝突,限制與國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但此時的美國領導人,已經準備挑戰英國的霸權了。

一戰期間,時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為了擴大美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向歐洲多國售賣軍火大發橫財,也成功地讓美國參與到了一戰當中。

哪兒打架往哪兒遞磚頭,生怕事不夠大

這是美國人的祖傳操作,至今依然如此

(炮彈女郎,圖:壹圖網)▼

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英美法組成的三巨頭各懷鬼胎——法國想要徹底整垮德國,防止它再次作妖;而英國仍想維持歐洲大陸均勢,自己則充當孤懸海外的超然存在,因此極力阻撓法國肢解德國。

列強的利益,都是通過戰爭來攫取的

巴黎和會,不過是走個形式過場罷了

(右起:美法英意四國領導人)▼

而美國的野心就是通過這次和會,把大英霸權的根基直接鏟掉。為此,他提出了「十四點和平原則」,其中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有三點:

第二點,無論戰時與和平時期,公海航行絕對自由。這是美國在海洋霸權上向英國發起的直接挑戰。

第五點,調整對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對待殖民地人民。這一點彰顯了威爾遜所謂「民族自決」的思想,在點燃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導火索的同時,也摧毀了大英維繫殖民地統治的法理基礎。

第十四點,成立國際聯盟以維持世界和平。由於國聯本身並不具備強制力而淪為笑柄,美國也受孤立主義影響而未能加入。但其成立的初衷,是威爾遜試圖挑戰歐洲強權的一次嘗試

這次嘗試的結果,後來大家都知道了……

國聯沒有給被壓迫者帶來公平,反而淪為列強的工具

(國聯第一次會議)▼

儘管不願拱手讓出世界霸權,但英國人很清楚,未來打仗打的就是工業實力經濟實力,而自己也已經不再是縱橫五洲四洋的頭號帝國了。

跟歷史上的那些世界性帝國相比

英國的命運算不錯的了,好歹延續到今天

(知足吧,還要啥自行車?)▼

巴黎和會兩年後,美、英、法、意、日等國又開了一次華盛頓會議。這次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就是商量五國海軍未來的實力對比,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

此前,英國為了維持自己的全球霸權,始終將本國的海軍實力設定為大於第二和第三之和,但一戰打光了老底兒,讓英國人對海軍軍備競賽感到力不從心。

這樣一來,在會議達成的《五國海軍條約》中,事實上宣布了英國在海軍力量方面選擇與美國維持同一水平,無奈放棄了海上的獨佔地位。

下軍艦如下餃,玩軍備競賽,美國幾乎沒有對手

所以那個不服氣的日本,很快就為此付出了代價

(咔咔猛造,圖:nps.gov)▼

一戰結束,美國在十年的繁榮後陷入了經濟大蕭條,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接力棒就交到了小羅斯福和杜魯門手上。

二戰爆發,法國早早投降,英國不得不直面來自納粹德國的壓力。希特勒甚至制訂過直接登陸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但由於納粹空軍始終未能獲得絕對制空權而作罷。不得不說,這場發生在家門口的戰爭,讓英國人記憶深刻。

二戰的殘酷程度,耗盡了英國軍隊那點精氣神

一大波英軍,在敦刻爾克差點兒讓人包了餃子

(求心理陰影面積,圖:電影《敦刻爾克》)▼

1945年5月,納粹德國宣布投降,帶領英國人扛過了二戰的溫斯頓·邱吉爾完全不擔心當年的大選,在波茨坦和杜魯門、史達林探討如何劃分勢力範圍。

結果,波茨坦會議開到一半,國內傳來消息,宣揚帝國意識形態繼續爭霸的保守黨大敗;提出戰後重建、要搞全民醫保制度的工黨候選人克萊門特·艾德禮成功上位。

談笑風生的邱吉爾對敗選作何感想,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戰後英國人心思安,不吃他這一套了

(圖:cdn.britannica.com)▼

艾德禮任內放棄了有「帝國皇冠上的明珠」之稱的印度殖民地,英國勢力基本退出中東。儘管後來保守黨重新奪權,邱吉爾再度出任首相,但也無力扭轉局面了。

即便強如邱吉爾,也拗不過大勢所趨

失去印度,不過是帝國衰落過程中的必然

(王氣從此黯然收)▼

二戰結束前,有一場著名的會議對英國的影響更甚。1944年,決定戰後幾十年國際金融秩序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此時的英國已經深陷泥潭。

二戰臨近結束時,英國負債已經佔到了GDP的240%,其中大部分是美債。而美國則已經擁有了世界黃金儲備的四分之三。小羅斯福敏銳地意識到,是時候從英國人手上拿走金融霸權了。

有人終將老去,但永遠有人正年輕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確立,開啟美國的全盛時代

(會議現場,圖:cdn.britannica.com)▼

會上,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要構建一種超越國家的世界性貨幣,但美國人表示:美元就是未來的世界貨幣

經過緊張的談判,美國以絕對的金融實力贏下了談判,並規定未來以美元兌換黃金,成員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鈎。這種美元金本位制度一直維持到1971年,美元已成為公認的世界貨幣。

有錢就是了不起,就是能為所欲為

但比有錢更可怕的是,拿捏住世界金融命脈

(紐交所)▼

這還沒完,1945年8月,美國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宣布停止對英援助,已經獲取的剩餘物資必須照價付款,再獲得新物資也得用錢購買,且此前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給英方的航母和艦載機必須立刻歸還。

這招釜底抽薪無疑要了英國的老命。當時,英國物資極度匱乏、外匯儲備嚴重不足。沒辦法,英國只得批准《布雷頓森林協定》,並放開英鎊與美元之間的自由兌換。

隨即,美國靠著金融手段,讓幾乎所有國家都賣出英鎊買入美元,在導致英鎊飛速貶值的同時,幾乎耗幹了英國的外匯儲備。

不要錢才是最貴的,這些美援物資不是白拿的

困難到靠接濟才能度日,你大英還有討價餘地麼?

(圖:iwm.org.uk)▼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相當於徹底擊垮了英國賴以吸殖民地血的「帝國特惠制」,加之殖民地獨立運動此起彼伏,帝國趨於分崩離析。

到二戰結束,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馬歇爾計劃」,為重建歐洲提供了大量資金,將過剩的工業產能輸出到歐洲。在開拓了市場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自身在歐洲的存在感。可以說,歐洲為美國馬首是瞻,基本就是從此時開始的。

至此,在美利堅「奮三世之餘烈」的努力下,世界霸權的寶座上迎來了一位新王。

「舊王已死,新王當立!」恍若言猶在耳

可轉瞬之間,曾經的後浪如今已成前浪▼

相關焦點

  • 大英帝國的紅衣軍
    通過大量的視覺作品(油畫、影視),紅軍服可以說是英國軍隊和大英帝國一個強有力的文化符號。在曾經的大英帝國勢力範圍內,「紅衣軍」(red coat)是婦孺皆知的詞語,儘管紅衣並非被英國軍隊壟斷。其他國家的軍隊也有過紅色制服,如1848 年之前的丹麥陸軍全部身著紅衣,美國軍隊也有過紅色軍服。但英國、英屬印度和大英帝國其他領地的軍隊在差不多300 年裡使用紅色軍服,使得紅衣成為大英帝國的一個標誌。
  • 牛逼轟轟的大英帝國是怎麼栽在「帝國墳場」阿富汗的
    回到1838年,已經成為日不落帝國,並且引爆工業革命的大英帝國已經忍阿富汗這個沙雕很久了。問題的原因永遠都在於戰爭潛力、指揮藝術等等內因,找外因是小學生幹的事,而且沒有單一原因,試圖用單一原因分析複雜問題也是病,得電。1838年,已經雄視全歐洲的英國面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俄國,英國人作為一個唯利是圖基本不做賠本買賣的國家,自然不會傻到去直接進攻俄國,但是也得防著俄國擴張,尤其得防止俄國擴張到大英帝國的地盤,當時大英帝國最重要的一塊地盤,就是印度。
  • 舌尖上的大英帝國
    然而就是這樣對食物毫無審美的英國人,化食慾為動力,在近代史上愣是硬生生地弄出了一個大英帝國來。當然,這裡面的歷史內容極為豐富,遠不是一篇文章便能講清的,因此小編為大家挑選出最具代表性,同時也是最有意義的三種食物——魚、糖和茶。 首先,我們要從魚開始說起。
  • 大英帝國最後的機會——張伯倫與帝國聯邦運動(上)
    其實,邱吉爾是大英帝國衰落期裡的守成之主,而約瑟夫張伯倫則是帝國午陽時的「革命家」,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的失敗,標誌著大英帝國喪失了最後一個歷史機會。一、激進主義者張伯倫1897年是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六十周年,普天同慶,帝國儀式巍峨壯麗。倫敦大街上行進著四億屬民派來的代表。
  • 大英的「帝國夢」還沒醒嗎
    英國的言行,給人們一種「大英帝國」時代的錯覺,但是這些操作終究不過是部分人的黃粱一夢。 英國幹涉中國內政的小動作不斷,話語中充斥著威脅性。總給人一種,英國不甘淪落至此,渴望回到當初的「日不落帝國」時代的感覺。而白日夢終究是白日夢,只不過部分英國人始終不能認清現實,情願欣賞落日餘暉,也不願意回到現實。
  • 美國的第一戰:獨立戰爭|英國_歷史|美國_歷史|獨立戰爭|大英帝國|...
    隨後英軍翻越懸崖抵達亞伯拉罕平原,再次擊敗法軍,迫使法屬加拿大總督投降,這個省份落入大英帝國手中。英法雙方大打出手,削弱了各國列強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力。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大英帝國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實行高壓政策,大英帝國與北美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北美十三殖民地的獨立戰爭爆發。
  • 「大英帝國」發行的「中國錢幣」
    維多利亞時期,大英帝國被推向了歷史的巔峰,她擁有最大規模的海外殖民地,幾乎掌控了全球的經濟和軍事,有學者說,在龐大的海外擴張事業中,維多利亞的策略沒有出現過一次大失誤,在每一次關鍵的判斷中,她都神奇的選擇了正確的答案……香港殖民政府造幣一事,大概真的是做了個錯誤的決定,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
  • 大英博物館:到底是大英帝國的光榮還是恥辱,看看藏品就知道了
    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我國大清最強大的盛世,乾隆年間),在隨後的250年中,它的瘋狂擴張很大程度上是英國殖民擴張的結果,你所知的所有有點歷史的國家,基本都有國寶收藏在這間博物館之中。它宣稱,這是一間公共博物館,是全人類所有,對所有人開放,不收取任何的入場費。
  • 華人翻譯家林超倫獲得大英帝國勳章
    34年之後的2011年6月11日,說一口純正英腔的他作為英國外交部首席漢語翻譯,在伊莉莎白二世女王85歲的生日慶典上,榮獲女王辦法的大英帝國OBE勳章。大英帝國勳章由英王喬治五世於1917年6月4日所創立。
  • Dior 男裝和 Fendi 的藝術總監 Kim Jones 被女王授予大英帝國官佐...
    核心提示:在因疫情推遲的2020年英國「女王生日授勳(Queen’s Birthday Honours)」名單上,英國設計師 Kim Jones 被授予大英帝國官佐勳章(大英帝國勳章中的第4級,簡稱 OBE)。
  • 貝嫂獲大英帝國勳章!比小貝晚了13年!罕見一家雙勳!
    NoNoNo...注意聽,這次的獎項可厲害:大英帝國OBE榮譽勳章!明年女王陛下還要親自給她頒獎呢!據英媒報導,貝嫂最近被推選獲得大英帝國OBE榮譽勳章,是因為其在時尚領域和慈善公益事業的突出貢獻。大英帝國最優秀勳章(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簡稱大英帝國勳章(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是英國授勳及嘉獎制度中的一種騎士勳章
  • 「大英帝國」滿心期待要為大清發行的貨幣,如今已是大珍品
    上一篇說到維多利亞時期的大英帝國,對外政策幾乎沒有出現過大的失誤,在複雜的中國問題上,相比其它國家的水平,也是棋高一著。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已經看到這個東方帝國的文化實力,第二次鴉片戰爭便挑唆了法國一起出兵。
  • 黛安娜曾是川普的夢中情人,大英帝國王妃,差一點成了美國第一夫人?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大英帝國的黛安娜王妃也差點成為美國的第一夫人,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恆和大家聊得話題就和這個有關:黛安娜曾是川普的夢中情人,大英帝國王妃,差一點成了美國第一夫人?
  • 【深度】打造2.0版大英帝國?脫歐過渡期的英國,還在幻想搞「盎格魯圈」
    談起英國,會讓人想起9世紀末就開始編寫的《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想起盛極一時的大英帝國,也想起二戰後開始衰落的英國。脫歐之前,無論「盎格魯圈」還是「CANZUK聯盟」都只是部分英國人的夢想,但自從「脫歐論」興起以來,「盎格魯圈聯合論」也在英國保守派政治家中得到一定支持。「盎格魯圈」能否真成氣候?很多國際輿論實際上並不看好,甚至把它看成是「英國脫歐後帝國幻想的一個版本」。
  • 華人榮獲大英帝國勳章 曾為多位英國首相做翻譯
    34年之後的2011年6月11日,說一口純正英腔的他作為英國外交部首席漢語翻譯,在伊莉莎白二世女王85歲的生日慶典上,榮獲女王辦法的大英帝國OBE勳章。  大英帝國勳章由英王喬治五世於1917年6月4日所創立。
  • 馬島之戰,阿根廷輸掉了戰爭和尊嚴,而大英帝國輸掉了未來
    1982年,南美洲大陸東部一座人煙稀少,名為拉斯馬爾維納斯群島(阿根廷)或福克蘭群島(英國),成為了世界的關注焦點,這座小島被英國稱為福克蘭群島,在巴拿馬運河開通前,這裡曾經是昔日"大英帝國"卡在南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軍事要塞
  • 大英帝國的掘墓人還是新興國家的解放者:邱吉爾和他的非殖民化政策
    英帝國向大英國協的轉型進入關鍵時期。按照邱吉爾對於英帝國和大英國協的一貫立場,以及在野期間的抗爭,他在重新執政之後應當對工黨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做重大改變或逆轉。但在二戰後新的國際形勢下,大英帝國的衰亡已不可挽回,若恪守二戰期間的帝國政策,不僅英國的實力無法承受如此重負,而且殖民地的動蕩和反殖鬥爭只會給英國自身利益造成更大的損害。
  • 一幅肖像畫中的世界史:伊莉莎白一世與大英殖民帝國
    哪怕是後來在19世紀最後十年到20世紀初取代英國的美國進入歷史舞臺的中心,從殖民帝國的角度來看,世界近代史也見證了英國殖民帝國的建立、輝煌至衰落。而我們在講述或撰述近代世界歷史時,有一種觀點也是將英國革命(在中國大陸常稱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 去頂級博物館漲知識——大英博物館必看攻略!
    從人類歷史發展脈絡,當然是要看《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作者:尼爾·麥格雷戈)這本書由大英博物館和BBC聯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格雷戈親自撰寫,一共動員100多名館員、400多名專家,編撰時間長達4年,從大英博物館800萬件館藏中精選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全面展現了人類200萬年文明史。
  • 驍話一下:大英帝國威風堂堂,為什麼美國要搞我?
    要我說這英國人還是會玩兒,川普哪怕再當一屆總統,那也只能幹到2025年,等到2027年,下下屆美國總統都已經要到中期選舉了。這事兒早就忘了。要說這英國曾經好歹也是日不落帝國,現在淪為要和美國玩兒文字遊戲的地步。那麼美國是如何兵不血刃拆解了大英帝國呢?本期驍話一下,我們就聊聊,靜悄悄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