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在家無聊的時候,找到一件事情來做,其實是一件幸福的事。
昨天下午和福林爸爸帶著福林折騰了幾盆花,長出多株的分出來,死掉的拔出去,換上更適合這個花盆的植物,一直閒置的也找到了可以栽的植物,所有的花鬆土澆水,最後整整齊齊排了一排,我們仨滿足的不得了。
這時終於體會到了,家裡的老人們為了一件事情而折騰大半天,不嫌麻煩的心情。
一、
帶著孩子和「土」親密接觸時,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感覺。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房屋整潔,窗明几淨,很少能接觸到土。我們小時候還和土有著更親密的關係,至少知道赤著腳踩在黃土上是什麼感覺。
只有為數不多的帶孩子回老家的幾次,他才能和大自然更近距離的接觸,體會什麼是泥土的芬芳,什麼是小溪的清冽,渾身髒兮兮的沒有形象。
我想起有網友經常調侃,媽媽帶的孩子,回農村幾天就完全變了個樣子,或者是奶奶帶的孩子和媽媽帶的孩子有什麼區別,照片上孩子的穿著打扮還有氣質,確實大有不同。
具體哪裡不同呢?大概心裡的答案就是,老人帶的孩子「土」,媽媽帶的孩子洋氣。
好像說不上來為什麼,即使穿著衣服差不多,就會有這樣的區別,而如果讓大家選希望孩子是哪種,應該多數答案都是媽媽帶出來的孩子那種吧。
大概是因為,老人帶的娃,會和陽光更多的接觸,孩子曬出了紅臉蛋,老人帶的娃,會和土地更多的接觸,孩子衣服總是很髒,老人帶的娃,會有一種天真的質樸,讓人覺得一點也不驕矜。
老人帶的孩子,常常動手能力很強,他們用自己的成長方式來教育孩子,讓孩子在廣闊的天地「野蠻生長」。也許粗糙,也許混亂,但是也有一種暢快的美感。
《圓桌派》有期節目中,就講人們為了追求精緻美付出太多,難免為物質所累。更重要的是,太過分追求精緻的生活,孩子會喪失體會另一種美的能力。
當你大汗淋漓的時候,汗水打溼衣衫,那種通過體力方式釋放精力的方式會讓你覺得美,穿著粗暴衣衫,用著海口的大碗,同樣也是美。
我想,大家形容的「土」,和「土地」的「土」是一個字,這大概巧合的隱喻了什麼,離開土地,走出農耕,人們崇尚起新的時尚,那些老的氣質就變成了「土」。
如果孩子從小就被錦衣玉食包圍,他有著白皙的皮膚,穿著乾淨的衣衫,什麼都不需要自己做,跑兩步爸媽都會擔心他摔倒就叫做「洋氣」,那我們該審視一下是否是審美的缺失。
二、
爸媽在老家有片菜地,這片地之前一直沒有人種,他嫌可惜,就跟村裡說要承包下來。因為地理位置不方便收割機播種機進出,所以種什麼是個問題,我爸就決定要種山藥。山藥是個好東西,但是賣的山藥太貴,而且都是「洋山藥」,不夠糯,不夠營養,所以他找來正宗的土山藥種。
小時候我覺得,沒有比山藥更麻煩的作物了,種之前要在地上挖出一米深、半米寬的長溝,然後再把土埋回去,放上山藥種子,讓他繼續往下長。一條溝可以種兩排,種的多久需要再挖。到了長成的時候,還要再小心的把山藥刨出來,又要挖一米深的坑,還不能太大力粗暴,不然山藥容易折,挖出來後再把土埋回去。第二年想繼續種,還不能在原來的坑裡,而要換一個地方重新挖坑,總之很累很麻煩。
而且山藥長成是在大冬天的正月裡,別人都還沉浸在過年的興奮中,我家就要全家總動員去刨山藥。我當時特別不理解,種這個如此費事,為什麼非要花這麼大力氣呢?
現在終於明白,不是他們太傻,是我們太珍惜自己的「力氣」了。
這正是上一代和我們這一點非常大的區別。
我們覺得休息最重要,有精力也應該放在工作和娛樂上,那些花費很多力氣回報很低的事情做了很不划算。但是老人們會覺得,我有力氣不用就是浪費,給自己找點事情做,這樣的日子才不叫浪費。
兩代人的差異是時代造成的,不同的成長環境造成了我們不同的生活智慧,很多人不能理解老人的摳門、小氣、節儉,認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是落伍的,但實際上,這卻是另一種質樸的人生智慧。
李誕曾經在節目中提到自己的父母,他也很不能理解,為什麼父母要在家裡留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他反覆跟父母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堆那些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用上的廢品的,但他們就是不聽。
後來李誕說,自己想明白了。在父母從小生活的年代,他們就是靠著這樣的節省,這樣的「會過」生存下來的,他們使當時的勝利者,所以他們會帶著他們的經驗一直生活下去,為什麼要小看他們呢?當那你真的急需一個盒子來放東西,而他們從一堆快遞盒子裡找出一個最適合用的,你就會發現這種習慣的好處所在。
而再往下的一代,出生在物質更豐富的社會中,每個孩子都受到父母的寵愛,過著講究的生活,在我們的教育下,孩子逐漸變得習慣,和那種樸素的生活觀越來越遠了。
三、
倪萍出過一本書,叫做《姥姥語錄》,記錄了她小時候和姥姥一起生活時從姥姥口中聽到的經典名句,都能集合成冊,而且具有出版的價值,甚至在豆瓣上評分高大8.5。
前幾年上《天天向上》節目,倪萍就舉了姥姥說過的幾句名言,聽了真的很受感動和啟發。
倪萍逗她的姥姥,說你看你多麼不值,這輩子沒穿過裙子。
結果姥姥說:「圍裙也是裙。」
夏天,姥姥說:出出汗好,人要是一點兒不往外漏,那再怎麼往裡進啊?」
冬天,姥姥說:要是不冷,哪還知道上牙得碰下牙,左手得搓右手啊?」
人多房子小的時候,姥姥說:「真暖乎,人身上的熱乎氣兒擠在一塊兒都趕上暖氣了。」
教育孩子她說:「人最值錢的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沒個分量你往大秤上站站試試?那個秤砣動都不動」。「別不捨得誇孩子,芝麻誇著誇著就成西瓜了」……
正是這樣樸素而又明白的智慧,讓他成為倪萍幼兒時期的啟蒙師,雖然沒有多少文化,卻培養了一個出色的孩子。
所以說,並不是老人帶娃會有問題,老人和父母一樣,區分他們不應該看他們是不是年長,而是看他們有沒有教育智慧,不會帶孩子的老人,和不會帶孩子的父母,出現的比例大致是一樣的。
很多跟著老人長大的孩子,都成長的很出色。
比如小時候的郭麒麟,因為爸爸在北京打拼,他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小時候的郭麒麟長得比較胖,有時候會被別人欺負,過來碰他一下動他一下,但是郭麒麟很平靜,不怎麼生氣。
爺爺還教練武術,讓他強身健體。後來父親漸漸有名,作為一個星二代,郭麒麟卻沒有一點嬌氣,雖然這和父親的教育脫不開關係,但是12歲之前爺爺奶奶教育打下的基礎,也功不可沒。
隔代教育是很多家庭的現狀,父母工作繁忙,孩子託付給老人。也有不少爸爸媽媽擔心老人帶孩子會把孩子帶歪,比如認為老人照顧孩子的方式不夠科學健康,擔心老人容易溺愛孩子,或者覺得老人和自己的育兒觀念不一致會增加教育難度。問題確實可能存在,但是我們不能抱著老人的觀念就一定錯誤的偏見來看他們,或許很多時候,他們正是因為感覺到了這一點,才會和父母們加重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