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從6個方面對傳統型編輯和數字型編輯運作邏輯給予比較(以雜誌、圖書為例):
同作者的關係。傳統型編輯靠出版社、雜誌社的名氣認識作者,靠作者投稿認識作者,靠上級部門轉稿認識作者,圖書出版後或者文章發表後,基本上沒有往來,缺乏與作者的關係維繫意識。數字型編輯通過網站認識作者,通過博客、論壇認識作者,通過參加各種會議認識作者,通過QQ聊天認識作者,通過網絡傳媒認識作者,網絡發帖徵集稿件,圖書出版或者網站發表後,同作者保持聯繫,並通過作者推薦認識其他作者,與作者共同策劃圖書的宣傳和後期發行,擴大影響力。
編輯模式。傳統編輯模式主要有兩種:1.最傳統的模式是,編輯直接交給排版員排版,排版後進入「一編三校」流程,每次稿子都是滿紙改動的痕跡。這樣做造成紙張浪費,版面動來動去,每次列印的校對稿頁碼都不一樣。2.改進後的做法,編輯要求作者提交紙質稿,然後在紙質稿上編輯,到處都是改動的痕跡,最後交給照排室。這種做法已經比第一種有了很大改進,但是仍然浪費紙張,增加編輯和排版員的工作量。數字型編輯向作者要word電子稿,在電子版上編輯加工,修改後交給排版員排版。這樣做便於查找錯誤,減少排版人員的工作量,能有效提高編輯速度和編校質量。這就要求編輯不僅會打字,還必須掌握word操作的基本知識,會運用一般的網際網路搜尋引擎,有效甄別搜索結果的準確性。應積極建議雜誌社、出版社出臺數字新聞出版業務流程,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校對模式。傳統型編輯喜歡紙質版修改校對,在稿子上塗來塗去,滿紙皆紅,然後交給排版員,這樣既增加了排版員的工作量,又加大了自己無謂、徒勞的工作量,浪費紙張,浪費時間。數字型編輯習慣在電子版上校對,可以隨意修改、反覆修改,避免排版環節修改次數,提高稿件的正確率,最後交付排版,讓其按照作者要求設計排版。
版式要求。傳統型編輯不研究市場流行風格,不論稿件題材和體裁,開本大小一樣、字體版心一樣,完全由照排室做主,忽視讀者心理和需求,缺乏檔次和品位。數字型編輯對市場有充分了解,用什麼開本和紙張,封面、書名用什麼字體和色彩都十分講究,目錄字體、正文大小標題字體都有自己的理念和風格;既照顧到傳統讀者的偏好,又照顧到大數據時代讀者的喜好,在設計版式時會考慮電子版如何設計才能更加吸引讀者,怎樣設計便於網絡傳播,便於相關知識的連結,便於讀者點評、跟帖,便於其他網站轉載。要求排版員按照自己對市場的了解,結合作者要求和讀者數字閱讀的需要去裝幀設計。
策劃意識。傳統型編輯缺乏起碼的策劃意識,我就是一名編輯,安排我編輯什麼稿件我就編輯什麼稿件,市場不是編輯的事情,營銷不是編輯的職責,圖書、雜誌盈利與否,影響大小等同自己沒有關係,忽視大數據技術對編輯產生的精準營銷意識、文稿個性化內容定製平臺的重要性、數字內容產品消費者付費意願不斷提升的時代背景、編輯觀念更新對數字新聞出版產業的未來所產生的影響。數字型編輯有較強的策劃意識,一本書能開印1000冊,經過編輯策劃和努力會增加到3000冊或更多;利潤空間是幾千元,經過與作者、書商共同努力擴大到幾萬元或更多;一本普通的書稿,經過策劃可以變成暢銷書。從接到稿子到圖書出版、雜誌發行都滲透著編輯的心血,會一直遵循「稿子—策劃—確定印刷數量—媒介宣傳—市場營銷推廣」的思路。
利潤模式。對傳統型圖書編輯來說就是買賣書號,最多加上作者包銷圖書。數字型編輯把小的做大,把一般的稿子策劃成暢銷書,把作者包裝成名人,帶動圖書、雜誌的持久銷售,擴大利潤空間。
推崇數位化,倡導編輯走數字型編輯之路,並不等於說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已不復存在,對傳統的編輯模式進行全盤否定,而是說大數據時代信息傳播出現了一種通過信息技術向全球加速傳播方向演化的趨勢,它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改變了信息傳播企業傳播者特別是編輯人員的工作理念,使得參與信息傳播的主體、對象、場所、途徑、方式和結果等都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這為編輯的觀念更新提供了可能和契機,這也是數字新聞出版業界進入大數據時代後的必要條件。
(摘選自苗卉的論文:大數據時代需要什麼樣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