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豆漿要加糖,並且必須配油條,仿佛是我印象中小時候早餐的標配之一。那時候我家住在一樓,臥室窗戶正對著就是街道,每天早上都有三個炸油條的攤子在那裡賣油條,熙熙攘攘的人群經常打斷我的晨夢。
起床之後,奶奶通常已經準備好了早餐,基本上一周一半的天數都在吃豆漿油條,這種規律的生活因為爺爺看了一則報導說油條多麼不健康,還有人為了讓油條膨鬆而加洗衣粉之後而打斷。但是,小時候的味蕾已經被豆漿加糖蘸油條的概念先入為主,所以長大之後,我雖然也很容易接受無糖的豆漿,但是但凡要配油條一起吃,如果不加糖,那對於我來說絕對是索然無味,甚至沒有意義去吃。
我現在的早餐長下面這樣,同樣是豆漿,但在他鄉,已無油條。
所以前幾天,我偶然在全世界的吃貨微信群裡看見一個叫萌叔Allen的人說,臺灣真正的豆漿是加醋吃的,我覺得特別震撼我的宇宙觀。加了萌叔的微信,特意跟他討教此說法的來源和意義。萌叔本人就像他名字一樣,人萌萌的,特別善談,是一個在大陸住了18年的臺灣人,現在在成都的餐飲圈打拼。
說起來慚愧,萌叔雖然上了年紀,但是行動力比我還快,自從我跟他說想寫這個話題後,僅僅用了兩天就把稿子發我了,然後也不催我趕快編輯。但我一直沒有抽出時間整理,後來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說是「活兒好」的人就是行動力比一般人快,付出更多,而「活兒好」又不黏人的人,那就是人才中的人才!今天就跟隨萌叔的介紹下,來了解一下臺灣的經典早餐,當然最重要的是豆漿!
看完一定讓你漲姿勢,下次去臺灣就帶著這篇文章走吧。
永和是地名,臺灣新北市永和區早期的行政區是臺北縣永和鎮,與臺北市隔新店溪相望,以中正橋連通。1950年代幾位自軍中退伍的大陸北方省籍老兵在下中正橋後的永和路與竹林路口間擺攤,磨豆漿、炸油條、烤燒餅從此成為臺北地區豆漿店的起始,也成為臺式豆漿店的代表,此後的數十年臺北人或臺灣人想吃早點或宵夜,便來上一句「走,到永和喝豆漿去」,成為一種時尚前衛的生活方式。
至於現在大陸朋友所看到的永和豆漿、永和豆漿大王、永和大王等等以永和為名的連鎖豆漿店,則是商業運作的結果,永和是地名,在臺灣應不能註冊為商標或公司名稱的。
燒餅油條豆漿對於臺灣人來說不僅是早餐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曾是一份對中國大陸的念想情懷;1949年,200萬的大陸移民隨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渡海赴臺,其中有軍人,有平民,來自大陸大江南北的各省分。以山東四川江浙省籍的移民居多。龍應臺「大江大海1949」書中描述的正是那個動蕩悲慘的故事。燒餅油條豆漿這些大陸傳統的平民飲食因緣際會傳入臺灣。
許多大陸朋友到了臺灣的豆漿店就常拿上海LV旁的XX眷村來相比較,這裡跟各位解釋一下,桃園市是地名,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所屬的行政區域所在,眷村遍布全臺並非只桃園獨有,惟桃園眷村數量最多,而眷村文化亦是臺灣與大陸一衣帶水的另一值得介紹給大陸朋友的話題,另找篇幅再講講眷村的故事。
但臺灣豆漿店的興起如前所述著名起始於永和遍布於大街小巷並非眷村獨有,嚴格講臺灣豆漿店與眷村並無必然關係,且大陸各臺北旅遊攻略上所看到的臺北阜杭豆漿或歷史最悠久的世界豆漿大王都已開業且紅了幾十年;而桃園眷村是杭州的企業,創始人到了臺灣嘗了桃園的一家豆漿店回上海所打造的品牌,兩者不論內涵文化故事來由甚至商品與口感差異甚大,若大陸朋友拿來相提並論對臺灣的這個產業是不公平的。
早點名
熱量
人民幣兌臺幣1:4.4
豆漿
35大卡250g
30
鹹豆漿
207大卡/100g
35
米漿
51大卡/100g
30
燒餅
246大卡/100g
55
油條
386大卡/100g
蛋餅
214大卡/100g
30
飯糰
147大卡/100g
40
注,燒餅和油條和成套賣。
圖片來自Instagram網友@chinkarmun
豆漿見上圖右上角白色的飲料。無糖豆漿叫清漿,加了糖的叫甜漿,豆漿自黃豆的浸泡、磨豆、煮漿、濾渣的過程兩岸並無不同;但值得一提的是鹹漿,清漿加入醋即起花,類似四川的豆腐腦,另加入鹽或醬油、蔥花、蝦皮蝦米、大頭菜、油條便是鹹豆漿的吃法,這種吃法與江南上海類似。
臺灣豆漿近年因為豆漿的營養養生價值屢屢被提出,臺灣的早餐與飲料業者,紛紛開發出加了燕麥、山藥、薏仁甚至水果或其他食材口味的豆漿。而臺灣的星巴克,拿鐵除了可加牛奶外,豆漿是另一種健康口味的選擇。
看早餐圖右上角的類似奶茶顏色的飲料就是米漿啦。米漿是大米與花生磨碎後加水煮滾,加糖,呈金黃色濃稠的飲料,有點類似港式的花生糊但沒有花生糊濃稠。此漿純屬發源於臺灣的飲料。
油條又名油果子,在閩南話與北京都有油炸鬼的名稱說法。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了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應算類油條的創始。而南宋的油炸麵食的又一創新吃法,應就是油條,亦是商品化之始,只是倒黴的不忠不義的秦檜被人唾棄而恨不得把他油炸成油條而諧音稱油炸檜或油炸鬼。臺灣的油條外脆內軟,松泡彭大有帶點韌度,成金黃色,吃的時候用咬不用扯。泡到豆漿裡吃也是妥妥地。
燒餅是以北方為主的麵食,比對了一下北方各省目前的燒餅款式,臺灣的燒餅外觀與口感與現有大陸各款的燒餅皆不同,追究臺灣的燒餅應源自北方那一省,恐已不可考了。臺灣的燒餅與大陸的燒餅異同主要表現在臺灣燒餅一般是長方形,較薄較軟,軟中帶酥脆,沒有內餡,大陸各省的燒餅火燒與鍋盔多為圓形,比較厚實,酥脆有嚼勁,部分有內餡。很多人喜歡把臺灣燒餅裹著油條吃,因此成為成為燒餅油條,並以套計算,純粹臺灣吃法。
圖片來自Instagram網友@c_xueling92
蛋餅是麵皮與蔥蛋在平底鍋煎熟,起鍋後捲起,減成數段加上醬油膏或甜辣醬上桌。最上面的早餐圖,左下角的就是蛋餅,一般配米漿一起吃。
蒸煮好的尖糯米飯,攤在手掌與塑料紙上,加上油條、花生粉與糖粉則為甜飯糰;加入油條、酸菜、蘿蔔乾與肉鬆則為鹹飯糰;再用手捏成一團即成飯糰。飯糰在臺灣已發展出許多專業飯糰攤子或店家,大米變養生的紫米,內餡有泡菜等24種口味可選,或是現炒餡料包入的鐵板飯糰等等,成為臺灣創新早點的另一幅風景。
圖片來自Instagram網友@juttachenyue
萌叔說他從小去的一家店叫世界豆漿大王。
「永和這個小鎮與我有不解之緣,是因為我在永和出生與成長,到小六才舉家搬到士林。家父雖非北方人但也還是愛以燒餅油豆漿為早餐。周日放假,晨運後經常就帶上我去世界豆漿或另一家四海吃豆漿,小朋友總愛喝甜,所以都是喝甜漿,並在滾燙的豆漿中打入個半生熟的蛋,這是1970年代臺灣早餐的幸褔。而父親偏愛喝鹹漿,還記得那日家父一如往常晨運結束,一身短褲頭加汗衫行頭端著鹹漿去加辣油,這身打扮就被客人誤以為他是服務的大叔,就衝著他喊」燒餅油條來兩套」弄得平時不愛說話的父親,一時更不知所措。當行筆至此,當下時空似乎此時,已凝結拉回40多年前的人聲鼎沸的世界豆漿大王的店景。如今父親已不在人世,也只能回臺灣時抽空到永和用回憶療愈記憶了。」
世界豆漿大王
地址: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二段284號(近捷運頂溪站2號出口)
營業時間:每日24H(年節期間依公告為主)
另外一家店是阜杭豆漿。但是因為是網紅店,所以每天早上五點就有人排隊了。
阜杭豆漿
地址:100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108號
臺灣豆漿店早餐的故事就講完啦~
打算去臺灣的童鞋不妨去試試上面提到的所有食物~~
文章已授權
這個四月我們關聯「開動早餐」小程序
在這裡你可以每日早餐打卡,回看過去的打卡內容,也可以在早餐圈內分享美食,與早餐達人們一起互動。
本月活動
「開動早餐」小程序打開方式:
打開微信——發現——小程序——搜「開動早餐」——加入即可!
(提醒:需在首頁打卡才算完成哦!)
點擊下方圖片可直接連結到「開動早餐」的小程序哦!
歡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