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款光榮三國遊戲中,袁術都是一個莫名其妙的人,頭像猥瑣、四維或者五維約等於不及格,佔據一個城,手下五六個三流武將。就這麼一個人,居然也敢稱帝?是梁靜茹給的勇氣嗎?
袁術是漢末極為重要的軍閥,卻一直受到歷史學家和遊戲公司的忽視。在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號之前,整個關東地帶其實就是兩大勢力,分別是袁術系和袁紹系,他們各有小弟,彼此互相包圍,從北到南分別是:公孫瓚(袁術系)、袁紹、曹操(袁紹系)、陶謙(袁術系)、袁術、劉表(袁紹系)、劉繇(袁紹系)。而袁術,是其中當之無愧的第一軍閥。因為後世孫權稱帝,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許多孫堅、孫策時期的歷史被人為的忘記了,導致以後在談到袁術的勢力時,總是將孫策與袁術分開。實際上,要看漢末袁術,必須要把孫家和袁術連到一起。
袁術的鼎盛時期揚州六郡幾乎全部掌握在袁術手上,而豫州的沛國(就是《三國演義》裡的小沛)、陳國、汝南三郡,徐州的廣陵、下邳兩郡也都有袁術的勢力,佔據著全國最富庶的產糧地區。
而且在建安元年(196年),袁術曾經和董承勾結,準備搶先一步迎立獻帝,雖然最後失敗了。袁術並不是一個政治上的白痴,他在稱帝前可以說得上是漢末說一不二的人,有著巨大的政治影響力。
這些事情說明,袁術應該是一個統帥、武力合格,治理、政治和魅力優秀的傑出人物,他的崛起迅速,敗亡更快,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那個在《三國演義》中被虛構出拿玉璽借兵情節的孫策。
01袁術的崛起如彗星一般耀眼
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呂布殺死董卓,而袁術的崛起,也就是從這時開始。
當時袁術控制的土地是荊北南陽和豫州的一片狹長的土地,袁術自己控制南陽,讓孫堅擔任豫州刺史,領荊、豫之卒進攻劉表。這片土地,東北有袁紹、曹操,南面有劉表、黃祖,西北有李傕、郭汜袁術可謂三線受敵而地緣不利。不久,孫堅在襄陽城下意外戰死,這對袁術的勢力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南陽的治所在宛城,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三國遊戲都把袁術放在宛城的原因。它的南面就是樊城、襄陽,後世關羽的「襄樊之戰「,即響應宛城侯音的叛亂,準備一舉蕩平那兩座城池。孫堅戰死,袁術勢力的兩頭失去了一頭,有可能南陽與豫州的聯繫會被切斷。於是袁術在初平四年(193年)初退出荊北南陽,重心轉向豫州,並兵鋒指向兗州,向北壓迫曹操,同時進兵的還有袁術的小弟陶謙。
可惜的是袁術在兗州匡亭兵敗於曹操之手,這一仗是和「官渡」、「赤壁」一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卻沒什麼人知道。當時曹操在袁術大兵壓境時幾乎處於絕境,已經準備把家眷送到袁紹那裡了。袁術慘敗後局面更加不妙,似乎覆亡就在旦夕之間。但四世三公的優秀基因發揮了作用,袁術神奇般的看到了袁紹系的薄弱之處,他沒有退回南陽,反而是轉向東南,攻擊揚州,當時的揚州刺史是袁紹系的劉繇,他是漢末一個很倒黴的宗室,自己是正牌揚州刺史,後來可以改叫揚州牧,但被盜版軟體擠出了市場。袁術佔據九江郡之後,便自領揚州刺史,而陶謙本想摘個桃子,沒想到老大被打跑了,面對曹操的凌厲反擊,不得不找劉備幫忙,因此與袁術產生裂痕,不久就病死了。陶謙死後,袁術自稱徐州伯,實際控制了揚州和徐州的繁華郡縣。
袁術以淮河兩岸為根基,布局江東和徐州,這是一神來之筆。不僅是佔據了富庶區域,而且面對的江東對手都很弱。於是袁術幾乎摧枯拉朽一般擊潰周昕、王朗等地方豪強,佔據了揚州幾乎全境。值得注意的是,平定江東的袁術軍將領是孫策的舅舅吳景和堂兄孫賁。
初平四年(193年),袁術派吳景擊敗了丹陽的周昕,任命吳景自己擔任丹陽太守,孫策處理完父親的後世,大概就在此時投奔吳景。第二年,興平元年(194年),孫策成為袁術的部將。當時孫家和袁術牢牢的綁在一起,袁術對孫家可謂信賴有加。孫策初涉戰事,並沒有特別亮眼的表現。袁術在興平元年(194年)命令孫策進攻廬江郡,孫策輾轉了兩年才攻克,比起他的舅舅、堂兄弟在江東的表現,實在沒什麼值得說的。而孫策自己想當廬江太守,袁術沒答應,這件事被後世《吳書》裡被指為是袁術不重用孫策的直接證據。順便說一下,當時廬江太守是朝廷委任的陸康,他是陸遜的叔祖,陸康死於孫策之手,所以陸家一開始對孫家是恨之入骨。
揚州的治所當時在壽春,從長安來的劉繇就一直龜縮在壽春,看著袁術一點點吞併他的地盤。建安元年(196年),吳景、孫賁準備更進一步。劉繇改刺史為州牧,稱揚州牧,帶領數萬人馬進攻吳景和孫賁。於是孫策自告奮勇前去幫助吳景他們,這樣孫家三口人成為進攻劉繇的袁術部隊。最終吳景、孫賁、孫策把劉繇打的西竄至豫章郡,孫策在這一系列的戰鬥中迅速成長起來,轉變為徵討部隊之首,這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隨後,孫策就如《三國演義》所描寫的那樣迅速的平定了吳郡(太守是豪強嚴白虎)和會稽郡(太守是名士王朗)。
劉繇在豫章之後遇到了多次爭奪太守的混亂爭鬥,最後自己也死在那裡。而在他前往豫章之前,豫章的太守是諸葛玄,是諸葛亮的族叔。
揚州初定,袁術將視線轉到徐州,乘劉備新上任,於建安元年(196年)發動戰爭,佔領廣陵郡和部分下邳郡。在此期間發生了呂布奪取徐州牧以及著名的「轅門射戟」事件。之後袁術便大肆分封,任命孫香(是孫策的族弟,不是後來那個孫尚香)為汝南太守,汝南是袁家大本營,可見袁術對孫家的信任;舒仲應為沛相;吳景為廣陵太守;劉勳為廬江太守;袁胤為丹陽太守;孫賁為九江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
至此到建安二年(197年)初,袁術的疆域,北抵陳國、沛國;東臨下邳、廣陵;南至會稽東冶;西接劉表的江夏。橫跨揚、豫、徐三州十一郡,成為了當時最強勢力。參考東漢鼎盛時期的戶口數,以此作為標準來計算,袁術轄下差不多有800萬人口。
放眼四周,昔日投奔過袁術的呂布在佔據部分徐州後,也仍需仰仗袁術,甚至有部將與袁術勾結,郝萌叛變,是受袁術教唆,並與陳宮同謀。豫州黃巾軍響應袁術;黑山軍聯合袁術;白波軍投奔袁術,端的是江湖及時雨,揚州呼保義。
在上面的圖中,藍色圈子是袁紹勢力範圍,綠色是曹操,紫色全是袁術控制的區域,其中紅色字的是袁術自己任命的太守,藍色字的是依附袁術存在的勢力。
袁術控制的地盤動亂很少,而且都是產糧區。曹操打徐州的時候都開始製作「人脯」了,在漢末,有糧就有一切。袁術稱得上志得意滿,春風得意,聲威一時無二。
再看袁紹、曹操,就不那麼妙了,兩位已經分家,都陷入了困境當中。
東郡臧洪反叛,太行山的黑山賊張燕也是時降時叛,公孫瓚屯兵幽州,開始威脅冀州腹地,袁紹多線作戰,舉步維艱。
當然曹操更不妙。雖然迎立了獻帝,獲得了政治聲望,但曹操最大的問題在於缺糧,他不得不實施屯田,讓士兵先去種糧食。而僅有的對外戰爭就是一場慘敗,他犯了男人都會反的錯,不僅典韋死了,連兒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也都死了。
02袁術為什麼會僭號?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挑準時機,不顧某些部下的反對,僭號「仲氏」。這個「仲氏」,是天下第二的意思,僭號並不是稱帝,可以說是稱帝以前的一個禮儀程序。
在《三國志》或者《三國演義》中,袁術僭號的原因之一是江湖的一句傳言——「代漢者,當塗高也。」《三國演義》裡說完這句話之後袁術就說「所以我可以稱帝了」。但是這個「所以」是怎麼來的所有讀者都不明白。這裡借著說袁術的勢力把這句話解釋一下。
翻譯成簡單的普通話就是,袁術認為:代替漢朝的,是一個在路中高大的人。這裡「塗」通假「途」,袁術字公路,所以認為這是他自己。
實際上這句話是漢武帝說的,原文是:
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
意思是說,漢朝有六七難,總會有人臨危受命。後世子孫中哪個可以解決漢朝的大問題呢?在六七四十二位皇帝後,這樣的人,應該是一個在困境中臨危不懼的人。
和袁術沒TM半點關係。可憐的袁術純屬被忽悠了。
漢末時期流行各種預言,當時專門有一個學派就是分析預言、解讀預言。許子將點評曹操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臣」,就是一個預言,讓曹操特別高興,可見當時人人都信,而且特以自己能被預言牽連而為榮。
劉秀自己覺得自己是那個「塗高」,因為西漢從漢武帝之後,算上兩漢之交的劉姓皇帝,13個之後就是劉秀,六七不算乘法算加法就是十三,而且「秀」字本意是稻穗,長得高大的一株稻穀結穗,倒也說得過去。
可是李傕一個軍閥手下也跟著起鬨,看《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李傕信任女巫。有個女巫說,「代漢者,當塗高也。塗同途,高大的仕途最終目的是宮殿,是闕,闕和傕發音類似,所以你就是那個代漢的」。這簡直是,李傕你TM也配!
後世曹丕代漢,也有人說,「代漢者,當塗高也。許昌的氣象可以在外面的路上都能看見,可見其高,所以是這個塗高。」
可見這玩意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還是那句話,自身實力夠硬,那麼什麼都是「塗高」,自身實力不夠,女巫再說也沒用。可惜袁術當時的實力卻是足夠,最後卻仍然搞得身敗名裂,其原因就是——孫策的叛變
03袁術僭號的最終影響
僭號是不符合倫理道德的,按照儒家思想,不符合倫理道德的時期上天就會降下打擊。就好像是為了證明這一點一樣,就在袁術僭號後不久,淮南大旱,導致袁術糧食減產,同時呂布與袁術翻臉。然而這些困難都能克服,但最大的打擊則是孫策的叛變。
前面提到了,袁術對孫家信賴有加,讓他們掌控著自己地盤一半的面積,更包括自己的老家汝南。孫策為首的孫家集團幾乎全體叛變,讓袁術的實力一下子縮水一半。孫策趁著袁術僭號,攻佔了丹陽。丹陽在長江以南,和揚州的治所壽春隔江而往。佔據丹陽意味著與袁術劃江而治,袁術在江北淮南,孫策在江南,也是袁術地盤的重要區域。
我之前說,孫家集團幾乎全體叛變,確實是還有幾個誠實的孩子不是白眼狼的。比如孫香,名字好聽,人品也不錯,選擇與孫策決裂,繼續跟著袁術混,最後病死在壽春,袁術的眼皮底下。還有《三國演義》裡和孫策「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情」的周瑜,和孫策登堂拜母的鐵哥們,居然也選擇跟著袁術,直到建安三年(198年),袁術窮途末路的最後時刻,看袁術實在沒有辦法反殺了,這才無奈投了孫策。
袁術此時倒是有點後世崇禎的狠勁兒,面對呂布與孫策的夾擊,他仍然奮起咬牙雙線作戰。主要兵力對付呂布,對孫策採用策反的策略,煽動孫策後方的人士進行牽制。但沒想到聯合出兵的白波賊被呂布策反,韓暹、楊奉反攻袁術,這時曹操也南下參與圍剿,袁術慌忙渡過淮河,進入九江。此時的袁術,已經不是那個掌控三州十一郡的天下第一勢力了,他的地盤可憐的只有九江、廬江兩個完整的郡和沛國的一部分。
上圖中紫色圈子是袁術的 勢力範圍,藍色圈子是孫策,黃色字體都是袁術周邊的敵對勢力。華歆本來是袁術的人,在199年被孫賁取代。
比較有意思的是,袁術的袁家是漢末頂級的豪門,也許第二頂級吧,僅次於楊彪、楊修的楊家。這麼一個人,卻沒有那麼多固有的階級成見。袁術在淮南,選擇抄掠和他同屬一個階層的豪強大戶,用以維持生計,甚至有沛國的國相舒仲應代替袁術給饑民散糧的記錄。而且袁術在淮南,遇到大旱災,既然沒有任何農民造反的記載,可見袁術才是漢末三國第一個打破階級門閥概念,自身享樂之餘不忘窮苦百姓的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建安四年(199年),旱災進一步惡化,連抄掠也沒辦法維持生計了,袁術終於樹倒猢猻散,部下紛紛離去。有部將雷薄、陳蘭不去選擇投奔別人,而是落草為寇,當山大王。而袁術更是奇葩,他想去投奔這哥兒倆,但被決絕。袁術沒辦法,只得低下高傲的頭,去和他一直看不起的袁紹匯合,想去投奔青州的侄子袁譚,被劉備阻攔,返回淮南的途中,吐血而死。
後來劉備在平定荊南四郡的時候曾經有雷緒帶著數萬人前來投奔,《三國志》說雷緒是袁術部將,後與陳蘭落草。但《後漢書》裡提到袁術殘餘勢力時,和陳蘭落草的是雷薄,考慮到期間時間的流逝和不見陳蘭的記錄,我推測這個雷緒可能是雷薄的兒子,雷薄、陳蘭皆死後,雷緒帶領袁術的最後遺產投奔劉備,讓劉備實力一下子大漲,給了他脫離孫權獨自伐蜀的信心與勇氣。
從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僭號「仲氏」,到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術病死,不過短短的2年時間,袁術從不可一世的漢末第一大勢力瞬間跌落谷底,似乎是一眨眼的功夫,曾經那麼強大的袁術系就灰飛煙滅了,其衰亡的速度,只有後世的李自成可以與之相比了。
袁術死後,他的家眷投奔廬江太守劉勳,但廬江郡不久被孫策攻破,其家人就都變成了孫策的俘虜,下落不明。沛國和九江郡被曹操所佔。而袁術的政治遺產,包括官吏、工匠和軍樂隊,基本上都被孫策佔領。
袁術這個人,雖然是袁家正經嫡子,但行事作風卻喜歡模仿山賊流寇。討董結束後,袁家兄弟分布中原南北,不少士人紛紛去投,可袁紹那邊得意起來,袁術則沒什麼知名名士投奔的記錄,一方面是因為他最後敗了,許多人就因此而湮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的山賊氣息太濃,為當時的主流社會所不喜歡。袁術在揚州勢力最大的時期,全中原幾乎所有的賊寇都唯袁術馬首是瞻,按宋朝的說法叫「哥哥」,按現在的說法叫「爸爸」,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賊寇競折腰。這些上不得漢朝臺面的東西,可能就是壓倒孫家叛變的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袁術的最終身死,為孫策做了嫁衣,成為三國之一吳國的發展的基礎,其實這一切,都是當年那個「仲氏」的勢力範圍。
本文由@甲申十七年 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盜貼必究。
請關注我,一起聊聊歷史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