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眼淚是一種賜福……
「在童話故事裡,公主吻了青蛙,青蛙就能變成王子。但在現實生活中,公主吻了王子,王子卻變成了青蛙」——現實跟童話,結局總是相反的。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與《霍亂時期的愛情》並稱為兩大愛情史詩,作者是著名的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他被譽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當代作家之一,因《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等作品產生的巨大影響而被任命為聯合國和平大使,《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被評為媲美《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經典之作。
我想,它之所以被稱為「愛情史詩」,不僅因為它講述了一個憂傷且淨化心靈的故事,更在於它關乎愛情和夢想,選擇和命運,成長和救贖,讓人看後感到痛苦心碎,卻又溫暖感動。
女孩派拉與男友從小在一起長大,十幾歲時,男孩為了追求自己的宗教理想離開了居住的小城。多年後,上大學的女孩收到男孩的來信,邀請她去參加他的布道,於是兩人再度相見。
她隨著他一起布道、旅行,傾聽他對自己的思念,見證了他幫助無數痛苦的人們,看到他被大家所敬重,同時她也看到他經受的磨難。派拉也喜歡他,但是無法擺脫「另一個自己」的影子,「另一個自己」一直在跟自己對話,提醒她應該回到原本的「平靜生活」裡去,她在回去和留下之間左右搖擺。
而男友也曾因為沒有足夠的自信,錯失了派拉對他的愛。兒時想說的「我愛你」三個字直到又過了二十年後才敢對派拉表白,而且,他覺得派拉並不是愛他的,他的愛是一廂情願。雖然,情況並非如此。
最後,他為了跟派拉相守,過她想要的「平靜的生活」,選擇放棄了自己最喜愛的的宗教理想,而派拉也已打算離開原有的生活跟隨男友走上布道之路——兩個人都願意為對方徹底放下自己曾最珍視的東西。小說的結尾,派拉與男友終於懂得了自己和對方的心,選擇了共同布道之路。
這部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這對戀人在這短短七天裡,不斷衝破原來「我」的界限,從開始的懷疑、否定,到後來的接受、放下,再到最後的支持與追隨。經歷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個階段,通過內在的精神整合,一步步在前進中完成了兩人的自我救贖。
1.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認識自己
①認識和覺察自己,就是覺醒的開始
有人問蘇格拉底:「世上何事最難」?他回答:「認識你自己」。
故事一開始,就是派拉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她開始下筆,書寫跟男友曾經的一點一滴。記憶中的男友在她心中的形象是高大的,他敢於離開小城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路就是為了讓人走到外面世界去的。
而派拉則選擇原本的軌跡,把自己封閉在一個一眼望到頭的小圈子裡:上學,戀愛,獎學金沒拿到,和之前的男友分手了,為了交學費還做過推銷員。
此時的派拉沒有夢想也不敢有夢想,她是自卑的,她害怕冒險。甚至在她和男友重逢的第一天,她仍然有著多餘的擔心:
忽然間,我明白了我們之間的靜默是怎麼回事。對於一個沒見過世界之大的女人,他能談些什麼?和一個對未來充滿恐懼,只想找個安穩工作、擁有平凡婚姻的女人坐在一起,他能有什麼興致呢?可悲如我,能談的不過是童年老友和那做小城的陳年舊事。
而派拉的男友也曾跟她一樣怯懦,那句「我愛你」,在心裡盤旋了多年始終未曾放下,只怕說出會遭到派拉的拒絕:
從那時至今,幾乎快二十年了。有好長一段時間,我想忘了這件事,可怎麼也忘不掉,我不能再扛著這個心頭的秘密過日子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句子,我愛你。
事實上,類似派拉和男友這樣的心理在現實生活中十分常見。而這種迷茫和動搖的時刻,也恰恰是重新認識和嘗試接納自己的最佳機會。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個體特徵中有一項特徵為「自我接納」:
能接納自己和他人,不會為自己或他人的缺點所困擾或感到內疚與不安,他們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現狀,包括自己的需要、水平、願望。自發地接受自我、接納他人和世界本來的樣子。
派拉和男友都需要進行自我接納。
他們在分離的十幾年裡,經歷了種種人和事。再次的重逢讓他們重新探究自己和對方——從熟悉到陌生,再從陌生到了解。短短的幾天,派拉從原來的自我否定到充滿愛與希望,男友從不敢表白到袒露真心,他們開始逐漸接受自我、他人和世界本來的模樣,以及他們的——天命(布道)。
②重獲對自己的掌控感,從覺醒到重生
作家蒙田曾說,一個人最壞的狀態就是失去了對自己的認識和支配。
派拉和男友,經過了幾天的朝夕相處以後,他們更了解對方,也更清楚自己,兩人都開始有了新的變化和企盼:
這麼多年來,這是第一個不在我計劃中的夜晚。多麼喜悅!我在這兒,是因為生活突然讓我明白了到底什麼是生活。我日復一日努力學習,只是為了讓自己變成工作的奴隸嗎?為什麼我想要一份工作?它可以讓我真正成為一個人,一個女人嗎?
派拉開始遵照內心的感受去行動。在相處了幾天以後,她心裡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要跟他在一起布道。因為她覺得單單跟他在一起的四天,遠勝於之前平淡度日的一整年。
此時的派拉完全脫離了原來的那個迷茫又不受掌控的「我」,內心篤定。
而男友也在袒露真心的時候,告訴派拉,他發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人就是她:
第一次來這的時候,我以為自己迷路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只是當時我正在重新發現自己。就是在這兒,我明白了自己這一生多麼需要你。
派拉和男友都已明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他們終於找到了那個命運的抓手,找到了能夠駕馭自己人生和追求理想及所愛的掌控感。
他們不再輕易被說服,也不會因外界的評價而對自己沒有自信,開始了自我覺醒,學會傾聽那個來自遙遠心底的聲音。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如同動畫片《瘋狂動物城》中勇敢的小兔子朱迪,面對父母的旁觀和旁人的嘲笑,為了當個好警察的夢想,一次次的失敗和挑戰,完成自己「讓世界更美好」的使命。
認識了自己,才能更客觀的看待自己,明確目標,懂得自尊自愛,自信獨立。
2.完成認知「我」的三個階段,塑造成熟完整的人格
①人格有哪三個階段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提出人格的三個階段,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完全潛意識):是人最原始本能的欲望和衝動,它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遵循現實原則,調節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內化而來。
隨著旅途的延伸,派拉對自己曾經一成不變的日子感到厭煩,她開始和「原來的自己」鬥爭,逐漸接受並相信男友的愛,並懂得傾聽自己心底的聲音,對現在的一切滿心歡喜,充滿熱情。
他們逐漸進入拋棄本我,找到自我,走向和實現超我的階段。
②堅定的信念,讓人格更加完善
《信念的魔力》一書曾說到:
信念是始動力,能夠產生把你引向成功的無窮力量:它往往驅使一個人創造出難以想像的奇蹟。
人一旦心中有了堅定的信念,就會充滿無窮的力量去克服各種困難與阻礙,朝著預想的目標發邁進。如同派拉,她從「原來的我」中逐漸抽身出來,享受現在的自我和生活,並朝著跟男友一同布道的路上前進。
從狹隘自私的愛,到寬容平等的愛,再到打算一起去救治世人的博愛,這個轉變的過程,正是她成功從本我、自我,邁向超我的三個階段。
旅途第四天,派拉開始思考:
四天以來,我一直想要忽視心底的那個聲音,但它卻越來越大,「另一個自己」越來越疲於應對。而在靈魂最深處,那個真正的自己始終存在,我也仍然相信自己的夢。因此。「另一個自己」還來不及置喙,我便已同意搭他的車,與他一起旅行,開始了我的冒險。我打開窗,也打開自己的心。霎時間,陽光灑滿了房間,而愛溢滿了我的靈魂。
派拉的男友也在多年的追尋中求得真愛與信仰:
從前,我浪跡天涯好多年,去過許多地方,見過許多人,曾和好多女人談過戀愛,還換過不少工作。最後才發現我所追尋的真理——只要有信仰,一切都能為真。
從脆弱、自卑到自信、勇敢,心智逐漸成熟。兩人都在精神層面更深入的了解了自己,有了更成熟完整的人格:依循夢想,改變自己,勇於冒險,博大愛人。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現象,叫做「自證預言」:
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去行事,最終使得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
完成了對「我」的認知,才能更好的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客觀的看待自己。看清了自己,也就明白了別人,懂得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保持率真,尊重自己和他人。
3.自我救贖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蛻變的歷程
① 什麼是自我救贖
關於什麼是「自我救贖」,百度給到的解釋為:
對自己的錯誤、罪孽,需要靠自己努力改正、內心懺悔發善念、行善行。而不是求菩薩、依靠外人、外物。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自我救贖」需要從自己發心,改變和創造,而不是依靠其他外界的物和人。
派拉在與男友相處的幾天裡,奮力擺脫原來生活的影響,不再按照「原來的自己」去接受一成不變的日子,而是從內心深處愛上眼前的這個人、做的這件事以及即將也要從事這件偉大事業的自己。
男友也從為了擺脫對派拉不盡的愛而放下未果,到情願放下心中的宗教理想,到後來與派拉攜手布道。不斷修正、改變、突破,最終求得圓滿。
②自我救贖的關鍵,是與自我和解,也是自我的成長和蛻變
作家廖一梅曾說:
在一次次的錯誤中成長,將所有看似錯誤的選擇最終引導向正確的結果。我堅信,人應該有力量,揪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從泥地裡拔起來。
短短七天,派拉人生第一次開始有了夢想,第一次徹底擺脫舊日的生活羈絆。她坦言過去的生活也許是個錯誤的選擇,並願意為自己的夢想去接受冒險:
如果我們不去重生——如果我們不能重新學會以兒時的純真與熱情去看待生命,那麼活著並沒有什麼意義。回憶這個星期以前我所經歷的歲月,仿佛屬於另一個我。我想起了父母、祖父母,以及許多老朋友,想起自己耗費了多少時光,去爭取自己並不想要的東西。我不想再這樣下去了,命運將我失落的東西還給了我,給我機會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彼德拉河畔,派拉的男友因派拉對他純真、忠誠的愛而感動,他動情地說:
謝謝你,你的愛讓我得到了救贖,並重回我的夢想。
一對戀人,都從這段經驗中日益成熟,不斷得到成長和蛻變,並最終與自己和對方和解,重歸年少的愛情與內心。在經歷了相互猜忌、相互誤解後,最終選擇了接受與放下,支持與追隨。
【寫在最後】
書中的修士託馬斯·莫頓說:性靈生活的本質就是愛。
愛,是身為人經歷這一世中最美好的事。我渴望它,敬畏它,也享受它。它是生命中留下的印記,也是歲月中沉澱下來的福分。
弗洛姆曾在《愛的藝術》一書中寫道: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如同錢鍾書先生和妻子楊絳的愛情。他們被視為神話,兩人相濡以沫,恩愛一生。晚年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讓讀者潸然落淚,感動不已。
在一同求學的日子裡,楊絳為了省錢陪著錢鍾書讀書,做了旁聽生;錢鍾書打壞了房東的東西,楊絳住著院安慰他,別怕,我會修;而錢老先生更是為楊絳做了一輩子的早飯。生活裡的柴米油鹽一點一滴的愛,都來自擁有共同的理想和信仰,有著均衡的能量和相似的喜好。
他們是同路人。
小說中,派拉從七天的所見所感中真正愛上了男友,也愛上了男友所從事的工作,做了他的「同路人」。這突然的改變,就來自於他們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共同的「愛情觀」。
而派拉和男友經歷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個階段,營造了共同的「愛情觀」,最終完成了兩人的自我救贖。
我是熱愛閱讀與旅行的野梨——心在九天外暢遊,心在紅塵裡打滾。歡迎關注,互動,點讚,評論,成為野梨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