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記得當年相互寶剛出來的時候,支付寶的口號是:「一人有難,眾人分攤」,最初加入的時候一個月只分擔一次,每次是3分錢,後來開始逐步增加,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不貴什麼也影響不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相互寶是對於100種疾病或者重大意外的一種額外保障。而且相互寶,從傳統意義上來說,並不像保險,更多的是螞蟻金服建立起來的一個「理想化平臺」。
但是很多人理解不了的是:假設說相互寶最初只有100萬人參加,每個人每個月只需要分攤1-2元,那麼一個月累計為100-200萬的分攤額。但是假設說參與人數翻倍變成了200萬,雖然人數基數變了,但是人們的患病概率還是一樣,分攤金額理論上來說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為什麼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支付寶相互寶的份額金額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呢?
相互寶從2018年上線的時候3分一個月,是支付寶前期為了更快打開市場而進行的支付寶自己承擔大部分分攤。而後穩定在2元左右,因為是逐月扣除,自動扣除,所以很人多沒有感覺,等發現的時候,支付寶每個月的扣除已經變成了2次,每次5元以上,也就是每個月的扣除額度為10元以上。要知道,國家城鄉居民醫保每年也就200左右。對於相互寶來說,相當於每年交100的保費了。
重新認識相互寶:
如果你還是把相互寶停留在是螞蟻金服建立起來的一項「福利」,只需要幾分錢就可以享受10萬以上的保障,這種想法可以不要保留了。隨著相互寶的發展,開始逐步向保險行業靠攏,一方面是因為前期從支付寶加入相互寶的人群中,多數屬於常識新事物的年輕人,而隨著相互寶的普及,大齡群體開始不斷加入相互寶,導致整個加入人群的患病佔比上升,所以呈現出來分攤金額的逐步上升。
另外相互寶還有自身的管理費用,隨著加入人數增加,除了本身平臺的維護之外,相互寶還推出了老年防癌、健康入保的調查等等各種措施來完善相互寶,這些成本都是來自於相互寶的分攤。
平臺的初衷是好的,不過在前期勢必會有一些營銷上的概念,部分人可能會產生一些誤導,認為少量的成本可以得到超過10萬的保障。所以說對於相互寶要理性看待,可以把相互寶看作是醫保+保險之外的一種額外保障方式。
那麼相互寶還會漲嗎?還會漲到什麼程度?
筆者認為相互寶短期內還是會持續增長,為什麼這麼說呢?還是跟相互寶本身的制度有一定的關係,20歲的人和50歲以上的人,從患病概率上來說是不一樣的,但是對於支付寶來說分攤是一樣的。這就會導致年輕人加入的增速會逐步減緩,老年人加入的增速會逐步增大,看似平均的相互寶,其實在這方面已經不均衡了。
再過5-10年,相互寶甚至可以跟一些重疾有得一比,當然相互寶自身並不以盈利為目的,在重疾的額外保障中,是不會超過市面上的重疾的,所以目前從月扣除10塊,還是處於低位,還是那句話,理性看待支付寶和螞蟻金服提供的相互寶,可以把其看作是一種支付寶推出的「新概念」保險,把其當作一個商業產品,你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是不是要持續為相互寶分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