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並沒有佛經。佛經的出現,是在釋迦牟尼離世之後,他的弟子根據記憶,記錄下釋迦牟尼的言論,慢慢形成一卷一卷的佛經。
釋迦牟尼言論的第一次結集是在釋迦牟尼去世後的第一年的雨季,釋迦牟尼的大弟子大迦葉召集了五百比丘參加。
所謂比丘,最初的意思是靠一邊乞食一邊修行的男性出家人,後來標準的定義是接受佛教戒律的約束年滿20歲的男性出家人,俗稱「和尚」。
比丘尼就是女性出家人,俗稱「尼姑」。當時,五百比丘聚集在王舍城的七葉窟,由記憶力最好的阿難根據回憶把釋迦牟尼的言論記錄成冊,成為佛經。
第二次結集是在釋迦牟尼去世後一百多年,由七百比丘參加。
阿育王時代又在華氏城第三次結集,有一千比丘參加。早期的佛經,基本上來自這三次結集。
為什麼把釋迦牟尼的學說稱作「經」?
「經」在梵文裡是「sutra」,意思是用繩貫穿起來,所謂佛經,就是把釋迦牟尼的言論集中起來,用一條脈絡貫穿,可以永遠流傳下去。
中文的「經」,指的是織物的縱線,有綿延的意思,引申為「常道」,就是一般的規律性的不變的道理。所以,佛經所講,或者說,釋迦牟尼所講,都是一些「常道」,不會變化也不會被破壞的真理。
早期佛經,大抵使用巴利文(佛陀時代摩揭陀國一帶的大眾語)。
佛經翻譯成漢語,最早大概是漢朝翻譯的《四十二章經》。魏晉南北朝到唐朝,佛經的漢語翻譯達到巔峰,目前我們所讀到的大多數漢語佛經,都是那個時期翻譯的。
那時候,一方面,是中國的僧人往印度尋求佛法,每次西行回來總是帶回很多佛經,然後翻譯成漢語,比如唐朝的玄奘和尚;另一方面是印度或西域的僧人來到中國傳播佛法,帶來不少佛經並譯成漢語,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和玄奘在中國佛經的翻譯上有重大貢獻。鳩摩羅什出生於龜茲國,其母是龜茲國王的妹妹。七歲那年和母親一起出家。後來迫於壓力,娶了龜茲國的公主。戰亂中來到中原,翻譯了大量的佛經,他的門徒中有很多位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重要影響。
《金剛經》最早的漢語譯本就是鳩摩羅什的翻譯,後來有菩提流支、真諦、達摩笈多、玄奘、義淨的譯本,但無疑,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流行,一般解讀《金剛經》,都是以鳩摩羅什的譯本作為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