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12月3日訊(記者李碗容 通訊員王玲 陳錦洛)近日,第十五屆中西部地區翻譯理論與教學研討會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召開,採用線上和現場相結合的形式,圍繞「疫情話語的翻譯」以及「後疫情時代翻譯事業與教學發展態勢」展開討論,設有12場主旨發言和12個小組六個分主題論壇。線上和現場共計536人參加開幕式並聆聽了大會的主題報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發展。
大會現場
開幕式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鄒進文代表學校致開幕詞。湖北省譯協會長、武漢大學劉軍平教授代表主辦方致辭。他表示,在疫情的特殊時刻,各位嘉賓在雲端和線下相見,非常不易。湖北的翻譯事業歷史厚重,本次論壇必將進一步推進翻譯事業的發展。
中南大副校長鄒進文代表學校致開幕詞
主旨發言,名家雲集。「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資深教授許鈞,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院長楊平,中國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翻學院院長李瑞林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教學協作組成員、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劉軍平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許明武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謝豔明教授等專家分別做主旨發言。
許鈞教授基於多年的翻譯研究和實踐經驗,就「關於翻譯和翻譯研究的幾點思考」的題目進行了發言。他從疫情引入,深刻討論了翻譯人的社會使命,歷史使命。他指出,我國翻譯事業發展與國家發展相結合,在當前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對於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中國對外的文化傳播意義重大,並強調了翻譯在外語教學、國家科研事業中的獨特作用,使大家對翻譯和翻譯研究的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楊平教授做了題為「新文科背景下的翻譯學研究與學科建設」的主旨發言。她從新文科大背景出發,指出了中國當代翻譯研究的主要特徵,分別梳理了翻譯學科和其他學科的關係、新研究範式和舊翻譯範式的關係,強調研究資源和研究方法的融合,對語料庫等翻譯技術的合理運用。她提出,應對接國家現實需求、行業需求,建設中國特色翻譯研究的理論建構,實現翻譯事業的創新融合新發展,促進中外交流,做好翻譯現實性問題研究,並為新文科背景下的翻譯人才培養提供了完整、深入和清晰的思路。
黃忠廉教授做題為「翻譯音感召喚論——以MTI漢譯縮略為例」的主旨發言,黃教授立足實踐,結合數據,梳理了MIT的源頭,另闢蹊徑採取了音位圖示和音感召喚的語言視角,以「翻碩」和「譯碩」為例論述了漢譯音感的內在驅動、漢儀縮略詞雙音化重音的制約,為當前翻譯理論和教學提供了思路。
李瑞林教授以「應用譯學的實踐理性批判與概念框架重構」為題做了發言。他聚焦應用譯學,闡述了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辯證統一關係,二者對立統一,並提出了基本的應對策略。他強調譯學研究應回歸翻譯作為跨語言社會實踐的本質,回歸其社會實踐屬性,創造具有競爭力的翻譯方式,落實到具體的研究過程。回溯歷史翻譯,生發知人之明;介入現實的翻譯,生發知己之明;觀瞻未來的翻譯,生發知世之明。李教授高屋建瓴,以問題為導向,層層深入,啟人深思。
專家學者討論交流
研討會考慮到線上和現場相結合的特點,為了能將主旨發言的學術盛宴集中在同一天呈現,組委會將分論壇提前一天晚上舉辦。開幕式前一天晚上,六個分主題論壇共12個小組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正式展開,共計960多人與會,198位學者宣讀了論文。在兩個多小時的討論中,來自全國83所高校的嘉賓們圍繞疫情與後疫情時代翻譯研究、中華文化與學術外譯研究、翻譯研究新理論與新視角、新技術、新媒體與翻譯教學研究、口譯理論與實踐研究和語言服務行業現狀與發展研究等既定主題熱烈交換意見。
與會專家合影
據悉本次會議由湖北省譯協主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外國語文研究》雜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協辦。
【來源:楚天都市報-看楚天】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