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以來,紅釉瓷器就出現了,至元代中晚期,出現了釉裡紅這樣的釉下彩瓷,明洪武年間甚至出現了鮮紅釉瓷。
但自明宣德年以後,紅釉瓷器的配方便失傳了,以至於明中期至清康熙朝的二百多年間沒有紅釉瓷器。
那麼說,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配方,讓後世的能工巧匠望而卻步,無法突破技術壁壘,經過小編的認真總結,並翻看了耿老的書籍,總結為以下四點。
一是釉料配方。
其實,釉裡紅和紅釉瓷器是有區別的,釉裡紅是釉下彩瓷;而紅釉瓷器只有一層紅釉,但這個界線很模糊,因為嚴格意義上說,紅釉瓷器中明顯感覺處於釉下一部分,也可以叫做釉裡紅。
在今天看來,釉料中的各組分按照用途大致分為呈色劑、助熔劑和乳濁劑,明代人用草木灰做助熔劑,當然這裡面一定少不了二氧化矽(石英),它也是助熔劑,還是增大粘度、形成玻璃質的主要功臣,當然含有氧化銅的礦物也不可或缺,沒有它無法呈色,其它成分,就都在失傳之列。
二是燒成技術。
據說現代人燒制紅釉瓷器,即便用溫度基本恆定的氣爐子,也不能避免次品的出現,關鍵就在於燒成溫度和保持時間,據說上下差5℃,呈色就會差很多,看來這門控制溫度的絕技在明中期確實是失傳了。
三是釉料的成分配比和濃稠度。
紅釉瓷器有一個特點,就是呈色劑氧化銅在高溫下流動性很強,即便是有石英
石增強了粘性,也阻擋不了其熔融狀態下的流淌,因此釉料中各種成分的配比和濃稠度都需要摸索,需要多次的實驗才能成功。
四是施釉技術。
在施釉方法上也有很高的技術要求,一般上部釉層較厚,這樣在流淌時能夠形成均勻覆蓋。
而為了讓釉料更好的附著於瓷胎之上,現代的方法是在素燒坯或瓷化的澀胎上施釉,這一點明代時真的很難想到。
我們要感謝郎廷極,如果沒有他,郎紅不一定會重現人間,當然康乾那個盛世也很重要,燒造要付出巨大的財力,若不是國家行為,個人很難做到。
怪不得民間都流傳說,「要想窮,燒郎紅」,我等草民享受今天這樣的盛世,買一個景德鎮的現代工藝品感受一下也是不錯的選擇,古瓷就不要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