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帶的娃看起來總是有點「土」?別瞧不上,樸素是一種人生哲學

2020-12-17 福林媽咪

文丨福林媽咪

在家無聊的時候,找到一件事情來做,其實是一件幸福的事。

昨天下午和福林爸爸帶著福林折騰了幾盆花,長出多株的分出來,死掉的拔出去,換上更適合這個花盆的植物,一直閒置的也找到了可以栽的植物,所有的花鬆土澆水,最後整整齊齊排了一排,我們仨滿足的不得了。

這時終於體會到了,家裡的老人們為了一件事情而折騰大半天,不嫌麻煩的心情。

一、

帶著孩子和「土」親密接觸時,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感覺。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房屋整潔,窗明几淨,很少能接觸到土。我們小時候還和土有著更親密的關係,至少知道赤著腳踩在黃土上是什麼感覺。

只有為數不多的帶孩子回老家的幾次,他才能和大自然更近距離的接觸,體會什麼是泥土的芬芳,什麼是小溪的清冽,渾身髒兮兮的沒有形象。

我想起有網友經常調侃,媽媽帶的孩子,回農村幾天就完全變了個樣子,或者是奶奶帶的孩子和媽媽帶的孩子有什麼區別,照片上孩子的穿著打扮還有氣質,確實大有不同。

具體哪裡不同呢?大概心裡的答案就是,老人帶的孩子「土」,媽媽帶的孩子洋氣。

好像說不上來為什麼,即使穿著衣服差不多,就會有這樣的區別,而如果讓大家選希望孩子是哪種,應該多數答案都是媽媽帶出來的孩子那種吧。

大概是因為,老人帶的娃,會和陽光更多的接觸,孩子曬出了紅臉蛋,老人帶的娃,會和土地更多的接觸,孩子衣服總是很髒,老人帶的娃,會有一種天真的質樸,讓人覺得一點也不驕矜。

老人帶的孩子,常常動手能力很強,他們用自己的成長方式來教育孩子,讓孩子在廣闊的天地「野蠻生長」。也許粗糙,也許混亂,但是也有一種暢快的美感。

《圓桌派》有期節目中,就講人們為了追求精緻美付出太多,難免為物質所累。更重要的是,太過分追求精緻的生活,孩子會喪失體會另一種美的能力。

當你大汗淋漓的時候,汗水打溼衣衫,那種通過體力方式釋放精力的方式會讓你覺得美,穿著粗暴衣衫,用著海口的大碗,同樣也是美。

我想,大家形容的「土」,和「土地」的「土」是一個字,這大概巧合的隱喻了什麼,離開土地,走出農耕,人們崇尚起新的時尚,那些老的氣質就變成了「土」。

如果孩子從小就被錦衣玉食包圍,他有著白皙的皮膚,穿著乾淨的衣衫,什麼都不需要自己做,跑兩步爸媽都會擔心他摔倒就叫做「洋氣」,那我們該審視一下是否是審美的缺失。

二、

爸媽在老家有片菜地,這片地之前一直沒有人種,他嫌可惜,就跟村裡說要承包下來。因為地理位置不方便收割機播種機進出,所以種什麼是個問題,我爸就決定要種山藥。山藥是個好東西,但是賣的山藥太貴,而且都是「洋山藥」,不夠糯,不夠營養,所以他找來正宗的土山藥種。

小時候我覺得,沒有比山藥更麻煩的作物了,種之前要在地上挖出一米深、半米寬的長溝,然後再把土埋回去,放上山藥種子,讓他繼續往下長。一條溝可以種兩排,種的多久需要再挖。到了長成的時候,還要再小心的把山藥刨出來,又要挖一米深的坑,還不能太大力粗暴,不然山藥容易折,挖出來後再把土埋回去。第二年想繼續種,還不能在原來的坑裡,而要換一個地方重新挖坑,總之很累很麻煩。

而且山藥長成是在大冬天的正月裡,別人都還沉浸在過年的興奮中,我家就要全家總動員去刨山藥。我當時特別不理解,種這個如此費事,為什麼非要花這麼大力氣呢?

現在終於明白,不是他們太傻,是我們太珍惜自己的「力氣」了。

這正是上一代和我們這一點非常大的區別。

我們覺得休息最重要,有精力也應該放在工作和娛樂上,那些花費很多力氣回報很低的事情做了很不划算。但是老人們會覺得,我有力氣不用就是浪費,給自己找點事情做,這樣的日子才不叫浪費。

兩代人的差異是時代造成的,不同的成長環境造成了我們不同的生活智慧,很多人不能理解老人的摳門、小氣、節儉,認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是落伍的,但實際上,這卻是另一種質樸的人生智慧。

李誕曾經在節目中提到自己的父母,他也很不能理解,為什麼父母要在家裡留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他反覆跟父母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堆那些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用上的廢品的,但他們就是不聽。

後來李誕說,自己想明白了。在父母從小生活的年代,他們就是靠著這樣的節省,這樣的「會過」生存下來的,他們使當時的勝利者,所以他們會帶著他們的經驗一直生活下去,為什麼要小看他們呢?當那你真的急需一個盒子來放東西,而他們從一堆快遞盒子裡找出一個最適合用的,你就會發現這種習慣的好處所在。

而再往下的一代,出生在物質更豐富的社會中,每個孩子都受到父母的寵愛,過著講究的生活,在我們的教育下,孩子逐漸變得習慣,和那種樸素的生活觀越來越遠了。

三、

倪萍出過一本書,叫做《姥姥語錄》,記錄了她小時候和姥姥一起生活時從姥姥口中聽到的經典名句,都能集合成冊,而且具有出版的價值,甚至在豆瓣上評分高大8.5。

前幾年上《天天向上》節目,倪萍就舉了姥姥說過的幾句名言,聽了真的很受感動和啟發。

倪萍逗她的姥姥,說你看你多麼不值,這輩子沒穿過裙子。

結果姥姥說:「圍裙也是裙。」

夏天,姥姥說:出出汗好,人要是一點兒不往外漏,那再怎麼往裡進啊?」

冬天,姥姥說:要是不冷,哪還知道上牙得碰下牙,左手得搓右手啊?」

人多房子小的時候,姥姥說:「真暖乎,人身上的熱乎氣兒擠在一塊兒都趕上暖氣了。」

教育孩子她說:「人最值錢的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沒個分量你往大秤上站站試試?那個秤砣動都不動」。「別不捨得誇孩子,芝麻誇著誇著就成西瓜了」……

正是這樣樸素而又明白的智慧,讓他成為倪萍幼兒時期的啟蒙師,雖然沒有多少文化,卻培養了一個出色的孩子。

所以說,並不是老人帶娃會有問題,老人和父母一樣,區分他們不應該看他們是不是年長,而是看他們有沒有教育智慧,不會帶孩子的老人,和不會帶孩子的父母,出現的比例大致是一樣的。

很多跟著老人長大的孩子,都成長的很出色。

比如小時候的郭麒麟,因為爸爸在北京打拼,他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小時候的郭麒麟長得比較胖,有時候會被別人欺負,過來碰他一下動他一下,但是郭麒麟很平靜,不怎麼生氣。

爺爺還教練武術,讓他強身健體。後來父親漸漸有名,作為一個星二代,郭麒麟卻沒有一點嬌氣,雖然這和父親的教育脫不開關係,但是12歲之前爺爺奶奶教育打下的基礎,也功不可沒。

隔代教育是很多家庭的現狀,父母工作繁忙,孩子託付給老人。也有不少爸爸媽媽擔心老人帶孩子會把孩子帶歪,比如認為老人照顧孩子的方式不夠科學健康,擔心老人容易溺愛孩子,或者覺得老人和自己的育兒觀念不一致會增加教育難度。問題確實可能存在,但是我們不能抱著老人的觀念就一定錯誤的偏見來看他們,或許很多時候,他們正是因為感覺到了這一點,才會和父母們加重分歧。

相關焦點

  • 讓人唏噓的祖父育兒日記,別再黑老人帶娃了!
    「有一種吃不飽,叫奶奶覺得你沒吃飽。」「孩子明明已經很困了,爺爺還在逗他玩呢!」「整天抱在手上,那怎麼練習大運動呢?」「就喜歡親孩子的臉,多少細菌啊」……諸如此類的吐槽,耳熟嗎?但你試著了解過老人的內心世界嗎?如果外婆和奶奶們也建起「婆婆奶奶群」,是不是也有很多要吐槽的呢。來看看這篇真實的老人育兒日記。
  • 【薦讀】老人帶娃的路子有多野?看完我服了哈哈哈!
    原本以為老人帶娃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可怕萬萬沒想到啊費力打造的萌娃形象抵不過老人帶娃三天無論多萌多酷的娃都會被帶跑偏@倆娃媽咪🌵把娃送回老家一星期再次見娃的時候內心有點小複雜▼@楊嗨嗨老人們帶的娃還是原來的娃嗎?▼
  • 千萬別讓老人帶娃:奶奶牌暖頭巾一秒打回原形
    奶奶帶娃VS媽媽帶娃(圖片來源於網絡)爺爺: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有一種冷,叫做爺爺覺得你冷(圖片來源於網絡)有一種走路姿勢,叫做跟著爺爺走媽媽看到老人帶娃的場景,哭笑不得又心生歡喜。感謝家裡老人的付出,我們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在外打拼、安心工作!不管是老人帶娃還是自己帶娃,都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孩子的成長主要受家庭環境的影響。
  • 兒媳產後,婆婆有力氣旅遊沒力氣帶娃,孩子會說話了見她叫:大娘
    但有些老人只看到了人家自駕遊的勇氣和快樂,卻忽略了人家啟程之前的條件和前提,盲目效仿,結果悲劇了。2.婆婆有力氣旅遊沒力氣帶娃,孩子會說話了見她叫:大娘最近就收到這樣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兒媳產後,婆婆有力氣旅遊沒力氣帶娃,孩子會說話了見她叫:大娘。
  • 老人帶娃,和年輕父母帶娃有啥區別?不只是代溝問題,太真實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了,自己帶娃可能精力不夠,所以會把孩子給家裡的老人帶。老人帶娃,父母是放心的,但有時候也會發現老人有一些不太合適的帶娃方式,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用自己的方式帶娃,不太願意接受年輕人的帶娃方式。有的時候會因此產生矛盾,鬧得雙方都很不愉快。那麼年輕人帶娃和老人帶娃究竟有什麼不同呢?老人帶娃和年輕人帶娃有啥區別?
  • 別再吐槽老人帶娃了! 進來看看奶奶的一天...
    ,不得不重新擔起持家帶娃的重任。可對於老人的付出,沒幾個人從心底認可他們的苦勞和功勞,在很多育兒群聊裡,媽媽們抱怨得最多的話題有兩個,一個是爸爸太忙,沒時間管孩子;另一個就是老人什麼都不懂。看看下老人帶孩子辛苦的一天吧!以前沒有寶寶的時候,公公婆婆每天的夥食都是簡單湊活著,弄2個蔬菜,或者下個麵條。
  • 老人帶娃的家庭和自己帶娃的家庭,有何不同?這些優缺點你要知道
    當今社會,很多人的生活壓力很大,所以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結婚有孩子之後依然還得工作賺錢,所以不能在家全職帶娃的人有很多。為了減輕家裡負擔,把帶娃這個重任交給家裡老人的也不少。很多老人看見孩子就很開心,心想孩子在自己身邊熱鬧,也可以緩解下一代的經濟壓力,所以便很爽快答應幫兒女帶娃。但是只有當雙方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才發現家庭矛盾有多麼的大。那麼,有老人幫忙帶娃的家庭和寶爸寶媽自己帶娃的家庭將會出現哪些不同呢?
  • 有一種幸運,叫姥姥帶娃;有一種虧欠,也叫姥姥帶娃!
    因為母親如果去住院的話,就沒人幫她帶孩子,她就必須請假在家。看到這裡,你是否也有類似的感同身受?很多女人有了孩子以後,總希望媽媽付出更多,幫自己帶孩子、做家務,卻忘了媽媽也有自己的生活,媽媽也老了,身體不好了。而自己卻很少關心過媽媽,在媽媽身體不舒服需要住院的時候,自己首先想到的,竟然是沒有人幫自己帶孩子了。
  • 如何一眼認出媽媽帶娃,還是奶奶帶娃?這些圖幫你一眼識人
    現階段,提到帶娃的主力軍,非媽媽和奶奶莫屬!然而,媽媽和奶奶跨別一個時代,育兒理念不同,帶出的娃自然也不同。接下來就讓我們欣賞下媽媽帶娃vs奶奶帶娃的差別之處吧,簡直不能再形象了!你們能做到一眼辨識誰帶的娃嗎?
  • 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老公父母的身體不好,我媽腿腳也不方便,思來想去,還是給我爸打了電話。於是,這個快六十歲的老頭,背著自家產的幾十斤大米和土雞蛋,義無反顧地坐了八個多小時的動車,千裡迢迢趕到了我家。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初衷,可能不只是單純的因為「愛這個嬰兒」。也許是因為,他深深愛著自己剛升級做父母卻手忙腳亂的孩子,為了不讓他們太辛苦,為了不讓他們糾結帶孩子還是去工作。
  • 老人帶娃就問題多?新手爸媽只要稍用心,老人會讓你輕鬆又省心
    其實這也不一定,我們不能太極端的去看待問題,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只要稍微用點心,老人帶娃也會有諸多的優點,而且還會讓你很省心。老兩口感情特別好的老人或許有的父母會說,像上面我們所講的這種文化和修養都具備的老人並不多,而大多數情況下家庭中都是一些普通的老人,其實這些老年人帶娃也絕對沒有問題,尤其是那些兩口子感情特別好的老年人。
  • 拒絕幫子女帶娃的老人,晚年生活什麼樣?逃不出三種結局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插畫:Juice老人帶娃是當今社會比較普遍的一個現象,多數年輕人生了孩子後繼續為生活打拼,不得不將娃交由老人來帶,有的老人心疼子女又寵孫輩,任勞任怨地幫忙;有的老人卻並不是很樂意,可又怕子女記仇,將來不給自己養老,於是勉強幫著帶;而有的老人則是直接拒絕,那麼不幫兒女帶娃的老人,老了會怎樣呢?
  • 奶奶帶出來的孩子,寶媽不敢「直視」,網友:土到極致就是潮
    在今天的中國,有一種現象很流行:居住在大城市的年輕父母,生下孩子後就把娃往老家一扔,讓祖輩來負責帶娃。幾年下來,這些成長在小城市甚至鄉村的寶寶,就與大城市的寶寶有了很大的反差,尤其是在穿衣打扮上,簡直是天壤之別。
  • 娃出生當沒事人,娃上學後搶著帶,對於老人的這種表現,要留心
    其實對於大多數老人來說,孩子出生以後,都會願意幫忙帶娃,年輕人一句話,就會樂顛顛過來幫忙,但是一些老人卻一反常態,孩子出生以後並不想幫忙帶娃,等到孩子上學之後卻一番往日的態度,積極帶娃,往往是存有這樣的心思: 1、照顧小寶寶太累了 照顧小寶寶實在是太累了,婆婆家的鄰居阿姨,從寶寶出生以後就一直一個人照顧
  • 家裡主要是老人帶娃,孩子將來會不會跟爸媽親?有判斷標準
    孩子奶奶承諾帶娃,但前提是在老家帶。若她答應,就要斷奶並跟孩子分開,若她不答應,就要辭職自己帶娃,這樣家庭經濟壓力就太大了。閨蜜說自己倒不是捨不得孩子,只是害怕奶奶帶得久了,孩子將來跟自己不親。畢竟,閨蜜自己就是從小在爺爺奶奶家長大,到現在跟父母的關係也一般。為此她總拿不定主意。相信不少寶媽都有類似閨蜜的疑慮。如今小夫妻倆上班打拼,家裡少不了要讓老人帶娃。
  • 哪有骨子裡的貴族氣質,何超瓊穿上樸素的衣服,就是個普通老人
    很多明星也就是衣服穿的好看,再加上又有修圖,所以看起來就顯得非常的有氣質的。可是一旦離開了這些,穿上樸素的衣服根本就是一個普通的人啊,就像何超瓊一樣。哪裡還有什麼骨子裡的貴族氣質,穿上樸素的衣服,整個人就是一個普通老人的。就顯得沒有那麼的好看了,衣服太過於普通的一些,所以整個人看起來就像是沒有包裝好一樣的,特別的樸素了。畢竟人靠衣裝這句話還是不假的。
  • 哲學與人生:一種哲學學說就如一個地方的特色美食
    一種哲學學說就如一個地方的特色美食,總是就地取材的。宋明兩代的大儒們,往往是在困苦鬱悶中,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的同時提出偉大的學說、寫出劃時代的作品:張載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怕被迫害而辭官回到橫渠,在橫渠,他做了恢復古禮和井田制的實踐,並寫下《西銘》、《正蒙》等名著。
  • 為啥帶娃的總是外婆?科學家揭曉答案:姥姥確實更愛你
    最近帶娃回娘家小住,上午天氣不錯,姥姥就帶著我們去小區裡散步。小廣場上滿是帶娃的阿姨,隨便閒聊幾句,幾乎都是孩子的姥姥。大家忍不住感嘆:「媽媽生,外婆帶,奶奶定期來參觀。」一位姥姥感嘆道:「老大之前就是我看的,現在輪到老二了。
  • 「蓬頭垢面在家帶娃,很難給孩子帶來快樂?」歲月靜好都有支撐
    有好的工作還能帶孩子,真的是人生一大贏家。但是,所謂的光鮮,不過是有人在背後默默承擔。職場中打拼的人,產假結束以後,帶孩子的重任也就交到了老人手裡。所以,有身體健康的老人幫忙帶孩子真的是整個家庭的福氣。
  • 夜讀丨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帶孩子是世上最難、最累、最苦的工作,沒有之一。」 這是閨蜜曉彤的經驗之談,他們家也是被現實「毒打」著。 有了寶寶後,請保姆的費用比她一個月的工資還高,她也擔心老人帶娃的觀念差會加劇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