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之間,蘊含參天之意;方寸之中,可辨千尋之美。」這是世人對黃楊盆景的描述。
咫尺之間,蘊含參天之意;方寸之中,可辨千尋之美。寒冬凜冽,在梅縣區南口鎮南龍村的黃楊盆景產業園內,仍是一片「春意盎然」,數萬株形態各異的黃楊樹葉小如豆瓣、質厚而有光澤,在暖陽下更顯蒼勁古樸、淡雅優美。
「你看這株品相如何?它已經600多歲了。」拿一把花剪,看見哪個盆景長得出格了,就「咔擦」來一剪,這是陳文祥的日常。
陳文祥既是「黃楊迷」,也是「黃楊通」,更是梅州市花卉盆景協會會長。2002年,他在南口鎮南龍村租賃60多畝土地開始發展黃楊栽培。
「作為中國盆景四大名家樹種之一,黃楊素有『家有黃楊,代代棟梁』『家裡栽黃楊,富貴又吉祥』的美譽。」陳文祥說,梅州本地小葉雀舌汀江黃楊是中國優質黃楊品種,具有適應性強、可塑性強、耐陰性強等優勢,除了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還具有祛風除溼、行氣活血等藥用價值,同時其堅韌的木質是製作根雕的絕佳木材。
「這隨手一剪,看似簡單,裡面卻有大學問。」陳文祥說,黃楊盆景的修剪造型「秘訣」,可以用「五去五留」來概括,即去遠留近、去大留小、去直留曲、去中留邊、去高留低。「即便『秘訣』在手,還要有多年的經驗,並根據不同樹狀靈活應用,才能最大程度呈現黃楊的美感。」
經過近20年的精心「澆灌」,陳文祥的黃楊盆景種植基地已成長為集種植管理、展示銷售、技術培訓、臨時寄樣、病危救治等業態於一體的綜合性黃楊盆景產業園,每年可產5萬至8萬株黃楊,市場廣布上海、浙江、江蘇、合肥以及珠三角等地區,年產值超千萬元。同時,基地也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月薪2萬多元的黃幹洪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黃幹洪是南口鎮七賢村村民,2016年來到產業園務工,負責盆景的造型工作。「我本身就是黃楊盆景的愛好者,興趣成了工作,每天都可以幹自己喜歡的事,上班4天休息1天,還有機會與全國各地的『大神』交流學習,相當理想!」黃幹洪笑道。
為進一步壯大產業規模,推動南口盆景產業加快發展,帶動更多農民增收,陳文祥在2020年9月成立了梅州本地小葉黃楊種養專業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行業協會+示範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吸收了28名社員共同發展黃楊盆景產業,並為1000多戶有意願參與種植的村民發放優質黃楊樹苗。
「我們依託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的優勢資源和產業基礎,利用合作社的利益聯結機制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行統一供苗、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一體化運營模式。」陳文祥分析,如此一來,既確保了產品從種植、生產、銷售全過程的質量把控,又解決了參與種植農戶的後顧之憂,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產業園員工、僑鄉村村民陳素芳便嘗到了產業發展的甜頭。「在產業園務工每個月有4500元的工資,學到技術後就在家裡種,一年下來還能再增收萬餘元。」陳素芳說。
小盆景做出大文章,「顏」與「值」兼收。
談及未來發展,陳文祥充滿信心。「我們將在提升種植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公司+合作社+行業協會+示範基地+農戶』發展模式,輻射帶動更多農戶參與種植、增收致富,並計劃組建網銷運營團隊,打造『網上盆景觀賞園』,讓『南口黃楊』名片突破空間局限,更加閃亮。」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