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微眾銀行金融科技研究團隊聯合畢馬威(KPMG)發布研究報告《透鏡OPTICS:定義未來銀行》(下文簡稱《報告》),提出面對「銀行4.0」時代的到來,創新型銀行應該具有什麼樣的能力評價和指南體系。
《報告》稱,2020開年之際,受到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各行業都遭受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考,銀行業在承受一定壓力測試的同時,也加快了銀行線上化和數位化轉型的步伐,部分數位化能力領先的銀行取得了積極性的成果。事實上,近幾年銀行逐漸開始了對數位化轉型、網際網路銀行、數字普惠金融、開放銀行等創新理念和實踐的探索,因此,在當下審視這些戰略選擇時,已不再是從長計議、錦上添花的可選項,而是未來主導命運甚至生死攸關的必由之路。
《報告》認為,目前國內外已形成的多套完整的商業銀行評價方法是「以評促建」,指導銀行的經營能力建設,這種評價方式更側重穩健,卻疏於關注創新,比如無法反映銀行的創新發展能力和數位化時代對銀行經營能力的新要求等。未來銀行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創新能力?未來銀行的形態和商業模式是什麼樣的?如何重塑銀行的組織、技術、人才和產品等?什麼樣的銀行才最有可能脫穎而出?這些問題都無法在現有評價體系內得到回答。創新、科技和變化並不是穩健的對立面,在銀行擁抱金融科技、紛紛創新轉型的今天,在面對新銳銀行不斷湧現並發展的今天,未來銀行能力判斷標準體系,是亟需思考的重要問題。
為此,《報告》圍繞銀行生產經營的三大要素——生產資料、生產力及生產關係,基於銀行所需的能力包括組織(Organization)、產品和服務(Product and Service)、技術(Technology)、信息數據(Information and Data)、人才(Caliber)、創新投入(Spend)等六大維度建構了一套「透鏡」銀行能力評價體系。這六大能力從不同角度互相協同,支撐了銀行實現「三化」經營範式,指引銀行構建決勝未來的能力。
同時,為使該體系更具可操作性,「透鏡」體系以六大能力為一級指標,將其具體化分為了16個二級指標,39個三級指標。並且,經過指標體系的定量檢驗和修正,證實了大部分指標對未來銀行能力的評價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畢馬威合伙人赫榮科表示,越來越多的銀行管理層認為數位化、智能化是銀行未來發展的重要核心競爭力。中國銀行業在近幾年已逐漸開始了關於數位化銀行、開放銀行、敏捷組織、金融科技生態等創新理念和實踐的探索。如何重塑組織、技術、人才和產品,打造銀行適應未來的能力,實現銀行的全方位賦能?我們希望「透鏡」能力體系可以為銀行業探索出一個方向。
微眾銀行金融科技高級研究員徐磊表示,「透鏡」能力體系不是標尺,重在指南。該體系希望通過透視銀行創新發展中的多個關鍵維度,助力銀行認識當下,探索適合自己的數位化、智能化、開放化的經營發展之路,在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不同層面上做出有特色的未來銀行模式,開發有價值的產品,提供有效率的服務,持續為消費者和行業做出貢獻。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