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教授,天堂裡是否不用「每日起舞」

2020-12-26 人民資訊

圖為傅高義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對外溝通專員James Evans提供。

海外網12月23日電驚聞傅高義教授去世的噩耗,心裡不願相信,這位哈佛大學裡的「中國先生」、美國學界唯一的「中國通」加「日本通」真就這樣走了。坐在電腦前,點開以往的採訪實錄,仿佛又看到,一位駝背、體瘦的老人,彎腰開門納客,一臉的慈祥微笑,全身的謙和低調。

2020年12月20日,天寒地冷。美國東北部入冬以來最大的一場降雪尚未消融,全美當日近22萬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著疫情的嚴峻。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奧本山醫院,90歲的傅高義因術後併發症辭世。月光下,白雪覆蓋的大地靜悄悄的。內心裡,我為而駕鶴西去的老教授默默送行。

認識傅高義教授,源於5年前完成報社布置的一個任務。彼時,他十年磨一劍完成的《鄧小平時代》被視為向西方客觀介紹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的重要著作,人民日報做過多次報導。春節前,文藝部「足音」欄目年終回顧版為此約寫一篇人物近況。

於是,2015年1月一個飄雨的周末,我驅車從紐約趕赴他位於哈佛大學的家中採訪。老教授煮水泡茶,溫和有禮,話語輕柔。談起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老人目光閃亮,臉上漾起孩子般的笑容。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長一次對他的專訪,1小時40分鐘的時間裡,他談中國的改革開放、談中美關係、談寫《鄧小平時代》一書的動因和寫作過程,談中日留學生、談他的求學經歷和當下研究------他積累豐厚,見解深刻,治學勤勉,70歲退休後,依然筆耕不輟,每天工作8到10個小時。望著他頭向一側肩膀傾斜、頸椎似有問題的狀況,我不禁對他的健康狀況感到一絲擔憂。時年85歲的他卻樂觀地說,自己40歲開始慢跑運動,67歲改騎自行車鍛鍊,除了關節炎外身體尚無大病。

隨後幾年,我又就南海問題、川普當選、中美貿易爭端和中美關係摩擦等問題陸續採訪過他。他樣貌變化不大,依然潛心研究、著書立說,依然活躍於學界,發揮影響力。記得2016年6月下旬,針對南海仲裁問題約訪他時,恰逢他應邀去杭州出席一個研討會。返回美國2天後,他即接受我的採訪,而後又馬不停蹄飛赴日本。儘管年事已高,他仍舊堅持一個習慣——每年至少一次到中國和日本走訪交流。

他在中國和日本都有廣泛的影響力。他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在日本掀起一股熱潮,日本各大報紙、電視臺、論壇峰會紛紛將他奉為座上賓頻頻邀請他去演講,火爆程度不亞於當今大咖的人氣。他傾注10年心血撰寫的《鄧小平時代》在中國一經推出,迅速佔領各大書店的學術類暢銷書榜首,令他在中國聲名鵲起。2019年,他出版了《中國與日本》一書,全面回顧了中國和日本自公元600年以來的交往和互動,增進了兩國之間的相互了解。他去世的消息在中國上了熱搜,日本媒體也第一時間發布報導,兩國民眾以各自方式表達哀悼與致敬。

在記者採訪過的中國問題專家中,他是唯一一位面對鏡頭能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表達觀點的美國學者。他也以此感到自豪。這個語言優勢成就了他的研究與寫作不獨賴於資料和書籍,而更注重實地訪談的鮮活信息,幾十年的積累和思考,使他對中國乃至日本等東亞國家產生深入而獨到的認識。

可惜的是,這位研究東亞事務半個世紀、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走了,而且走得如此突然,以至於他的同行故交們也頗感意外。兩天前,他的學生、美國智庫昆西負責任治國研究會東亞項目主任史文(Michael D. Swaine)還發郵件給他。記者日前也曾發郵件預約採訪,但不同以往很快收到答覆的是,這次一直沒有回音,也無緣再有回音了。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20日晚間發推特宣布「前主任傅高義教授去世」。中心主任宋怡明(Michael Szonyi)21日郵件回復記者說,12月13日,傅高義教授在醫院接受了小型手術,本周晚些時候遇到了併發症,「他沒有痛苦,平和地走了」。「他的去世,對哈佛和世界各地的亞洲研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該中心的聲明滿含惋惜與不舍,「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一位博學的學者,一位很好的朋友。」

這種惋惜與不舍,不僅因為他的成就,還因為他的為人。今年59歲的史文接受記者採訪追憶道:「自從在哈佛大學讀博士研究生以來,我認識傅高義已有40年了。從那時起,他就是一個出色的導師和榜樣:總是友善而親切,非常支持我的研究和活動。」史文至今記得,1985年東京國際會議期間與導師的一次談話。那時,對於他寫畢業論文花費太長時間,傅高義堅定而溫和地敦促他儘快完成,這對他以後的治學態度產生深刻影響,「他是我的良師益友」。

在宋怡明眼裡,老主任既有「高度」又有「溫度」。「他是一位彬彬有禮的學者,禮貌、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無論對方資歷或地位的高低。」宋怡明舉例說,該中心每周都組織一場有關中國問題的午餐會,餐前交流環節,每當有人到場,不管是高級學者還是研究生,亦或是作為演講嘉賓的知名學者或官員,傅高義都會中斷談話,向大家介紹新來的人——他用實際行動宣示,每個人在中心都是平等的。「每當向別人介紹我時,他總會說:『宋怡明(Mike Szonyi)是一位年輕的學者,專門研究明朝,但對當代中國也感興趣,寫過相關文章。』他對我的興趣記憶猶新,即便我韶華不再,他仍然稱我年輕,這令我感動。」細微之處見精神,傅高義對他人的體貼與尊重,贏來人們的敬重與友誼。宋怡明感慨道:「我深感悲痛地失去了我的朋友、同事和導師。認識他是我的榮幸。」

「傅高義教授去世前,仍在牽掛中美關係。」宋怡明說,「一周前,我們最後一次的郵件交流中,他同意為我正在編輯的書寫其中一章內容,並擬定章節標題:我們如何在兩國之間建立信任?」住院前2周,他通過視頻參加12月1日在中國召開的香山論壇研討會,就推動中美關係發展發表看法。7月22日,他在美國《華盛頓郵報》上發表署名文章《美國的政策正在把我們的中國朋友推向反美民族主義》;4月,他與近百位美國前政府高官、專家學者一同呼籲美國與中國開展合作,共同抗擊新冠疫情;去年7月,他與史文等人共同執筆在《華盛頓郵報》網站上刊登題為「中國不是敵人」的公開信-----

「傅高義教授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了不懈努力。」在21日舉行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汪文斌稱傅高義「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做的貢獻」。

這也印證兒子史蒂文心中父親的形象:「一位孜孜不倦、一生都保持活躍的學者」。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記得他第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喜歡『苦幹』加『謙虛』——『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那次發稿的標題是《傅高義:不辜負每個起舞的日子》。

傅教授,90載「謙虛」「苦幹」,您不辜負走過的歲月,願您在天堂裡可以安息,不用再每日起舞。(記者 李曉宏)

責編:張振、扈嘉翼

相關焦點

  • 傅高義教授與筆者郵件往來選登|傅高義|美國_時政|哈佛大學|ren yi...
    按:以下是傅高義教授近期與我的一些往來郵件的選登。主要是涉及中美關係的部分。這裡可以看出,傅高義教授也是一個美國的愛國者,對美國充滿理想,相信美國是多元的、具有自我修正能力的。和許多美國知識分子一樣,特別是和他在哈佛大學的學者朋友圈一樣,他對Biden政府還是寄予厚望。其中有一段他在九月份為哈佛中國學生會做的講話。
  • 傅高義去世:人們不會忘記「中國先生」的記錄
    圖/新京報網北京時間12月21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發表推文稱,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逝世,1973年至1995年,傅高義教授在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擔任主任,他是我們心中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極好的朋友,我們將永遠懷念他。▲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推特截圖。
  • 哈佛「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
    訃告說:「我們非常悲傷地宣布我們的前主任傅高義教授(1930-2020年)去世。傅高義教授曾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擔任中心主任。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很好的朋友。我們會非常想念他。」傅高義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病逝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    傅高義精通中文和日文,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的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
  • 傅高義:以「老式」的社會學路徑來理解中國
    打開朋友圈,我在哈佛期間認識的中國朋友紛紛曬出他們和傅高義教授的合影,畢竟教授謙謙君子、毫無架子,對後輩幾乎有求必應,我們這些在哈佛取過經的中國人即使無緣親自得到他的教誨,也多半在各種講座上多次領略過他的風採。有意思的是,我看到一位讀博士的年輕朋友在社交媒體上說:「才知道傅高義是社會學家,一直以為他在歷史學系。」
  • ...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國對...
    文 / 冷靜2020-12-21 16:17:53來源:FX168 【美國學者傅高義去世 外交部哀悼】12月21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
  • 哈佛榮休教授傅高義:拜登當選後 中美可以進行哪些合作?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侯潤芳)11月26日,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談到中美關係時表示,拜登當選後中美關係可能不會突然出現變好,但拜登肯定會以更加理智的方式來對待中國。
  • 知名學者傅高義去世,生前被稱為「中國先生」
    哈佛大學日美關係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戴維斯(Christina Davis)對《朝日新聞》證實了傅高義去世的消息。戴維斯稱,傅高義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於劍橋奧本山醫院離世。傅高義後來在一本書的序言裡寫道:「在美國的很多大學裡,儘管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學家都在教授關於中國的課程,但卻都對1949年之後的中國大陸沒有多少了解。」圖說:傅高義到了上世紀50年代後期,傅高義說,當時哈佛大學已經有中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但是在政治、社會、經濟、法律這些專業上,還沒有人做中國的研究。
  • 世界觀|我和傅高義先生的緣分
    攝影:陳衛華半夜三點鐘醒來,順手拿手機看了一下推特新聞,美國中國學者史文(Michael Swaine)的推文讓我震驚:傅高義(Ezra Vogel)教授當天去世了。我在美國工作近九年,採訪了數十位著名中國通,傅高義是最值得尊敬的學者之一。第一次見到傅高義是2011年10月4日晚在紐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講座上,他介紹自己剛出版的巨著《鄧小平傳》。
  • 知名學者傅高義去世 生前被稱為「中國先生」
    哈佛大學日美關係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戴維斯(Christina Davis)對《朝日新聞》證實了傅高義去世的消息。戴維斯稱,傅高義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於劍橋奧本山醫院離世。
  • 賈慶國:傅高義積極主張中美對話合作,令人尊敬
    12月21日上午,察哈爾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北大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前院長賈慶國告訴澎湃新聞,他也於當日上午得知了傅高義去世的消息。「太突然了!聽到噩耗好難過。」賈慶國說,哈佛大學教授、著名中國研究專家傅高義因術後感染不幸病逝。
  • 傅高義:對中國所做的「好事」,美國應當給予肯定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當地時間12月20日,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第三,民主制度有時就是很混亂、進程很緩慢,在未來四年裡,我們會進行很多討論,以便更好地解決這些根本問題。我對未來四年抱有謹慎的樂觀態度,希望拜登能夠改善美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在中國、印度等國家眼裡成為一個更好的朋友。
  •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
    來源:南方日報原標題: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先生」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編者按:今天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日子。
  • 懷念我的博士導師傅高義教授
    Vogel(傅高義教授)去世了。這個消息本不應該讓人意外,畢竟他已年近九旬,這個時刻終究會到來。但熟悉他的人都感到突然。我不能說別人的感受,但起碼在我的潛意識裡,以他那般的精神頭,他會永遠生機勃勃地活下去。於是我們覺得九十歲的他,還是走得太突然。哈佛社會學系的中國學生,從來不叫他「傅高義教授」。
  • 逝者|傅高義:47年前首訪內地第一站就是深圳
    傅高義只能在香港收集材料了解中國,其方式是通過閱讀《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報刊,以及同從內地移民到香港的人談話。1969年,儘管傅高義還沒有機會進入中國內地實地調研,但他在大洋彼岸出版了自己關於中國研究的奠基之作《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
  • 夫人緬懷傅高義:他懂得欣賞和理解,每晚一起吃塊巧克力
    由於手術後併發症,哈佛大學榮休教授、著名學者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20日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一家醫院逝世,享年90歲。作為美國知名的東亞問題專家,傅高義著作等身,在全世界享有聲望。他的著作《鄧小平時代》為中國人所熟知。
  • 傅高義曾籲臺方聆聽北京訊息 臺學者:善意建議
    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電 (李晗雪)日前逝世的哈佛大學榮休教授、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今年10月接受臺灣《遠見》雜誌專訪時提出,臺灣地區領導人面對兩岸問題「要非常小心」。臺灣輔仁大學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教授22日表示,這是基於對兩岸問題之理解的善意建議。
  • 傅高義去世 華盛頓的「中國老朋友」越來越少了嗎?
    傅高義是美國最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精通中文和日文。傅高義的逝世也引發中美兩國許多知識分子的擔憂和感嘆:美國理性、務實看待中國的政治圈和知識界人士是否越來越少?隨著美國更多少壯「鷹派」的崛起,中美關係又將何去何從?
  • 傅高義去世,華盛頓的「中國老朋友」越來越少了嗎?
    傅高義是美國最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精通中文和日文。傅高義的逝世也引發中美兩國許多知識分子的擔憂和感嘆:美國理性、務實看待中國的政治圈和知識界人士是否越來越少?隨著美國更多少壯「鷹派」的崛起,中美關係又將何去何從?
  • 傅高義去世,10月份剛給了蔡英文五個字
    傅高義 今年12月1日,美國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晚間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表示,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機會,中美之間應該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進行推進
  • 《鄧小平時代》作者、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
    在哈佛大學有著「中國先生」稱號的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了。據《朝日新聞》消息稱,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當地時間12月20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也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這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