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年老沒生機,為筍年老沒人吃,熬糖老了第一苦,殘花莫望春風時。」--民間俗諺
形容人到晚年的心酸,年輕的時光一去不復返,年老體衰,做任何事情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老年人最擔心的事情,莫過於是否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他們把希望寄予到兒女身上,但往往事不隨人願。
於是把希望又寄予到半路夫妻身上,遺憾的是諸多原因影響,兩人很難交心達到信任,最後只能不歡而散。那麼誰都靠不住,晚年該如何安心的度過呢?相信每位老年人都為此發愁。
但我認識的劉大爺晚年過得很舒心,他說老年人要想安享晚年,就要摒棄,靠,等,要,這三個字。
01.摒棄「靠」
劉大爺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一輩子臉朝黃土背朝天,老伴兒過世早,他一個人把三個孩子拉扯大,孩子們成家立業後,他也白髮蒼蒼步入了老年。
家裡的地租了出去,房前屋後的園子裡種點菜,吃不了拿到集市上賣,閒暇之時喜歡看書,日子過得還算可以,兒女們都在城裡,不放心他自己生活,讓他三家輪著住養老。
老爺子一口回絕,輪流養老跟要飯有啥區別?我不想依靠你們,兒女們很驚訝,你不靠我們靠誰?這是想找後老伴依靠?
老爺子的想法跟其他老人不同,他說雖然上了年紀,身體不如從前,但不能有「靠」的想法,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一旦「靠」字左右了自己的思想,行為就讓人厭煩。
沒有人喜歡被人依靠,子女雖是自己的孩子,他們也希望父母獨立,後老伴也是同樣的道理,誰願意進門就當保姆,處處想要依靠,那就真的得不到依靠。
能動的時候,不給兒女添麻煩,但要他們明白,奉養父母是他們的義務和責任,我不需要卑微可憐的求你養我,孝順我,這是你們身為子女必須做的事情。
找後老伴要說明,我們的關係不是誰依靠誰,而是相互扶持,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
依靠是任何事都想依賴別人,不想主動為對方付出。相互扶持,是兩個人共同努力把日子過好。
02.摒棄「等」
劉大爺說:「有了依靠的想法,隨之而來的就是「等」,等子女養老,等他們盡孝心,等他們給拿錢,等 後老伴伺候自己,沒準等來的是不管不問,最後啥也等不來。」
三個孩子經濟條件有差距,女兒和大兒子工作好,小兒子沒啥本事,工廠上班,條件相對差一些,給養老費的時候,小兒子總是不情願。
說哥姐條件好,多拿錢應該的,再說給的錢足夠老人開銷,自己可以沾光不拿。
劉大爺說:「我不是非要等著你拿養老費,你要明白,我是你父親,這是你應盡的義務,跟他們條件好壞沒關係」。
看似有點不近人情,但他讓小兒子明白,孝順不是體現在金錢多少上,而是行為上的孝心,堅決維護自己的立場,其他子女不會因此挑理,一碗水端平,一視同仁。
跟後老伴的相處,也非常的和諧,家裡的事幾乎兩人一起做,一起做飯,一塊逛集市,力所能及的事從不會等著老伴。
他的後老伴說:「老劉頭心細會疼人,跟他過日子讓人踏實,我也變得越來越堅強」。
沒有了「靠」的思想,就不會有「等」,不等嗟來之食,不等老伴伺候,不等任何人可憐和同情,一切不等就能換來真正的孝順和真正的以心相待。
03.摒棄「要」
張口跟子女要錢,要孝心,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上,要知道你是父母,不能因為自己上了年紀,沒有經濟來源,身體也不行了,就可憐巴巴的求他們。
劉大爺沒跟子女張口要過錢,只是通知他們每個月幾號給養老費,小兒子耍賴皮,差不多一年沒給養老費,他警告過一次,如果年底還不給,那就法院見。
當時聽他說這話,我覺得劉大爺有點過激了,子女坐在一起好好商量不就行了,沒必要太較真。
可是他說:「女兒和大兒子心疼弟弟,他們每個月每人給一千塊,小兒子只拿300塊,我現在每個月打更還能掙1500呢,說實話不差這點錢。
但是對沒有孝心的孩子,就要治治他,哥哥姐姐對他那麼好,他非但不感恩,還認為應該的,自己也有孩子,他這樣做將來也得不到孫子的孝順。」
他以為我不敢,接到傳票那天傻眼了,說我一點父子親情不講,女兒和大兒子開導他,最後明白了我的苦心。
很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多考慮和分析,適當的退讓是肯定的,若是沒有底線的退讓,換來的是不懂得感恩。
不張口要任何東西,不主動等於主動給,不主動給就主動按正當的程序走,教育了子女,也維繫了家庭的和諧。
今日話題:你贊成老年人摒棄等,靠,要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