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帶娃回娘家小住,上午天氣不錯,姥姥就帶著我們去小區裡散步。小廣場上滿是帶娃的阿姨,隨便閒聊幾句,幾乎都是孩子的姥姥。大家忍不住感嘆:「媽媽生,外婆帶,奶奶定期來參觀。」
一位姥姥感嘆道:「老大之前就是我看的,現在輪到老二了。你們別以為,你們每天照顧他,他就跟你親,以後還是跟人家奶奶親,血緣就擺在那裡了!」
她的一席話,被「老姐妹」們附和著,我看了姥姥一眼,顯然她也覺得有點傷心,畢竟從孩子出生後,時常給我搭把手的就是她啊。
為什麼隔輩育兒中,出力最多的反而是姥姥呢?孩子是不是會跟奶奶更親暱?今天我們就來認真八卦一下這個話題。
姥姥奶奶帶娃和進化有關
鏘寶還很小的時候,我推著他在小區散步,遇到一位怒氣衝衝的姥姥。她對我說:「早晨她剛跟老姐妹約了去公園,結果女兒連招呼都不打一聲,就把小傢伙丟給她了,害得她在這麼美好的上午還要遛娃。」
和她一樣,雖然姥姥奶奶們很疼愛孩子,但依然想要有自己的生活。當問到該誰來帶娃時,大家的回答出奇地一致:「誰生的誰帶,當然是娃媽和娃爸。」
但是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可能會讓這些「不想帶娃」的長輩大吃一驚:姥姥奶奶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帶娃!
《園丁與木匠》中,美國發現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自問:為什麼像我這樣的更年期女性依然活著?
我們壽命的延長,當然和生活條件醫療知識的改變有關係,但是在考古中學者們也發現了大批更年期後還依然活著的「年老女性」,大自然的法則異常殘酷,絕經後女性在生物意義上沒有了意義卻繼續存在,這一現象引起了很多科學家的注意。
其中比較靠譜的說法是人類學家克裡斯騰·霍克斯提出的「祖母假設」,即因為我們人類的嬰兒大多比較脆弱,需要有一個很長時間的照顧期,所以那些能活著照顧和自己基因相同孫輩的姥姥、奶奶的基因就更容易傳播。
也就是說,現在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姥姥奶奶帶娃的受益者,而事實上,人類也是在進入「小家庭」社會時,帶娃才成了媽媽,或爸爸媽媽一個人的事兒。在漫長的過去,大家一起把孩子帶大才是主流。
科學家:姥姥更愛孩子
看到這裡,可能姥姥們還是覺得很不公平,為什麼同樣是祖輩,姥姥帶娃的比例遠遠高於奶奶?甚至於大部分兒歌童謠裡都是在講姥姥帶娃的情景,比如《外婆的澎湖灣》、在比如《外婆橋》。
曾經有美國社會學者對120名大學生做了問卷調查,考察祖輩四個老人對自己「投資」上的差異。問卷分別調查了四個方面:親密感、時間、知識和資源。結果和我們平時的感受差不多,在這四個人中姥姥投入的最多!
為什麼會這樣呢?人類學家給出的答案既簡單又深刻,因為在生物學意義上,只有媽媽和姥姥才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確定孩子的基因屬於自己。
正如上圖中高贊答案所說:我們的線粒體基因全部都來自姥姥。再加上看著自己百分之百親生的女兒因為帶娃累得半死不活,相信姥姥們都會忍不住伸出援手的。說到底,幫忙照顧的孩子的姥姥居多,並不是因為姥姥更有空閒,或更有體力,而是因為姥姥確實天生更愛孩子們。
當然,這並不是說奶奶不愛孩子,而是這種愛更多含有社會意義在其中,比如在傳統文化中,我們還是會認為「孩子」是婆家一方的人,所以姥姥才會有「幫別人看孩子」的感覺。
孩子到底跟誰親,主要看這兩點
有次閨蜜跟我吐槽:自從自己產假休完回到工作崗位,就是自己媽媽每天帶娃。結果帶回奶奶家探親。奶奶爺爺因為長時間不見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慣得沒邊。回家前一家人吃飯,婆婆問娃:「你跟奶奶親還是姥姥親。」沒想到孩子竟然說:「奶奶親。」閨蜜當時就氣不打一處來,替自己媽媽不值。
我勸她別太當真,孩子的話只是隨口一說,其實到底跟誰更親一點,不像大家認為的那樣跟血緣有關,況且單看血源,當然是跟姥姥更近。孩子感情上的親疏其實跟下面這兩點關係才最大。
第一點:陪伴孩子的時間
這點很好理解,誰陪伴就跟誰親。拿我自己舉例,從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小學時候做了噩夢,都第一時間想去找奶奶,在感情上自然跟奶奶更近一些。但是到了高中,我離開奶奶在姥姥家準備高考,姥姥年紀很大,但是還依然照顧我的生活,早晨早起給我做飯,甚至還監督我的學習,給我零花錢,買衣服給我穿。因此於我而言,對姥姥和奶奶都充滿了感恩。
第二點:父母的言行和示範作用
除了付出陪伴的時間外,其實長時間和孩子生活的爸爸媽媽的言行,對他們的影響也很大。比如我有一位同事,和婆婆有一些矛盾,因此經常在孩子面前說一些帶偏見的話,這樣長此以往,相信她的孩子也會對奶奶抱有偏見。因此,要想寶寶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有同樣親密的關係,爸爸媽媽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四位老人一視同仁。
Cici有話說:
最後還想和大家分享,「姥姥奶奶誰更親?」或者「媽媽奶奶睡更親?」這種明顯帶著「坑」的問題,最好不要問孩子。因為最後只有兩個結果,一個是孩子敷衍式地告訴你一樣親,另外一個就是孩子了解到了能以「愛」要挾長輩,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