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將為何戴面具衝殺?原因十人有九人猜錯,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2020-12-21 歷史小火鍋

從原始社會起,戰爭就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部落之間為了爭奪土地、人口、獵物,經常進行激烈的廝殺,戰爭的原始雛形就此出現。隨著金屬冶煉工藝的飛躍式提升,以及人類整體科學文化水平的不斷發展,戰爭的規模和複雜程度也越來越高,逐漸成為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一環。

雖然戰爭帶來的殺戮和傷亡讓人們痛心疾首,無法面對,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愛好和平的人們也必須安不忘危,做好抵禦侵略和保衛自己祖國的準備。古代戰場上,沒有飛機大炮,更沒有航母飛彈等高精尖武器,有的只是戰馬、盔甲、刀矛弓箭等原始裝備,但古人在戰爭中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同樣孕育出很多令人拍案稱奇的奇思妙想。

古代戰爭中,將士們為了保護自己,往往會穿上厚厚的鐵盔鐵甲。但也有很多武將,會在盔甲基礎上,再戴上一副金屬面具。有這種習慣的人很多。比如南北朝時期,就有一個名將,幾乎每次上陣都會戴上面具衝殺,成為他的標誌性符號。

此人就是北齊大將高長恭,也就是民間所說的蘭陵王。高長恭出身北齊皇族,是北齊文襄帝高澄第四子。高長恭身為天潢貴胄,卻與那些耽於逸樂的貴族子弟有著本質不同。他長相俊秀,但卻有一顆冷酷的心,是一員威震天下的虎將。

高長恭上陣打仗有一個特點,每次衝殺前都會戴上一張金屬面具,「每入陣即著面具,後乃百戰百勝」,士兵跟著他勇氣百倍,動如風火,而且幾乎每戰必勝。

北宋的宋仁宗在位時期,宋朝與西夏的邊防形勢緊張,戰事日趨激烈。在宋夏戰爭中,出現了一位蓋世英雄:猛將狄青。狄青在打仗時,也喜歡戴上鐵面具,衝鋒陷陣一往無前,連赫赫有名的西夏鐵鷂子重騎兵,都被他打得潰不成軍,創造了宋朝對西北遊牧部族少有的戰績。

南宋時期,在激烈的抗金戰爭中出現了一位猛將扈再興。扈再興雖然不如嶽飛名氣大,但同樣是南宋歷史上一位悍將。他打仗時也要戴面具,一往無前氣勢逼人,打得金兵狼狽不堪。

古代武將為什麼要戴面具打仗?原因十個有九個會猜錯。有人說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其實一張輕薄的金屬面具,面積極為有限,提供的防護力也極為有限,眼睛、鼻孔、嘴巴也必須露出來,同樣會受到傷害,如果遭受錘棍等重兵器砸擊,面具也基本毫無作用。

還有人認為,戴上面具可以威嚇敵兵。這種說法更是可笑。敵軍並非三歲孩子,而是身經百戰的粗獷大漢,怎麼會被一張面具嚇住。

明朝名將戚繼光,一語道破真實原因,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戚繼光在著作《練兵實紀》中之處,主將是「三軍之膽」。臨陣衝殺之際,「左右勇健,密密相隨,惟看將軍氣色」。手下將士們往往會注意觀察主帥的表情氣色。

如果主帥鎮定自若,沉著無畏,面對強敵毫無懼色,那麼大小三軍自然「人人膽壯」,奮不顧身衝殺向前。但如果主將心虛膽怯,表情慌亂驚惶,甚至面色蒼白冷汗直冒,那麼三軍將士看見後,會不由自主大受影響,「心氣萎靡」,毫無鬥志,進而導致全軍崩潰的嚴重後果。

為了避免這種弊端,主將作戰時戴上面具,顯然是一種萬全之策。主將畢竟是人不是神,偶爾也免不了會有畏懼惶恐之時,但戴上面具,則完全避免了這種弊端,主將的表情氣色被遮掩在面具之後,將士們只能死心塌地衝鋒向前。千百年前的古人,就懂得戰場心理學的奧秘,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參考資料:《練兵實紀》《北齊書》《宋史》

相關焦點

  • 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大多數都不太可信,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是古人的智慧總結,也是頗有用處的,只不過這些總結會通過比較玄乎的方式,結合風水,算命等形式去展現出來。其中,「兩腮無肉,必定難鬥」就是比較經典的一句俗語,裡面包含了古人的智慧,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古代貝殼作為貨幣,為何窮人不撿貝殼來脫貧?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比如「資、財、貨、貴、販」,我們看了它的字形之後,大概就能知道這些字跟貨物、財產有關係,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古人曾經以貝殼做貨幣。 作為一個大陸國家,海產品在中國一直是比較熱銷的商品,而當時的文明中心在關中一帶,周、秦都崛起於此地,對於當時的中國古人來說,無論是海裡的珍珠,還是貝殼,都是寶貝。也是出於這種原因,貝殼成為了貨幣。 那麼,為什麼古人不去海邊多撿一點兒貨幣拿回來讓自己脫貧呢?其實這就要說到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和「五服」制度了。
  • 俗語說「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下半句更經典,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俗語說「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下半句更經典,古人智慧不可小覷歷史上的封建時代,凡事都講究一個面相,一個人的情緒,欲望以及所表達的東西,基本上都能夠通過他的面部表情來分辨。而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看面相都是一個常見的事情,一些迷信的人,看一個人的面相就能夠分辨對方是善良還是惡毒,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個詞語,「相由心生」,心靈和長相一定是相符的,很多人交朋友也是先看面相的。
  • 古代武將所用的長槍為何多是木製槍桿,明知容易折斷為何不用鐵?
    古代武將所用的長槍為何多是木製槍桿,明知容易折斷為何不用鐵?為什麼不用鐵做槍桿這個問題,其實去健身房舉過鐵就知道了,一米八的槓鈴杆子就20千克,你要做個3、4米的騎槍那得有多重?古代武將是怎麼拿長槍的,我們可以看一下古畫。
  • 古人云:「女人顴骨高,殺夫不用刀」,別不信,實則蘊含人生智慧
    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覷,而且我們如今很多處世經驗都是古人總結出來一代代傳下來的,而這些對我們為人處事有極大幫助的古話,可以稱之為「真理」。而古人常說「相由心生」,這句話字面的意思是,一個人的面相是由內而外的,對於一個人的判斷不能單單從面相上來判斷,只有接觸久了,才能窺見一二。
  • 古代沒有指紋技術,為何犯人還要畫押?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
    「押字古人書名之草者,施於文記間,以自別識耳。」可能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古代科技沒有像現代這麼發達,那個時候也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為何還用犯人按手印?有什麼說道嗎?從某種意義來說,指紋技術對平民百姓非常有利,因為有很多百姓不會寫字,只需按個手印就行。直到現在為止,指紋還是不可替代,特別是在一些合同上,必須要有。隨著不斷的發展,指紋技術會越來越先進,越來越智能。不得不說,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讓人佩服。
  • 老祖宗的識人術「十肥九富」,說的有沒有道理?下一句才是精華
    我們中華大地有著上千年的文化傳統,我們的老祖宗一代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的智慧為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俗語。尤其是這些俗語,或許不能讓我們從貧窮變得富有,不能讓土地平白長出糧食,更重要的是那些識人之法會對自己交際等方面有很大的用處。
  • 古代沒染髮劑,她們是如何把白髮變烏黑亮麗的?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染髮膏是現代的化學物品,古人是不是就永遠染不起頭髮了呢?其實,古人也可以染髮,而且早在2000多年前,王莽就開始染髮。王莽用煤和墨水染髮並不是正兒八經的染髮工具,在沒有化工染髮劑的古代,他們有其他的東西代替。
  • 看古代武將的啤酒肚,你就明白什麼才是真勇猛
    不過在古代啤酒肚有著不同的概念。古代跟現代的生活方式不同,能夠擁有啤酒肚的要麼就是非富即貴的官員、富豪,要麼就是古代武將,在古人留下的一些繪畫當中,古代武將都是身強體壯,個個都是大力士,項羽、關羽、典韋個個揮動的武器都是幾十斤。
  • 俗話:「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看完後佩服古人智慧
    很多俗話,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口口相傳的,經過人們改進,是集體創作的智慧。流傳至今的俗話,大部分有其道理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不適用於現在人們的生活了。俗話通俗易懂,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是樸實無華,接地氣。俗話很多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一個古代木匠常用的口訣,也是一句來源於《魯班經》的俗語。
  • 古人講「十個光頭九個富,一個不富就會孤」說的有道理嗎?
    農村中有這麼一句俗語——「十個光頭九個富,一個不富就會孤。」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上句單從字面意思看,可以解讀為:十個光頭裡面有九個人會富有。深入一點說:光頭基本上都是富有的。在古代,三、九、十二、百、千等這些表達並非實指,而是一個虛數,也就是說,這句話的」十「和」九「也並非實數,並不是某個固定的數字,而是泛指,只是將」十「與」九「放在一起,說明這個結論的廣泛性和正確性,按現在百分比來講,那就是100個光頭裡面有90%以上的人都很聰明,聰明人自然頭腦靈活,門道也多,所以有更多的機會賺錢致富。這句話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 古人智慧讓人受用無窮,只要能坐冷板凳,現代人就會更智慧
    不少人常常提出這樣的疑惑,為何在幾千年前的古人那樣聰明有智慧呢?比如,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中,卻能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成語裡蘊含著古人的智慧。
  • 古代武將的畫像,為什麼總是肚子很大?原因很簡單
    對於古代武將的形象,我們一般都認為非常威武,身材魁梧,武藝高超的。但是我們在翻看古代武將畫像的時候,卻發現,似乎並非如此,而是個個肚子都很大,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古代很多名將都是胖子,不影響打仗。胖在古代是身份的象徵。
  • 為何古人的鞋子前頭總是翹起來,有何作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草鞋因為價錢低所以才被大多數人家接受,不過王公貴族之中很少有穿這些的,根據史料記載,漢文帝劉恆曾經穿過。發展到後來,有了布製作的鞋子之後,草鞋大多是山區的居民穿了。還有一種鞋很多人以為是日本人發明的,其實是中國人發明的,那就是木屐。在隋唐時期之前尤其是漢朝的時候這種鞋子是非常常見的,後來傳到了日本,直到現如今日本也還流行著。翹頭履則是比較特別的,它的特點就是鞋頭上翹。
  • 古代「紅纓槍」,上面為何要綁紅纓,古人智慧讓人佩服
    槍的種類多種多樣,以宋,明幾代更為風靡,普遍武器裝備於步兵和騎兵,在其中宋朝有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拐槍等,到清朝有蛇槍、火焰槍、鉤鐮槍、虎牙直步槍、雁翎槍、十字鐮槍等。我國古代在歷史上名槍大將眾多,如:西楚霸王項羽的破陣霸王槍、趙雲的羊角槍、霍去病的梅花槍、戚繼光的瀝泉神槍、秦良玉的暴雨梨花槍、關平的虎頭湛金槍、戚繼光的神刀烈高壓水槍、羅成的神飛亮銀槍這些。明朝極為青睞楊家槍法,贊其「有實虛,有奇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
  • 民俗講究:「男戴觀音,女戴佛」,為何要這麼戴,幾人知道緣由?
    民俗裡有個約定俗成的講究,「男戴觀音,女戴佛」,但為何有這樣的講究,卻沒人知道緣由。民俗,顧名思義就是在民間形成了一種習俗。從某種意義上說,民俗也算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對於這一套老講究,新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大多會覺得比較陌生,有的大家也只是聽說過,而並不知道其中的淵源和文化。
  • 古人的鞋頭為何是上翹的?明白其中含義後:祖先的智慧讓人折服
    甚至大家如果細心的話也就會發現了身邊很多東西都包含著老祖宗的智慧,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現在的很多文明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是不能不承認的是,古時候老祖先的智慧也是非常強大的,就好比說一個小小的鞋子,這是我們每天離不開的東西,這也是從古人的智慧中流傳下來的東西,但是我們現在的鞋子跟之前古人的鞋子是不一樣的,這其中有一個差別就是在鞋頭上面了,就是靠近自己腳趾的位置,古時候的鞋頭都是向上翹著的,一般古裝影視劇中也都是有這樣的形象的,那麼大家有沒有考慮過
  • 古人的鞋子為何鞋尖上翹,它是如何體現古人的智慧
    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就拿鞋子這一項來說,從古至今就有一整套的「進化史」,時代不是一成不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一成不變。其實這個是有寓意的,因為寫尖翹起來是因為他們那個時候想要羽化成仙,因為那個時候的人講究以上為尊,所以就有扶搖直上的意思,還有就是為了保護腳,因為古時候的鞋子都是用布做的,為了走路的時候不磕碰到較堅硬的東西。第一:美好願望的寄託。
  • 是口罩還是面具,為什麼日本人熱衷戴口罩?
    戴口罩的女生更美 然而,在花粉症也很普遍的歐洲國家、在流感感染近2000萬人的美國,戴口罩的人也不多,為什麼光日本人全民戴口罩呢?其實,相當一部分日本人戴口罩的原因與疾病無關。有個叫「社會人的教科書」的網站總結了口罩的以下作用: 一、防止喉嚨或皮膚乾燥。
  • 古人說「腿軟同房,自取滅亡;肉軟吃涼,雪上加霜」,古人的勸告
    一、腿軟同房的危害在古代,大多數男子都從事於體力勞動。因為是農耕社會,男子是家中的勞動力,大多數時間都下地耕種。因為古代社會中,農業工具比較原始,因為技術條件的限制,很多農活都需要人來完成。因此大多數的男性,白日裡耕種,對身體的消耗比較大,晚上的時候甚至會覺得雙腿發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