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李佳琦還沒走紅之前,讓大家最把持不住的人就是屈臣氏導購。
70%的網友表示,每次進入屈臣氏都是一場心理戰:當你踏入屈臣氏店鋪的那一刻起,導購就會在0.1秒之內迎上來,一路指點,最後,只想買一瓶洗面奶的你,不僅買了一套護膚品,順便還買了一堆根本不打算買的東西。
在網上,大家把上課的老師、健身房的教練、屈臣氏的導購併稱為三大不敢與之發生目光交流的職業。
嫌棄屈臣氏導購與被屈臣氏導購嫌棄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上被大家吐槽的重點。雖然一直被嫌棄,但屈臣氏的成功也是有目共睹的,不僅是在國內,在全球也是排名領先的藥妝、美妝連鎖品牌。
今年3月份,曾傳出阿里和騰訊考慮收購屈臣氏股份的消息,雖然最後沒有下文,但被兩大網際網路巨頭看中,也足以看出屈臣氏自身的實力。
儘管在屈臣氏的百科上,將公司起步的年份定在了1841年,但屈臣氏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820年,兩位叫做皮爾森和李文斯頓的醫生在澳門開設的「澳門藥房」。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後來隨著清政府閉關鎖國的思想日益嚴重,原本開放的四個港口城市,只餘下廣州作為唯一合法的外貿口岸。於是「澳門藥房」搬到到廣州謀發展,1828年,他們將藥房遷到廣州,改名為「廣東大藥房」。因為當時的汽水只能在藥店供應,所以他們開始售賣汽水,並在在廣東建造了中國第一家汽水工廠。
鴉片戰爭之後,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外來人口增多的同時,也帶來很多新型病菌,對西藥的需求多了起來。廣東大藥房便南下去香港謀發展,藥房又更名為「香港大藥房」。1855年,一位叫做託馬斯·博思維·華森的蘇格蘭醫生,從澳門前來香港發展。
開始參與到香港大藥房的業務中,成為眾多股東中的一人。幾年後,華森醫生回國,便將自己在香港大藥房的股份讓給了擅長藥學的侄子亞歷山大·斯科文·華森。
亞歷山大·斯科文·華森憑藉藥學專長,只用了兩年時間, 就成為香港大藥房的核心管理者之一 ,香港大藥房在他的帶領下成長迅速,成為當時港督和愛丁堡公爵的藥房御用商號。
到了1871年,香港大藥房使用他的名字,更名為 A.S. Watson &Company ,中文名則是根據粵語發音將「 Watson」譯為「屈臣氏大藥房」,屈臣氏成為正式的商業品牌。
在香港大藥房事業蒸蒸日上之外,亞歷山大·斯科文·華森還成立了獎學金用以支持香港本地的醫療事業,後來孫中山考入醫學院,因為成績優異,就拿到了屈臣氏頒發的獎學金。
醫藥生意日益紅火,屈臣氏也沒忘記自己的汽水產業。在大手筆投資建設新的汽水工廠,迅速佔領大片市場後,更是拿到了風靡全球的「可口可樂」在華經銷權。
1895年,屈臣氏在香港已有35家藥房,與此同時,屈臣氏的售賣產品也有了變化,從一開始以汽水和藥品為主,到後來增加了化妝品、照相機、食品等主營產品約300種,此時的屈臣氏已經不再是純粹的藥店。到了20世紀初,屈臣氏已經是遠東最大的藥房。就在屈臣氏前景一片燦爛之時,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幾個月之後,日軍佔領香港並強行接管了屈臣氏的藥房和汽水工廠,汽水廠更是直接被劃到了日本海軍名下,改稱為「日本海軍飲料製造廠」。日本的侵略讓屈臣氏損失慘重,直到1945年日軍投降後,屈臣氏才陸續收回自己的經營權,但這並沒有讓屈臣氏再次容光煥發。
1963年,香港和記企業收購了屈臣氏的大部分股權,幫助屈臣氏進行土地的開發與建設,屈臣氏的資產也因此越來越多,1972年,屈臣氏甚至併購了全港最具規模的連鎖超市之一百佳超市。其後幾年,屈臣氏繼續購買土地和併購工廠,逐漸成為香港財力驚人的企業集團。
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是,1973年,屈臣氏曾收購一家玩具公司,後推出一款名為雪山的雪糕,雪山雪糕之後被出售給聯合利華,成為和路雪的一部分。
和記企業在與香港黃埔船塢公司合併後成為我們所熟知的著名的跨國企業和記黃埔,並在1980年被李嘉誠收購,屈臣氏也自然被納入和記黃埔集團。背靠和記黃埔這棵大樹,屈臣氏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1987年,正式在臺灣開店,1989年,進入內地,在北京開設第一家分店。
有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屈臣氏又開始大舉海外併購,將商業觸角伸向全球。2000年,屈臣氏西徵歐洲,收購英國Savers連鎖店;2004,成功收購德國保健及美容產品三大巨頭之一的Rossmann;
2005年,李嘉誠斥巨資近55億港元收購法國最大香水零售商Marionnaud的控股權,這是屈臣氏首次在歐洲大規模的擴充自己,同年屈臣氏收購總部設於聖彼得堡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店SpektrGroup。這項收購讓屈臣氏的全球業務伸展至俄羅斯,進一步鞏固了其成為全球最大個人護理、美容零售商的目標。
之後,屈臣氏資本鐵騎繼續橫掃歐洲,在06年,屈臣氏把烏克蘭唯一全國經營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店DC的65%股權收入囊中。
得益於精確的市場定位和強大的門店渠道,屈臣氏在內地的發展也可圈可點,2012年至2014年的三年間,屈臣氏門店數量一度爆發式增長,到2014年底在國內已經有了1700多家店鋪。
2015年,是屈臣氏發展史上的一個巔峰,這一年,屈臣氏的營收達到了192億港元,但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屈臣氏國內同店銷售額開始出現下滑。到了 2016 年,即使網點數量擴張,屈臣氏全年營收仍然下降了 3.82%,這是屈臣氏進入內地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除了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和自有品牌的老化、缺少高端產品之外,代購、美妝電商的崛起也對屈臣氏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打擊。儘管早在2011年,屈臣氏就已經進駐淘寶商城,也推出過自有電商渠道,但卻並未全面布局,而是依然將重心放在線下。
所以屈臣氏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美妝電商一步步崛起,慢慢蠶食自己的領地。
但最近屈臣氏也在積極進行調整,做了大幅度的戰略轉型,並取得一定成效。在店鋪形式上,首推概念店,如2018年與巴黎歐萊雅和美寶蓮紐約合作設計的中國首個Colorlab全新彩妝概念店。
屈臣氏中國區總裁高宏達表示,未來還將推出專業的護膚品概念店,以及定位高端市場的概念店,這些概念店會成為屈臣氏新的增長點。
在門店開設上,屈臣氏也開始更多的向三四線城市大量延展。曾經錯過的電商渠道,如今也成為了發展的重中之重,2017年屈臣氏上線了萵筍APP,並且對官網進行了大幅度整改,迅速打通線上線下渠道。
同時,屈臣氏還先後美團、餓了麼、天貓、京東等幾乎所有大型線上平臺合作,開展線上下單、門店自提或者1小時閃電送服務。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革,也讓屈臣氏在2019年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屈臣氏全球銷售額達831.61億港元(約合人民幣733.59億元),中國區銷售額達123.12億港幣(約合人民幣110.35億元)。
作為一個曾經天天想要變美的少男/女,那時的我們擁有一張屈臣氏會員卡或者能去屈臣氏買東西,就感覺是一件很有品味的事,雖然如今已不再是屈臣氏的忠實消費者,但偶爾逛街的時候,還是會走進屈臣氏去逛一逛。
對已經走過190多年曆程的屈臣氏來說,這可能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還是樂意看到它能繼續積蓄力量,努力衝破眼前的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