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2021-02-18 正心正舉

如果說儒家哲學是中華人文精神傳統中的「寫實」,那麼莊子哲學一定是人文精神中的「浪漫寫意」。

莊子的文字深邃空靈,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富於噴薄的想像力和思想張力,其背後的哲學意蘊通透純澈,況味十足。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

內觀己心

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

莊子哲學是繼老子道家哲學之後的一次思想的提升和躍進,是從政治哲學向內在心性哲學的一次轉向。

莊子哲學的「自由」觀念是一種絕對的精神自由,是掙脫一切前提條件假設的自由,是破除二元對立、非此即彼思維困局的一種精神超越,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逍遙與灑脫。

莊子哲學的「自由」並非近現代民主政治哲學語境下的「自由人權」,那是一種「有待」的自由,是條件聚合下的一種「契約精神」,而莊子哲學中的「自由之精神」是「無待」的超拔與豪邁,昂立天地之間的孤迥獨明,是內在心性層面的生命覺醒與自由意志。

莊子哲學權宜地把整體世界一分為二,即「道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物的世界,是客體現象的世界,屬性各異,千差萬別,錯綜複雜,但是以道觀之,萬物同一,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都是絕對的「天道」精神演化的結果和物化的呈現。

從這樣一種自然主義的「天道觀」視之,物與物之間,人與我之間沒有本質的差別,都是自然造化的產物,都稟賦自然的「天道」屬性,這也給近代平等、博愛的普世價值提供了一種自然主義的詮解。

莊子哲學中的「平等觀」是突破主客對峙的藩籬,消弭物我之間隔閡的「大同意識」,是內在心性修煉克服「小我」,達至天人合一境界的一種生命「大我」。

莊子哲學繼承老子哲學的傳統,崇尚整體宇宙的自然和諧,只不過,莊子更多的是從內在心性的層面進行演進和深化,追求一種內在主體生命的和諧。

這也正是為什麼禪宗在中國化的思想演變過程中從莊子哲學受益匪淺的原因,同是注重內在心性的「開悟」和覺醒,明心見性,從靈魂的最深處了脫生死的桎梏,尋獲身心的和諧與安頓。

當代人文精神的終極價值訴求也正是對生命內在力量的反省和覺察,從而找尋到人之為人的生存勇氣和力量,進而實現自由和諧的逍遙人生。

外察世界

莊子哲學樂觀豪邁與逍遙灑脫的人文精神氣質,無疑對當下人的生存境遇具有莫大的啟示價值。當人的生存狀態沉陷在「物的世界」中,難免會有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力感,眼花繚亂的「物象」,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暇。

「物的世界」精彩紛呈,但也對人的生存構成威脅,人的生活空間被「物」的片段所肢解,七零八落,失去了「重心」。同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固守於「物」的層面,過分地功利取向,喪失了一種人性的味道,關係的異化導致了一個「散居」的社會形態,各自為營,拒絕交流和溝通,人際之間充滿防備,道德下滑,倫理失範。

畢竟,人不能只是生存在一種「物」的境地中,還需要「道的世界」的精神升引和超越,這也是現代人生存現狀的真實寫照。莊子哲學可謂是一場精神的拯救之道,以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精神給浮躁功利的生活世界帶來一襲心靈的慰藉和滌蕩。

啟迪多元思維

「齊物論」是莊子哲學的認識論,是以其「天道論」為根據,以道觀物的必然結論。《莊子·齊物論》開篇談及天籟、地籟、人籟「吹萬不同」,意喻「物的世界」的千差萬別,形態各異,但是以道觀之,則萬千事物本質同一,此即為「齊物」。

用現代西方哲學的通俗解釋就是要能夠透過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但區別在於,莊子哲學的「道物二分」,只不過是方便詮說而做的權宜之計。

在根本上,莊子哲學主張的是「道物不離」、「道物一體」,這和西方哲學中的主客二分法是有明顯區別的。這也是中西哲學的一個分界點,中國哲學思維重整合,重心性提升,追究天人合一;而西方哲學是一種知識論範式,重分析和邏輯運演,講究知識的合理性,天和人只不過是認識的客體對象。

莊子哲學的「齊物」之「齊」是一個「跳脫」的思維,是一種直覺性的洞察,是超越「物的世界」的超驗功能,並非落於經驗世界的一種形式意義上的「組合和整理」。

「齊物」之「齊」是以「物的世界」為著力點,完成一次精神意義上的跳躍,契入一個更深邃的「道的世界」,從可言說到不可言說,從可知到不可知,從日用平常中尋覓一顆「道心」。

正心正舉

閱讀經典需投注精氣神,不僅要完成與文本的對話,其實,更重要的是一場自我的對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細嚼慢咽的過程中完成精神的自我消化。

莊子哲學逍遙灑脫,放曠超逸,在出世與入世之間,遊刃有餘,既能遺世獨立而暢飲「高山」之上沁人心脾的「冷冽空氣」,也能「大隱隱於市」而遊走「人世間」,「乘物以遊心」。如此的生命境界和心性涵養,對於解除現代人面臨的生存困惑不能不說是一劑「靈丹妙藥」。

其實,閱讀《莊子》本身就是一場精神煥發的旅程,莊子的語言活潑生動,藉助寓言敘事,在人物對話中傳遞心性之學。

同時,莊子的語言充滿一種弔詭和怪誕之感,在戲謔性和模稜兩可之間造成一種「常態思維」的斷裂感,使得閱讀者不經意間被「捲入或跌入」莊子的生命敘事中,激蕩思維的桎梏,洗滌心靈的陳腐,生發一種活脫逍遙的主體生命體驗。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經典流芳,跨越百世,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是因為在經典文字中飽含的人文意蘊,人文精神的緣起便是對人的生存境遇的觀照,進而尋求一種精神意義上的「突圍」,只因路徑不同,風格有所迥異,但殊途同歸,最終指向的都是如何實現生命的自由、平等與和諧。

莊子哲學追求一種「逍遙自在」的生命進路,並非是一種麻痺自我的「玩世不恭」和消極避世,而是有著對宇宙和人生的嚴肅思考,是在一番烈火的試煉後萃取的人生自洽。

萬物生生不息,周流不止,這是大道自然的運行規律。

人類的整個生存背景就是這大道的運化和生成,道家哲學深諳於此,從老子到莊子,其哲學思想一脈相承,遵循天道,叩問人道,涵養心性,看似「無情」卻最是深情,在天地之間「逍遙遊心」,聊以慰藉人生苦短,拯救心靈於困苦之中,在平凡生命的深處洞見心性的光芒。

相關焦點

  • 莊子《逍遙遊》原文及賞析
    這實際上反映了莊子要求超越時間和空間,擺脫客觀現實的影響和制約,忘掉一切,在主觀幻想中實現「逍遙」的人生觀。《逍遙遊》很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體現出其散文的文學風格和成就。這裡入選的並非《逍遙遊》全篇,只是節錄了開頭的一部分,但這部分已經可以反映《逍遙遊》全篇的風格和成就。這段選文共有三個段落,下面逐段講解(此文的分段與課文的分段有出入──編者注)。
  • 關於莊子「逍遙遊」思想的兩點淺見|讀《微觀國學》有感
    一、先有所成,再逍遙遊莊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為後世留下了《莊子》這樣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畢竟「人無完人」,莊子的一生也不是無可挑剔的;尤其是當我們學習莊子的「逍遙遊」思想時,更是要小心對待,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則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逍遙的人生誰都嚮往,但那是有條件、有代價的。
  • 莊子哲學研究:逍遙不是終極至德之境,而是思考、獲得真知的起點
    以無知之知為目標的「忘」有自覺的成分,但不是你自覺、就能真正左右自己達到「忘卻」的目標,換言之就是,很多人都知道應該去忘卻,但不知道怎麼做到,這不單單是普通人的困惑,也是哲學家莊子的困惑。莊子,是一個獨孤到極致的哲學家,他就在傳說和虛構的人物和對話中,向世人展開他千古獨絕的思想世界,懷疑是莊子哲學的起點,探索真知則是他所求的目標。
  • 北冥有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趣談莊子的逍遙遊
    這是《莊子》內篇開篇的第一篇文章逍遙遊的首段,幾乎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它展示了一種恢弘闊遠的氣勢,且挾帶一個廣闊無邊的意境。逍遙遊是悠閒自得、無拘無束暢遊自然和社會的意思。這也是莊子哲學思想和人生觀的一方面。這段古文的意思翻譯過來即為: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巨大,不知有幾千裡。變化成鳥,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幾千裡。振翅奮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朵。
  • 論鯤在《逍遙遊》中的意象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這句話出自《莊子 逍遙遊》的句子。前兩年,鯤還曾作為一個網紅爆火在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現今仍然能在某些遊戲廣告裡見到它的身影。那麼鯤在《莊子 逍遙遊》中具有怎樣的意象呢?《莊子》是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被收錄進去的文章頗有「恢桅橘怪」的風格,連明末清初的文學家金聖歎都稱讚其為「天下第一奇書」。
  • 春風薦書1|中華書局執行董事徐俊:《逍遙遊》的遊指什麼
    >莊子哲學上承老子,舉道家旗幟,探索宇宙萬物之「道」。《莊子》一書文風雄奇,意境高遠,充滿瑰麗的想像、變幻莫測的故事,構成了別具一格的世界,提供了充滿詩性與智慧的哲學文本,但也正因如此,《莊子》中有太多意象、隱喻、象徵,讓人難以理解。
  • 莊子 內篇 逍遙遊
    寓形於兩間 遊而已矣無大無小 無不自得而止其行也無所圖其反也無所息無待也無待者 不待物以立己           不待事以立功           不待實以立名大小一致 休於天均 則無不逍遙矣逍者 向於消也 過而忘也遙者 引而遠也 不居於心知之靈也故物論可齊生主可養
  • 莊子哲學中的7點人生感悟,現代人太缺乏了,趕緊改
    莊子很多情,這種多情不是兒女私情,而是對世間萬物的感懷之情。因此莊子的哲學流傳到今天,依然受到很多人的歡迎和喜歡,這跟莊子的真性情不無關係。
  • 從三篇文章中論莊子的哲學思想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睢陽蒙縣人,因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學說有一脈相承性,故二人被後世並稱為「老莊」。莊子與其門人共同著書《莊子》,書中體現了莊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據現代考證,七篇內篇應確為莊子本人所作,外篇與雜篇應為他的門人及後學所作。
  • 莊子的書裡寫的基本都是故事,他的哲學思想乾貨是什麼?
    作為道家宗師人物,與老子並列,共稱「老莊」,並且成為道教的「南華真人」,《莊子》也稱為道教經典《南華真經》,莊子的哲學思想自然和老子同源。莊子講究的養生,就是保全生命。只要保全生命的都屬於「大用」,其他的都是「小用」,往往是對生命的危害。 莊子思想提升到了人的精神層面的價值,就是絕對的、無所憑藉的、不必有任何依託的自由,即「逍遙遊」。 而《莊子》一書,只有內七篇可以確定是莊子手筆。
  • 《莊子·逍遙遊》最後一講——如何前往「無何有之鄉」
    今天接著講《莊子·逍遙遊》,這也是「王庶文講壇」針對《逍遙遊》的最後一講—「無何有之鄉」,下期將進入《莊子·齊物論》。在上一期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莊子從惠子的大瓠出發,提出了「大而無用」不是真的「無用,」只是人的智慧不夠,不會用的概念,莊子又通過「不龜手之藥」的故事證明自己的觀點,最終表明心跡,泛舟江湖。
  • 讀莊子《逍遙遊》3:大而無用?你的境界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繼續來讀莊子的《逍遙遊》。01惠子有次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種大葫蘆的種子,我將它種下結出葫蘆,有五石容量那麼大。我拿大葫蘆去盛水,可它太不堅固了,承受不了水的壓力。我又把它剖開做成瓢,也太大了,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放得下。
  • 為什麼說《莊子》逍遙遊和《金剛經》其實講了同一件事?
    莊子的《逍遙遊》一開始講到鯤鵬,後來講到一隻小鳥和一隻大鳥之間的對話,其實高下不相慕,當你一旦落入到對小或者對大的羨慕時,你就又落入了一種關於「大小」的心理界面的迷失中;後來又講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人們經常會被「我有功勞」、「我有作用」的意識所綁架;再後來《莊子》講到了神人
  • 逍遙遊 選自《莊子·內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前 360?一前 286),名周,戰國時宋(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為漆園吏,相傳楚威王曾重金聘他為相,被他拒絕。他是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哲學思想以「道」為本,主張精神的絕對自由,否定真理的客觀性與事物的穩定性,主張擯棄知識回到愚昧無知的原始狀態中去。
  • 與「逍遙遊」有何內在的關聯?
    「逍遙遊」與神遊在莊子那裡,這種道德境界其實就是它所說的「逍遙遊」的境界。「莊周夢蝶」這一寓言故事,其實就象徵莊周在時空無限的夢中,實現了人與自然合二為一的對象化的自由,象徵著人可以不受現實的一切阻隔,去實現自身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是短暫的,但是其境界卻是永恆的,人完全可以像蝴蝶一般徜徉在大自然的美當中。
  • 莊子:人生「逍遙」有四重境界
    人們常說失意時要讀莊子,但人們眼中的失意得意,往往都是局限於世俗框架裡的,而莊子,他永遠可以把你帶到更高遠的世界裡,超然物外,遊於逍遙。 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心逍遙於萬物之上呢? 莊子曾經在《逍遙遊》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在空中自由遨遊,在風中翱翔,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方可逍遙暢遊。鯤要化為鵬,必須藉助風力,但又要在最緊要關頭棄風而飛翔,否則會被風力控制。然而,很多的時候,說與做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其中的難度往往也相差很多。
  • 莊子名篇《逍遙遊》:講述人生的3大格局,領悟之後受用一生
    眾所周知莊子名篇《逍遙遊》,何為逍遙?沒有約束,無需憑藉,自由通透,來去自如,這種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就是逍遙遊。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數千年人無數人試圖去達到這樣的人生,卻奈何悟不透"逍遙"二字,究竟作何解。
  • 莊子說:怎麼逍遙遊?
    莊子說:怎麼逍遙遊?一、 有自知,要立志,能自化。先得認識自己,接著要立志。你氣魄要大,你的生存環境要大,你得志向遠大:你想變成什麼樣子,你要去哪,你要想好。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逍遙遊》之「逍遙」:哪怕身軀受到禁錮,靈魂仍然可以自由奔馳
    莊子在《逍遙遊》中,拉高視野,重新審視萬物。英國詩人曾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這種主客、內外合一的境界,與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狀態,有異曲同工之妙。欲讓視野更加開闊,達到「逍遙」境界,不必執著於「更上一層樓」之中,因為從「細沙、小花」中,依舊可以看見世界。
  • 【經典解讀】陳鼓應:我讀《莊子》的心路歷程(選摘)
    它使我更加看清了霸權的自我中心和單邊主義,由此推到《莊子》研究上,也使我更加注重要多重視角、多重觀點地去看待問題。以上三個階段並不是完全割裂的三部分,而是隨著時空環境的轉化才慢慢呈現出來的狀態。前一節的思路到了後一節也免不了會餘波猶存,或者一條線索起伏地發展著。  《莊子?逍遙遊》第一段:「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