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珍
我叫朱正珍,我在泰國曼谷。
我算是第三代華裔。我的姓是祖先傳下來的,名字裡有個「正」,這是因為按照家譜的排列,我這一輩就是「正」字輩。我的堂兄弟姐妹們分散在世界不同角落,我以前為此感到不可思議。我在泰國出生長大,堂哥在菲律賓,是一家藥廠的合伙人,堂弟在中國杭州。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消息從中國傳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整個家族都緊張起來,我一直牽掛著身在中國的親戚和朋友們,每天與他們聯絡。令人喜憂參半的是,中國疫情逐步解除,國際疫情仍然在蔓延,我和身處各地的兄弟姐妹們,誰都無法放下心。
疫情剛剛在中國發生時,很多人沒有準備,堂哥在上海的分公司的防護用品很快告急。他請我想想辦法,看能不能給他郵寄5000隻口罩。我向十幾家泰國的工廠打聽情況,口罩都處於缺貨狀態,只能買到一些體溫計和手套。不過,這之後,我一直跟口罩生產廠家保持聯繫,一有貨我就買到了。當時疫情還很嚴重,我立即將口罩寄送給在杭州的堂弟,委託他寄送一些給在杭州和武漢的朋友,後來他告訴我,所有朋友都順利收到了我的口罩。
很快,泰國國內口罩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政府因此禁止口罩出口。沒有成品口罩,堂哥就讓我找布料,他在菲律賓馬尼拉當地請人縫製。布料還是能買到的。他收到布料後,就找到當地的村民,動員他們將布料縫製成口罩,然後向他們收購。這個舉動在生產出一大批口罩的同時,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收入來源。
朱正珍寄給堂哥的體溫計和醫療物資
朱正珍為堂哥尋找到的布料
這次聯合戰疫的經歷,意外地拉近了我和堂兄弟之間的關係。平常時,我們也不過好幾年才能見上一面,但危急時刻,無論身在何處,始終血濃於水。
泰中兩國之間的守望相助也是如此。泰國人民對泰中友誼一直以來的看法就是「中泰一家親」。當這場疫情發生在中國時,泰國人民向武漢以及其他地方捐助了大量善款和防疫物資。在泰國的電視、報紙、網絡上,隨時能看見為中國加油的文章、視頻以及網友留言。當疫情在泰國發生後,中國又向泰國捐助了大量醫療物資並分享疫情防控經驗。
上海仁愛醫院向泰國駐滬總領事館捐贈醫療抗疫物資,泰國駐滬總領事館總領事Ms. Sasirit Tangulrat接收了這批抗疫物資並表示衷心感謝。
為支持和幫助泰國人民和軍隊抗擊新冠疫情,應泰國軍隊請求,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於5月12日派空軍「運20」運輸機向泰國軍隊緊急援助了呼吸機、心電監護儀、測溫儀、測溫頭盔、核酸檢測試劑盒、醫用口罩、防護面罩、護目鏡、醫務防護服、醫用手套、醫用鞋套等疫情防控物資。
目前,泰國疫情還沒有完全穩定,很多公共場所處於關閉狀態。曼谷的馬路正常通行,但居民外出都佩戴口罩,注意隔離,許多企業還是在線辦公。好在曼谷目前物資充足,生活用品和食物都沒什麼問題。每年的潑水節通常在4月13日舉行,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家都在家裡封閉,沒能再潑水。泰國政府表示,如果疫情防控情況見好,可能會在7月補辦潑水節。
泰國經濟對旅遊非常倚重,這次疫情給旅遊業帶來了重創。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旅遊城市清邁,連大象都要「失業」了。沒有了遊客,營地就沒有收入,難以繼續養活這些大象。飼養員得帶著大象回到故鄉山村。他們的家鄉不在清邁,必須徒步回家,走走停停,有的要在路上走3天。
好消息是,泰國的新冠肺炎病毒的本地傳染病例已經明顯減少,有一段時間一度為零。6月1日,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二次暴發,曼谷市發布公告,下令延長關閉全市16個高風險場所至6月30日,或直至另行通知。高風險場所包括酒吧、娛樂中心、KTV、水上樂園、遊樂園、撞球場、兒童遊樂場、遊戲機室、拳擊館、馬場、洗浴中心、大型宴會廳、鬥雞場和鬥雞訓練場等娛樂場所。違反禁令的,將遭到一年以下監禁或不超過10萬泰銖(約合21740元人民幣)的罰款。
還得再堅持一下。我們都一樣期望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最近,有泰國媒體在文章中展望,稱中國遊客在疫情過後6個月內會重來泰國旅遊,而且泰國是中國遊客首選的國外旅遊目的地。其實人們知道,這首先需要泰國國內做好準備,其次還要看兩國的防疫管理政策,但這樣的信息給人們帶來了信心。
泰國旅遊與體育部部長皮帕近日在視頻講話中表示,中泰攜手抗疫,兩國在疫情控制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中泰一家親」友誼在患難與共中進一步升華。期待中國朋友重返泰國旅遊,「疫後泰國見」。(視頻來源:泰國國家旅遊局微博)(01:15)
我常回憶起2019年參加中國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杭州班時的情景。中國人的節日大多是團圓、相聚的日子,所以對我來說,那是一次過節般的活動。因為參加研修計劃,我在杭州見到了數年未見的姑姑和堂弟,他們領著我去知味觀吃飯、去絲綢城逛街,讓我幸福感爆棚。記得當時堂弟還帶我去看了杭州的一家無人酒店。酒店裡沒有前臺接待員幫助入住、退房或者回答客人問題,而是通過人工智慧快捷搞定。經過疫情,這種酒店應該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吧。
朱正珍在杭州過中秋節
朋友帶朱正珍坐船遊西湖
中秋節主題的書法課
那次活動中,我結交了很多新的朋友。除了與來自南美、中東、歐洲等地區和俄羅斯、朝鮮的漢學家同學相處,我和中國朋友交流頗多。一開始,他們中有的人不太說話,只是看自己的手機,但一有了話題聊開了,大家熱情高漲。特別是互加微信後,大家都變得活躍了。
這次疫情讓人們很長時間無法見面,見面時還得戴上口罩,我想,我們都會更加珍惜相聚的機會。疫情防控形勢下,如果能以網絡視頻形式舉辦一些交流活動,既能避免人群聚集,還能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和回憶。
現在,中國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控制住了疫情。我聽說各行業的復工復產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我相信,困難是暫時的,陽光總在風雨後。
我的祖父母出生在清朝末年,在那個年代,中國經歷了劇變,鴉片戰爭、辛亥革命、清朝滅亡……新中國取得的成就很不簡單,這次戰疫更是了不起,如果祖父還在,看到今日中國,我想他會很開心的。
放眼全球,疫情形勢仍然嚴峻,面對這樣的局面,我腦海中不知為何總會浮想起《義勇軍進行曲》中的歌詞: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記者手記中泰一家親,患難見真情。泰國是中國境外首個確診新冠肺炎病例的國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中泰兩國並肩戰疫,相互支持。在中國疫情防控最吃緊的時候,泰國王室、政府和社會各界給予中國政府和人民堅定支持、物資支援。疫情在泰國暴發以來,中國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也紛紛施以援手。
疫情沒有國界,病毒不分種族。團結抗疫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加強抗疫交流合作是中泰兩國的共識。「中泰一家親」這份特殊情誼,必將在患難與共中更加堅固,兩國關係也將在共建「健康絲綢之路」進程中進一步升華。
記者:
宋佳烜責編:
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