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標是什麼?—— 其實生活本就沒什麼意義,也沒什麼目標。它們並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
當你覺得你很滿足,但並不快樂時,也許就意味著,你是時候作出一些改變了。以下,Enjoy:
常識君|有話說
來源: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01
讓我們感到快樂的
並不是多巴胺本身
前幾天看到一個問題,很有意思。說:既然我們的快樂都來自於多巴胺,那為什麼大腦不會進化成「自動分泌多巴胺」的模式呢?
這確實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喜歡做一件事情,覺得它有價值,無非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大腦分泌了多巴胺,從而給予我們快樂和滿足感;
同樣,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吃一點甜食,有助於改善心情,原因同樣在於多巴胺 —— 它激活了你的獎賞系統,喚醒了你的動力。
那為什麼大腦不能時時刻刻都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每時每刻都處於「快樂」的狀態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讓我們感到快樂的,本質上來說,並不是多巴胺本身,而是多巴胺的變化。
什麼意思呢?首先了解一個基本事實:
大腦其實是每時每刻都在分泌多巴胺的。我們不妨把正常情況下的多巴胺水平,假定為1。
當你獲得一個獎賞 —— 比如得到一筆獎金,高分通過考試,或者得到別人的讚揚時,多巴胺分泌會升高,假定為2。
那麼,讓你從獎賞中獲得快樂和愉悅感的,究竟是什麼呢?是「多巴胺為2」這個結果嗎?不是,而是「多巴胺升高了1」這個過程。
也就是說:多巴胺起作用的機理,其實是通過濃度的「變化」,給大腦打下一個記號,告訴大腦:這件事情是有價值的,幫我記下來,強化它。
所以,很好理解:自然狀態下,如果大腦分泌多巴胺的水平從「一直都是1」變成「一直都是2」,會有任何區別嗎?不會。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大腦會立即適應「多巴胺=2」的狀態,並把它變成一種日常狀態。只有當它變成3、4、5時,你才會感受到快樂。
它唯一起到的作用,甚至還可能是負向的:你需要更大劑量的多巴胺變化,才能使大腦得到激勵。
02
快樂並不是「我得到了什麼」
這個理論,就是 1997 年 Schultz 等人提出的「獎賞預測誤差假說」(Reward prediction error hypothesis)。
這個假說優美而簡潔,它揭示了一個極其簡單的結論:多巴胺實際起作用的,並不是實際獎賞,而是實際獎賞與預期獎賞之間的「期望差」。
舉個簡單的例子:放在幾個月前,我寫完一篇文章,可能會期望它在12點的時候,閱讀量能過1萬。如果實際上閱讀量是1.5萬,且評價都很好,那我就會很高興。
但鑑於最近幾篇文章閱讀量都很高,所以我的預期會怎麼樣呢?會被下意識地調高。比如,我現在寫這篇文章,可能會期望它到了12點,閱讀量不僅限於1萬,而是2萬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閱讀量變成1.8萬,比之前1.5萬還高,我會很高興嗎?也許就不會了。因為相比起預期,它的「期望差」(1.8萬減去2萬)是一個負值。
所以,與其說多巴胺標記的是「快樂」,其實不如說,它標記的是「驚喜」,也就是超出預期的獎勵和刺激。
這裡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我們來一一細看。
當大腦第一次獲得「驚喜」時,多巴胺會大量升高,給大腦打下一個標記,把這件事情跟獎賞聯繫起來。我們假定,此時它的水平是100。
而當第二次重複這件事情時,大腦會怎麼樣呢?第一次的「驚喜」,會變成第二次的「預期」。
也就是說,第二次你做這件事情,你的預期已經不是0了,而可能是20。那麼當你同樣獲得100的獎勵時,你的「期望差」就變成了80 —— 這跟經濟學裡面的「邊際效用遞減」其實是共通的。
這意味著什麼呢?當你重複這件事情5次,你的預期可能就變成了100。這時,如果獎勵同樣是100,它對你而言就已經毫無吸引力了。也就是說,它已經成為了你的一個「常態」。
所以,我們會說,在人際交往裡面,如果一個人長期對另一個人特別好,那麼久而久之,這種好就會成為一個常態,對方是感受不到的。
反而,這種好一旦下降了,這種「變化」就會被對方覺察到,從而產生負面的感受。
同樣,在公司裡,如果一個人總是任勞任怨、樂於助人,那麼久而久之,這種「助人」就會被大家當成「常態」。在大家的眼裡,有問題就找你,你幫忙是正常的,不幫忙才是不正常的。
他們不會考慮到,你所做的、所承擔的,很多時候已經不是你分內的事情了。
所以,很多時候,快樂是什麼?並不是「我得到了什麼」,而是這麼一條公式:
快樂 =(你所得到的 - 你所期望的)/ 期望
擁有越多,期望越多,你就越容易索求更多,越加患得患失。同樣,你所注意到的,更可能是「失去」,而不是「獲得」。
03
為什麼這個時代
許多人都顯得非常「喪」?
回到前面的分析。
當你第二次開始做這件事情時,你大腦中的多巴胺濃度,從0變成了20,這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
你會發現:從1到20,同樣是一個變化,同樣產生了「期望差」。
根據前面的內容,有期望差,就存在獎賞。這也就是說:我們第二次做這件事情時,其實已經相當於提前「預支」一部分獎賞了。
那麼,預支的這部分獎賞會起到什麼作用呢?它會提高你維持、推動這個過程的動機,讓你有更強的動力去把它做完,來獲取到剩下的80的獎勵。
心理學家 John Salamone 在一個實驗中,給兩組小鼠呈現了兩種食物:
第一份可以直接取到,第二份較大,但需要跨越柵欄。
結果發現,低多巴胺水平的小鼠,幾乎都選擇了前者;而高多巴胺水平的小鼠,會更傾向於跨域柵欄,來獲取更大的食物。
你會注意到:這其實就是「動力」的來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驅」。
也就是說,自驅力來源於什麼呢?
一是意外的驚喜,它起到了定向的作用;
二是預支的獎賞,它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兩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強有力的驅動力。
更進一步,大腦是有神經可塑性的。這個過程,重複一次,未必會成為驅動力。但不斷地重複、循環,並穩步提升獎勵,你就會更加願意去探索這個世界。
這就是一個強化的過程。
所以,為什麼說這個時代,許多人都顯得非常「喪」?
一部分原因也許就在於:單調性和不確定性,這看似矛盾的兩者,形成了兩道巨大的枷鎖,牢牢地困住了我們。
一方面,我們的生活太過單調,太過一成不變,每一天幾乎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都在重複自己過往的模式,缺乏意外和驚喜,也缺乏能夠吸引你為之奮鬥的目標 —— 這就導致了,我們很難獲得「定向」。
我們的行為,都是被生存所推動,而不是為了生活。
而另一方面,整個大環境,又過於雲詭波譎,充滿不確定性。每當我們想嘗試一些改變,想踏出一步時,就很容易迷失在這種不確定性之中。我們不知道怎麼做才能獲得「獎賞」,也缺乏一條明確的、可複製的行為路徑。
這就導致了,這個自驅的迴路,哪怕能轉動,也很難持續地運轉下去,不斷強化你的探索動力和激情。
我們就像偶然被拋到汪洋大海之上的一葉孤舟,載浮載沉,隨風漂泊。
04
好的生活應當是什麼樣的?
但這並沒有抹除我們獲得快樂的途徑。
我很喜歡一句話:萬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
為什麼說希望至美?因為,希望的本質是什麼,是可能性。
無論處於什麼樣的處境,始終相信「會有好事發生」,始終知道有那麼一些路徑,是可以嘗試的,可以帶給你「驚喜」的 —— 這才是最令我們心馳神往的。
我在以前很多文章裡都講過:大腦有一個根本的需求是什麼呢?追求穩定。
實際上,我們可以說,穩定和不穩定,是大腦一對最根本、最永恆的矛盾。大腦從穩定中獲得安心,又從不穩定中得到鍛鍊。
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讓大腦不斷地「把不穩定變成穩定」,繼而去面對新的「不穩定」,才是一種良好的狀態。
什麼意思呢?
當你已經習慣了一個模式,它就會變成一個「穩定態」。而新的變化,新的思考方式,新的行為模式,乃至於新的衝擊,對大腦來說,就是一個不穩定的變量。
面對這個變量,大腦會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逃避它,繼續把自己困在「舊的穩定態」裡面。
另一種是面對它,消化它,把它納入到自己的舊模式裡面,進入到新的「穩定態」。
走向前者,你就只是在活著,重複自己的每一天。走向後者,你才是在生活。
你每天工作,加班,下班回到家看會劇睡覺,這是一個舊的穩定態。你決心改變,每天回到家後讀15分鐘的書,寫一點筆記。
一開始很困難,慢慢地適應了這種狀態,乃至於把自己其他的活動、安排都做了一些調整,覺得生活更充實,更滿足了。
這就是從舊的穩定態,轉移到了新的穩定態。
好的生活也應當是這樣的:基於一個穩定的形態上,不斷地迎接新的變化,新的可能性,讓自己不斷地吸納「驚喜」。
換言之:從不變中得到滿足,從變化中得到增長。
這樣的生活,才有生命力。
05
我很滿足,但不快樂
為什麼呢?
但是,隨著年齡漸長,我們逐漸背上了許多負擔。事業,工作,家庭,孩子,房貸……
它們分攤了我們的時間,擠佔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再也不可能像年輕的時候一樣,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押注在風險上面。
如同驚喜總會成為我們下一步的預期,我們所擁有的,也終會成為我們的束縛和枷鎖。
很多時候你也許會覺得:我很滿足,但不快樂。
為什麼呢?我們缺什麼呢?看起來什麼都不缺。
經濟雖然不是很好但還過得去,有一定的壓力但也不太大,身體沒有以前那麼強健但好歹沒大毛病,家庭和睦,工作穩定,孩子也聽話……
也許缺了的,就是生活這道菜上面,那種被稱為「鹽」的東西吧。
有人把它叫做「夢想」,有人把它叫做「情懷」,也有人把它叫做「刺激」,我覺得,也許還是「可能性」最為貼切。
「我的這輩子,就這樣了嗎?」
很多人問: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標是什麼?—— 其實生活本就沒什麼意義,也沒什麼目標。它們並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
當你覺得你很滿足,但並不快樂時,也許就意味著,你是時候作出一些改變了。
怎麼改變呢?
依然以「調整系統」為核心,每天,在自己例常的生活中,加入一點點調劑,一點點「新東西」,讓自己的生活模式去適應它,彼此融合,達到一個新的、穩定的生活模式。
然後,再加入一點點新東西,讓自己探索這個世界的腳步,再邁出一步……
當你覺得這個調整的方向,能夠帶給你成就感、意義感,當你覺得它能夠證明你存在的價值時,也許就是一個值得堅持的方向。
從來就沒有什麼你一定要實現的「人生目標」,這一切,都是在調整、優化、適應之中,自然而然生成的。
同樣,真正的目標和意義。從來都不在於某一個結果和狀態,而在奔向它的路上。
這種生活模式,我把它稱為「15%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拿出你15%的時間、精力、資源,在你慣常的生活路徑裡面,有意識地偏移15%,試著去探尋新的可能性,去擁抱「好事發生的概率」。
你可以把它叫做「試錯」,也可以叫做「挑戰」。不管怎樣,這是給你的生活注入活力,同時又不至於撼動基礎的一個平衡點。
不妨試著,從接觸圈子之外的人開始,從培養一個簡單的愛好開始,從做一些簡單的創作開始,從發出你自己的聲音、讓別人注意到你開始……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要想中獎,得先把自己放進獎池裡。
跟這個世界的連結、觸點足夠多,終有一天,這些碎片會匯聚成網,點亮一條全新的路徑。
也許是賞識,也許是機遇,也許是回報,也許是某個契機……你所種下的,終會開出花朵。
這些年以來,我一直在實踐的,就是這麼一件事情:構建一個系統,讓自己具備足夠的彈性 —— 既足夠穩健,能夠抵抗風險和衝擊,又足夠靈活,留有調整和替換的空間。
不僅僅是生活,也包括事業,包括對未來數十年的一個規劃。以及,對這個越發混亂、動蕩、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一個做好迎接準備的姿態。
從不變中生存,從變化中成長。
到了這個時候,快樂已經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了。它只是在構建和運轉這個系統的過程中,所「順帶」的結果罷了。
與你,與每一位朋友共勉。
來源: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Lachel,認知思維專家,多個跨界品牌創立者,虎嗅、36氪特約作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學會深度思考。
【延伸閱讀】
推薦語:數小時盯著閃爍的屏幕自娛自樂;想買就買,買不起刷信用卡也要買……本書中提出了很多實用、機智的建議,將幫助你成功擺脫人為製造的痛苦,獲得生活本應有的快樂。
德魯克 | 稻盛和夫 | 陳春花 | 明茨伯格 | 宋志平
戰略管理 | 企業文化 | 團隊管理 | 市場營銷 | 領導力
職場溝通| 時間管理 | 情緒管理 | 學習方法 | 自我修煉
定位培訓 | 華為 | 女性領導力 | 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