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帶娃的總是外婆?科學家揭曉答案:姥姥確實更愛你

2020-12-13 陪寶寶讀書

最近帶娃回娘家小住,上午天氣不錯,姥姥就帶著我們去小區裡散步。小廣場上滿是帶娃的阿姨,隨便閒聊幾句,幾乎都是孩子的姥姥。大家忍不住感嘆:「媽媽生,外婆帶,奶奶定期來參觀。」

一位姥姥感嘆道:「老大之前就是我看的,現在輪到老二了。你們別以為,你們每天照顧他,他就跟你親,以後還是跟人家奶奶親,血緣就擺在那裡了!

她的一席話,被「老姐妹」們附和著,我看了姥姥一眼,顯然她也覺得有點傷心,畢竟從孩子出生後,時常給我搭把手的就是她啊。

為什麼隔輩育兒中,出力最多的反而是姥姥呢?孩子是不是會跟奶奶更親暱?今天我們就來認真八卦一下這個話題。

姥姥奶奶帶娃和進化有關

鏘寶還很小的時候,我推著他在小區散步,遇到一位怒氣衝衝的姥姥。她對我說:「早晨她剛跟老姐妹約了去公園,結果女兒連招呼都不打一聲,就把小傢伙丟給她了,害得她在這麼美好的上午還要遛娃。」

和她一樣,雖然姥姥奶奶們很疼愛孩子,但依然想要有自己的生活。當問到該誰來帶娃時,大家的回答出奇地一致:「誰生的誰帶,當然是娃媽和娃爸。」

但是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可能會讓這些「不想帶娃」的長輩大吃一驚:姥姥奶奶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帶娃!

《園丁與木匠》中,美國發現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自問:為什麼像我這樣的更年期女性依然活著?

我們壽命的延長,當然和生活條件醫療知識的改變有關係,但是在考古中學者們也發現了大批更年期後還依然活著的「年老女性」,大自然的法則異常殘酷,絕經後女性在生物意義上沒有了意義卻繼續存在,這一現象引起了很多科學家的注意。

其中比較靠譜的說法是人類學家克裡斯騰·霍克斯提出的「祖母假設」,即因為我們人類的嬰兒大多比較脆弱,需要有一個很長時間的照顧期,所以那些能活著照顧和自己基因相同孫輩的姥姥、奶奶的基因就更容易傳播

也就是說,現在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姥姥奶奶帶娃的受益者,而事實上,人類也是在進入「小家庭」社會時,帶娃才成了媽媽,或爸爸媽媽一個人的事兒。在漫長的過去,大家一起把孩子帶大才是主流

科學家:姥姥更愛孩子

看到這裡,可能姥姥們還是覺得很不公平,為什麼同樣是祖輩,姥姥帶娃的比例遠遠高於奶奶?甚至於大部分兒歌童謠裡都是在講姥姥帶娃的情景,比如《外婆的澎湖灣》、在比如《外婆橋》。

曾經有美國社會學者對120名大學生做了問卷調查,考察祖輩四個老人對自己「投資」上的差異。問卷分別調查了四個方面:親密感、時間、知識和資源。結果和我們平時的感受差不多,在這四個人中姥姥投入的最多

為什麼會這樣呢?人類學家給出的答案既簡單又深刻,因為在生物學意義上,只有媽媽和姥姥才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確定孩子的基因屬於自己

正如上圖中高贊答案所說:我們的線粒體基因全部都來自姥姥。再加上看著自己百分之百親生的女兒因為帶娃累得半死不活,相信姥姥們都會忍不住伸出援手的。說到底,幫忙照顧的孩子的姥姥居多,並不是因為姥姥更有空閒,或更有體力,而是因為姥姥確實天生更愛孩子們。

當然,這並不是說奶奶不愛孩子,而是這種愛更多含有社會意義在其中,比如在傳統文化中,我們還是會認為「孩子」是婆家一方的人,所以姥姥才會有「幫別人看孩子」的感覺。

孩子到底跟誰親,主要看這兩點

有次閨蜜跟我吐槽:自從自己產假休完回到工作崗位,就是自己媽媽每天帶娃。結果帶回奶奶家探親。奶奶爺爺因為長時間不見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慣得沒邊。回家前一家人吃飯,婆婆問娃:「你跟奶奶親還是姥姥親。」沒想到孩子竟然說:「奶奶親。」閨蜜當時就氣不打一處來,替自己媽媽不值。

我勸她別太當真,孩子的話只是隨口一說,其實到底跟誰更親一點,不像大家認為的那樣跟血緣有關,況且單看血源,當然是跟姥姥更近。孩子感情上的親疏其實跟下面這兩點關係才最大。

第一點:陪伴孩子的時間

這點很好理解,誰陪伴就跟誰親。拿我自己舉例,從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小學時候做了噩夢,都第一時間想去找奶奶,在感情上自然跟奶奶更近一些。但是到了高中,我離開奶奶在姥姥家準備高考,姥姥年紀很大,但是還依然照顧我的生活,早晨早起給我做飯,甚至還監督我的學習,給我零花錢,買衣服給我穿。因此於我而言,對姥姥和奶奶都充滿了感恩。

第二點:父母的言行和示範作用

除了付出陪伴的時間外,其實長時間和孩子生活的爸爸媽媽的言行,對他們的影響也很大。比如我有一位同事,和婆婆有一些矛盾,因此經常在孩子面前說一些帶偏見的話,這樣長此以往,相信她的孩子也會對奶奶抱有偏見。因此,要想寶寶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有同樣親密的關係,爸爸媽媽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四位老人一視同仁。

Cici有話說:

最後還想和大家分享,「姥姥奶奶誰更親?」或者「媽媽奶奶睡更親?」這種明顯帶著「坑」的問題,最好不要問孩子。因為最後只有兩個結果,一個是孩子敷衍式地告訴你一樣親,另外一個就是孩子了解到了能以「愛」要挾長輩,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有一種幸運,叫姥姥帶娃;有一種虧欠,也叫姥姥帶娃!
    她本打算收拾東西回老家去,可東西收拾到一半就停下來了,因為她放不下外孫子,更不捨得自己走後,女兒還要一邊上班一邊帶孩子。姥姥帶娃已成新趨勢網上曾發起過一項投票,在三千多份投票中,有接近一半的家庭都是姥姥帶娃。
  •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誰帶娃更好?區別很大,別不在意
    有人說:70後媽媽懷孕時,思考的問題是「寶寶是男是女」;80後媽媽懷孕時,思考的問題是「寶寶出生後是否該換個大房子」;而如今的90後媽媽懷孕時,思考的更多地是「寶寶讓誰帶」的問題。確實,現代社會生存成本太高,寶媽全職帶娃固然最好,但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不是家裡有礦,經濟壓力全讓老公一個人來扛,重壓之下必然會產生家庭矛盾,影響夫妻感情。
  • 奶奶帶娃是義務,姥姥帶娃給紅包?寶媽說出原因令人無法反駁
    奶奶帶娃是義務,姥姥帶娃要感恩?這不快周末了,和同事閒聊到了周末怎麼安排,她說準備去買點禮品和幾件衣服,去看看孩子外婆。因為前段時間孩子奶奶有事回老家了,自己和老公又都要工作,沒有辦法照顧孩子,於是就讓孩子姥姥過來照顧了孩子一段時間。
  • 為什麼現在大多數都是外婆帶孩子?這位媽媽的回答一針見血
    為了讓朵朵更直觀地體會到外婆對她無私慈祥的愛,今天我和朵朵看了一部關於外婆的電影。 這部電影在豆瓣評分高達9.1分,是一部韓國電影叫《愛回家》,又名:外婆的家。 電影中開頭一位媽媽要找工作,7歲的兒子又正值暑假沒人照顧,只好把他送到鄉下外婆的家。
  • 姥姥帶娃三年,孩子大了奶奶又來「賣好」,寶媽:你誰啊?
    其實,原因有很多種,有些是因為婆媳關係不好,奶奶覺得帶娃是給兒媳帶,索性不喜歡兒媳也不帶娃了。還有的是,兒媳不放心婆婆帶娃,更信任自己的親媽帶娃。當然,還有的是奶奶不喜歡帶娃,也帶不好,最後只能交給姥姥帶。
  • 奶奶爺爺和姥姥姥爺,誰和孩子更親?有科學排序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吃飯的時候看婆婆當著自己的面又平等對待兩個孩子,也沒戳破什麼,只是趁著休息日,收拾東西帶孩子回了娘家,眼不見心不煩。01.隔輩親,到底誰和孩子最親?在生活中,很多大人都喜歡逗小孩:你更喜歡去奶奶家還是姥姥家啊?有些孩子喜歡和爺爺奶奶相處,有些孩子卻更喜歡姥爺姥姥,這並不是十分絕對的事情,誰對孩子更好,孩子就會更喜歡誰。
  • 姥姥帶娃任勞任怨,卻因女婿一句話寒了心,姥姥:出力不討好
    近些年「姥姥帶娃」的現象越來越多。根據大數據顯示,我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其中專程來照顧孫輩的高達43%。「姥姥帶娃」逐漸成為主力軍。在中國新聞網發起的一項關於【你們家是誰帶孩子?】的投票中,三千網友裡,接近一半表示是由姥姥帶,其次比例較高的是自己帶,排名第三則是孩子由奶奶帶。
  • 外婆奶奶輪流帶娃,奶奶很淡定外婆卻抱怨帶娃累,原因就在這裡
    薇薇產假結束上班後,就叫外婆和奶奶輪流過來帶寶寶。外婆和奶奶每人都是一替一個月,雖然外婆比奶奶還年輕幾歲,奶奶來帶寶寶從來都沒說什麼。可是外婆卻時常對女兒抱怨:「幫你帶孩子太辛苦,換作是你小時候,帶寶寶的精力我可以帶10個。」為什麼同帶一個寶寶,外婆和奶奶的反應卻不同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奶奶以前帶的是男孩,而外婆帶的卻是女孩。
  • 奶奶帶娃VS姥姥帶娃,到底有什麼不同?這4點問題很現實
    於是越來越多的80後90後選擇讓老人來帶孩子,孩子由誰帶?到底是奶奶帶孩子還是姥姥帶孩子呢?就成為了一個困難的話題。丈母娘搬我家住,說是給我帶娃做飯,分明就是監視我一位姥姥接受採訪時抱怨:女兒和女婿都是90後獨生子女,婚後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考慮到小夫妻照顧孩子沒有經驗,我主動提出去家裡照顧。
  • 「千萬別讓姥姥帶孩子」這個32歲媽媽的醒悟,讓無數人沉默
    《媽媽的媽媽》,北漂外婆的日記 短短幾分鐘,讓我們看到了姥姥帶娃的無盡心酸。 為了支持女兒的工作,媽媽退休後義無反顧地遠離家鄉來幫女兒帶娃。
  • 「姥姥帶娃是情分,奶奶帶是本分」,兒媳振振有詞,婆婆有苦難言
    於是趙大媽提出讓孩子的姥姥來幫忙照顧一段時間,據她所知,孩子的姥姥每天打麻將,跳廣場舞,應該有時間的,沒想到兒媳立刻反對:「我媽身體不好,沒法來給我帶孩子,再說了,姥姥帶娃是情分,奶奶帶娃是本分,畢竟孩子姓的是你家的姓,讓我媽帶也不合適,你哪兒難受,我明天給你開點藥先吃著
  • 「奇葩帶娃」有多好笑?姥姥把萌娃當拖地工具,網友:人肉拖把
    1000個人有1000種帶娃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帶娃方式。最近網上分享了一位姥姥帶娃的方式更獨特,讓不少網友表示這位姥姥的帶娃方式太優秀了,網友們都躍躍欲試呢!網友@商人重利輕離別:這姥姥很聰明啊,既拖了地,也讓寶寶開心了。網友@愛你鴨:看到有人說這樣不乾淨,其實也沒啥,孩子開心就好,何必上綱上線呢。
  • 中國式姥姥上熱搜感動無數人:有媽媽在,我才敢生娃
    在姥姥的疼愛裡長大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一個暖心視頻告訴了我們答案。視頻記錄的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一會兒從懷裡掏出來熱氣騰騰的包子,一會兒又變出「香噴噴」的臭豆腐。仿佛懷裡揣著個百寶箱,而這個百寶箱只為自己的外孫變魔術。視頻中的老人是黑龍江小夥周宇的姥姥,東北天氣冷,姥姥總是擔心零食涼了,所以把它捂在懷裡。
  • 「外甥狗,吃完就走」,為啥孩子抗拒去姥姥家,背後原因很無奈
    文/愛學習的小饅頭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在老一輩的家庭中子女頗多,但在長大後聯繫卻少了。除了是親情淡薄外,更重要的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樞紐沒有了。老人在世的時候,最喜歡看到的場景就是「子孫滿堂」。
  • 姥姥戴別樣發箍哄娃,讓網友紛紛點讚:哄娃神器
    最近在網絡上有個視頻走紅了,在視頻中,一個姥姥正在給孩子換尿不溼,而姥姥的造型卻讓寶媽驚訝到,原來姥姥在頭上戴了一個特殊的發箍,這個發箍是姥姥自製的,裡面穿了一根鐵絲,鐵絲的一端綁了一顆糖果,這樣寶寶的注意力都被姥姥頭上的糖果吸引去了。
  • 婆婆帶娃三個月,娃把英語忘光了
    在小孩子還在養習慣的階段,這樣的應對方式不是愛,是一種傷害啊! 第三,越俎代庖,挑撥。 前面兩種跟我下面要講的比,已經很好了。群裡有一個寶媽的婆婆,竟然故意挑撥孩子和她的親子關係。據他說,從她的寶寶出生開始,婆婆就有意無意跟她搶孩子。稍微矯正下孩子的不良習慣,婆婆就說你媽不愛你了,管著咱們。
  • 姥姥帶娃有三大優勢,奶奶怎麼都比不上?過來人一句話揭示真相
    為了減輕女兒的壓力,姥姥只好接手帶娃,可是時間一長,姥姥就感到力不從心,雖然是幫忙帶娃,但自己從來沒有被女兒理解過,每天下班,女兒和女婿都直接往床上一躺,什麼也不幹,家務都是姥姥一個人的。姥姥帶娃和奶奶帶娃有很大的區別,在許多寶媽的心中,婆媳關係是最為難處理的部分,姥姥帶娃就能夠很好的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同時,由於母女關係更加親近,寶媽對於姥姥帶娃 會更加安心。
  • 老人帶的娃看起來總是有點「土」?別瞧不上,樸素是一種人生哲學
    我們小時候還和土有著更親密的關係,至少知道赤著腳踩在黃土上是什麼感覺。只有為數不多的帶孩子回老家的幾次,他才能和大自然更近距離的接觸,體會什麼是泥土的芬芳,什麼是小溪的清冽,渾身髒兮兮的沒有形象。我想起有網友經常調侃,媽媽帶的孩子,回農村幾天就完全變了個樣子,或者是奶奶帶的孩子和媽媽帶的孩子有什麼區別,照片上孩子的穿著打扮還有氣質,確實大有不同。具體哪裡不同呢?大概心裡的答案就是,老人帶的孩子「土」,媽媽帶的孩子洋氣。
  • 如今帶娃的老人都是外公外婆,這種社會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如今,特別是在大城市裡面,很多帶娃的老人聚在一起一問,十之八九都是外公外婆,而爺爺奶奶的比例非常少。這種社會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來聽聽大家怎麼說。來自上海的安純媽媽:主要原因是心疼女兒,避免婆媳矛盾。
  • 外婆改姥姥與方言無關,是喜歡瞎折騰的人又一件現世寶
    外婆一夜變姥姥,外婆還是你外婆,但必須叫姥姥了,想想就搞笑,這得腦袋要有多殘疾才能想出的主意。網絡上一片議論紛紛,且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為了平息網絡熱議,出版社不得不出來為自己的愚蠢的全力公關。說「外婆」是方言,「姥姥」才是正宗詞語,言外之意,「外婆」這類方言似乎配不上大上海現代與繁華。在高傲和偏見面前,喝咖啡和吃大蒜總是同不了一桌。他們幹的是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