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雲多變數,伊朗再無內賈德

2020-12-17 斷箭DUANJIAN
伊朗前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

在伊朗的政治生態中,內賈德註定是一個唐吉訶德式的悲壯英雄

內賈德能夠榮耀登頂,是伊朗政治運勢的偶然產物,黯然落幕,也是格局演進的必然結果。

在人們的想像中,內賈德平民的家庭,清白的身世,強硬的作風,謙遜的學者,親民的總統……再加上不畏強權,廉潔奉公和反美鬥士等金光閃閃的品質,應該可以成為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的英雄人物。

沒有宗教權威和家族背景的內賈德,從一個鐵匠的兒子到德黑蘭大學的講師,到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特種兵司令,到德黑蘭市市長,再到伊朗總統的成長履歷,本身就高度契合普通民眾對「屌絲逆襲」的認同與佩服。

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伊朗教士集團的威望,就明顯受到了自由派勢力的衝擊,但教團並不願與自由派悍然切割,於是,哈梅內伊迫切需要凝聚民粹力量,來轉移國內對教士集團的不滿,

因為,哈梅內伊雖然是神學領袖,但《古蘭經》並不能為他提供一套適合伊朗發展的「伊斯蘭經濟學」,他仍然需要一個掌控之下的經濟建設團隊,但他無法掌控與他同步前行,由伊斯蘭革命造就出的政治新貴。但如果有一股教圈之外的第三方力量,來對抗以拉夫桑賈尼和哈塔米為代表的溫和派勢力,顯然沒有比獨立於雙方陣營的艾哈邁迪.內賈德更適合的人選了——還有一點,「艾哈邁迪」這個姓氏,本身也自帶伊斯蘭「聖裔」的光環,這也是內賈德能夠躋身伊朗宗教政治的條件之一。

內賈德上臺後,一改前任哈塔米自由經濟的對外政策,切斷了與西方世界本就脆弱的交往紐帶,重新開始了伊朗核研發,廢掉了哈塔米通過艱苦談判與西方達成的民用核計劃。對內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民生福利,基礎建設,創造就業和平抑物價的新政策。

然而內賈德「對內改革」和「對外強硬」的政策並不配套,兩者之間甚至是矛盾的對立。

作為一個資源型國家,如果想「發展經濟」,就必須對西方敞開懷抱。但「對外強硬」的盾牌,顯然關上了自由經濟的大門,「核計劃」更是深扎於其中的一根毒刺。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

發展規律的天然牴觸,讓內賈德沒有更好的辦法「授民以漁」,無奈之下,這位年輕而莽撞的政界新人,試圖動用國家的大蛋糕「授民以魚」。他曾3次致信哈梅內伊,請求其協助自己的富民政策,但哈梅內伊對此無動於衷。

因為,這塊「蛋糕」的大部分擁有權和分配權,分別來自教團和軍方,內賈德讓利於民的政策,相當於斷其財路。於是,內賈德遭到了哈梅內伊和革命衛隊的雙重摩擦。

至此,這位意氣風發的理想主義者,陷入了四面楚歌的政治沼澤。西方世界因其「不友好」而不甚待見,聯合國因其一力擁核而加重製裁。教士集團因其「不給面子」而刻意排擠,軍方因其「動了蛋糕」而蓄意報復……最關鍵的是,由於各種不利因素的疊加,縱使內賈德8年的努力,也沒有兌現任前對民眾許下的承諾,民眾最初的狂熱愛戴逐漸降溫,期待的眼神也換之以失望的嘆息。

伊朗政壇暫無內賈德一席之地

內賈德在任上與美國「勢不兩立」的強硬,實際上僅僅是姿態而已,真正能夠對西方形成威脅的,仍然是手握重權,兵器和美元的革命衛隊,而革命衛隊又絕對聽命於教團。溫和派與西方的有限接觸,也是為了調節與西方緊張關係的折中辦法。因此,不管是內賈德的強硬,還是魯哈尼的溫和,實際上都折射出伊朗政治土壤上必然存在的面孔轉換,而不同體系的政治理念,都與哈梅內伊的意志牢牢捆綁在一起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溫和」與「強硬」還是個問題嗎?

其實內賈德也是伊朗政體漏洞中失敗的投機者,不能連任的原因,也是由於其「用力過猛」而讓美伊矛盾更加惡化,恰逢美國又出了一個和內賈德一樣的「頂牛者」,關係更是跌落到無法迴旋的黑洞。而這個時候,自由派也終於找到了攻擊內賈德的把柄,哈梅內伊彼時也想讓「溫和派」來緩衝當時的緊張局勢,這才有了內賈德的敗北,魯哈尼的勝出。

被美國刺殺的蘇萊曼尼

下臺後的內賈德在2018年支持民眾抗議神權政府的運動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他關注民生的「初心」,但其隨即遭到了當局的短期軟禁,並被禁止公開發表個人言論。心灰意冷的內賈德,最終回到德黑蘭大學幹起了教書育人的老本行,從那以後,我們再也沒有看到過內賈德明顯的政治作為——正所謂:夏日消融,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任人評說。

由於伊朗大將蘇萊曼尼被美國所殺,軍方誤擊客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國家信用危機,美國的制裁毫不鬆懈,《伊核協議》二次談判迫在眉睫,一大堆問題再次動搖了伊朗對溫和派的信任,「強硬」的聲音再次響徹伊朗愁雲密布的天空。

2020年2月21號,伊朗舉行了第11界議會選舉,效忠於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與伊朗革命衛隊關係密切的保守派,毫無懸念的斬獲了290個席位中的220個。魯哈尼所代表的溫和派代表只拿到了20席,也就是說,未來的伊朗總統,必然在強硬派中間產生。然而此次選舉,內賈德執政時期的很多下屬都被選為議員,但內賈德本人甚至都沒有通過第一輪的考驗。

伊朗所面臨的問題,根本就不是換一個總統那麼簡單

美國總統換人在即,當雙方都在期待《伊核協議》死結有望解開的關鍵節點,伊朗核科學家法赫裡.扎德突然被殺,這讓充滿了無窮變數的美,伊,以三方關係平添了更多的緊張氣氛。

儘管魯哈尼率先表態,不要以此事件作出更多的反應,不要給以色列任何「碰瓷」的機會,保持必要的克制,挺過美國大選的震顫期。

但激進的伊朗鷹派,卻表現出了一以貫之的衝動,革命衛隊表示,伊朗應放棄《伊核協議》,甚至應終止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並脫離與該機構監督小組的聯繫——注意:伊朗強硬派並沒有表示要開戰的意思。

伊朗核科學家法赫裡.扎德

儘管暗殺事件的所有跡象都指向以色列,但目前伊朗所給出的調查結果中,沒有將懷疑坐實的紮實證據,甚至連法赫裡.扎德的真實死因都缺乏科學的邏輯支持。

伊朗在第一時間聲稱襲擊者為6名槍手,得手後全身而退,但幾個小時之後,又改口稱案發現場沒有襲擊者,暗殺行動由一挺遙控機槍完成,但遙控機槍的功能顯然與案件所具備的條件不相符合。伊朗表示在現場的武器殘骸中,發現以色列的標誌,但以摩薩德的專業水準,怎麼會犯下如此的低級錯誤?

也就是說,就算以色列所為,但目前根本沒有法學意義上的「證據確鑿」,即使再強硬的領導者來主導此事,沒有「師出有名」的支持,如何開戰?

伊朗誰說了算?

在宗教領袖和民選總統的雙重格局之下,總統和領袖必須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的統一,才能讓國家執行力發揮最大的效能。而民選政府首先必須以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為主,但這種理念又明顯與教團「以武強軍,以軍強國」的宗旨相生相剋,截至目前也無人能夠破解這樣的邏輯怪圈。

哈梅內伊本人也當過總統,但他也只能與領袖霍梅尼保持高度一致,才能當好這個總統——這也是霍梅尼不惜修改憲法讓哈梅內伊接替自己成為新領袖的原因。但哈梅內伊也必須沿著伊朗既定的政策慣性順走,才能維持領袖的地位不被動搖。

即將離任的魯哈尼,有可能是伊朗歷史上最「憋屈」的總統,他既要維護最高領袖的旨意,又要兼顧民選政府的職責,還要修補與外界的複雜關係,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弄一個「裡外不是人」,成為伊朗版的「李中堂」。因此,魯哈尼的命運並不比歇菜的內賈德好多少,不管新上來的總統有經天緯地之才,氣吞山河之志,其「溫和」與「強硬」都由一個人來決定,這個人就是哈梅內伊。

總之,以伊朗目前的狀況,暫時不具備與美,以決一死戰的實力,因此,沒有實力支撐的「強硬」,只能被解釋為虛張聲勢。伊朗眼下仍然需要韜光養晦,而不是以命相博,對於這一點,伊朗倒是有著大致的共識。而且對於伊朗這樣的國家來說,只有高層需要你「鷹」的時候,你才能「鷹」一下,而內賈德則顯得過於「生猛」和「不識時務」。

哈梅內伊

艾哈邁迪.內賈德作為一個過時的政治人物,其所有的輝煌與黯淡都將定格於他那個時代。儘管伊朗目前(或今後),仍然需要「以強示外」,但伊朗這個國家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強人,而且,伊朗需要的是「聽話」的強人,像內賈德這種無法掌控的「刺頭」,註定了被當局雪藏的命運。

相關焦點

  • 伊朗鷹派要求開戰,魯哈尼反對,內賈德可能捲土重來?
    這然外界非常關注,在這種情況下,伊朗鷹派代表人物前總統內賈德是否會捲土重來,重登大位?就在11月27日下午,伊朗核項目負責人,首席核專家法赫裡扎德在德黑蘭郊區阿布沙德村附近遭遇襲擊,他與數名保鏢不幸身亡。根據伊朗國家最高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的說法,對法赫裡扎德實施暗殺的手法很奇特,現場並無兇手,他們採用的是電子設備暗殺,通過衛星遙控的遠程射殺。
  • 美國迎來最大挑戰,中東強國一夜之間變天,不再受任何勢力打壓
    伊朗作為中東強國,在中東地區其實有著很高的地位,並且還不止體現在軍事力量上,伊朗的石油資源豐富,所進行的石油貿易支撐著伊朗國內主要的經濟發展,不過雖然伊朗的發展主要得力於石油,但是這也使得伊朗受到多方覬覦。很多國家對伊朗的石油資源垂涎已久,尤其是美國,並且美國還對伊朗所進行的核能研究保持了足夠的重視。
  • 伊朗鷹派要求開戰,魯哈尼意見反對,內賈德難扛重任
    哈梅內伊是伊朗的精神領袖,魯哈尼是總統,內賈德是前總統,伊朗所謂的總統都只不過是宗教最高領袖的傀儡,領袖有罷免總統的權力,神權至上。很難想像,21世紀除了梵蒂岡居然還有其他宗教國家。伊朗內部應該會發動政變,權利應該會進行改革和分配。
  • 同是反美鬥士,為何美國敢暗殺蘇萊曼尼,卻不敢對內賈德動手?
    內賈德曾也是美國的眼中釘 據透露當天和法赫裡扎德隨行的還有11名安保人員,但外部勢力在中東地區的暗殺行動愈發「得心應手」,和今年年初蘇萊曼尼被殺類似
  • 為何美國敢暗殺蘇萊曼尼,卻不敢對內賈德動手?專家道出其中內幕
    就在今年,美國就暗殺了伊朗的高級將領蘇萊曼尼。但是,同是反美鬥士,伊朗總統內賈德一直都有很高的反美情緒,卻一直安全的生活著。為什麼美國敢暗殺蘇萊曼尼,卻不敢對內賈德動手?專家道出其中內幕。美國對於內賈德這個反美鬥士是非常痛恨的,其實美國也進行過多次會議討論,也進行過暗殺行為,但是都被內賈德一一化解了。
  • 伊朗鷹派要求開戰,魯哈尼為何反對?內賈德有取而代之的機會嗎?
    在當前的世界各國領導人中,對世界事務影響甚大而又為人所知甚少的,莫過於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只要哈梅內伊支持魯哈尼,內賈德就不可能有機會取而代之。一、內賈德不可能有機會在伊朗,總統相當於總統制國家的政府總理 。內賈德是一位傳奇式 「草根總統 」,他有著強烈的伊斯蘭信仰和民族自尊心,堅定捍衛伊斯蘭革命原則和宗教習俗的尊嚴,視掌握核技術為伊朗的民族權利,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鷹派」。
  • 拉夫桑賈尼:伊朗政壇常青樹,家族富可敵國,終被內賈德無情剷除
    前幾天伊朗一位科學家被暗殺引起了大家的熱議,伊朗和周邊國家關係一直很緊張,其實伊朗國內的動亂也給他的國際關係帶來了影響。他的父親是一位賣開心果的商人,因為價格實惠,商品質量也很不錯,再加上他父親的悉心經營,拉夫桑賈尼家中賺了不少錢。14歲時,拉夫桑賈尼進入了庫姆神學院,之後他獲得了「什葉派宗教神職人員」頭銜。
  • 伊朗鷹派要求開戰,魯哈尼反對,內賈德出山,取而代之?
    如果伊朗真打算這麼幹,風險很大,很容易招致災難引發戰爭。對此,伊朗總統魯哈尼發言,敲打國內鷹派,聲稱即便要復仇,也要有規劃,否則就是親者痛仇者快,中了敵人的圈套,害了國家。本號張文平侃軍事分析,伊朗前總統內賈德是一個鷹派領導人,而魯哈尼則是一個溫和派領導人。無論是哪個國家,鷹派言論能夠滿足民族主義情緒,總是受民眾歡迎。
  • 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內賈德?
    其在位的時候,那是威震世界,最典型就是內賈德總統。那麼對於我們來說,應該如何評價內賈德總統呢?你可能想不到,主要是三點。 內賈德出身貧寒,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幾乎唯一的貧民總統。因為伊斯蘭革命後,伊朗總統基本上都是出自權貴和大教士家族,只有內賈德出身貧寒。
  • 看看伊朗在中東的勢力,才知道美國在中東有多被動
    美國之所以要和伊朗「拼命」,很大原因就是被伊朗在中東搞得過於被動,長此以往,甚至有被擠出中東的可能性。看看伊朗在中東的勢力,才知道美國在中東有多被動。毫不誇張的說,伊朗是中東的第一強國,體量是中東地區最大的。伊朗面積高達164.8萬平方公裡,是土耳其的兩倍多,是伊拉克的四倍。雖然伊朗的面積比沙特小一些,但自然環境和氣候遠不是黃沙遍地、氣候炎熱的沙特可以比的。
  • 以色列和伊朗都是中東強國,假如兩國爆發戰爭,誰能笑到最後?
    話說早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之初,就將以色列視為不共戴天的仇人,畢竟這個國家都是猶太人,伊朗人很不喜歡,這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伊朗的總統就把將以色列從世界地圖上抹去,當成了畢生了事業,這一點從內賈德在位的時候為最明顯,地球要麼有伊朗,要麼有以色列,這兩個只能二選一。也不知道脾氣為啥這麼大,見面就掐視如死敵。
  • 地球局|又有伊朗將領遭暗殺,敏感時刻遇害的那些伊朗要員
    法赫裡扎德 已有多名科學家和將領遇刺 2010年1月12日,伊朗德黑蘭大學核物理學家馬蘇德·阿里·穆罕默迪在一次摩託車炸彈爆炸中喪生
  • 伊朗不置可否,中東局勢再添變數!進口煤相關...
    目前伊朗方面既未確認也未否認這一消息。此前,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穆赫辛·法赫裡扎德突遭暗殺,國際輿論頓時譁然。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表示,目前伊方認為參與此事的有伊朗反政府組織「人民聖戰組織」、以色列和摩薩德(以色列情報組織)支持的「犯罪分子」。
  • 美國盟友不宣而戰,大批F35戰機呼嘯而出,炸翻伊朗多處基地
    圖為F35戰機近日,據媒體報導,在川普提議轟炸伊朗後,以色列大批F35戰機呼嘯而出,直接向敘利亞境內的伊朗軍事據點開火,炸翻了其多處基地,對此有網友評論,以色列不宣而戰,是替盟友美國打先鋒之前伊朗的飛彈艇逼退美國的航母,使其自由航行成為了一個笑柄,美國不甘心忍氣吞聲,與此同時,儘管試圖推翻美國大選的結果,但無論是上訴還是鼓動支持者抗議,都沒有得到什麼效果,於是川普打算兵行險招,慫恿五角大樓與伊朗開戰,一旦成功他就有很大機率以戰時總統的身份獲得連任,再不濟也可以讓拜登帶領下的美國再無可能回到伊核協議,怎麼著都不虧。
  • 伊朗為什麼在中東沒朋友?
    畢竟俗語有言:秦檜再壞都有三好友。但放眼如今最混亂的一個地帶——中東,卻有這麼一個國家,看上去一個朋友也沒有,所以屢屢成為美國和其盟友的針對對象,那就是伊朗。從昔日的強國,混到現在這般田地。伊朗是怎麼變得在中東沒朋友的?
  • 美軍B-52轟炸機一個月內再飛中東威懾伊朗
    (原標題:擔心伊朗發動襲擊?美軍B-52轟炸機一個月內再飛中東威懾伊朗)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璐明】據美國《空軍時報》12月10日報導,兩架美國空軍B-52轟炸機當天從美國本土飛往中東。
  • 擔心伊朗發動襲擊?美軍B-52轟炸機一個月內再飛中東威懾伊朗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璐明】據美國《空軍時報》12月10日報導,兩架美國空軍B-52轟炸機當天從美國本土飛往中東。美國官員表示,這是一次往返飛行,飛行路線覆蓋中東地區的大片區域,是對伊朗發出的直接的威懾信號。
  • 梅華龍:「從恩人到死敵」與「反以不反猶」——以色列與伊朗關係溯源
    內賈德的這一政治表態進一步顯示了伊朗官方對猶太及以色列國/錫安主義的不同態度:即伊朗表示自己尊重猶太人、尊重猶太文化,但反對被他們視為西方殖民勢力的「錫安主義者」。內賈德在會晤中稱:「錫安主義已經大為削弱,希望他們很快被摧毀。在那之後,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將會和平共處。」
  • 華黎明:再度刺殺伊朗科學家是想刺激伊朗,挑起中東戰爭
    內塔尼亞胡親自點名法赫裡扎德現在川普執政還有40多天的時間,拜登已經明確講過,他1月20日上臺以後,美國就要重返伊朗核協議。那麼重返伊朗核協議,對於以色列來講意味著什麼呢?華黎明:伊朗跟中東地區、跟美國和以色列的恩怨糾葛,起始於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在1979年以前,伊朗是美國的鐵桿盟國,巴列維統治時期,伊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在波斯灣為美國看家護院的國家。
  • 中東潘多拉魔盒被刺殺事件打開?
    年初蘇萊曼尼將軍被暗殺的傷痛還未遠去,年末伊朗的首席核科學家又遭遇暗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誓言,將對殺害該國首席核科學家穆赫森·法赫裡扎德的幕後黑手進行報復,呼籲對那些幕後黑手予以「明確的懲罰」,多國對此次襲擊行為表示譴責,並呼籲有關方面保持克制,避免地區局勢升級。 伊朗將何去何從,成為各方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