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什麼還需要讀阿瑟·米勒?

2020-12-15 騰訊網

阿瑟•米勒

「在悲劇的最高意義上,普通人跟國王一樣,都是適於作悲劇描寫的對象的。」

美國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阿瑟•米勒,一直以這種理念作為創作的驅動力。他的作品往往以關注社會,針砭時弊,直言不諱而聞名,其鮮明的風格獨樹一幟,直抵人心的文字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因此他也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

《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都是我的兒子》《橋頭眺望》《墮落之後》是奠定米勒戲劇大師地位的五部代表作,亦成為流傳後世的經典作品。

《推銷員之死》刻畫小人物的悲哀和「美國夢」的破滅;《薩勒姆的女巫》描繪人心惶惶、相互誣告的恐怖環境,完美呈現了一則善惡纏鬥的現代寓言;《都是我的兒子》書寫現代社會中的人性暗礁,揭開寧靜生活假面下的平庸之惡;《橋頭眺望》以一出家庭悲劇抓住外來文化者的痛腳;自傳體劇作《墮落之後》是米勒對前妻瑪麗蓮·夢露的私人記憶。

米勒總是滿懷同情地洞察普通美國人的內心世界,以作家的赤誠之心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並不動聲色地 將其愉悅、希望、苦悶、痛楚等種種複雜的情感呈現在戲劇舞臺之上。

活動現場。

10月17日下午,在阿瑟·米勒105歲誕辰當天,「阿瑟·米勒經典劇作合輯」在朵雲書院旗艦店首發。

作家孫甘露,劇作家、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喻榮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馬凌,詩人韓博,來到了朵雲書院旗艦店,和主持人陳飛雪(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一起談論阿瑟·米勒作品跨越時空、經久不散的魅力。

活動以「今天我們需要阿瑟·米勒」為主題。馬凌提到在競爭過於惡性,過於內捲化的今天,大家普遍感嘆生活過於疲憊。而阿瑟·米勒在40、50年代就已經對此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因為大蕭條,阿瑟·米勒原本富有的家庭變得一籌莫展,他的哥哥不得不退學,他也刷過盤子,當過歌手。當時的他對於完全競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有一種沖天的憤怒。

「阿瑟·米勒覺得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友愛的,不要互相逼迫,互相去告發、互相去競爭。所以我覺得需要體制方面的調試,我們確實需要個人主義,這也是阿瑟·米勒教我們的,但同樣對於過於自由的惡性競爭的環境多少要有所收縮。」 馬凌說。

韓博認為 「阿瑟·米勒寫的很多社會原型,不是人物的原型,是問題的原型。」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作品對於今天來說仍然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以《薩勒姆的女巫》為例,「書中那種獵巫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他讓每一個平凡的人開始互相撕咬,披著神聖化的外衣報私仇,甚至有的時候只是對一個人看不慣,對他的一句話,對他的穿著或者妒忌他的財富。整個社會大家可以想像亂成什麼樣子,我覺得其實有一點像我們的70年代一樣。」

針對《薩勒姆的女巫》中的案件,馬凌也談到這個事件「混雜了太多的人性的以及社會的因素,這也是阿瑟·米勒非常喜歡探討的,他是把人還原在社會關係當中來看的,他認為人與社會是一回事,人脫離不了社會,社會脫離不了人,所以他才能通過一個家庭或者幾個人的命運悲歡,反映了整個社會的圖景。」

如今,阿瑟·米勒作品跨越時空,重新散發魅力。喻榮軍從演出角度談到,2019年阿瑟·米勒突然之間變得特別火,世界各地都開始排他的戲。對於中國的戲劇演出來說,「他的這些劇本對我們演出來說只要跟我們有一個點能搭上,就能點燃我們二次創作的激情,讓我們繼續去做。所以阿瑟·米勒這些經典作品,它可能都是類同的,我們能夠找到它跟我們之間的關聯是很容易的,只是每個人的角度不一樣。」

作品集。

而對於讀者以及觀眾來說,孫甘露覺得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一個歷史劇作來看,看它所反映的那個時代的問題、壓力、感受。阿瑟·米勒的劇作以及他本身的經歷恰好都是對所謂成功的「美國夢」的一個最好的反省。「這麼了不起的影響巨大的一個劇作家,娶了世界上最有名最漂亮最性感的女人,他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問題?這恰恰都是針對所謂的『美國夢』。實際上,《推銷員之死》、《都是我的兒子》講的都是這些事情,我覺得真的是非常適合現在來讀。」

正如陳飛雪所說,阿瑟·米勒對人性的洞察和幽暗部分的揭示「不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而是在不同的文學作品裡面,不同的戲劇小說當中反覆會出現的,而在今天,可以說我們都會感同身受。你會不會也會這樣,對失敗的恐懼,對成功的歉疚。在這當中我們如何避免它,這是我們身而為人能夠有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人應該要去做的事情。」

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仍然需要阿瑟·米勒。

相關焦點

  • 從推銷員到薩勒姆:今天我們還能從阿瑟·米勒的戲劇中讀到什麼?
    在阿瑟·米勒誕辰105周年之際,作家孫甘露、劇作家喻榮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馬凌、戲劇編劇韓博和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陳飛雪以「今天我們需要阿瑟·米勒為題」展開對談。五位嘉賓從回憶他們的個人閱讀經驗開始,談及上世紀八十年代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在中國的轟動性演出,指出米氏戲劇超越時代的雋永魅力。
  • 紀念阿瑟·米勒誕辰105年,為何今天的觀眾還愛看他的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 2020年10月17日是美國當代傑出戲劇家阿瑟·米勒105歲誕辰紀念日,上海譯文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阿瑟·米勒經典劇作合輯」在上海朵雲書院旗艦店首發。
  • 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讀文學經典(說得真好)
    可能很多人沒聽說過這本書,它是一本中國古詩文的集子,這樣的集子我們見過很多,但這本《悅心集》有點不同尋常,它的編者是雍正大帝,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四爺」。當雍正早年還是四爺的時候,他勤奮苦讀,讀了很多經典,據說也是單日讀經,雙日讀史,讀經史之餘,他也讀了很多文學作品,有些詩詞作品他非常喜歡,於是他隨手抄錄下來,時間久了,就變成一本集子。
  • 為什麼今天我們仍要讀希臘古典?
    「讓我們學習莫裡哀,讓我們學習莎士比亞,但是首先要學習古希臘人,永遠學習希臘人。」    ——歌德普羅米修斯用粘土按照自己的身體造出了人類。古希臘悲劇雖時代久遠,但它早已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悲劇打開了我們的想像,穿越歷史長河,像一顆明珠,散發著迷人魅力和絢爛之光。古典不是歷史的陳跡,不是枯燥的學問,而是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 為什麼我們今天需要談歐洲文明?
    歐盟面臨新的挑戰,需要面對全球的發展困境和不平等問題。當下,世界秩序正在發生變革,而當我們回望過去,我們會發現歐洲的歷史無論如何都是一個難以繞過的重要環節,因為一旦脫離了對歐洲歷史的理解,我們便難以理解今天的全球化世界以及現代文明的種種成就與弊端。
  • 蔣勳| 為什麼我們需要文學?
    我相信今天孩子要寫父親、寫母親,或是妻子寫丈夫,丈夫寫妻子,都非常困難,因為裡面糾纏著太多、太深的人性。我常覺得,讀《金剛經》是為了幫助我去看另一部人生的《金剛經》,也就是人生的本相。我會開始去想,為什麼說「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些話在大學的時候以為讀懂了,其實是假的。
  • 我們為什麼要讀先秦諸子
    有很多現代世界特有的毛病,雖然我們還不知道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但肯定只有現代的辦法可以解決。 先秦諸子對有些我們今天還要面對的問題發表過看法。只要克服字面上的障礙,並且不強行賦予他深刻的內涵,就會發現很多事情他們的解釋過分簡單,甚至荒唐可笑。 踏踏實實讀原著,可以戳穿國學騙子的大忽悠。 這是清熱。
  • 朱自強:今天的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俄羅斯兒童文學?
    既然如此,為什麼今天的我們,疏忽了對俄羅斯兒童文學的關注?在過去的數十年間,俄羅斯兒童文學在中國又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近日,2020BIBF系列活動之一,「森林中的火炬——俄羅斯兒童文學的價值」主題研討會在線上舉行。
  • 淨空法師:我們今天為什麼功夫不得力?信心不夠
    1.淨空法師:我們今天為什麼功夫不得力?信心不夠真正用功,這句佛號得力。得什麼力?分別心、執著心少了,佛號的這個念頭多了,這就得力。功夫不得力,妄想分別執著多,佛號常常忘掉,念幾聲之後不見了,功夫不得力。說明什麼?煩惱習氣太重、太多了。怎麼辦?拼命念佛。
  • 為什麼要讀聖經?
    在基督徒的崇拜中,特別在主日崇拜中,差不多一定包括三樣事情:第一,唱詩;第二,祈求;第三,讀經。到今天,聖經對西方的影響仍然存在,並且繼續下去。 那麼在我們中國呢?在漢朝末年三國的時候,當時的教會,禮拜堂已經沒有了,還留下一個禮拜堂頂上鐵鑄的十字架,它到今天還告訴我們,聖經在漢朝末年三國的時候已經在中國宣讀、勸勉,並且教導。稍後到了唐太宗的時代,聖經更是傳到中國十個省份、一百個城市。到了現在電腦時代,一按按鍵,一千種、一萬種的知識立刻呈現在眼前。
  • 為什麼別人讀書能信手拈來,我們卻像沒讀一樣?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同樣的書為什麼別人讀了就可以信手拈來,自己讀了感覺像沒讀一樣?這個問題有1.5萬人關注,168萬人瀏覽。這說明很多人意識到了讀書的作用,也買了很多書,甚至從網上下載了很多電子書,然而看了很多書後,發現對生活並沒有什麼改善,因此產生了疑惑。想想也是,本來期望讀書能改變生活,但讀了跟沒讀一樣,當然心生怨氣。
  • 我們為什麼獨獨要推薦 「人教版點讀筆」?
    《城報》暑期助學活動特別報導2 上周,《城報》推出暑期助學活動,人民教育出版社獨家授權的「人教暢讀」點讀筆,面向廣大城報讀者直降150元,幫大家真正把課堂老師「請」回家。 活動推出後,收到許多讀者的熱烈反響。也有讀者私信我們,「市面上點讀類產品那麼多,為什麼會選中這一款呢?」
  • 你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沒初中畢業生混得好?讀書真的沒用!
    聚會上就他一個人起勁兒吆喝、擺弄炫耀,臉上寫著:你們還讀大學讀碩士,出來也不怎麼樣嘛,還不是給別人打工!讀了二十多年書,我和朋友經常會討論自己和身邊人的差距。有時候發現,那些初中高中畢業的同學,不讀書,也依然過得很幸福。今天曬擼狗擼貓,明天去泰國法國。
  • 為什麼說什麼書都要讀一點?
    原創 | 李小墨今天我想結合《越讀者》這本書聊一聊,為什麼我覺得什麼書都要讀一點,不要挑食。本文內容主要有:1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2 )我們為什麼要讀哲學?3 )我們為什麼要讀小說?4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5 )我們為什麼要讀圖像和漫畫書?6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和流行書?01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關於這一點,我三年前寫了一篇文章:《詩詞無用的年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詩?》
  • 為什麼我們需要非婚生子 #F410
    為什麼我們需要非婚生子 #F410一夫一妻制就是限購。限購的背後,是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一)論忠貞人口三篇,本文為第三篇;《降低人口質量,提高人口數量 #380》《論一夫一妻多妾制,忠貞,及進步主義#400》《為什麼我們需要非婚生子 #410》在劉慈欣的《三體》之中,有這樣一段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
  • 為什麼社會需要我們結婚
    上面定義了親密關係,那麼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親密關係是必需品了。簡單的說,親密關係的有無和質量影響到人的身心健康。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哈洛的恆河猴實驗。提到這個實驗,動物保護者可能要說,好殘忍啊,比巴普洛夫虐狗還殘忍。哈洛是這樣做的,他把小恆河猴從猴媽媽身邊帶走關進籠子,然後在關猴子的籠子裡放兩個「假媽媽」:一個是鐵絲做的,胸前有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裝置;一個是絨布做的,但沒有奶水。
  • 改觀 為什麼我們需要一支LAMY鋼筆?
    ,還在用稚氣的鉛筆,但會央求家長給我們買一隻略有份量的鋼筆。後來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學,為了節約時間,將鋼筆全部換成了水筆。於是我們便忘了鋼筆帶給我們書寫最初的快感。想想,當出門在外,身邊有人需要一支筆時,我們可以從包裡掏出一支LAMY鋼筆給他。
  • 滕威 張偉劼:「拉美作為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拉美?
    我在這裡引用他的話,不是為了王婆賣瓜,我主要是想說拉美對當代中國的影響這一話題,已經越來越重要,據我所知有最近幾年這方面的課題、報告雨後春筍一般,當大家要展開這個話題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搜索到我從十幾年前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研究。所以我的書才在今天有了「翻紅」的機會。我在《邊境之南》當中處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拉丁美洲文學曾經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
  • 基督徒只需要讀聖經,而不用讀其他的書籍嗎?
    基督徒真的只需要讀聖經,而不讀其它的書籍嗎?最近,拜讀吳兵牧師的新作《幸福365》,給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的感覺。吳兵牧師是金陵神學院神學碩士,他不僅僅對神學有一定的造詣,而且喜愛讀書。聖經我們信徒需要讀,而且要經常讀、天天讀。筆者就是堅持常年每天讀和合本聖經、思高本聖經、當代譯本聖經、現代中文譯本聖經,四種版本的聖經,因為這是我們的唯一的經書,我們信仰唯一的真理所在,我們必須要用聖經真理來裝備自己、指導自己。
  • 書,需要靜靜地讀
    父親曹禺是個書痴, 十歲的時候就讀完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寫《雷雨》之前讀過250部世界名劇。跟父親對讀書的那種痴狂相比,萬方自言差得太遠了。「他們那個時代對一種事物的執著心是很強的,比今天的人強多了。他70歲那會兒還能把整本英語詞典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