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地球」被發現?14個地球那麼大,生態環境甚至優於地球

2020-12-21 惠惠說旅遊

從孩提時代起,我們就被灌輸這樣一種觀點: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球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生產、生活資料和舒適宜人的生態環境。然而,由於對經濟效益的過度追求,出現了許多環境汙染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資源和能源逐漸枯竭。地球似乎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持續,尋找更適合人類生存的天體已成為全人類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經過不斷的探索,終於有了好消息,人類發現了一個「超級地球」,據說它適合人類居住。這個「超級地球」是「克卜勒22b」,相當於14個地球。它位於恆星的宜居區,有液態水和厚厚的大氣。四季交替,年平均氣溫22℃左右。地球的生態環境甚至比那更好。

此外,這顆行星距離地球相對較遠,距離為600光年。派個人去那裡並不容易,也沒有人能預測會發生什麼。因此,人類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這個星球,以便對它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老實說,這顆行星是為數不多的太陽系外行星之一,它們的大小和軌道與地球非常接近。以我們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來看,乘宇宙飛船到那裡需要2000萬年,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然而,克卜勒22b的發現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即使今天的技術還達不到移民超級地球的水平,它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尋找更多「可居住」行星的大門。

隨著「22b」的發現,許多人不禁想像,未來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只能說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人類不停止對未知宇宙的探索,通過一代代又一代人的不斷努力,就會有更多的發現。不確定有一天會發現一個非常近的地球。

相關焦點

  • 「超級地球」被發現,等於地球的14倍大,比地球環境還要舒服
    「超級地球」四字出現在大家視野中時,會有些不知所措,難道是在說比地球要大很多倍嗎?其實並不是,超級地球是指,在地球之外,被發現的能跟地球相媲美的另外一顆星球。到現在為止,人類發現的超級地球數量早就超出20顆了,其中適宜人類居住的就有五顆。
  • 體積是地球的14倍?科學家再次發現「超級地球」:環境與地球相似
    眾所周知,由於近代人類的科技發展,消耗了許多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在這過程中,還破壞了許多地球的生態環境。因此,現如今我們地球可以說的是日益惡劣。而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人並沒有想著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而是想著在地球之外找到一顆堪比地球的生命行星,從而進行移居。
  • 科學家意外發現超級地球,溫度竟比地球更適合生存!
    認為蘇美爾人的祖先,甚至是人類的祖先都是外星人帶來的。並不是進化而來的,但是還有一個古文明研究專家寫了一本關於地球編年史的書,其中有一本叫做第12個天地,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看過。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腦洞大開,完全超乎你的想像,就跟看科幻片似的,精彩程度遠比正兒八經的科學有意思多了。而裡面很大一部分觀點為對太陽系的認知是11個天體。
  • 科學家發現超級地球,比地球更舒適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類地球行星,這個行星大概有14個地球這麼大,上面有河流和山川,也有四季,它上面比地球還舒適!科學家一直都在遙遠的太空探索,試圖找到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終於他們發現了類地行星。
  • 「超級地球」的發現與地球上四季分明的發現相似
    我們在在地球上住了很多年了,自從我們的祖先誕生以來,已經有幾百萬年了,然而我們不敢說我們已經完全徵服了地球的每一部分。太空探索才剛剛開始,月球是人類唯一可以登陸的行星,而其他行星卻鮮為人知。在這種情況下中,由於人類的原因,地球卻變得越來越糟糕,其資源越來越稀缺。雖然我們知道人類的這些行為會對地球本身產生影響,但環境變化最終會影響到我們,因此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那才是更重要的。
  • 地球環境又變了!全球衛星同時發現地球乾淨了,專家:不能鬆懈
    地球環境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共同關注的話題,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但是人類卻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對地球肆意破壞,導致地球環境不再溫和,甚至環境出現了惡化。由於人類對地球資源的不斷破壞,使地球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人類的活動也是越來越頻繁的,溫室氣體的不斷排放,使大氣環境也受到了影響,地球的溫室效應被加劇,地球的氣候也在不斷上升。
  • 地球環境怎麼了?宣布滅絕的物種又重新出現,地球環境在變好?
    起初地球的生態系統是非常穩定的,每個生物都要遵循大自然的發展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作為地球的最高領導者,統治著地球,但是人類卻憑藉著自身的力量對大自然進行開採、破壞。如今地球的生態環境已經處於了崩潰的狀態,在人口數量的激增,對資源的不斷開採以及過渡地排放溫室氣體下,地球的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由於溫度持續上升,導致地球出現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從自然災害到生物鏈斷裂,涉及人類生存的各個方面。
  • 65光年處發現一顆超級地球,與地球環境極相似,科學家卻不願前往
    人口數量不斷地增加,科技不斷地發展,對於地球資源地索取也日益劇增,從未停歇。再加上許多工業工廠長時間對外排放出廢棄廢料,從而導致地球的環境越來越惡劣,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地球再也承受不住這日益劇增的人口數量的重負,我們人類該怎麼辦?所以科學家們一直非常致力於尋找類似地球的可以供人類生存的星球,為人類的未來尋找新的家園,讓人類擁有棲身之所。
  • 地球曾下過一場超級暴雨,雨過天晴,地球已經被另一種動物佔領!
    但在在2.34億到2.32億年前時,一個偶發事件打破了這個平衡,位於現在加拿大西部的蘭戈利亞火山大爆發(當時還位於泛大洋上),持續噴發了大約5百萬年,就像地球上開了個大煤氣灶,燒了5百萬年,排放了大量的熱量和二氧化碳,前者是加熱還是小意思,後者則是導致了極其嚴重的溫室效果!
  • 六年級上《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六年級上《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一、學習目標抓住關鍵句,說出課文主要內容。明白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課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護地球」這一結論的。
  • 保護生態環境 歸還地球本色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並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行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整體環境。現今,地球日的慶祝活動已經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
  • 假如發現一個環境與地球極其相似,達到地球文明需要多久
    假設發現了一個新的星球並且與地球環境極其相似。現派出一萬名人類移民到該星球並且考慮到飛船重量問題,只允許帶設計圖紙以及少量農作物種子。解決住房、食物、飲水問題,由於該星球條件並不惡劣,很快便能解決。確立社會意識形態,政治結構,任務分工。最終目標:避免戰爭,回構地球文明。
  • 辛東方:地球是一個生命體,人類大概是破壞生態的癌細胞
    極端氣候、地震火山爆發,乃至病毒肆虐,或許都是地球生命體給我們敲響的警鐘,如果人類繼續大肆破壞生態壞境,不排除未來會出現超級火山噴發、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乃至超級病毒爆發,抹除人類存在的痕跡。火星也曾經和地球一個,是一個有生命的星球。後來因為,火星生態遭到破壞,徹底毀滅。
  • 地球生命已進化35億年,生態環境咋存在如此之久?幾乎得感恩一切
    雖然地球生命史上至少出現過五次生物大滅絕現象,其中第三次生物大滅絕甚至消滅了地球上95%以上的生命物種,但是地球上仍然有大量的生命物種存活下來繼續繁衍發展,這說明地球的生態環境從來沒有嚴酷到毀滅一切生物的程度,所以在地球迄今為止上溯35億年的漫長時間中,地球的生態環境一直都可以養育生命物種,那麼為什麼地球會擁有長達35億年相對安全的生態環境呢?
  • 超級地球.葛利斯,人類未來的家園
    大多數人對於這司空見慣的夜色,根本不放在心上,不經意抬眼一望,或者根本就懶得看那麼一眼;只有對藍天感興趣或者有研究的人,此時正懷著好奇與興奮,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一顆顆閃亮的星星,他們甚至看到了星星後面更遙遠的空域。1.好奇的宇宙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對宇宙懷有好奇之心,並為之探求不倦。
  • 地球母親滿目瘡痍,2020,保護地球環境,刻不容緩!
    地球母親的資源,幾億年的沉澱都能被我們所尋找開發,亂砍亂伐,亂填亂造,現象更是層出不窮,地球給予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唯有合理循環利用才是無限的。2020,開場就註定不平凡。一切都那麼突然,一度讓人們陷入沉思。或許這就是大自然給人類的一個警鐘……水汙染,空氣汙染,陸地汙染,海洋汙染。這些掛心頭的汙染如果一直持續就是給地球埋下一個毀滅性的炸彈!
  • Netflix出品記錄片《我們的星球》,聚焦地球環境與地球生物。
    Netflix出品記錄片《我們的星球》,聚焦地球環境與地球生物。作品分8集,拍攝耗時 4 年,拍攝地遍布全球 50 個國家地區,600 多名工作人員參與其中,從偏遠的北極荒野、神秘的深海到廣袤的非洲地貌和南美多樣化的熱帶雨林,關注全世界生境多樣性的廣度,看地球萬物如何相互依存。
  • 地球成為「備胎」?科學家發現24顆星球,每一個都比地球適宜居住
    在人類誕生之初,我們是沒有「地外生命」這個概念的,隨著近代社會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不斷加深,我們才赫然的發現除了地球之外,宇宙中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星球,因此我們不免遐想,宇宙那麼大,是否存在和我們一樣(或者相似)的外星生物呢?
  • 給地球穿上綠色衣服,需種植多少棵樹?才能改善地球的生態環境?
    為了應對日益惡化的氣候環境,每年都有很多人堅守在保護環境的第一戰線。當拿著鏟子攜帶超過二十公斤的裝備,儘管在暴雨,冰雹,大雪,酷熱的天氣中卻仍然堅守在保護環境的第一線,為保護環境與大自然做艱苦的鬥爭。為了生存,我們急需聚眾一萬億顆樹。
  • 如果地球變成「超級地球」,是否還能依然宜居?
    它監測了超過15萬顆恆星,致力於尋找其他恆星系中與地球差不多大小的行星。克卜勒任務沒有讓人失望,截至2018年,天文學家發現了超過18000顆候選系外行星,大約3800顆已被確認,其中有2325顆由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發現。在這些系外行星中,有許多就被稱為「超級地球」。這些遙遠的行星可能會讓你想起我們的家園——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