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天所給各位寶媽分享的內容靈感源於我最近剛看到的一本書,《高敏感是種天賦》,這本被譽為"拯救全球15億人的心靈之書",書中有個概率說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有高敏感的特質。它肯定了高敏感人群,強調敏感不是一種缺陷,而是上蒼賦予你最特別的禮物。
同樣,作為育兒講師,我常常會收到來自家長們關於自己孩子過度敏感的傾訴。
"我家寶寶從小就很反感別人碰他,最近去到我們單位,同事剛想抱他都不行連只牽他的手就哇哇大哭,真的太難帶了這孩子整天只認我們公婆,想離手空個閒都難。"
"平時我們對孩子有稍微嚴厲一點的眼神,或者溫和地提醒她什麼事情做錯了,她也會委屈到大哭!幼兒園老師也反映她會莫名其妙為了一件小事大哭,真叫人苦惱。"
"有時候他和別人打招呼人家不應他(可能是只沒注意到)他都會覺得是別人不喜歡他,跑到我這裡哭!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怎麼孩子這麼玻璃心呢?"
所以,今天我同樣想說,如果你的孩子有著高敏感特質,不要再抱怨自己的孩子"難帶""玻璃心""很麻煩",給他們貼上這樣的標籤實際上會家中他們的敏感脆弱。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雪花,孩子們更是如此,沒有所謂的標準和模具,每一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特性的,每一種特性都是寶貴的值得保護的。
什麼是高敏感兒童,他們的有什麼性格特徵?
"高敏感族"一詞,是由美國精神分析學者伊蓮艾融博士(Dr. Elaine Aron)在 1996 年所提出。根據艾融博士的描述,高敏感族容易因外在環境刺激,而出現不適感,且這種感覺會被放大。高度敏感是一種先天個性,從出生時就存在了,人群中15%-20%的孩子都具有這種性格.
根據艾融博士的研究中判斷孩子是否是高敏感族的4個特點(DOES):
D(深度處理: Depth of processing)高敏感孩子更關注細節。他們的神經系統更敏感,大腦處理信息更全面,會在行動之前對各種信息進行深加工,因此別人的情緒、溫度的變化、物體質地等別人不容易注意到的事情,他們都能捕捉得更細微。
他們看問題很深刻,比同齡人想得更多,常表現出超乎年齡的成熟。他可能會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媽媽你為什麼那麼累,是因為照顧我嗎?"或者似懂非懂地用著平常大人的措辭去回答你的問題。
O(容易過度接受刺激: being easily Overstimulated)人的大腦對行為判斷有兩個系統:行為抑制系統和行為激活系統。
"高度敏感"個體的"行為抑制系統"非常活躍,好像每走半步路都要思考一個世紀一樣,這樣的好處是做事謹慎,壞處是很容易過度消耗大腦的能量,並且使自己過度焦慮,很容易情緒過激。
高敏感孩子容易受到過度刺激。他們容易關注細節,因此更容易被過多的信息困擾,在喧囂和複雜的陌生環境裡更容易崩潰。比如處在高強度的聲音、高密度的人群之中。
E( 情緒反應大、尤其是同理心很強: being both Emotionally reactive generally and having high Empathy in particular)他們覺察力強,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察覺到別人的情緒變化,更容易理解別人的感受,充滿同理心和共情力。同時,對事物的情緒體驗更強烈,會使他們更無法容忍不公平的事情,更具愛心,善良正直。比如,他們自家的寵物無世幾個月還是很難從悲傷中脫離,對虐待寵物的行為深惡痛絕,看到此類新聞還會忍不住哭起來;對於其他人的不幸遭遇他們會覺得感同身受,甚至為之落淚,是個極具耐心的傾訴對象。
S(能敏銳察覺細微刺激: being aware of Subtle Stimuli)這些細微的刺激,包含微小的聲音、淡淡的氣味、隱約的口味差異、人與物的細微變化等一般人不太會發現到的小細節,或者是大家不以為然容易忽略的芝麻小事,高敏感孩子都會注意到。
像一位網友所說的她家4歲寶寶特別容易發現一些被人忽視的細節,哪個老師換了髮型,哪個小朋友換了發卡,教室裡多了一張桌子等等,她總能最先發現。
「高敏感"兒童的天賦
高敏感兒童的"想太多、玻璃心、多愁善感、神經質、細節控"的難纏特質,換個角度看,就變成了有意義的優點,接受信息多、思考的更全面,更加關注細節,更善於共情。所以,高敏感的孩子往往很有才華,具有藝術氣質,洞察力非凡,心智成熟,喜歡思考,做事專注,邏輯性強,善於傾聽,富有同情心。
就他們細節洞察力強這點來說就像很多偉大的發現都是在細微之處產生,如:萬有引力、青黴素······如果能好好運用他們的能力,說不定能有非凡成就。
很多偉大的思想家,如卡爾·榮格、約瑟夫·坎貝爾、亞伯拉罕·林肯和埃莉諾·羅斯福都是高敏感人群。
賈伯斯生性就有敏感的特質。工業產品裡黃色有上千種,他可以花一個月的時間在這幾千種黃色裡去挑選一個他最滿意的黃色。一個手機按鈕,他可以讓設計師改上百版,只為挑出最合適最美觀的按鈕。
我們要學著欣賞孩子的高敏感,協助他們善用自己的優點。
伊萊恩·阿倫博士在《發掘敏感孩子的力量》前言中這樣寫道:
"這個世界需要被好好撫養長大的高敏感孩子。我們是多麼地需要這樣一批人,他們能夠仔細地思考、深入地感受、注意到細節、並最後構建出全景。我們只要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讓這批人有勇氣說出那些非敏感人群所沒能看到、想到、感受到的事情。"
家長應如何保護"高敏感"孩子
接受孩子的高敏感。面對高敏感孩子,在思考那些應對技巧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接受他們、理解他們,將他們的敏感視為珍貴的天賦,而不是難纏的負擔,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發現其中的糾結、緊張、焦慮、痛苦,當然也有驚喜。
不試圖改變他們,而是幫助他們善用自己的優點,幫助他們輕裝上陣。高敏感不是缺陷和問題,只是一種特質。這一觀念,不但我們自己要接受,也要幫助孩子接受。千萬不要強行改變孩子的"高敏感"特質,簡單粗暴、不計後果的"改造",只會加劇他的"高敏感"。
掌握可能引發孩子"高敏感"的各種因素,並且儘量避免。比如,密集人群會讓孩子感到緊張、不適,我們就儘量避免高峰出行,不去人群密集的場所。實在無法避免,就提前教孩子掌握能夠幫助他們擺脫焦慮、平靜下來的方法,比如深呼吸。
教會孩子明確人與人相處的邊界。敏感終歸是把雙刃劍,它在打開孩子的認知和情緒觸角的同時,也讓他們很容易受到傷害。高敏感的孩子對人對事常常共情過度、入戲太深,總是同理心泛濫,想要拯救所有的人,總是依賴他人的評價度日,自己卻苦不堪言。
我們需要為孩子指出健康的個人邊界——只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不對其他人的行為或情緒承擔責任。我們要告訴孩子,因為我們善於"共情"別人的感受和情緒、傾聽別人的心聲,我們可以運用我們的"天賦"去理解關心身邊的人,但不受別人情緒的影響,不用別人的態度和評價"懲罰"自己。
總之,在養育高敏感的孩子時,我們不能因為孩子敏感,就覺得他丟臉,認為他需要'磨礪',我們要做的,是堅定地和他站在一起,告訴他,他是多麼特別和珍貴。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