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目中,認為人到了晚年,只要身體健康,袋裡有錢,就可以過一個幸福安康的晚年。豈不知,許多老年人晚年生活不快樂,與這兩樣都沒有關係。
鍛鍊身體,有個好身體,在人們心目中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不信你看,每天華燈初上時,各小區空地上大量跳廣場舞和鍛鍊的人們就證明了這一點。在金錢方面,對老年人而言,平常除去看病買藥,需要的花費並不多,就算退休金不高,也能支撐起他們的日常生活。
真正影響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是精神層面上的孤獨感。他們傾盡半生心血養育兒女,最終在兒女長大後,卻不得不面對分別。如果說兒女出生時,對母親而言是身體上的分離,那麼兒女長大離家,卻是精神層面的分離,不管什麼樣的分離,對父母來說都難以承受。
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子女長大後,出國或去外地發展,結婚成家,父母一年難得見上一面。對於重視親情的中國父母而言,這才是晚年後他們最難以接受的事實。
而這種狀況,在許多老人身上都發生著。我們聽聽下面3位70歲老人的自述。
趙阿姨:全職媽媽
兒子高中畢業後就去了國外,後來大學畢業留在國外工作,這個選擇我和他父親不同意,但兒子大了,由不得娘。
這十幾年來,只有我們老倆口獨自生活,沒有兒子的日子,我們的生活空空蕩蕩。
要說老公,在一家私營企業當老闆,這麼多年,將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也給家庭創造了好的生活條件,讓我不用朝九晚五地去上班,多年來一門心思在家帶兒子。
兒子走了以後,我一直懷疑自己當初做全職媽媽的決定是否正確,雖說兒子經過我多年精心養育,學業成績好,也很優秀,但在全方位的付出中,我早已沒有了自己,從兒子出生起,我所有幸福不幸福的事情都與兒子有關,他是我生活的全部。
儘管兒子走了後,老公也很失落,但他有自己的朋友圈,時間打發容易些。我就不一樣了,兒子離開家後,我的心整個被掏空了,我再也不願意去逛商城,懶得去超市買菜,家裡的冰箱常常空空蕩蕩,夜半時分想起兒子時,常常整夜哭泣。
為了怕打擾兒子,平常我很少給他打電話,有什麼話就寫在微信上,他抽空給我回。有一次,兒子說他開完會給我回電話,那天晚上,我一直沒有睡覺,拿著手機等兒子電話。對於我來說,兒子的聲音就是來自遠方的天籟之音,能消除我的一切壞情緒。
我知道,孩子大了,每一對疼愛孩子的父母都不應該阻攔孩子的發展,如果孩子能飛得更高,看得更遠,是作為父母的成功。
話是這樣說,道理也都懂,可就是情感上難以接受。
李阿姨:獨居10年,曾是一家企業領導
老伴去世的早,女兒大學畢業後去了外地工作,後來在外地成了家。這麼多年,我一直獨自生活。按理說,我的退休工資不低,也有幾個好姐妹在身邊,日子應該過得自由快樂,可我卻沒有這樣的感覺。
世上所有的女人都是感性的。我雖說住著大房子,生活無憂,可每次回到空蕩蕩的家中,都感覺到處散發著女兒的氣息。她爬過的桌子和坐過的椅子,她經常喜歡翻的那本書,喜歡吹的口琴,都那麼靜默地,似乎等著女兒有一日回來時,能重新光臨它們。
女兒走後,她房間的一切都保持著原樣,似乎只有這樣,我才能感到女兒從未從我身旁走遠。
女兒不在的日子,我很少做飯,都在食堂解決一日三餐,就算生病,也從不告訴她,我害怕她擔心。記得女兒遠嫁前一晚曾摟著我的肩膀告訴我:「媽媽,你一定要生活好,心情愉快,我才能開心。」
在女兒眼裡,母親是生活的強者,沒有什麼事能難倒母親,但她並不知道,我性格中有這麼脆弱敏感的一面。
朋友們告訴我,多參加一些興趣活動,多出去走走,就不會那麼想孩子了。可這晚年的孤獨,不是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多出去旅遊幾次就能排解掉的。有人說,你可以搬到女兒的地方去住呀,我何嘗沒這樣想過,但女兒有自己的家,我去,就是打擾她。
只要她能生活的快樂幸福,我才能夠心安。
這世上有些孤獨,只能一個人默默承受,你無法說,也不能說。
王阿姨:公務員
我50歲那年,兒子在外地成家,儘管當時我和老伴極力反對,可擋不住年輕人一顆想飛往遠方的心。
在這個二線城市,我們早已給兒子準備好了房子。在我和老伴看來,晚年理想的生活就是與兒子住在同一小區,他們有孩子後,我們幫他們帶孩子,當我們老了,也能經常看到他們,就滿足了。
可現在的年輕人,寧願去一線城市租房住,也不願意回到父母身邊來,有時候想想,也不知道是現在孩子個性太強,還是太想脫離父母。
記得兒子上大學後第一年回家,得知他回來,我興致勃勃地提前買好孩子喜歡吃的東西,當我用兩個多小時做好飯菜,擺到桌子上時,千呼萬喚始起床的兒子卻只埋頭在手機上,與他的同學們聊得正歡,完全忽視在一旁眼巴巴地看著他的我。就這樣,每天如此,終於我忍不住發了火,可兒子卻一臉無辜,不知道一向理智的母親這是怎麼了?
父母太渴望孩子回家,渴望與已長大的孩子在一起聊聊天,渴望孩子在自己身旁多陪伴幾日。
人老了最害怕不是沒錢,而是孤獨。前段時間我參加了夕陽紅老年旅遊團,團裡大多都是六七十歲的老頭老太太,每個人回來都買了不少保健品。
雖說出發前,兒子曾在電話上告訴我,出去不要買東西,旅遊景點上的物品大多是假的。我也知道保健品的作用其實並不大,可我不能不買。那些年輕人一句一個「阿姨」「叔叔」地叫著,對我們關懷備至,讓我們的心感覺到溫暖。
我們需要溫暖,需要被人看見,需要有人耐心地聽我們說話,可這些,對於孩子不在身邊的我們來說,太奢侈了。
結語:
古語說,父母在,不遠遊。如今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中父母將所有的愛都給了唯一的孩子,一方面想讓孩子優秀,一方面又對孩子形成極強的情感依戀。當孩子長大,要離開自己時,往往心理上無法接受。
曾有新聞中說,有些老年人為了排遣晚年的孤獨感,經常一個人掏錢坐公交車,從起點坐到終點,又從終點坐回起點,就是不想一個人呆在空蕩蕩的家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贊說:「中國人對兒女傾盡心血,老年時很難承受兒女不在身邊的巨大落差。得不到關懷的老人們,常產生被遺棄的感覺以及自悲自憐的情緒。」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後,社會交往圈子變小,加上身體健康狀況下滑,很容易出現焦慮、孤獨、抑鬱情緒,尤其需要兒女們的陪伴。只有兒女在身邊,他們才會感受到真實的溫暖。
一心想要追求自我人生價值的兒女們,不管在任何地方,切莫忘了養育你們長大的父母。有空時,多回家看看,沒空時,多打幾個電話與老人聊聊天,這是比你給父母再多金錢也無法替代的。
只要你心中有他們,任何時候,父母都會感受到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