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準備講四個問題,第一個是什麼人燒毀了圓明園,第二個是他們為什麼要燒圓明園,第三個是被燒以後的圓明園是什麼樣子,第四個是火燒圓明園對我們的啟示。
現在先講第一個問題,是什麼人燒毀了圓明園。現在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說八國聯軍燒了圓明園。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其實早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之前,也就是1860年,圓明園就被英法聯軍搶劫和焚毀了。
1856年,英、法兩國政府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父事件」為藉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2月29日,攻陷了廣州。他們想迫使清政府就範,繼續北上,到了天津的大沽口外。1858年5月20日攻陷了大沽炮臺,26日侵入了天津的城郊,揚言要進攻北京。當時清政府派了兩個大臣,一個是大學士桂良,相當於總理這一級的人物,還有個吏部尚書花沙納,作為欽差大臣到天津議和。6月26日和27日,他們和英國、法國分別籤訂了《天津條約》。但是,英、法政府認為,這個條約有關商務方面的條款還不能令人滿意,決心重新挑起戰爭,從中國取得更多的特權。1859年,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還有美國公使華若翰,來中國和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的批准書。為了挑起戰爭,對清王朝施加壓力,派了一支強大的艦隊跟著來。可這次他們打了敗仗,就想進行報復。1860年春天,英國的額爾金和法國的葛羅帶領了英法聯軍兩萬人,從白河登陸,打下新河,打下軍糧城,然後繞到大沽炮臺的背後,從背面攻擊大沽炮臺,這樣,大沽炮臺就陷落了。
北京震動了,鹹豐派遣怡親王載垣和軍機大臣穆蔭兩個人到通州和英法聯軍進行談判,一些具體的條款都達成了協議,有一條沒有達成協議,那就是「面見大皇帝,親遞國書,立而不跪」。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禮節問題,但是在當時清政府看來,卻是事關國體,拒絕了這一條。英法談判代表巴夏禮態度非常傲慢。據外國人的記載,談判時爭論得很激烈,巴夏禮掀翻了桌子,瓷器都摔壞了。載垣通知僧格林沁在張家灣出動一支隊伍,把巴夏禮他們抓起來。這樣,就抓了巴夏禮等二十幾人,送到了圓明園。清軍和英法聯軍打仗,清軍失利,退守通州西面的八裡橋。9月21日,兩軍大戰於八裡橋,清軍大敗。消息傳到圓明園,鹹豐馬上傳旨,準備逃往熱河避暑山莊。但是,英法聯軍認為,鹹豐還在圓明園,所以他們繞過了北京城直奔圓明園。1860年10月6日,法國侵略軍進入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法國的兵士就開始對圓明園進行搶劫,把圓明園的珍寶搶走。當時法國軍隊裡有個翻譯官叫德裡松,他在《翻譯官手記》裡描繪了英法侵略者搶劫圓明園的情景。他說:「這一大群各種膚色、各種樣式的人,這一大幫地球上各式人種的代表,他們全都鬧哄哄地蜂擁而上,撲向這堆無價之寶。他們用各種語言呼喊著,爭先恐後,互相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詛咒著,辱罵著,叫喊著,各自帶走自己的戰利品,初看起來,真像是一個被踏翻了的螞蟻窩」。
10月16日,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決定燒毀圓明園。10月18日,米啟爾中將率領英軍3500餘人前往縱火。因為圓明園的建築大多是用松木修建的,又經過了這麼多年,木材幹燥,容易燃燒,幾分鐘之內,五十多處就燃起了熊熊大火。在侵略軍的著作裡,「日光被天空的濃雲所籠罩,仿佛一場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圍的地區也是一片黑暗」。親眼看到這場浩劫的斯文候這樣講,「紅紅的火焰,照在軍隊的臉上,看起來仿佛是魔鬼一樣」。連他們自己人都認為燒毀圓明園的人像魔鬼。經過兩天兩夜的焚燒,這座凝結著中國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一代名園,就被英國侵略者燒毀了。
現在講第二個問題,就是英國侵略者為什麼要燒圓明園?按照英國人的說法,是因為有37名英法俘虜在圓明園受到了虐待,所以要焚燒圓明園來作為報復。但是經過我們的研究,不是這麼一回事。9月21日,僧格林沁捉拿了巴夏禮等二十幾人送到圓明園,只過了一個晚上。因為圓明園不是關押俘虜的地方,所以第二天就把他們轉送到了刑部,分別囚禁在刑部的南監和北監。因為刑部監獄關押外國人是破天荒的事,刑部尚書趙光和另外兩個刑部官員,親自到南、北兩監察看,看俘虜生活究竟怎麼樣,還跟管理監獄的人講,要「小心防守,不可凌虐」。又令飯銀處先提銀50兩,改善巴夏禮等人的飲食,簡直是待如上賓。巴夏禮在離開刑部監獄的時候,還摘下帽子向監獄的管理人員一再地表示感謝。你們看,如果他們真的在監獄受了虐待,像額爾金講的那樣,巴夏禮離開監獄時會這樣嗎?
第二種說法在我們國家比較流行:英法侵略者為了掩蓋他們搶劫圓明園的罪行,把圓明園燒了。這個說法也是不可靠的。因為在英法侵略者看來,戰勝了一個國家,搶劫它的東西並不是什麼罪行。所以法國的巴特雷上尉寫信給雨果,要雨果歌頌他們。他認為,這次遠徵行動「幹得體面而漂亮」,是「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他們並不認為這次搶劫是一種罪行,他們能夠放火把它燒掉嗎?
第三種說法,是根據我自己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我認為英國侵略者之所以要焚毀圓明園,是要以此對清王朝施加壓力,使清政府儘快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籤訂和約,以便他們能夠按原定的計劃從北京撤出。為什麼我這麼看?因為在1860年,英法聯軍從香港出發的時候,還是春天,他們的軍官和士兵都是春裝,但是北京到11月就冷了,天氣寒冷對英法侵略者是很不利的。拿破崙在攻打莫斯科的時候,就遇到了嚴寒天氣,因為他們的士兵還穿著春天的衣服,很多士兵被凍死。所以英法聯軍從香港出發時就定下了撤軍的日期,必須在11月1日以前撤離北京。但是他們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作為清方談判代表的奕訢不敢接受,接受了不好跟鹹豐交代,所以不敢跟英法侵略者接觸。一直到了10月15日都還沒有動靜。額爾金認為,只有用燒毀圓明園的辦法,才能解決問題。因為額爾金和格蘭特知道圓明園在鹹豐皇帝心中的地位,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園林,而是從雍正以來五朝皇帝經常居住和向全國發號施令的政治中樞。當時的政治中樞,不是在紫禁城,而是在圓明園。皇帝絕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圓明園,處理國家大事。他們認為,焚毀圓明園可以對清統治者產生震懾的作用,所以就以在圓明園虐待英法俘虜為藉口,下令焚毀圓明園。事實證明確實起到了效果,在侵略者的壓力下,奕 完全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一切條件,在10月24、25日分別和英國公使額爾金、法國公使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的批准書,訂立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英法侵略者說,燒毀圓明園大大加快了達成最終協議的步伐。由此可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是被圓明園之火逼出來的。
第三個問題講圓明園被燒以後是怎麼一步一步地變成廢墟。經過1860年這場大火,圓明園的建築絕大多數都被燒毀了,花草樹木也遭到了嚴重的損害,但是,山形水系是依然如故,沒有遭到破壞。1873年,同治為了給慈禧太后慶祝40歲生日,準備重修圓明園,讓內務府的大臣明善和堂郎中貴寶,對圓明園被焚以後的建築物進行調查。他們匯報的調查結果是,圓明園還有13處沒有被燒,根據古建專家劉敦楨先生的研究,13處之外還有許多建築被保留下來。由此看來,英法聯軍焚燒之後,圓明園裡邊的中國園林部分,並未成為一片廢墟,西洋樓部分有的建築還保存得相當完整。不過,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瘋狂搶劫和野蠻縱火焚燒,是這座名園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圓明園從此一蹶不振,這是中國人民應該永誌不忘的國恥。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殘餘的陳設被洗劫,倖存的建築物被拆毀,大量古樹被砍伐。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材料證明八國聯軍破壞了圓明園。有的學者在自己的著作裡則明確地講,破壞圓明園的是當時駐守西郊的一些八旗兵的散兵遊勇、太監以及地痞惡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不肖子孫幹的。當然,我們可以這樣講,沒有八國聯軍的入侵,就不會有這些人的趁火打劫,圓明園這次破壞和八國聯軍有關係。但是,他們提供了條件並不等於是他們幹的。所以,我們不能說是八國聯軍燒毀了、破壞了圓明園。這個時候,圓明園的山形水系仍然沒有遭到破壞。清王朝覆滅以後,管理圓明園的機構和人員沒有力量對圓明園進行管理。軍閥、官僚、政客對圓明園的石料巧取豪奪,一些單位和個人也肆意取用圓明園的石料。有一個軍閥叫王懷慶,就把圓明園的一些石料弄去修了自己的一個園子——達園,就在圓明園的旁邊。現在在一些單位和圓明園附近的居民家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圓明園的石質遺物。
1917年以後,一些農民進入了圓明園,山形水系開始遭到破壞。新中國成立以後,進入圓明園的農民越來越多,破壞也越來越嚴重。據1980年圓明園管理處的統計,圓明園裡有7個生產隊,農業人口約2000人,勞動力700多個,住戶270多家,形成了近20個大小居住點。農民進園後,為了種水稻,挖山填湖;為了建房屋,挖山取土;為了養豬羊,挖山墊圈。幾十年當中,挖山不止。圓明園的山形水系主要是近幾十年破壞的。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破壞,圓明園終於成為一片廢墟。有的專家把圓明園遭劫的經過,分別稱為火劫、木劫、石劫和土劫。
第四個問題講火燒圓明園對我們有什麼啟示。我們在講圓明園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講這一句話:落後就要挨打。這個說法是對的。中國為什麼會落後?原因很多。我認為,閉關鎖國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閉關鎖國,造成一種夜郎自大的心態,覺得中國了不起,我是世界的中心,是天朝大國,別人都是蠻夷小邦。清統治集團,對世界大事茫然無知,鴉片戰爭以後兩年多,道光皇帝還不知道英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離中國有多遠。這樣的皇帝,能夠正確處理跟英國的關係嗎?所以圓明園被焚,閉關鎖國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但是圓明園之火,也燒掉了清統治者因閉關鎖國造成的一些落後的心態。當圓明園被焚的消息傳到熱河避暑山莊的時候,鹹豐皇帝氣得口吐鮮血。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籤訂後,鹹豐也不得不予以批准。允許外國使臣駐京,允許外國人到內江通商、到內地遊歷。不久又設立了一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門管理外交,而且,這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位居六部之上,表明重視對外關係了。後來,又在總理衙門的主持下,開展了求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培養外語人才,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把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魏源提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落到了實處。洋務運動又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所以,圓明園的被焚,是圓明園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亦是中國由封閉到開放、由傳統到現代的一個轉折點。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
《圓明園研究四十年》
王道成 著
ISBN:978-7-300-28184-1
定價:69元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作者對圓明園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根據現實的需要,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講座、論壇、電視、文章、答記者問等形式予以講述,並從不同的角度對反對整修的種種言論進行剖析。本書觀點鮮明,史料翔實,論證充分,令人信服,是一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好書。
作者簡介
王道成,著名清史專家,中國圓明園學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古都學會理事,北京市北京學研究基地顧問,國內研究皇家園林史的頂級專家,所著《頤和園》被譽為國內關於頤和園的最有權威性的著作,在圓明園研究領域是圓明園史研究的權威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