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胎圖第三步上線,即溫養炁胎線,發展的結果是胎圓,從此可脫胎、立法身。胎圓就是胎神圓滿,即佛教所謂的「見性」。佛學認為,「見性便是佛」。道家認為是得道成仙,成為「神仙」。所謂「神仙」,就是無思無欲,心情舒暢;體快身輕,靜動自如;有之不嘻,無之不惱;智慧廣大,無所不知;登山如平地,身輕如鵝毛。當然,一閉眼就能進入胎息,就沒有凡呼吸,即沒有口鼻呼吸時,已可算是得道成仙;因為,胎息是仙凡的分界線;但,這只是成為地仙,能長生不老,但還未成為神仙。《伍柳》說,滅盡定時,「二炁俱無,食脈兩絕。……昏沉盡絕,散亂俱無。……方為純陽果滿之胎神,而已入於神仙之域矣」;又說:「絕無動靜起滅,即是胎圓,乃返還到如母胎初結一炁,未成我,而未分精炁與神之時。正《入藥鏡》所謂『終脫胎,看四正』而得者。」「四正」是指一天中子午卯酉四正時。大周天開後,自然每天於四正時給你進行沐浴;到時,你會感到全身有溫溫之熱;而其餘時間,如不練功或不在活子時中,則無此感覺。胎圓後,體成純陽,一天二十四小時,全身都在溫溫之熱中,反而不感覺有四正時的沐浴了。所以,《伍柳》註解「終脫胎,看四正」這句話時說:「看四正者,驗四正工夫之有無也。有,則胎尚未圓。以其有,乃養胎之工也。無,則曰滅盡定,而陽神成就矣。」初結胎時,神尚在陰,為陰神;胎圓時,才成陽神。胎圓時,手無六脈,發白重黑,齒落重生,呼吸絕而魔無。
引文中所引「胎圓,乃返還到如母胎初結一炁」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伍柳》用道家「順生人,逆成仙」的基本理論來說明炁胎和胎息的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伍柳》說:「夫人身,初時只二炁合一為虛空中之炁而已;無胎也,亦無息也。因母呼吸而長為胎,因胎而長為息。及至胎全,妙在隨母呼吸而為呼吸;所以,終日呼吸而不逼悶。此緣不由口鼻呼吸,只臍相通;故能似無氣息一般。此正真胎息景也。離胎而息即斷。無母臍與子臍相通,不得不向自身口鼻起呼吸,即與胎中呼吸同而暫異其竅耳。逆修返還之理安得不以我今呼吸之息而返還為胎中息耶?!凡返還呼吸時,以口鼻呼吸之氣而復歸於胎息之所,如處胎息之時。漸漸煉至胎息亦真無。真無者,滅息定之義也。方是未生時而返還於未有息,未有胎前之境界,不落生死之途者矣。」《伍柳》又說:「人從稟受,性命原是一團。蓋人受胎之時,父母二炁合成一炁,一點靈光之性,即在其中。古人所謂三家和合有其身。真不謬也。」這兩段的大意是說,人最初是由父母二炁(合成一炁),與自然所給的「一點靈光之性」(元神),三家和合成的混沌一團。那時,無胎無息,性命不分,即元神和元炁不分。後來,隨著胎的形成和生長,才有胎息;性命才分開,即元神和元炁才分開。出生後,由胎息變為口鼻之呼吸(凡呼吸)。道家逆修就是先由凡呼吸返還為胎息;然後,再由胎息返還為無胎無息,性命合一,神炁合一的混沌狀態。這也就是胎圓的狀態。胎圓時,炁圓、炁滿,沒有炁波,全身哪兒都不動。這時,道圓、胎圓、炁圓,統稱為「三圓」。
胎圓以後,就可以脫胎。脫胎就是炁體脫離肉體。脫胎時,先感覺有兩個身體;——肉體和炁體;以後,只感覺有炁體,不感覺有肉體;整個成為一個炁體,像一個炁球飄浮著。炁體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比肉體大,能包住肉體,把肉體中的陰濁之氣化掉;直到化完,體成純陽,才能脫胎,才能出陽神。陽神不要出得太早,讓富富有餘才出;出後,才易成長。就如生小孩,足月生,好養活;月不足而生,則難養活。脫胎的條件有四:(1)全身炁滿;(2)八脈開,百脈開,各處炁都通;(3)靜篤時,即靜極時;(4)不能從腎中脫,因腎中有濁氣;最好,從天門脫胎。脫胎另有秘訣,到那時才教。不能提前教;否則,可能導致提前死亡。脫胎時有光。頂上出氣而無光,是排腦中三屍陰濁之氣,不是脫胎。道家認為,肉體可爛可臭,是假身;炁體永遠不滅,是真身。
胎圓時,就能入大定:一定幾天、幾十天,甚至更長的時間,不吃,不喝,不睡,還很舒適。入定時間長短依道衡(即功力大小)而定;到時,自然會覺醒,眼自然會睜開。靜生慧,定生神。
胎息還丹就是金液還丹,就是結金丹,還金丹,是仙道中最重要的事。《伍柳》說:金丹「即丹田所煉成之炁,名曰舍利」;「舍利是命得性煉成」;「性在泥丸,命在臍」。命即元炁,藏於臍;性即元神,藏於泥丸。這就是說,金丹是元神與元炁接交合一而成的;簡單地說,就是神炁相交合一而成。這恰好與上線溫養炁胎而達「性命合一、神炁合一」是一致的。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因為上線與下線是一個過程的兩個互相關聯的方面。
神炁相交的過程在第一步和第二步就已經開始。我們在上文中說過:意守玄關(一竅)中,「找到它時,會有快意,而腦囟門也會有所感。」腦囟門就是泥丸。「有所感」就是有所通。也就是說,玄關(一竅)與泥丸那時通了;或者說,玄關竅之一炁(真陽)與泥丸之元神(真陰)相通了。陰陽相通,陰陽夠數而平均,必然會接交而合一。不過那時交在下邊,即天地之下交;而且神炁相交之量較少,不佔主導地位而已。然而,這種「腦囟門也會有所感」的現象,隨著功力的提高,則日益加強;特別是到第二步心腎相交中,更為明顯。那時,無論意在炁穴、玄牝、會陰、玄關(一竅)、絳宮或黃庭;只要竅位找準了,不僅會有各竅位特有的快意,而且泥丸的感覺也特強。因此,這兩者成為竅位是否找準的主要判據。意守下宮和中宮這些關鍵竅位,對產生真鉛、真汞和大藥(真正一炁)有決定性的影響;也就是說,對補充元炁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這些竅位與泥丸相通也就是神炁相交的明顯跡象;雖然,那時還不知道究竟通過什麼渠道相通。後來,大周天開了以後才知道,原來是通過督脈相通的。大周天由虛象發展到實象也就是神炁相通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進入大周天實象(督脈這條「橡皮熱管子」出現了),也就進入胎息,開始胎息還丹。
胎息還丹初期只結陽丹,不結金丹;而且,這段時間還比較長。開始結金丹以後,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也不是每天都能結金丹,一年結幾次,就不易;而那時,陽丹則每天,甚至每坐都能結。陽丹也是上品之丹,也是無為之丹,與金丹屬同一類型。陽丹和金丹都是採大藥而結丹;都是從炁穴開始,又返還到炁穴;都是後升前降轉一圈;都是在泥丸「九轉丹成」;丹成後,都要先歸心(服丹),然後,蟄藏到炁穴(還丹);蟄藏後,都能形成人為的沐浴而溫養全身、溫養道胎。陽丹與金丹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結丹景象不同。結金丹反應很強烈,結陽丹反應較輕柔:結金丹生熱較多,結陽丹生熱較少;結金丹快意較強,結陽丹快意較弱;結金丹,眼前現金光,結陽丹,眼前現白光;結金丹時,「六根震動」,「虛室生白,龜縮不舉」,……。但是,金丹必須在結陽丹的基礎上才能結。陽丹與金丹似乎有漸變(量變)與突變(質變)的關係。這就是說,結金丹是在較長期結陽丹這個漸變和量變的基礎上,在主、客觀條件適宜時,才能發生突變和質變。因此,既然把金丹叫做舍利炁;似乎可以把陽丹叫做「準舍利炁」或「稀舍利炁」。
大藥是怎樣採到泥丸宮呢?採藥方式有多種。要看藥的老嫩和督脈通暢情況來決定採用哪一種。當督脈不很通暢,炁已到尾閭上不去時,可以用「有意呼,無意吸」的方法,逐步引炁過後三關,進達泥丸。當壞景(迷糊中見異性)已現,精欲射未射,而大藥即將走漏時,就應採用「青龍劍」:兩眼微開,返視泥丸,全心全意守泥丸。這時,如果採成功,藥的效力是很大;所以,把這個火候叫做「不老不嫩」。但這時才採,有較大的危險;一不慎,一時迷糊,就要造成大漏。所以,最好在壞景現以前就採;雖然得的少些,進度慢些;但是,比較安全可靠。有時,轉大周天的過程中,大藥自動分批送到泥丸;大藥送到一定程度時,大周天自動停轉。當督脈完全暢通時,可以用不採之採的方法;意守黃庭、炁穴或玄關(一竅),大藥自行進達泥丸。這樣,自行升頂的藥勁足,補腦效力大;而意領上頂的藥勁不足,補腦效力差。總之,大藥來時,往往反應較強烈;這時,千萬不能心忙意亂,心要穩定(準備緊急時採用青龍劍),靜候其長旺,待旺極而剛回頭時,才採(意採心得也是如此進行)。靜候中力戒昏沉和散亂。當來藥而不起陽,沒有漏的危險時,就靜候其自行化炁結丹升頂;千萬不能亂採,不能把丹當作藥來採,更不能連採;否則,可能使丹化為水而洩漏掉。
大藥經督脈進達泥丸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淨化大藥,丹經叫做「鍊金出礦」。因為大藥產於下宮和中宮;其中必然含有腎炁和心炁。而腎炁和心炁並非純陽,還有陰氣和濁氣。督脈通五臟六腑。各臟腑本身之炁的氣質各不相同:有的陰多陽少,有的陽多陰少,有的半陰半陽;有的含濁氣較多,有的含濁氣較少。因為「同氣相求」;大藥經過督脈時,各臟腑分別將其中與自己氣質相同的炁吸收去了,大藥就淨化了。大藥至督脈上端到大椎以後,只剩下純陽的一炁。用它才能補腦。如未淨化,讓不純的炁入腦,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可能導致各種神經方面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