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儒家哲學是中華人文精神傳統中的「寫實」,那麼莊子哲學一定是人文精神中的「浪漫寫意」。
莊子的文字深邃空靈,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富於噴薄的想像力和思想張力,其背後的哲學意蘊通透純澈,況味十足。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
內觀己心
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
莊子哲學是繼老子道家哲學之後的一次思想的提升和躍進,是從政治哲學向內在心性哲學的一次轉向。
莊子哲學的「自由」觀念是一種絕對的精神自由,是掙脫一切前提條件假設的自由,是破除二元對立、非此即彼思維困局的一種精神超越,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逍遙與灑脫。
莊子哲學的「自由」並非近現代民主政治哲學語境下的「自由人權」,那是一種「有待」的自由,是條件聚合下的一種「契約精神」,而莊子哲學中的「自由之精神」是「無待」的超拔與豪邁,昂立天地之間的孤迥獨明,是內在心性層面的生命覺醒與自由意志。
莊子哲學權宜地把整體世界一分為二,即「道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物的世界,是客體現象的世界,屬性各異,千差萬別,錯綜複雜,但是以道觀之,萬物同一,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都是絕對的「天道」精神演化的結果和物化的呈現。
從這樣一種自然主義的「天道觀」視之,物與物之間,人與我之間沒有本質的差別,都是自然造化的產物,都稟賦自然的「天道」屬性,這也給近代平等、博愛的普世價值提供了一種自然主義的詮解。
莊子哲學中的「平等觀」是突破主客對峙的藩籬,消弭物我之間隔閡的「大同意識」,是內在心性修煉克服「小我」,達至天人合一境界的一種生命「大我」。
莊子哲學繼承老子哲學的傳統,崇尚整體宇宙的自然和諧,只不過,莊子更多的是從內在心性的層面進行演進和深化,追求一種內在主體生命的和諧。
這也正是為什麼禪宗在中國化的思想演變過程中從莊子哲學受益匪淺的原因,同是注重內在心性的「開悟」和覺醒,明心見性,從靈魂的最深處了脫生死的桎梏,尋獲身心的和諧與安頓。
當代人文精神的終極價值訴求也正是對生命內在力量的反省和覺察,從而找尋到人之為人的生存勇氣和力量,進而實現自由和諧的逍遙人生。
外察世界
莊子哲學樂觀豪邁與逍遙灑脫的人文精神氣質,無疑對當下人的生存境遇具有莫大的啟示價值。當人的生存狀態沉陷在「物的世界」中,難免會有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力感,眼花繚亂的「物象」,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暇。
「物的世界」精彩紛呈,但也對人的生存構成威脅,人的生活空間被「物」的片段所肢解,七零八落,失去了「重心」。同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固守於「物」的層面,過分地功利取向,喪失了一種人性的味道,關係的異化導致了一個「散居」的社會形態,各自為營,拒絕交流和溝通,人際之間充滿防備,道德下滑,倫理失範。
畢竟,人不能只是生存在一種「物」的境地中,還需要「道的世界」的精神升引和超越,這也是現代人生存現狀的真實寫照。莊子哲學可謂是一場精神的拯救之道,以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精神給浮躁功利的生活世界帶來一襲心靈的慰藉和滌蕩。
啟迪多元思維
「齊物論」是莊子哲學的認識論,是以其「天道論」為根據,以道觀物的必然結論。《莊子·齊物論》開篇談及天籟、地籟、人籟「吹萬不同」,意喻「物的世界」的千差萬別,形態各異,但是以道觀之,則萬千事物本質同一,此即為「齊物」。
用現代西方哲學的通俗解釋就是要能夠透過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但區別在於,莊子哲學的「道物二分」,只不過是方便詮說而做的權宜之計。
在根本上,莊子哲學主張的是「道物不離」、「道物一體」,這和西方哲學中的主客二分法是有明顯區別的。這也是中西哲學的一個分界點,中國哲學思維重整合,重心性提升,追究天人合一;而西方哲學是一種知識論範式,重分析和邏輯運演,講究知識的合理性,天和人只不過是認識的客體對象。
莊子哲學的「齊物」之「齊」是一個「跳脫」的思維,是一種直覺性的洞察,是超越「物的世界」的超驗功能,並非落於經驗世界的一種形式意義上的「組合和整理」。
「齊物」之「齊」是以「物的世界」為著力點,完成一次精神意義上的跳躍,契入一個更深邃的「道的世界」,從可言說到不可言說,從可知到不可知,從日用平常中尋覓一顆「道心」。
正心正舉
閱讀經典需投注精氣神,不僅要完成與文本的對話,其實,更重要的是一場自我的對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細嚼慢咽的過程中完成精神的自我消化。
莊子哲學逍遙灑脫,放曠超逸,在出世與入世之間,遊刃有餘,既能遺世獨立而暢飲「高山」之上沁人心脾的「冷冽空氣」,也能「大隱隱於市」而遊走「人世間」,「乘物以遊心」。如此的生命境界和心性涵養,對於解除現代人面臨的生存困惑不能不說是一劑「靈丹妙藥」。
其實,閱讀《莊子》本身就是一場精神煥發的旅程,莊子的語言活潑生動,藉助寓言敘事,在人物對話中傳遞心性之學。
同時,莊子的語言充滿一種弔詭和怪誕之感,在戲謔性和模稜兩可之間造成一種「常態思維」的斷裂感,使得閱讀者不經意間被「捲入或跌入」莊子的生命敘事中,激蕩思維的桎梏,洗滌心靈的陳腐,生發一種活脫逍遙的主體生命體驗。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經典流芳,跨越百世,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是因為在經典文字中飽含的人文意蘊,人文精神的緣起便是對人的生存境遇的觀照,進而尋求一種精神意義上的「突圍」,只因路徑不同,風格有所迥異,但殊途同歸,最終指向的都是如何實現生命的自由、平等與和諧。
莊子哲學追求一種「逍遙自在」的生命進路,並非是一種麻痺自我的「玩世不恭」和消極避世,而是有著對宇宙和人生的嚴肅思考,是在一番烈火的試煉後萃取的人生自洽。
萬物生生不息,周流不止,這是大道自然的運行規律。
人類的整個生存背景就是這大道的運化和生成,道家哲學深諳於此,從老子到莊子,其哲學思想一脈相承,遵循天道,叩問人道,涵養心性,看似「無情」卻最是深情,在天地之間「逍遙遊心」,聊以慰藉人生苦短,拯救心靈於困苦之中,在平凡生命的深處洞見心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