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走出去」是我國的一項重大戰略,是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必由之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實施,要求廣大涉外工作人員積極參與、共同努力。這一實施,要求能夠用外語準確地表達自己對中國古文典籍的理解並能對其闡釋。作為涉外人員培養的搖籃,牡丹江師範學院東方語言學院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在日語翻譯碩士研究生教學中開設了中國典籍翻譯教學,同時在日語翻譯本科教學中也加入了相關內容,在弘揚中華文化、深化翻譯教學和提升學生素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
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的價值取向
既然是在中華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開設的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課程,牡丹江師範學院東方語言學院日語系的相關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就注重價值取向問題。具體而言,就是在課程內容選擇、課程組織、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方面,要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要求相契合。
首先,在中國典籍語篇翻譯課程內容的選擇方面,堅持「古為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在翻譯材料的選擇上,注重選擇那些能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以及追求真善美品質的典籍篇章作為教學和練習的素材。在唐宋詩詞翻譯課上,選擇民族英雄嶽飛的詩篇「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以及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為翻譯原文本,讓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體會深藏在我們民族靈魂深處的忠孝一體、家國同構的家國情懷,學習古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操守。在明清小說翻譯中選擇吟唱出「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的《紅樓夢》作為翻譯素材,使學生在翻譯過程中體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清潔品質和高尚道德。
其次,在中國典籍語篇翻譯課程組織、課程實施方面堅持「混合取向」的課程組織原則和「課程創生取向」的課程實施原則。在課程組織過程中考慮到學科邏輯,學院將中國典籍語篇翻譯課程內容設計為日語古文語法、《詩經》、《論語》、成語故事、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以便維持中國古典文學的線性發展邏輯。考慮到學生的接受心理和當代的要求,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結合《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當今熱門節目實施翻譯教學,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堅持情境化、人格化的理念,教學效果顯著。
再其次,在中國典籍語篇翻譯課程評價方面堅持人文主義取向。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評價之中,基本做到每次課程結束之前讓學生對課程實施過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按照學生的要求和對課程的希冀來調整教學內容和實施方式。同時邀請同行教師蒞臨教學現場聽課,聽取同行教師的專業意見,改進自身教學方法。
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的理論探幽
當代語篇理論研究和語篇翻譯研究的成果層出不窮,發展迅速,這也使得語篇翻譯教學理論研究有了長足進步。在這種大環境下,學院在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同時也積極開展了相關理論探討,如每學年都會召開一次教學和科研研討會,這已成為慣例。尤其是近幾年來,在校內研討會以及國內研討會上,教師將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典籍語篇翻譯教學理論在會上發表,並和同行進行交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首先,在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中堅持「異化」翻譯原則。在翻譯中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策略,這就是「歸化」翻譯策略和「異化」翻譯策略。中國典籍語篇翻譯的目的是向世界說明中國、講好中國故事,這就要求翻譯人員在翻譯中國典籍的時候,要完整、準確地將中國典籍的思想和概念用外語表述出來,要讓外國讀者接近中國作者,也就是要堅持「異化」翻譯原則。但是這一簡單的原則在教學中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例如《水滸傳》中「望見前面有一個酒店,挑著一面招旗在門前,上頭寫著五個字道『三碗不過岡』」一句中的「招旗」一詞,很多學生用解釋的方法翻譯成「酒店門前的招徠客人的旗幟」,但是查找出版的相關日語譯著之後卻發現,一些著名的翻譯家直接就使用了「招旗」一詞。通過翻譯實踐,學生們懂得了「異化」翻譯的實質是「和而不同」。中國古典文化有自己的獨立體系,如果採用「歸化」翻譯方式使得中國文化的特質完全融化在外國文化的海洋之中的話,那麼中國古典文化這種獨立體系就會遭到破壞,向世界說明中國的目標就沒有完成。在目的語之中堅持植入中國文化的「不同」,堅持譯文之中有「中國味」,這是中國典籍語篇翻譯的本質要求。
其次,在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中堅持「雙語古語」教學原則。考慮到文體對應,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中應該堅持古代漢語教學和古典日語教學並重。今天我們的學生是明天中國典籍翻譯的主體。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國典籍原文,就不能將中國典籍的思想正確地傳達給國外的讀者,也就不能完成傳播中國文化的任務。相反,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外語古文,那麼譯文也會喪失中國古典韻味。例如武松打虎的時候手裡拿的「哨棒」被一些學生翻譯成了「警棒」;《離騷》中的「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被個別學生翻譯成了「名字的空白處寫上正則,字的旁邊寫上靈均」的意思。這些低級錯誤令人驚愕,也凸顯出古代漢語教學的重要性。因此,任課教師在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過程中一直堅持古代漢語和古典日語對比教學,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再其次,在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中堅持「語篇為主,從大到小」的教學原則。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從技術上講應該遵循語篇構成規律。也就是說篇章翻譯要堅持從宏觀到微觀,從文體、語境到句子、詞彙的選擇。中國典籍一般具有「意合」的特點,這就要求對原文要從整體上去把握。因此把中國典籍翻譯成外文的時候就要從大處著眼,除了文體對應之外,在句群層面對譯文順序進行調整,也是經常遇到的問題。
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的實踐反思
實踐出真知。在幾年的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中,任課教師總結出一些經驗和教訓。
首先,堅持選取原著中的重點章節作為教學素材,而不是選材上不分主次。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是在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級階段開展的教學,學生有一定的外文基礎。這就和以語法教學為主的初級和中級階段的翻譯教學有所不同。在初級以及中級翻譯教學階段,選取翻譯素材要求照顧到學生的語言學習現狀,主要選取那些體現外語語言結構的素材進行翻譯;而高級階段的翻譯選材則應該重視能夠反映原著思想和寫作水平的代表性章節。例如從《紅樓夢》中選取翻譯素材,初級、中級階段就可以不管原文整體結構,可根據語法、詞彙教學需要來選取原著中的一些句子和章節;而到了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這種高級階段,就要選取原著中的重點章節進行翻譯。如《紅樓夢》一書第五回,作者使用預敘的方法將該書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預先進行了交代,是全書的總綱,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選取第五回作為翻譯素材,就能使學生對全書有一個較為深刻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堅持把讀譯、唱譯、視譯等多種方法用於教學,而不是僅僅使用視譯這種單一教學。中國典籍語篇,尤其是《詩經》、唐詩、宋詞、元曲等翻譯教學,應該結合原文讓學生領悟其中的音韻美。詩歌等典籍的翻譯中,只有譯者理解了原文中的音韻,才能更好地理解意境形象、思想感情。在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中,任課教師一直堅持帶領學生朗讀古詩詞,並讓學生在課上或課下欣賞這些詩詞的演唱視頻,效果頗佳。學生和教師一起觀看和模仿《經典詠流傳》節目中《苔》的演唱、朗讀,每個人都被山區孩子那種「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頑強生命力所感動。
再其次,堅持「課程思政」的思想,把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放在中國典籍語篇翻譯教學的首位。在今年的教學中增加了氣勢宏大、意境深遠的毛澤東詩詞翻譯和主張「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的《道德經》《莊子》相關內容,讓學生在翻譯中體會毛澤東的「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情,學習「道生一、一生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做到思政教學「潤物細無聲」。
總之,牡丹江師範學院的外語教學一直堅持挖掘中華民族基因中的優秀文化特質,為講好中國故事而不斷進行著教學改革實踐。
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現代日語語篇研究」(項目編號:16YYD08)、牡丹江師範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現代日語語篇研究」(項目編號:MNUB201717)階段性成果。
(杜靜波)
《中國教育報》2020年07月09日第6版
作者:杜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