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的一間醫院去世,享年90歲。
哈佛大學日美關係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戴維斯(Christina Davis)對《朝日新聞》證實了傅高義去世的消息。戴維斯稱,傅高義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於劍橋奧本山醫院離世。
圖說:朝日新聞報導截圖
傅高義1930年7月生,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社會學家、漢學研究學者,也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他精通中文和日文,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產階級》《重整旗鼓一重建美國實例分析》《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和政治(1949-1968年)》等著作。
上世紀50年代,美國研究中國的學者寥寥無幾。傅高義後來在一本書的序言裡寫道:「在美國的很多大學裡,儘管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學家都在教授關於中國的課程,但卻都對1949年之後的中國大陸沒有多少了解。」
到了上世紀50年代後期,哈佛大學的費正清著意選拔和培養一個訓練有素、具備從事中國研究所需要的專業技能的學者群。傅高義說,當時哈佛大學已經有中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但是在政治、社會、經濟、法律這些專業上,還沒有人做中國的研究。此時,研究過日本又有社會學背景的傅高義的出現,恰恰符合了費正清等人對未來中國研究者的需要。
圖說:傅高義
傅高義決定抓住這個機會。1961年,傅高義來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費正清去世後,它被命名為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現在叫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開始學習中文,也學習中國歷史、社會和政治。為他上中文課的是趙元任的大女兒趙如蘭。「今天回顧起來,雖然我們的規模很小,但在培養人才方面,很有些類似中國1977年恢復高考的歷史語境。」熟悉中國的傅高義這樣說。
傅高義由此也幸運地進入到這支日後產生巨大影響的中國研究者「先遣隊」裡。他後來曾不無自豪地說:「因為學中文非常難,想學這麼難的語言的,當然是優秀的學生。所以,當時研究中國的人都是美國社會的知識精英。」
這位決心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很快為自己取了一個地道的中文名字。「這個名字是我同中國朋友商量後取的。」傅高義的英文全名是Ezra Vogel,他說,「Vogel是個德國姓——雖然我的父親是來自波蘭的猶太人,而在德語裡這個發音很像中國的『fugao』。」他解釋說,因為英文名字的第一個字母是E,取其諧音,又選了「義」字,「我知道在中文裡,『義』也意味著有很高的道德標準,這正是我想追求的。」(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