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呼吸的正確方法

2021-03-04 富貴胎息法

傳承道家養生文化,健康百年幸福人生!

在注重傳承,分享乾貨的時候,讓您閱讀起來也是一種享受。道家胎息,縱觀各家教學內容,要求細節各不相同,所以要學會慧眼識珠,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真正內修內練的胎息法門。如果您對於道家胎息感興趣,可以諮詢微信:18983227961(長按複製添加)在直播講課的時候邀請進群免費學習,看專業老師在線講解!畢竟當你清楚了解胎息法門,就會知道!望大家珍惜傳承,認真習之。

道家胎息法

胎息:夫調息久,而神愈凝,而息愈微,又久則鼻中全無呼吸,只有微息在臍上往來,如嬰兒在母腹中一般,所以謂之胎息。息者,心無思,目無視,耳無聞,四體無動,如種火相似,真意燔結,雌雄相聚,微息綿綿,與虛空同體,自然與虛空同壽。

唐代幻真先生《胎秘經法》中描述的:「修道者常伏其氣於臍下,守其神於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的胎息養真過程。容成子,相傳為黃帝時代人,曾為黃帝軒轅氏的大臣。據說他先在東海邊一個島上(今浙江省永嘉縣東的華蓋山,現有容成子修煉的遺蹟)練功,後來跟隨黃帝,發明了一種考察天文的儀器,叫「蓋天」,又發明了「日晷」黃帝訪問廣成子時就是由他和浮丘子、赤將子輿等陪同前往的。昔卉之所以要向廣成子學習氣功,也是受他的影響。因為他事先就將「胎息」之法教給了黃帝。所謂胎息,是指像胎兒一樣呼吸,就是意念神闕穴呼吸,把鼻呼吸徹底忘掉。實際上是一種極其輕微的細長綿綿的呼吸。玄門丹法中所說的「火候」之「火」,實際上就是練功中呼吸強弱程度的調節,「候」就是什麼時候進行調節。內丹「火候」之說,原本是借用「外丹」燒煉術語,後來發展為丹法中的「三十六息法」和「五候六訣」。胎息法修持分八步,每步至少行三十六息,最多一百零八息後行下一步。① 先將鼻呼吸的頻率減少,一般常人每分鐘呼吸次數為十次左右,延長到每分鐘四次。同時將呼吸速度變緩變細,使之均勻。在下面進行十二時周天修習時,可在相應時位依法進行調息,只是將神闕穴變為相應時位(如子時在會陰等)。在五行陰陽功中可在呼吸時意想五色光氣進入對應五臟,即用五臟呼吸。

道家吐納決

中華道家修性煉命之術,首先講究祛病健體,其次bai注重延年益壽,最後追求長生久視。筆者曾在東海嶗山得傳道家吐納訣,屬於修煉築基之功。因觀社會上各派氣功五花八門,雜而多端,頗令學習者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或見異思遷,或誤入旁門,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養生而反戕生,此氣功本身存在之弊端也。蓋中華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現任何偏差,且與他家氣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謹將道家吐納功法之真正口訣,公開於世,獻諸同道。

功理篇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云: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炁,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真炁,達到修真養性、延年益壽之目的。
中華道家修煉,重視「炁」對人體的作用。認為「炁聚則生,炁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炁以生之。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樸子》中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炁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道家吐納,就是一種行炁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自可終身受益。道家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炁。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時並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竅乃閉。其呼吸即上斷於口鼻,下斷於尾閭,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莊子所云「眾人之息以喉」。其氣粗而浮,呼長而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於腹,而腹內所蓄之先天祖炁,謂之先天元炁,「動而愈出」(老子語),反失於太空。久而久之,先天炁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蓋人生稟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炁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道家修煉,就是要返本還源,回到嬰兒先天狀態,以增益壽算。吐納之法,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炁,炁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層修煉。丹經謂「欲點常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子、午、卯、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臥均可。行、立、坐、臥之法則如下: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臥,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臥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以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入靜。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炁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幹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凝韻聽息。《莊子》云:「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此即「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炁。煉功時要求舌頂上顎,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因人之上顎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九,漏神漏炁。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 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 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 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妄生之 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裡回思則不怒,喜裡知抑則不 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 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 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然而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 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 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 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顎,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於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臟原有一管,上繫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於行炁不當,把橐龠管衝壞的緣故。所以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可強制憋炁。勿執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衝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益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日:「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回丹田之內,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於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云:「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日:「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是為胎息。《老子》說:「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各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養生篇

1. 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炁,則無饑渴之感,所謂「炁滿不思食」。種種效驗,日久自知,不必詳述。

2. 煉習吐納,最好結合內家拳之類的動功。蓋「有動乎中,必有其靜。」動靜相兼,互相增益。煉武術者,亦可以此作為內功,只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炁,以炁領形,終究落於下乘,且於養生無益。

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此法貴在堅持,行立坐臥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後,方去尋求氣功療法,一旦病有好轉,卻又置之不理,學者切忌此種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炁。(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虛其心,實其腹。」所謂「大巧若拙,大辨若油。」內含侈煉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試看哪位修養高深之人沒有德行。

5.葷腥香辣之物,不利養炁,應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應注意。蓋葷腥之物,性屬沉濁,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組而難伏;香辣之品,性主輕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應避之。應持清淡飯食,以養真廂。食可則止,不宜過飢過飽,過飢傷炁,過飽傷神。此飲食之道,修真煉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當風吐納,煉到好處,全身發熱,毛孔開張,更不可見風。若盤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驟然下地,最傷筋骨。先把兩腿伸開,手撫兩膝,養靜片刻,待覺身輕,方可下地。

7.煉炁當禁菸灑,煙為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菸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禿。酒者,入於心經則多說話,人於肺經大聲叫喊,人於腎經情慾不節,入於脾經不願吃飯,人於肝經大動肝火……種種危害,皆令人性亂而炁耗,故宜戒之。

8,即此一法,已為養生不二法門。但這在中華道家修煉之中,只為築基功法。學者得其真超,欲求上層接命之術者,再訪高師深造可也。道家靜功訣-靜功法訣

為了使讀者進一步了解具體的其法,以及修習的實際需要,特將道家靜功之法訣,披露於此。


道家修煉,從靜功起步。其實修煉功夫的一切層次,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無論是人手、了手以及中間過程,其中每一階段的各個層次以及同一層次的不同側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煉總 煉之中的重要性。靜功在中華道家修煉功法之中,是最 基礎的起手功法。而在社會上流行的氣功之中,卻屬於 最高級的功法。修煉與氣功在層次上的差別,於此可見。

靜功之道

道家修功,在於修煉身體內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立、坐(或平坐或盤坐)、臥(側臥為宜)均可,要求:

雙目垂簾。

垂簾即微閉之義。眼睛睜開容易滋生雜念,閉攏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入靜。此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此公開就是雙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兩耳返聽。

返聽即返聽於內。屏除外界一切幹擾,如人萬籟俱寂之境,凝耳內聽。內聽之義,非在於聽聲。乃是凝其耳韻,神意內注,以便收心人靜。

舌抵上顎。

即把舌面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住上顎。因為上顎有兩個小窩,謂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自然呼吸。

隨著靜功層次的不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達到以上要求之後,即可逐步鍛鍊「聽息」的功夫。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用功,只用耳聽,不加意念。但是並非要求死守耳竅,也不是聽呼吸的聲音。只須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似聽非聽的慢慢體會,這就算是得法。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後來,心息逐漸相戀相依,雜念不知不覺泯滅,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了入靜的境界。

靜功的層次

道家靜功,有三大層次,皆須逐步印證:


身靜。身體不動,謂之身靜。靜功之時,不要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心放鬆,自然利於入靜。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煉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並不煩躁,身上也沒有難以忍受的感覺。只要能夠坐得住,做得輕鬆,甚至感覺舒適,不願再動,這樣就是身體已經得到安靜,謂之身靜。身靜,為靜功之初層。

心靜。念頭不動,謂之心靜。做到身靜之後,心中的念頭尚未完全清除。,這時,要用上述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氣,心氣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憶,眼前事情不記掛,未來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完全進入虛無狀態,這樣就是內心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靜。心靜,為靜功之中層。

意靜。不知有我,謂之意靜。心中無念之後,還有一個「我」存在,尚未徹底乾淨。更進一步,由心氣合一,做到忘記自我,進入混混沌沌的境界。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做到意靜,即為靜功之高層。

氣功家講靜功,做到身體不動就是成功,很難深入內在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意念,更加難以做到心靜,這樣的做法不過達到初層而已。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只能到達中層。只有道家真正的靜功之學,由身靜之後,進一步培養心靜,又以為心靜並不徹底,還要深入修習意靜,方為靜功之真境界,於此可見中華道家功法之高妙。道家所謂玄之又玄,除將靜功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三階修習之外,往上並無止境。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於「道功」一方面事,且非一般人所能悟及,茲略不述。上述身靜、心靜、意靜之三大層次,看似平常,並不平常。有人誤認為做靜功偏於性功,對於命功沒有關係,其實不然。道家靜功之奧妙,直指修煉真機。丹書云:「身不動日煉精,心不動日煉炁,意不動日煉神。」可見築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炁、煉神之功,貫串在內,成為一部修煉大法。煉精就是補精,煉炁就是補炁,煉神就是補神。於是通過靜功築基,可以補足精炁神三寶之虧損,直至「精滿不思欲,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這也正是丹道人手築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靜功的內在法訣

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息、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教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息」法為最好。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屏除外界一切幹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 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空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是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鍊氣功的人士,往往就在這裡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裡。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可能出現自已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開始似乎由外而來,出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照攝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是則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漸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光是性的表現,觀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圓滿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觀光的功夫,雖用「觀」法,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強,從波動而至光定,從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炁 ;無光之光,謂之真性。由此參悟,方入真道。

傳承道家養生文化,健康百年幸福人生!

在注重傳承,分享乾貨的時候,讓您閱讀起來也是一種享受。道家胎息,縱觀各家教學內容,要求細節各不相同,所以要學會慧眼識珠,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真正內修內練的胎息法門。如果您對於道家胎息感興趣,可以諮詢微信:18983227961(長按複製添加)在直播講課的時候邀請進群免費學習,看專業老師在線講解!畢竟當你清楚了解胎息法門,就會知道!望大家珍惜傳承,認真習之。

⊙免責聲明:本圖文(或視頻)由作者總結整理分享,內容及觀點僅代表作者,與發布平臺無關,本文內容僅供參考,請勿盲從,如涉及版權請直接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胎息?什麼是腹式呼吸?真氣運行法如何呼吸?
    體液在體內循環直接供給細胞營養,讓胎兒發育成長,過去就把這種情況叫做胎息。因為我們練功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一種狀態:外呼吸非常的輕微,甚至自己感覺不到。所以很多人就會誤以為胎息=停止呼吸,實際上人是血肉之軀,怎麼可能不呼吸呢?只能說達到這種狀態的時候,呼吸是非常輕微的,類似於冬眠或者假死的狀態,很久才呼吸一次,但是不可能完全斷掉呼吸。
  • 論胎息
    這種鍛鍊方法,仍是強行閉氣,其結果會弄出一身汗。顯然,這麼弄下去,恐怕很難真正達到胎息的境地,最多能使呼吸加長,肺活量增大而已,若不得法,還會損害健康。但此篇收錄的《胎息雜訣》引《經》語,倒有幾句關鍵的話:「胎息之妙,功在無思無慮,伴合自然。心似死灰,形如枯木。即百脈暢、關節通矣。」
  • 胎息修煉功,一步一步教你啟動胎息!
    胎息的本義是胎兒在母腹中的呼吸。引申義是以下丹田為中心高深層次的內呼吸,它是先天呼吸,如同胎兒在母腹中的呼吸一樣。胎息自成系統,不受外息(肺呼吸)影響,進入胎息狀態時,外呼吸依舊自然進行,但卻若存若亡。最高層次者,可達口算呼吸停止。胎息是生命的原始狀態,它孕育著宇宙生命本質的根本奧秘。
  • 什麼是胎息,怎樣才能啟動胎息?
    因此得真道的人,能夠在體內呼吸,而口鼻不呼吸。通過體內呼吸就能養性,並返嬰兒之境,達長生不死。因此,想長生的人應該習內氣之術。《胎息雜談》對胎息的要識有精彩的論述:胎息的關鍵,是使內外之氣不相混雜。煉胎息之人,須閉固內氣,但開始時也不能排除與外氣微微相通,但是千萬不要讓氣通過咽喉,若氣向上逆衝,不可抑遏,亦可徐徐放氣,使之通暢。
  • 胎息修煉法:道家養生之寶
    胎息修煉法胎息修煉對於初學者來說,主要是用什麼方法實現胎息。真正進入胎息以後,只要知道各階段的特徵及要求,其餘均順其自然即可。所以,我只傳授實現胎息方法,在第三部分中再介紹一些須知。尤其是通周輔助功,在做高位撐時,如果每次都能把腰塌到極限,其效果要超過專門的以「後彎腰引動胎息」的導引方法。聚氣法對旋轉臟腑有較好的作用,相當於轉動了臟腑的法輪。為什麼許多學員在沒有學胎息法之前,就出現了丹田跳動的現象,已在不知不覺中啟動了胎息?重要原因就是習練了上述導引法以及大小周天和體呼吸。
  • 胎息的秘密
    若光呼吸陰陽之氣,就會老會死。天地間有自然之氣,有消息之氣,人呼吸自然之氣則可長生,呼吸消息之氣則不能長生。因此得真道的人,能夠在體內呼吸,而口鼻不呼吸。通過體內呼吸就能養性,並返嬰兒之境,達長生不死。因此,想長生的人應該習內氣之術。《胎息雜談》對胎息的要識有精彩的論述:胎息的關鍵,是使內外之氣不相混雜。
  • 胎息修煉的五個法門及胎息的作用
    引申義是以下丹田為中心高深層次的內呼吸,它是先天呼吸,如同胎兒在母腹中的呼吸一樣。胎息自成系統,不受外息(肺呼吸)影響,進入胎息狀態時,外呼吸依舊自然進行,但卻若存若亡。最高層次者,可達口算呼吸停止。P9r悟真網_陰陽術數,參禪悟道
  • 胎息養生法
    另外,腫瘤、癌症病人都能通過練習胎息養生法去邪扶正,有病治病,無病健身。 (二)啟動胎息具體操作方法如何啟動胎息,成功的關鍵及其精華是「引氣,隨息,激動元氣」。此屬秘傳,從不公開,歷代如此,要不全國目前能啟動胎息的人數只有幾千人!學員只要按照本講義「五心」「三調」「三度」的方法練習一段時間,並結合下列程序即可啟動胎息。
  • 胎息秘法(上)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的中醫按摩、氣功保健、醫藥食療就是用各種獨特方法解決這一問題,按科學的保健方法去做就能達到長壽的目的。          這套《胎息法》就是按後天十四經絡運行路線導向先天奇經八脈的肢體運動,十四經絡之氣自然回歸向下丹田,久煉之後自動引發胎息。一旦進入胎息,一元之內陰陽啟動,人的整體氣機就進入了以元氣本動為主的新的氣機系統。
  • 深度揭秘「胎息」與「入定」!
    體弱者閉氣時刻短些,體健者閉氣時間可稍長,往往就在感到「快要憋死了」的情況下,元氣 出於生理需要,突發的激蕩跳動起來,並且來勢兇猛,此時可以自然呼吸,呼吸的頻率可根據胎息發動的強弱快慢隨其自然,這就是「隨息」。只隨之,觀之,不用 意。可感到吸之微微帶動毛孔、肚臍等穴,呼氣廢氣從穴位毛孔排出,而後鼻吸而不呼,靠身排即可,時間越長越好。最後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 中,則道成。
  • 胎息無息 三家相見
    南老說,修持者經過調息寧心,漸入靜定,起初感覺鼻孔的呼吸減弱到了微之又微的程度,而後肺部的呼吸近於停止,小腹內的「丹田」開始有了翕闢(收縮放鬆如呼吸)的作用,道家所謂的「胎息」或「內呼吸」,便是這種現象。再次而等到內臟各部分的氣機都充實以後,循食道而上達舌尖的一系自律神經,自然的松暢舒適,「丹田」的內呼吸也隨之由微弱而漸止於停止的情形。
  • 千古絕學——胎息(江西百靈草山莊)遊學
    千古絕學——胎息能量班胎息:又稱「臍呼吸」、「丹田呼吸」。象嬰兒一樣用臍呼吸。
  • 胎息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胎息就是返回先天的特殊生命狀態。丹道史上,對胎息的記載很多,如《抱樸子》、《胎息經》、《胎息秘要》、《胎息雜記》、《太上養生胎息氣經》、《胎息銘》等。其中,以《胎息經》、《胎息銘》為最著。按《胎息經》的表述,胎息是一種自然的丹田呼吸狀態。
  • 胎息專輯~古代道家胎息法詳解(2)
    象嬰兒一樣用肚臍呼吸。語見《抱樸子·釋滯》:「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就是說不用口和鼻子呼吸,如在孕胎之中,即是胎息。另據《脈望》卷一曰:「呼吸真氣,非口鼻呼吸也。口鼻只是呼吸之門戶,丹田為氣之本源,聖人下手之處,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實際上是說通過意念誘導的一種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方法。
  • 洗髓功呼吸吐納法解析與方法
    慢、長、細、勻法    在做吐納功法過程中,為配合肢體動作,而採取的一慢、二長、三細、四勻的「四合一」呼吸方法。屬於常見的調節呼吸方法。  長吸短呼法    在做吐納功法過程中,為配合肢體動作,採取的吸氣時間大於呼氣時間的呼吸調節方法。呼吸時間的長短,要因人而異。
  • 腹式呼吸的正確方法
    核心提示:腹式呼吸的正確方法。呼吸通常可以分為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而大多數人都習慣於只用胸式呼吸。其實腹式呼吸更利於身體健康,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腹式呼吸的正確方法,究竟,腹式呼吸的正確方法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介紹。 腹式呼吸的正確方法。
  • 跑步呼吸正確方法
    核心提示:在跑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呼吸要保持一定的節奏,這就是為什麼跑步被叫做有氧運動,也正是因為這種有節律的呼吸才能對人的心肺功能有所加強,跑步時應該跑三步呼氣再跑三步吸氣,注意就能保持步伐和呼吸在一定的節律上,每次呼吸的時候都要深呼吸。
  • 胎息經張三丰註解
    《胎息經》譯註:《胎息經》文字精潔,全文僅八十三字,但論述精到,不落古來丹道窠臼。文中首論胎息,次述神氣,倡導虛無無念、自然常住。頗合道家 「 虛無無為、自然而然 」 的修為本旨,同時所介紹的胎息法,可能也為道家功法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胎息,是道家調息的最高境界。
  • 終於明白「胎息」為何如此重要,稀裡糊塗入定,小心變畜生!
    南老說,修持者經過調息寧心,漸入靜定,起初感覺鼻孔的呼吸減弱到了微之又微的程度,而後肺部的呼吸近於停止,小腹內的「丹田」開始有了翕闢(收縮放鬆如呼吸)的作用,道家所謂的「胎息」或「內呼吸」,便是這種現象。再次而等到內臟各部分的氣機都充實以後,循食道而上達舌尖的一系自律神經,自然的松暢舒適,「丹田」的內呼吸也隨之由微弱而漸止於停止的情形。
  • 胎息與入定的原理:搞懂這個原理,便可靈活運用,其妙無窮
    體弱者閉氣時刻短些,體健者閉氣時間可稍長,往往就在感到「快要憋死了」的情況下,元氣 出於生理需要,突發的激蕩跳動起來,並且來勢兇猛,此時可以自然呼吸,呼吸的頻率可根據胎息發動的強弱快慢隨其自然,這就是「隨息」。只隨之,觀之,不用 意。可感到吸之微微帶動毛孔、肚臍等穴,呼氣廢氣從穴位毛孔排出,而後鼻吸而不呼,靠身排即可,時間越長越好。最後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