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認知調查·報告|疫情影響主觀評價上,男女存在顯著差異

2020-12-21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了五個月有餘,許多人的工作、生活、家庭、社交的節律因疫情而改變。疫情期間,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教育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的學者聯合澎湃新聞和調研家,推出三次「公眾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知和個體防疫行為」的網絡問卷調查,持續關注和記錄普通民眾在經歷疫情不同階段的態度、心理、行為等方面的變化。

第一期
調查結果已發布,本次報告的是第二期截面調查(1月27日至2月15日)和追訪調查(3月13日至3月30日)的部分統計結果。兩次截面調查已累計採集超過1.46萬人的問卷數據,樣本覆蓋中國大陸31個省級行政單位。

1. 對疫情的關注頻率已降低

今年1月下旬的第一期調查已經顯示,民眾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度。67%的民眾表示「高度關注」,22%的人表示「比較關注」,不關注者不足1%。在今年2月上旬的第二期調查中,我們詢問了受訪者查看確診病例數的頻率,從個人行為層面了解民眾對疫情的關注度。在疫情嚴重的2月,87%的受訪者每天都會關注確診病例數的動態,更有47%的受訪者一天要查看多次。但到3月下旬,大家的關注頻率已有所降低,每天多次查看確診人數的比例下降了16個百分點,幾乎不關注的比例也升至5.3%。

2. 心理情緒明顯改善

民眾面對疫情時的心理情緒受疫情發展的影響而持續變化。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每日確診人數數據,1月20日至1月26日是疫情在全國範圍內傳播的初期,確診人數以相對較小的幅度增長;大約在1月27日以後,確診總數進入爬坡期。在2月12日改變確診標準以前,全國新增確診人數大約在2月5日達到峰值,隨後下降。尤其是湖北以外的省市,新增確診人數從2月4日起持續下降,而湖北省內的情況則依然嚴峻。但到3月下旬,包括湖北在內的全國所有地區的新增確診數都已下降,增長主要來自海外的「倒灌」。

通過對焦慮、害怕和擔憂這三種人們面對風險時最常見的負面情緒的測量,我們發現,在兩期基線調查中,想到新冠病毒肺炎時,絕大多數人都出現了不同情緒的焦慮、害怕和擔憂。其中,表示比較焦慮或非常焦慮者佔2/3,比較害怕或非常害怕者佔六成上下,比較擔憂或非常擔憂者在七成以上。在疫情嚴重的2月份,表示不焦慮的比例明顯下降,而表示害怕的比例上升。但3月下旬的追訪則看到,受訪者的心理情緒有了明顯好轉,焦慮、害怕、擔憂的情緒降低至1/3左右。

從對同一批受訪者前後兩期調查的比較也可以看到在個體層面負面情緒的顯著改善:有將近2/3受訪者的焦慮、害怕、擔憂程度較之上一次訪問時已有所降低。

總體來說,在整個疫情期間,無論從新冠病毒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快速擴散的1月,還是在疫情最為嚴重的2月,受訪者對於疫情的總體態度仍以樂觀為主。不過在2月,對疫情感到悲觀的比例曾一度上升了7個百分點。而當國內疫情狙擊戰進入尾聲,伴隨人們對疫情關注頻率減少,以及焦慮、擔憂和害怕情緒的緩解,人們的樂觀比例升至86%,悲觀比例已跌至11%,低於1月下旬。

3. 疫情對家庭關係、工作與生活的多方面影響

在3月下旬的追訪調查中,我們請受訪者評價迄今為止疫情對各自家庭關係、工作和生活的影響。

總體來說,多數受訪者認為疫情並沒有對他們的婚姻關係、親子關係帶來太多改變,但分別有27%、20%、30%的受訪者表示,疫情對他們與配偶/戀人的關係、與子女的關係、與父母的關係帶來的積極影響多於負面影響;但也分別有15%、6%、9%的受訪者認為疫情對上述關係帶來的負面影響多於積極影響。綜合比較可以發現,受訪者評價疫情對婚姻或戀愛關係、親子關係以積極影響為主的比例高於以負面影響為主的比例。此外,還有將近47%的人認為此次疫情給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或價值觀帶來的積極影響更多。

在評價疫情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上,

人們普遍認為負面影響多於積極影響。40%處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人評價疫情給他們的工作帶來的主要是消極影響,如果僅看就業人群,認為負面影響為主的比例也高達33%

截至3月底,受訪的就業者中已有86%完全復工或者半復工、部分復工。在這個群體中,有六成人士使用網絡或電話會議、在線辦公、在線銷售等遠程辦公手段,但大部分人是偶爾使用。完全或大部分時候依靠遠程辦公的佔19%。

當被問及 「國內在恢復生產和控制疫情這兩個任務上,您認為哪一個任務在現階段應該更優先」時,僅有1/4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優先恢復生產,主流(佔3/4)則認為一切應該優先讓位於控制疫情。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受教育水平對受訪者的答案有明顯的影響——高學歷者中有43%支持應該優先復產復工,與支持優先疫情防控的高學歷者的比例相差相對不大;而低學歷者中則有高達80%認為應優先控制疫情。

在讀學生中,有39%的受訪者認為疫情給他們的學習帶來的主要是負面影響,但也有44%認為這些影響以積極的為主(見上圖「新冠疫情對各方面影響的評價」)。

上述疫情對工作、生活不同方面造成影響的認知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在評價與配偶的關係上,女性平均而言更傾向於認為疫情帶來了消極的影響,而男性則更傾向於認為疫情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更多。這可能與兩性的家庭分工有關,比如,疫情期間家庭成員在家的時間較多,女性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照顧家庭成員的飲食起居。與子女關係上,雖然兩性均認為積極影響更多,但男性認為與子女關係的改善比例高於女性,很可能是男性因為疫情居家而有更多時間陪伴子女,所以親子感情升溫顯著。在與父母的關係上,女性認為積極影響的比例比男性高。不過在就業方面,女性認為疫情影響以負面為主的評價高於比例比男性高,這可能與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弱勢地位有關。疫情對女性工作穩定性和收入的衝擊可能更大。

疫情的影響在不同學歷層次者中也有顯著差異。總體來說,高學歷者在家庭關係上的改善,尤其是在與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的改善上高於低學歷者。疫情對工作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僅影響低學歷者,也同樣影響高學歷者——至少兩者在主觀評價上相似。但是,

疫情對高學歷者既有生活方式的幹擾更為突出

,對低學歷者則沒有太大影響。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高學歷者可能需要減少在外的就餐、聚會、出遊、運動等等,導致他們不得不調整一些生活或消費習慣。

為了遏制疫情蔓延,有些地方對出入城(或村)交通進行了限制(有人稱之為「封城」、「封村」)或對小區進行封閉式管理。58%的受訪者表示封閉式管理在出行和生活上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不便,13%的人表示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僅有不足三成的人表示封閉式管理對他們沒有太大的影響,或者其所在社區沒有採取封閉式管理。表示封閉式管理造成一些不便或很大不便的人,更傾向於評價疫情給他們的工作、生活方式帶來了負面影響,疫情對其與子女關係的改善影響也相對較小。

在疫情期間勸家人放棄聚餐或者戴口罩並沒有妨礙家庭關係,反而,有過此勸說行為的受訪者認為疫情給家庭關係帶來積極影響為主的比例更高。這很可能是由於勸說行為本身表達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心,一定程度上增進了家庭關係。不過,這也有可能反映的是,能夠主動勸說家人採取防疫行為的人在特殊時期維繫家庭關係上的能力更強。

最後,疫情對人們的衛生健康意識有一定的影響。三次調查都詢問了受訪者戴口罩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出門一定戴口罩的受訪者的比例明顯增加,即便是在3月下旬國內疫情基本受控的時候的階段,這個比例仍繼續增長,出門戴口罩的習慣似乎已經常態化,甚至變成了公共場所的社會規範。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對接種流感疫苗的重視度有所提升。當被詢問去年是否接種了流感疫苗時,只有19%的人表示曾經接種,也就是說81%的人並未接種。而被問及今年他們是否有接種流感疫苗計劃時,則有高達37%的人明確表示今年將安排接種,決定不接種的比例下降至29.3%,另有三分之一表示還未想好。

受訪者中,31%為男性,69%為女性;89%為45歲以下的青年人,其中25歲以下者佔43%,45歲及以上的中老年人佔10%。鑑於網絡調查通常對中老年人、低學歷群體覆蓋不足,我們利用2015年1%人口抽樣數據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分布對每一期調查數據進行了加權,本報告匯報的均是加權後的統計結果。

[作者張春泥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和經緯系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 副教授。「公眾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知和個體防疫行為」調查受北京大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攻關專項課題(人文社科類)」資助。本調研組主要成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張春泥、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副教授和經緯、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靳永愛、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駱為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汪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潔、北京大學社會研究中心教授、主任謝宇。報告由調研組與澎湃新聞、調研家聯合發布。感謝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生譚心怡、盛禾提供的助理工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疫情期間大學生線上學習調查報告
    按照原計劃,調研小組擬於4月底形成研究報告。但鑑於部分參與高校對在線教學情況迫切了解的需要,經與聯盟秘書處溝通,調研小組決定先以3月17日上午調查數據為截點,先行整理該時間截點的187所高校師生調查數據(教師有效問卷5433份,學生有效問卷118191份),分別形成階段性「大學生線上學習調查報告」和「教師線上教學調查報告」以供各高校參考。
  • 為什麼很多女生都是「路痴」| 男女的空間認知有什麼差異
    Meredith (1975) 改進了他們的工作,採用紙筆測驗在小學兒童中發現了性別差異;許燕和張厚粲(2000) 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空間能力的加工方式、加工精確性及加工策略上均存在性別差異,而在加工速度上表現為無差現象,但在反應速度相等的情況下,二年級男學生在漢字和三維旋轉的操作精確性上表現出優勢。為什麼男女的空間能力存在差別?
  • 男女審美差異是真的存在嗎?
    之前twitter上放過一張照片,據說道破了男女審美的差異。那男女審美真的有差異嗎?之前英國內衣品牌Bluebella做過一個關於人們眼中最完美的男性和女性身材調查,結果果然(我為什麼要說果然……)發現男女在身材上的審美有差異。
  • 疫情對全國馬鈴薯產業影響如何?調查報告來了!
    為了更好地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對馬鈴薯 產業發展的影響,針對性提出後期產業發展對策與建議,「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對消費者、經營者、服務者和管理者四類群體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Tau蛋白對認知功能影響,男女有別
    相對來說,很少有關於tau-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結果的報告,去探究tau信號大腦分布的性別差異。之前有人發現,臨床上正常的老年女性,其全局Aβ水平較高,其內嗅皮層區域(entorhinal)負擔水平高於男性。然而,這些研究結果僅限於事先假設的感興趣的區域(ROI),但對tau-PET在整個大腦中是否存在更廣泛的性別相關的區域分布,仍不清楚。
  • 《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正式發布 正確認知免疫力概念
    12月22日,在全球知名的美國營養品公司康寶萊的鼎力支持下,由中國保健協會牽頭立項並撰寫的《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該報告旨在通過調研國民對免疫力概念的認知程度以及存在的認知誤區,為各級政府、行業企業、社會機構等提供決策性參考,同時也填補了現階段國民免疫力認知相關研究的空白。
  • 《教輔類APP使用狀況及滿意度評價調查報告》
    「教輔類APP使用狀況及滿意度評價調查」。因此,針對學生、低線城市及非城市受訪者的品牌知曉特點,可以繼續通過加強在媒體上的宣傳和發布廣告等方式,擴大品牌的認知度;而對於教師和家長等成年人群體,及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受訪者,則要更加重視口碑傳播,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同時讓他們看到相應的效果。
  • 戀愛中為什麼男女經常吵架?這是因為男女之間存在思維差異
    電影《亂世佳人》中郝思嘉與白瑞德的一番爭執,都說明了男女兩性在思維方式以及情感交流方面是存在差異的。縱然當今社會上,女人可以和男人一起並肩工作,男人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照顧孩子上,但這並不表示男人和女人就完全一樣了。雖然扮演的社會角色確實在變,但生理本質導致的思維模式還是千差萬別的。
  • BMC:是什麼影響了我們晚年的幸福 | 唧唧堂論文解析
    研究背景本研究主要探討有哪些風險因素影響老年男性和女性(大於或等於65歲)的主觀幸福感,此外還特別關注了情緒上的痛苦(焦慮和抑鬱)這個因素。最近,基於大規模人口調查的數據發現,在西方國家,幸福感和年齡之間的U型曲線在中年時幸福感達到最低水平。而且,生活滿意度最低的年齡段接近於精神壓力最大時的年齡段。
  • 《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免疫力並非越高越好,國民對健康生活...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方鳳嬌 徐芸茜 北京報導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公眾的健康意識和對健康的需求都有較大的提升,但同時,國民對免疫力的認知也需要進一步提升。12月22日,由全球知名的美國營養品公司康寶萊支持、中國保健協會牽頭立項並撰寫的《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正式發布。
  • 疫情對中國木材行業的影響及對策調查分析報告
    近日,中國木材保護工業協會向木材企業發放了「2020年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對木材行業發展影響的調查問卷」,調研聚焦疫情對行業的影響、對企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政策支持、未來展望四個維度21個問題,對企業的主要負責人直接進行線上問卷調查。
  • 男女之間在營養需求方面也存在差異
    可是,男女之間在營養... 都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人和女人似乎有不同的脾氣、不同的興趣、不同的談話節奏,也喜歡不同口味的食物。可是,男女之間在營養需求方面是否也存在差異呢?有差異。以礦物質「鐵」為例,缺鐵性貧血幾乎是女性的「專屬病」,在男性中就很少出現。
  • 男女大腦並無結構和功能差異:行為差異其實源於後天
    她的這一結論對此前宣稱兩性大腦結構存在顯著差異的研究提出了質疑。埃利奧特教授稱,任何在男女大腦結構中尋找顯著差異的人都會感到非常失望。她指出,神經科學家目前還未發現男性或女性大腦中存在不一樣的迴路。埃利奧特在2010年出版了《粉大腦,藍大腦》一書。兩性之間的任何差異都可以由我們所處的環境來解釋,而不是我們的DNA。
  • 中國保健協會攜手康寶萊發布《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
    2020年12月22日,中國北京——在全球知名的美國營養品公司康寶萊的鼎力支持下,由中國保健協會牽頭立項並撰寫的《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於今日正式發布。該報告旨在通過調研國民對免疫力概念的認知程度以及存在的認知誤區,為各級政府、行業企業、社會機構等提供決策性參考,同時也填補了現階段國民免疫力認知相關研究的空白。
  • 心理學:男女之間,到底誰的智商更高?幾個實驗告訴你男女差異
    那麼,男女大腦的差異對智商有多大影響呢?真的有男女差別嗎?還是只是印象而已?本文將從生理心理學角度探討男女大腦的差異。1.男性大腦體積更大,女性大腦表面積更多男女的大腦有差異是真的。研究人員比較了大腦的大小,男性大8~13%,這是受到身體大小的影響。女性的腦皮質多被摺疊,褶皺多,腦皮質的表面積更大。大腦的大小不能直接影響智商,而研究表明,大腦的表面積越大,就越聰明。所以可以判斷為女性在大腦上是具有先天優勢的,但不排除個體差異和後天培養。
  • 《疫情下汽車消費趨勢調查報告》正式發布 半數以上無車人群購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疫情下汽車消費趨勢調查報告》正式發布危中有機:半數以上無車人群的購車計劃明顯提前,1/4有車人群的新增/換購車計劃延後日前,由21世紀經濟報導中國汽車金融實驗室展開的《疫情下中國汽車消費趨勢調查》(以下簡稱調查)結果出爐,這次調查站在消費者的視角,試圖去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對汽車消費領域產生的影響、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新的服務訴求。
  • 疫情情緒自我評估結果出爐:35%民眾存在明顯情緒應激反應
    問卷評估過去一周中出現的相關情緒、行為、認知症狀以及社會功能狀況,因此本研究有效收集到自1月24日至2月10日最為劇烈的「疫情風暴」中一般民眾的心理應激反應狀況。問卷從舒輔智能心理測評平臺以掃描二維碼方式向全國各地民眾發放。截止到2月10日,共回收有效問卷52730份。
  • 上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舉行 | 嶽陽醫院王振偉作專題...
    上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為學習貫徹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精神,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講述上海各行各業特別是醫療衛生領域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進一步凝聚砥礪奮進的力量,10月20日下午,由市委宣傳部會同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共同舉辦的上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
  • 男女對語言的使用,真的存在差異嗎?
    男性和女性使用的詞語類型和語法有各自的特點,兩者之間存在許多鮮明的差異,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性別化語言」。正因如此,大多數時候我們可以很輕鬆地分辨出話語表達者對應的性別。McMillan)和同事便探討了不同性別在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差異。麥克米倫讓大家組成小組一起解決問題,對該過程中人們使用的語句成分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女性語言表達中會出現更多不確定語境,比如更多地使用模糊限制語(如,大概、可能)和附加疑問句(如,「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對吧」);而男性語言表達過程會更加自信,更喜歡打斷女性的發言。
  • 男女在床上的表現會有什麼差異
    在男女性愛中,男性的性活動往往要女人多出很多,其實男性大多數都希望一生中不止有一個性伴侶,他們特別又對隨意性行為更感興趣。而女性則不同,到底男女在性愛方面,會有多大不同呢?2/3的男人承認經常自慰,女性只有40%,而且她們的頻率比男性低得多……《禮記》中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