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核科學家法赫裡扎德的被暗殺,目前的伊朗民眾群情激憤,伊朗強硬派更是義憤填膺,要求伊朗政府強勢報復以色列和美國。而溫和派總統魯哈尼基於避免陷入以色列及川普政府設置的「圈套」,不主張「現時現報」。因此,雙方矛盾加劇。而作為伊朗的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既要照顧到強硬派的訴求,也要考慮「報復」的後果,所以,左右為難。客觀地說,哈梅內伊和伊朗政府正在面臨嚴峻的考驗。這然外界非常關注,在這種情況下,伊朗鷹派代表人物前總統內賈德是否會捲土重來,重登大位?
就在11月27日下午,伊朗核項目負責人,首席核專家法赫裡扎德在德黑蘭郊區阿布沙德村附近遭遇襲擊,他與數名保鏢不幸身亡。根據伊朗國家最高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的說法,對法赫裡扎德實施暗殺的手法很奇特,現場並無兇手,他們採用的是電子設備暗殺,通過衛星遙控的遠程射殺。沙姆哈尼認為伊朗反政府性質的「人民聖戰組織」及以色列支持的犯罪分子參與了行動。不過,截止目前,此案件的偵破仍然沒有明顯進展,伊朗政府通緝的四名兇手仍然杳無蹤跡。由此可見,伊朗情報和安全機構在情報及安保工作中漏洞明顯。
法赫裡扎德的被暗殺,在伊朗國內激起了巨大民憤,伊朗民眾在反以和反美問題上同仇敵愾的同時,也難免有發洩對政府軟弱的不滿情緒。因為,從年初的伊朗軍方二號人物蘇萊曼尼將軍的被定點刺殺,到接二連三的革命衛隊高級指揮官被襲擊,再到這次核科學家法赫裡扎德的遇刺,一方面凸顯了伊朗內部的情報洩密和安保機構的水平有問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伊朗政府的應對不夠有力。所以,伊朗民眾要求政府對美國和以色列實施報復行動,甚至呼籲直接對以色列和美國開戰。
其實,伊朗內部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溫和派與強硬派之間的內鬥。由於川普政府在2018年5月8日退出了《伊朗核協議》,以及川普對伊朗採取的極限施壓,導致伊朗的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從2017年年底因為雞蛋供應緊張問題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以來,又曾發生過多次民眾的抗議活動。因此,伊朗強硬派及其支持者要求魯哈尼政府退出「伊核協議」,對美國實行強硬政策。也正是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在今年初的議會選舉中,強硬派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佔據了議會的多數席位。同時也使魯哈尼成為了「坡腳」總統,加大了政策的執行難度。
核科學家法赫裡扎德被暗殺後,伊朗的強硬派要求政府立即對以色列和美國展開報復行動,強硬派佔據多數的伊朗議會一讀通過了報復性措施草案,要求伊朗政府將鈾濃縮豐度提高到接近核武器級的水平。對於這份草案,總統魯哈尼持反對態度。因為,如果該草案最終通過的話,也就意味著「伊核協議」的徹底破產。
根據在聯合國備案的,伊朗與幾個大國所籤署的協議,伊朗的鈾濃縮豐度的上限是3.67%。而在川普退出「伊核協議」後,伊朗的鈾濃縮豐度已經有所提高,而如果再提高的話,那無異於是「退出」了《伊朗核協議》。果真如此的話,不僅會堵上了美國重返「伊核協議」之路(拜登已經表態將可能重新加入該協議),也會使其他籤約國無法再替伊朗「遮風擋雨」。這對伊朗改善國際關係及目前處境自然是極為不利的。基於這個考慮,總統魯哈尼不同意議會的這個主張。至於其他報復手段,魯哈尼與強硬派同樣有分歧。
對於強硬派要求立即報復以色列及美國的訴求,總統魯哈尼的態度是非常謹慎的。伊朗政府雖然也表示要報復,但卻也呼籲在中東地區的盟友不要對美國的基地發動襲擊。應該說,魯哈尼的做法還是比較理性的。因為,種種跡象表明,以色列對敘利亞境內伊朗目標的襲擊,以及伊朗高官和科學家接二連三的被刺殺,就是一個「坑」,直白的說,就是在等著伊朗往裡跳。那樣的話,以色列就有理由轟炸伊朗境內的核設施了,美國川普政府也就有了發動戰爭的理由。
其實,伊朗政府現在確實很難做出抉擇。因為,不報復的話,無法向國內群情激奮的民眾交代。而如果報復的話,有可能會引發對伊朗國家利益更加不利的局面。千言萬語一句話,與美國和以色列實力相比,伊朗畢竟差距明顯,報復的手段確實是捉襟見肘。比如說,如果對以色列人進行襲擊式報復的話,不僅會帶來政治後果,即便是在技術層面上,以伊朗的情報和安全機構的水平,也很難有明顯效果。況且,以色列已經進行了防備。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4日的報導,基於目前的伊朗與以色列緊張局勢,以色列國家安全委員會發布了預警通告,要求居住在伊朗周邊國家及更廣泛的中東和非洲國家的以色列人要注意安全。
如果說伊朗採取硬碰硬的報複方式的話,不僅能力不夠,而且還容易遭到以色列和美國的聯合打擊,那樣的話,伊朗國家層面的損失可能會更大,也是伊朗所無法承受之重。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伊朗與以色列的較量基本上都是通過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黨對以色列的騷擾式襲擊來實現的,而以色列與伊朗的較量,則幾乎都是直接轟炸和襲擊伊朗在敘利亞境內的軍事目標和基地。而對以色列襲擊的報復,伊朗也通常只是指責,鮮有與以色列直接交火的現象發生。伊朗不是不想,而是與以色列有著武器代差。比如,以色列連F-35戰機都有了,而伊朗的主戰飛機居然還是40年前巴列維王朝時期從美國得到的F-14。試想,如此「代差」下,這個仗還怎麼打?再者,以色列背後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美國隨時準備出手。近期,美國在中東基地增加部署了4架B-52H戰略轟炸機,「尼米茲」號航母也被下令折返波斯灣。顯然不是無的放矢。
從伊朗國內的政治生態來說,真正能夠做出國家重大決策的,其實不是議會,也不是魯哈尼政府,而是以哈梅內伊為精神領袖的伊朗護教和護法機構。然而,伊朗目前面臨的局勢,同樣會使哈梅內伊犯難,一方面要考慮到強硬派議會與溫和派魯哈尼政府之間的平衡,還要考量使用什麼樣的報復手段「合適」。因為,如果採取「蜻蜓點水」式的報復,肯定無法滿足熱血沸騰的伊朗民眾的願望,也無法達到強硬派的要求。
可是,如果伊朗的報復動作過大或太直接的話,則有可能會引發以色列及美國對伊朗的「動武」,比如轟炸伊朗的核設施,以色列早就有了這個「想法」,果真如此的話,伊朗這些年來「忍辱負重」的努力也就白費了。而假如川普政府為了某種目的而與伊朗發生一場軍事衝突的話,不僅伊朗的國家利益會蒙受巨大損失,甚至還會危機政權。所以,哈梅內伊也肯定會非常慎重。不過,即便是面臨如此境地,哈梅內伊現在也不會放棄魯哈尼。因為,越是群情激奮的時候,伊朗越需要「迴旋餘地」。也就是說,以強硬著稱的前總統內賈德依然沒有機會。
素有「平民總統」之稱的內賈德,於2005年6月首次當選伊朗總統,並於2009年6月再次連任,是伊朗的第9和第10任總統。因為主張對美國和以色列強硬,因此被視為伊朗強硬派代表人物。他在2005年上任不久,就於同年9月18日在聯合國大會發表了驚世駭俗的演講,他的「伊朗有權利用核能」的聲明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他在回應美國「制裁和談判並行」的主張時,所說的「要麼談判,要麼制裁,只能選其一」,曾令美國很尷尬。
不過,內賈德「不妥協」的強硬態度卻也最終導致了聯合國層面的制裁,使伊朗的發展空間受到了嚴重限制。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在內賈德2013年卸任後,哈梅內伊「選擇」了魯哈尼上臺,意在解困。也因此才有了後的「伊朗核協議」的籤署。所以說,在伊朗,是溫和派上臺還是強硬派執政,是由伊朗的國家最大利益決定的,是由精神領袖哈梅內伊的戰略需要確定的。所以說,內賈德是否能「出山」,並不取決於強硬派的實力和願望,而是取決於哈梅內伊的戰略選擇。而事實已經證明,內賈德的強硬路線似乎也並不符合哈梅內伊對伊朗的最高利益定位。
2013年卸任總統後,內賈德又回到了大學任教,在魯哈尼的第一個任期中,內賈德已經很少發聲。然而,在2017年底至2018年初那場因為雞蛋價格及食品供應緊張問題導致的民眾大規模抗議事件中,內賈德終於又發聲了,而且發表了一些過激言論,導致被精神領袖哈梅內伊限制和約束,自此後,就幾乎聽不到內賈德對於時政的言論了,更是鮮有露面的機會,也可以說是自此後「銷聲匿跡」了。而以目前的伊朗政治生態,以及伊朗面臨的國際局勢,顯然不適合內賈德「出山」,因為那樣的話,會使局勢更加複雜,尤其不利於伊朗的「轉圜」,而哈梅內伊也顯然不會做出那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