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快樂?

2022-01-29 管理的常識

很多人問: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標是什麼?—— 其實生活本就沒什麼意義,也沒什麼目標。它們並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

當你覺得你很滿足,但並不快樂時,也許就意味著,你是時候作出一些改變了。以下,Enjoy:

常識君|有話說

來源: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01

讓我們感到快樂的

並不是多巴胺本身

前幾天看到一個問題,很有意思。說:既然我們的快樂都來自於多巴胺,那為什麼大腦不會進化成「自動分泌多巴胺」的模式呢?

這確實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喜歡做一件事情,覺得它有價值,無非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大腦分泌了多巴胺,從而給予我們快樂和滿足感;

同樣,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吃一點甜食,有助於改善心情,原因同樣在於多巴胺 —— 它激活了你的獎賞系統,喚醒了你的動力。

那為什麼大腦不能時時刻刻都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每時每刻都處於「快樂」的狀態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讓我們感到快樂的,本質上來說,並不是多巴胺本身,而是多巴胺的變化。

什麼意思呢?首先了解一個基本事實:

大腦其實是每時每刻都在分泌多巴胺的。我們不妨把正常情況下的多巴胺水平,假定為1。

當你獲得一個獎賞 —— 比如得到一筆獎金,高分通過考試,或者得到別人的讚揚時,多巴胺分泌會升高,假定為2。

那麼,讓你從獎賞中獲得快樂和愉悅感的,究竟是什麼呢?是「多巴胺為2」這個結果嗎?不是,而是「多巴胺升高了1」這個過程。

也就是說:多巴胺起作用的機理,其實是通過濃度的「變化」,給大腦打下一個記號,告訴大腦:這件事情是有價值的,幫我記下來,強化它。

所以,很好理解:自然狀態下,如果大腦分泌多巴胺的水平從「一直都是1」變成「一直都是2」,會有任何區別嗎?不會。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大腦會立即適應「多巴胺=2」的狀態,並把它變成一種日常狀態。只有當它變成3、4、5時,你才會感受到快樂。

它唯一起到的作用,甚至還可能是負向的:你需要更大劑量的多巴胺變化,才能使大腦得到激勵。




02

快樂並不是「我得到了什麼」

這個理論,就是 1997 年 Schultz 等人提出的「獎賞預測誤差假說」(Reward prediction error hypothesis)。

這個假說優美而簡潔,它揭示了一個極其簡單的結論:多巴胺實際起作用的,並不是實際獎賞,而是實際獎賞與預期獎賞之間的「期望差」。

舉個簡單的例子:放在幾個月前,我寫完一篇文章,可能會期望它在12點的時候,閱讀量能過1萬。如果實際上閱讀量是1.5萬,且評價都很好,那我就會很高興。

但鑑於最近幾篇文章閱讀量都很高,所以我的預期會怎麼樣呢?會被下意識地調高。比如,我現在寫這篇文章,可能會期望它到了12點,閱讀量不僅限於1萬,而是2萬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閱讀量變成1.8萬,比之前1.5萬還高,我會很高興嗎?也許就不會了。因為相比起預期,它的「期望差」(1.8萬減去2萬)是一個負值。

所以,與其說多巴胺標記的是「快樂」,其實不如說,它標記的是「驚喜」,也就是超出預期的獎勵和刺激。

這裡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我們來一一細看。

當大腦第一次獲得「驚喜」時,多巴胺會大量升高,給大腦打下一個標記,把這件事情跟獎賞聯繫起來。我們假定,此時它的水平是100。

而當第二次重複這件事情時,大腦會怎麼樣呢?第一次的「驚喜」,會變成第二次的「預期」。

也就是說,第二次你做這件事情,你的預期已經不是0了,而可能是20。那麼當你同樣獲得100的獎勵時,你的「期望差」就變成了80 —— 這跟經濟學裡面的「邊際效用遞減」其實是共通的。

這意味著什麼呢?當你重複這件事情5次,你的預期可能就變成了100。這時,如果獎勵同樣是100,它對你而言就已經毫無吸引力了。也就是說,它已經成為了你的一個「常態」。

所以,我們會說,在人際交往裡面,如果一個人長期對另一個人特別好,那麼久而久之,這種好就會成為一個常態,對方是感受不到的。

反而,這種好一旦下降了,這種「變化」就會被對方覺察到,從而產生負面的感受。

同樣,在公司裡,如果一個人總是任勞任怨、樂於助人,那麼久而久之,這種「助人」就會被大家當成「常態」。在大家的眼裡,有問題就找你,你幫忙是正常的,不幫忙才是不正常的。

他們不會考慮到,你所做的、所承擔的,很多時候已經不是你分內的事情了。

所以,很多時候,快樂是什麼?並不是「我得到了什麼」,而是這麼一條公式:

快樂 =(你所得到的 - 你所期望的)/ 期望

擁有越多,期望越多,你就越容易索求更多,越加患得患失。同樣,你所注意到的,更可能是「失去」,而不是「獲得」。




03

為什麼這個時代

許多人都顯得非常「喪」?

回到前面的分析。

當你第二次開始做這件事情時,你大腦中的多巴胺濃度,從0變成了20,這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

你會發現:從1到20,同樣是一個變化,同樣產生了「期望差」。

根據前面的內容,有期望差,就存在獎賞。這也就是說:我們第二次做這件事情時,其實已經相當於提前「預支」一部分獎賞了。

那麼,預支的這部分獎賞會起到什麼作用呢?它會提高你維持、推動這個過程的動機,讓你有更強的動力去把它做完,來獲取到剩下的80的獎勵。

心理學家 John Salamone 在一個實驗中,給兩組小鼠呈現了兩種食物:

第一份可以直接取到,第二份較大,但需要跨越柵欄。

結果發現,低多巴胺水平的小鼠,幾乎都選擇了前者;而高多巴胺水平的小鼠,會更傾向於跨域柵欄,來獲取更大的食物。

你會注意到:這其實就是「動力」的來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驅」。

也就是說,自驅力來源於什麼呢?

一是意外的驚喜,它起到了定向的作用;

二是預支的獎賞,它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兩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強有力的驅動力。

更進一步,大腦是有神經可塑性的。這個過程,重複一次,未必會成為驅動力。但不斷地重複、循環,並穩步提升獎勵,你就會更加願意去探索這個世界。

這就是一個強化的過程。

所以,為什麼說這個時代,許多人都顯得非常「喪」?

一部分原因也許就在於:單調性和不確定性,這看似矛盾的兩者,形成了兩道巨大的枷鎖,牢牢地困住了我們。

一方面,我們的生活太過單調,太過一成不變,每一天幾乎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都在重複自己過往的模式,缺乏意外和驚喜,也缺乏能夠吸引你為之奮鬥的目標 —— 這就導致了,我們很難獲得「定向」。

我們的行為,都是被生存所推動,而不是為了生活。

而另一方面,整個大環境,又過於雲詭波譎,充滿不確定性。每當我們想嘗試一些改變,想踏出一步時,就很容易迷失在這種不確定性之中。我們不知道怎麼做才能獲得「獎賞」,也缺乏一條明確的、可複製的行為路徑。

這就導致了,這個自驅的迴路,哪怕能轉動,也很難持續地運轉下去,不斷強化你的探索動力和激情。

我們就像偶然被拋到汪洋大海之上的一葉孤舟,載浮載沉,隨風漂泊。



04


好的生活應當是什麼樣的?


但這並沒有抹除我們獲得快樂的途徑。

我很喜歡一句話:萬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

為什麼說希望至美?因為,希望的本質是什麼,是可能性

無論處於什麼樣的處境,始終相信「會有好事發生」,始終知道有那麼一些路徑,是可以嘗試的,可以帶給你「驚喜」的 —— 這才是最令我們心馳神往的。

我在以前很多文章裡都講過:大腦有一個根本的需求是什麼呢?追求穩定。

實際上,我們可以說,穩定和不穩定,是大腦一對最根本、最永恆的矛盾。大腦從穩定中獲得安心,又從不穩定中得到鍛鍊

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讓大腦不斷地「把不穩定變成穩定」,繼而去面對新的「不穩定」,才是一種良好的狀態。

什麼意思呢?

當你已經習慣了一個模式,它就會變成一個「穩定態」。而新的變化,新的思考方式,新的行為模式,乃至於新的衝擊,對大腦來說,就是一個不穩定的變量。

面對這個變量,大腦會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逃避它,繼續把自己困在「舊的穩定態」裡面。

另一種是面對它,消化它,把它納入到自己的舊模式裡面,進入到新的「穩定態」。

走向前者,你就只是在活著,重複自己的每一天。走向後者,你才是在生活。

你每天工作,加班,下班回到家看會劇睡覺,這是一個舊的穩定態。你決心改變,每天回到家後讀15分鐘的書,寫一點筆記。

一開始很困難,慢慢地適應了這種狀態,乃至於把自己其他的活動、安排都做了一些調整,覺得生活更充實,更滿足了。

這就是從舊的穩定態,轉移到了新的穩定態。

好的生活也應當是這樣的:基於一個穩定的形態上,不斷地迎接新的變化,新的可能性,讓自己不斷地吸納「驚喜」。

換言之:從不變中得到滿足,從變化中得到增長。

這樣的生活,才有生命力。


05


我很滿足,但不快樂

為什麼呢?


但是,隨著年齡漸長,我們逐漸背上了許多負擔。事業,工作,家庭,孩子,房貸……

它們分攤了我們的時間,擠佔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再也不可能像年輕的時候一樣,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押注在風險上面。

如同驚喜總會成為我們下一步的預期,我們所擁有的,也終會成為我們的束縛和枷鎖。

很多時候你也許會覺得:我很滿足,但不快樂。

為什麼呢?我們缺什麼呢?看起來什麼都不缺。

經濟雖然不是很好但還過得去,有一定的壓力但也不太大,身體沒有以前那麼強健但好歹沒大毛病,家庭和睦,工作穩定,孩子也聽話……

也許缺了的,就是生活這道菜上面,那種被稱為「鹽」的東西吧。

有人把它叫做「夢想」,有人把它叫做「情懷」,也有人把它叫做「刺激」,我覺得,也許還是「可能性」最為貼切。

「我的這輩子,就這樣了嗎?」

很多人問: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標是什麼?—— 其實生活本就沒什麼意義,也沒什麼目標。它們並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

當你覺得你很滿足,但並不快樂時,也許就意味著,你是時候作出一些改變了。

怎麼改變呢?

依然以「調整系統」為核心,每天,在自己例常的生活中,加入一點點調劑,一點點「新東西」,讓自己的生活模式去適應它,彼此融合,達到一個新的、穩定的生活模式。

然後,再加入一點點新東西,讓自己探索這個世界的腳步,再邁出一步……

當你覺得這個調整的方向,能夠帶給你成就感、意義感,當你覺得它能夠證明你存在的價值時,也許就是一個值得堅持的方向。

從來就沒有什麼你一定要實現的「人生目標」,這一切,都是在調整、優化、適應之中,自然而然生成的。

同樣,真正的目標和意義。從來都不在於某一個結果和狀態,而在奔向它的路上。


這種生活模式,我把它稱為「15%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拿出你15%的時間、精力、資源,在你慣常的生活路徑裡面,有意識地偏移15%,試著去探尋新的可能性,去擁抱「好事發生的概率」。

你可以把它叫做「試錯」,也可以叫做「挑戰」。不管怎樣,這是給你的生活注入活力,同時又不至於撼動基礎的一個平衡點。

不妨試著,從接觸圈子之外的人開始,從培養一個簡單的愛好開始,從做一些簡單的創作開始,從發出你自己的聲音、讓別人注意到你開始……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要想中獎,得先把自己放進獎池裡。

跟這個世界的連結、觸點足夠多,終有一天,這些碎片會匯聚成網,點亮一條全新的路徑。

也許是賞識,也許是機遇,也許是回報,也許是某個契機……你所種下的,終會開出花朵。

這些年以來,我一直在實踐的,就是這麼一件事情:構建一個系統,讓自己具備足夠的彈性 —— 既足夠穩健,能夠抵抗風險和衝擊,又足夠靈活,留有調整和替換的空間。

不僅僅是生活,也包括事業,包括對未來數十年的一個規劃。以及,對這個越發混亂、動蕩、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一個做好迎接準備的姿態。

從不變中生存,從變化中成長。

到了這個時候,快樂已經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了。它只是在構建和運轉這個系統的過程中,所「順帶」的結果罷了。

與你,與每一位朋友共勉。

來源: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Lachel,認知思維專家,多個跨界品牌創立者,虎嗅、36氪特約作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學會深度思考。

延伸閱讀

推薦語:數小時盯著閃爍的屏幕自娛自樂;想買就買,買不起刷信用卡也要買……本書中提出了很多實用、機智的建議,將幫助你成功擺脫人為製造的痛苦,獲得生活本應有的快樂。

德魯克 | 稻盛和夫 | 陳春花 | 明茨伯格 | 宋志平

戰略管理 | 企業文化 | 團隊管理 | 市場營銷 | 領導力

職場溝通| 時間管理 | 情緒管理 | 學習方法 | 自我修煉

定位培訓 | 華為 | 女性領導力 | 書單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不快樂?幸福為什麼易逝?
    動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夠的食物,便快樂了。我們覺得人類也該如此,但是在近代社會中並不然,至少以大多數的情形而論。(傅雷譯)人之所以不快樂,一部分是因為快樂是結果,而結果大多短暫。為什麼進化要對我們耍這樣的把戲,讓我們擁有成就將帶來終生幸福的夢想,但是當我們實現目標時,它卻沒有傳遞給我們幸福感。
  • 為什麼我們通常會選擇不快樂?
    當人們在笑的時候你注意看,許多人不敢笑得太過份,他們不敢捧腹大笑,他們的笑都不是來自他們存在的最深處。他們先看看你,然後他們判斷……之後他們才笑,他們會笑到某一個限度,笑到你能夠忍受的限度,笑到你不會見怪的程度,笑到人們都不會感到嫉妒的程度。因此真正的笑就消失了,人們變得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喜樂,要成為狂喜的,那幾乎不可能,因為它不被允許。
  •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感到不快樂?——給生活加點甜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會對生活感到無力和無助?對生活充滿了消極,感覺自己的身上充滿了負能量。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快樂。那一個人是否快樂?我想大約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外在的,那就是我們所生活的一個社會環境或者是物質狀態。
  • 我們為什麼會不快樂?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快樂密碼空間
    一、我們為什麼會不快樂找回快樂,已經成了當下大多數人急需的一種能力。小時候的我們,經常在日記裡寫下「今天又是快樂的一天」。或許正是因為小時候的我們太容易得到它,現在的我們漸漸退化了擁有它的能力,轉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工作和社交無止境的追求上。沒病沒災的時候,我們很難感受到健康的重要,羨慕的多是「別人比我們高」「跑得比我們快」之類;只有自己生病了,我們才開始認識到,身體健康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
  • 為什麼父母無法相信,我們單身也能快樂?
    如果你是大齡單身青年,應該都有過被催婚的尷尬經歷,明知道相親不會有結果,但不去對不起父母,去吧,又對不起自己。我的一位朋友,今年30歲,大學本科,在一家上市企業上班,中層管理人員,工資不低,一個人過得舒服舒心。
  • 為什麼你在婚姻中不快樂
    婚姻是愛情的升華,戀愛時的甜蜜如果能延續到婚姻中去,是很快樂的一件事。然而現在大多數人在婚姻中都不快樂,那是為什麼呢?常聽到結婚後的男人抱怨道,「我的老婆現在怎麼變成這樣了?既不溫柔也不體貼,像個男人婆一樣,我當初不知道是怎麼瞎了眼娶了她。」也常聽到結婚後的女人埋怨道,「我的老公懶死了,家務活一點都不管,回到家就是看手機,煩死了!
  • 這屆年輕人,為什麼不快樂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他越是努力工作,卻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焦慮。這時我突然發現,這並不是個別現象,我身邊的大部分朋友都處於焦慮的狀態中。以至於我用微信搜一下「焦慮」兩個字,就能看到他們曾經發過的朋友圈。裡面原因各異,卻都寫著滿滿的焦慮和不快樂。
  • 爆買剁手之後,我們的快樂為什麼越來越貶值?
    我們也想借著「消費」這一話題來聊聊:我們的快樂感受為什麼越來越難滿足?快樂的保質期為什麼越來越短、質量越來越差?根植於基因:為什麼我們如此「快樂不耐受」生活在物質豐盈時代的我們,可能已經不相信或者忘記一個有關「匱乏」的傳說。
  • 傅佩榮:你為什麼不快樂?其實一個人快不快樂,無非就看三件事
    我講哲學課,常被問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的人沒有以前容易快樂了? 確實,快樂每個人都想要,但是怎樣才能獲得快樂呢?想要快樂,有沒有什麼方法呢?以我個人的經驗,有三點可以與大家分享。現代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太多太廣了,當然因此獲得很多便利,但也帶來一些問題。
  • 人,為什麼不快樂?
    人,為什麼不快樂?就是因為,左右你心情的東西太多,人情的冷暖,緣分的聚散,地位的高低,名氣的大小,甚至天氣的變化,都會影響到你,其實,生活沒有那麼複雜,天,無非就是陰晴,人,不過就是聚散,滄海桑田我心不驚,不悲不喜便是睛天。人,為什麼會心累?
  • 人為什麼會不開心?造成我們不快樂的無非這7個重要原因
    什麼是快樂?就是當時我們所需所想,能夠達到自己欲求和滿足。但是現實生活裡可以說我們總是充滿著焦慮,痛苦和不快樂的感受。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幸福,渴望成功,並希望日子裡過的哪怕不是特別完美,也能夠開心輕鬆,可最終導致我們不快樂不開心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想無非是這幾個重要核心就是重要的導火索。
  • 為什麼人不可以一直分泌多巴胺,一直快樂?
    為什麼人不可以一直分泌多巴胺,一直快樂?,它能夠讓我們感到輕鬆快樂。那麼會有人問,既然多巴胺是個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大腦不可以一直分泌呢?1. 什麼是多巴胺?通常人們認為多巴胺是一種能引起人快樂、愉悅的激素。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神經性的傳導物質,主要用於細胞間化學物質的傳送。它的功能廣泛,和人的情感密切相關,可以傳遞快樂、興奮的神經衝動,所以,多巴胺和各種上癮行為(菸癮、酒癮)也相關。
  • 為什麼假裝動物,讓我們如此快樂?
    為什麼年輕人想紛紛擺脫人設,消除隔閡,互相溫暖呢?躲進一個不用被「上班」和「成功」束縛的生命體裡,人們又是如何找到了「人間值得」「生活還能這樣可愛的」的樂趣和嚮往,獲得了善意與想像的快樂?今天,我們想和大家聊聊那些假裝成動物的年輕人。
  • 如果我們可以通過不消費獲得快樂
    面對著溫水煮青蛙式的磨難和虛無,我們又能做什麼?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一個問題:「最近有什麼事是你做了就會感到快樂嗎?」 「你問我的小確幸是什麼嗎?」我們都被陽光包圍著,墜入無意識之地,任由美夢噩夢在腦子裡穿梭。如果可以,這些都成為我們日常思考的一部分。當太陽再落下一個角度,就醒來,然後回到工作、生活當中。 我享受下樓跑步。完成一天的工作後,我常在下午五點的時候到樓下的公園跑步。就跑3公裡,不多,剛夠出點汗。
  • 積極情緒使我們快樂,消極情緒使我們不快樂。如何控制我們的情緒
    快樂積極的情緒,可使你在同類中脫穎而出。每天都是你的代表作。快樂積極的情緒,說白了也就是正確的人生態度,它包括誠信,主動,熱情,忠誠,認真,自信,自律等,積極的情緒會傳染,會帶給別人正能量。好的情緒就是發現和分享生活中的美有人說:我們在人世間要做光和鹽,要積極分享自己。
  • 巨蟹座為什麼不快樂?
    巨蟹座為什麼不快樂 巨蟹是個很有擔當,勇敢的人,平時我們都是見他們遇到多大的問題都會理智去面對和解決,是很有魄力的人。 其實巨蟹最不喜歡的是折磨自己,煩心事來臨的時候他們也逃不掉,既然是這樣,就讓煩惱自生自滅好了。而內心平和的巨蟹當真是有這個魔力的,他們喜歡睡大頭覺,睡到自己覺得舒服了才願意起來。這可不是消極哦! 因為巨蟹清醒以後,就會馬上進入狀態,冷靜的分析自己苦惱的問題來源,然後對症下藥,勢必要解決掉他們才行。
  • 為什麼婚姻生活裡會有那麼多的「不快樂」?
    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明明我們都那麼努力了!!!小時候我們覺得等我長大了就好了,後來發現原來最好的時候竟然是小時候。而小時候跟長大後好像最大的不同就是多了一道:婚姻。婚後想想婚前,好像沒結婚的之前人反而要快樂很多!
  • 快樂,幸福等詞對我們是外來語,我們形容快樂幸福的詞是四個字
    不知什麼時候快樂,幸福的詞傳入中國,也不知什麼時候我們中國人也開始使用這些詞,以至於我們早已忘記了自己國家更傳統的詞語。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一直被我們繼承著,我們的文化沒有中斷。可偏偏現在好多老祖宗留下來的詞不被活人繼續使用,所謂的每年更新的詞語使我們早已忘記了自己的語言。現代文明到底是什麼,真的是我們一直被繼承者的自己的文明嗎?為什麼我們開始漸漸忘記說自己的語言。
  • 我不知道快樂是什麼,為什麼要快樂,也不知道有什麼值得快樂
    我不曉得問題從何而起,而是一開始就註定了這是個不能解決的問題。我並不是想說我過的是煉獄般的悲慘生活,這也不是事實。事實只是我不快樂,從來沒有,僅此而已。我的所有記憶都是灰色的。我不知道快樂是什麼,為什麼要快樂,也不知道有什麼值得快樂。不過我知道人是需要快樂一點的。但知道不等於做到。別人會常常認為我是個快樂的人,但我清楚,我從來不曾找到快樂。
  •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容易開心了?
    糟糕的睡眠、萎靡的精神、麻木的工作和刷不出新鮮事的社交軟體構成了我們的每日生活,不快樂像是一種難以發生化學反應的惰性氣體,久而久之,我們適應了不快樂的周遭,也接受了不快樂的自己。 為什麼不快樂?我們很難給出具體的答案,只能把它大致形容成「我們好像沒那麼容易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