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應該聽過:「性格決定命運。」 而法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則說過:「性格即命運。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機遇。如果你喜歡保持你的性格,那麼,你就無權拒絕你的際遇。」
最近,越來越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都會要求應聘者先做一個MBTI職業性格心理測試。MBTI最初是由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先生提出的關於心理和性格類型劃分的理論,後來被加以研究並發展為職業的性格心理分析。
這套理論演變成測試工具以後已經在世界上應用將近30年了,最近我有幾個創業的朋友都不約而同在自己的公司招聘時用上了這個測試工具。而且據統計超過80%的世界500強企業都有把之用於對應聘者的初步測試。
有意思的是,我們大多數年輕人都不喜歡自己被「算命、批命」,正如前段時間大熱的國產動漫電影《哪吒》所表達的核心「我命由我不由天」,才是我們現代年輕人追求的自我奔放人生。
但是俗話也有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性格定命運」這種說法已經數不清影響著多少代人了。
於是,在做了性格測試以後,我們不但習慣了被企業被人力資源部劃分崗位和工作性質,還被引導做一些可能不一定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
我曾經有個做策劃的同事,一直以為自己是內向不喜歡與人溝通的,也以為自己之所以熱愛策劃這項工作,就是因為不需要過多跟別人溝通。但當他做出來的稿件被多個甲方拒稿以後,他果斷申請換成了銷售的崗位,沒有兩年竟然成為了小紅書的金牌銷售。
這樣看來,「性格決定命運」好像也不完全對是吧?
帶著這樣的疑問,這兩天我去拜讀了德國知名性格諮詢專家、語言學家和權威訓練師西爾維亞.洛肯博士寫的《性格拼圖》,才明白性格類型並非一成不變的,而且每種性格類型也不是獨立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自由空間。
《性格拼圖》的作者西爾維亞.洛肯除了是性格諮詢專家,還是語言學博士、企業培訓師,她在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從事多年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由於獨特的工作經歷讓她對性格這一領域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所以自2003年起,她開始專為性格內向者這一特定人群做諮詢工作。
《性格拼圖》並不是一本單純教你怎樣分辨自己和身邊協作的同事、工作夥伴是什麼性格類型的書。而是給內向和外向性格的人群之間尋求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還告訴我們,除了內向和外向的性格,事實還存在混合型的性格特徵。
本書從以下三方面不但指引我們怎樣從自己的性格特徵去判斷自己適合怎樣的工作,還指引我們在日常工作怎樣跟不同性格的工作夥伴合作愉快,甚有得益。
01|
人們的優點往往也是他的缺點,
發現自己性格的優勢並加以利用很重要
法國哲學家西蒙娜.韋伊說過:「人們的優點往往正是他的缺點。」
《性格拼圖》書中說道:「內向和外向具有不同的優勢和需求,都會帶來成功、自信和良好的社會關係。」
而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則認為,「內向性格者的精神能量流向內部,外向性格者則流向外部。」
但其實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內向和外向的成分,只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更傾向於某一端。
從小我都被長輩們認為是一個「乖乖女」,很小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在家看一天的書而不去打擾家長,也不會哭鬧說無聊,非得爸媽帶我去哪兒玩。長輩們回憶起小時候的我,都說沒見過那麼乖的小孩,還差點以為我自閉呢。
《性格拼圖》開篇是這樣形容外向者的:「你就像一匹野馬,掙脫韁繩,一往無前,從不瞻前顧後。你的生活中總有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現在休息一下,靜一靜,讓其他人去做那些事。」
有趣的是,現在的我也被不少朋友用這樣的言詞來形容。可能跟往後的職業發展有關係吧,後來活躍於媒體圈的我,已經習慣於常年跟形形色色的朋友打交道,所以對追逐生活的新鮮感也樂此不疲。
以前我們都聽說過「雙重性格」,這種性格發展研究還被演變成「人格分裂」。我一度以為自己是雙重性格的,但是《性格拼圖》書中介紹除了內外和外向以外,還有另一種性格特徵,就是「混合性格者」。
《性格拼圖》書中是這樣描述混合型性格者的:「混合型性格者有時像內向者,有時像外向者。他們感到最舒服的狀態是,生活中同時包含喧鬧和寧靜的階段,比如獨自或社交。
混合型性格的生活藝術在於多樣、協調、平衡。混合型性格者很少表現得草率、不耐煩、左顧右盼。這些恰恰是容易感到無聊的外向者經常出現的狀態。
另外,他們也不容易陷入被動、逃避、孤僻等狀態,這些都是內向者在受到過多外界刺激時容易產生的情緒障礙。」
咋一細看,像我這樣從小可以獨自安靜看書一整天,長大以後經常活躍地流連於不同的交際場合,還被朋友們笑稱為「社交達人」的性格特徵原來並非「人格分裂」。
所以是什麼性格不重要,而且性格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人生的際遇改變的。我們能發掘自身性格的優勢並加以利用、從而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性格上的缺陷更重要。
02|
發揮各自性格優勢,
內向者和外向者合作效率更高
《性格拼圖》書中是這樣描述內向和外向者的性格優勢的:
「內向和外向者其實是各有優勢的,內向的人通常更加堅毅、有遠見,行動前縝密思考。相反,許多外向者具有勇敢的優勢。但是,謹慎的人(內向者)也往往會膽小怕事、優柔寡斷。」
雖然「蘋果」曾經的掌門人賈伯斯已經離開人世有一段很長的日子了,但他發起的「蘋果」風暴不但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手機對人類歷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把「蘋果」這個品牌推向世界,且根植在年輕人心中。
史蒂夫.賈伯斯和他的搭檔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就是外向者和內向者合作集中優勢,完全發揮兩人性格所長並通過協同帶來巨大創造性成果的好例子。
因為內向的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具有專注和自我探索等優勢,他可以為外向的賈伯斯提供堅實的基礎,而外向者自發和敏捷的優勢在賈伯斯身上也表露無遺。
他們倆的合作完美地展示了外向者的靈活和勇氣與內向者的安靜和謹慎聯合起來,並且能夠保證創造出來的新鮮事物在可控的安全軌道內運行。
事實上,外向者的熱情、口才和行動力在賈伯斯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了,他的每一場為蘋果產品打造的新品發布會演講,不僅為推廣像斯蒂夫.沃茲尼亞克這樣的內向者通過毅力、分析、專注和務實取得的科研成果獲得空前成功,而且他的演講到現在還是演講界達人們學習研究的榜樣。
像《性格拼圖》中描述的外向者優勢:「外向的人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敏銳,談吐風趣。他們能遊刃有餘地應付話題轉換,在思考過程中即興加入各種新信息。
外向的人善於展現自己,表達願望。善於展現自我還有另外一個優點:它令人閃耀出力量和自信的光芒。」這些優點都在賈伯斯身上完全發揮了。
俗話說得好,外向者找搭檔就得找甘心當配角的,所以內向的斯蒂夫.沃茲尼亞克無疑是個性肆意飛揚的賈伯斯最佳搭檔。
03|
尊重個性差異,
取長補短才是團隊成功的根本
《性格拼圖》書中說道:「性格總是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生物遺傳、社會環境以及個人意識的探尋。」
同時,書中也解釋了造成性格差異的原因:「社會環境和生理構造相互作用—我們影響著環境,環境也改變著我們大腦的結構和物質代謝。
大腦中的不同結構是內向和外向差異的原因。外向的人著迷於大千世界豐富多彩的刺激,內向的人則更偏愛內心世界思考分析的過程。」
很多人認為不同性格的人會適合不同類型的工作,就像文章開頭我提到的MBTI性格測試那樣,會為不同性格的人定位不同的工作性質。
就拿銷售和人際關係中的溝通工作為例,無論是性格測試,還是傳統意義上對個性的理解,普遍認為外向的人更適合從事銷售和溝通工作。我們從四個方面看看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環境裡的表現對比:
1、關於口才
雖然我們都知道外向的銷售者的口才大多出眾,而且他們比較熱情、行動力強,加上應變靈活、也善於與人交談,外向銷售者的銷售成績大多比較出色。
但另一方面,內向銷售者也有他們的優勢,例如善於傾聽、安靜、善於分析、有毅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同理心。
談判專家克勞迪婭.金米西說過,「成功的銷售就像正確的化學反應,能為購買過程帶來更多的樂趣。因此,在銷售中注意自己和對方的性格特點,這一點至關重要。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這種原則:站在對方的立場,同時讓自己舒服。」
2、關於傾聽
而傾聽則是一門被低估的藝術,許多內向者深諳此道。《性格拼圖》還提到關於傾聽的另一種特殊形式:大多數內向者特別擅長自我傾聽和自我觀察。他們用這種「自我監測」來熟練地適應特定場合的社交要求。
當內向者希望深入了解或者得到詳細闡述時,他們通常會打破砂鍋問到底。有趣的是,《性格拼圖》書中作者還說,在深入挖掘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會援引剛才聽到的內容。
換位思考,當你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觀點和看法的時候,看到別人一言不發肯定會有所擔心自己所講的內容沒有引起聽眾的注意。但當對方回應的時候居然還引用了自己剛才講的話,證明對方不但有認真聽自己講,還記住了,那種感覺會特別愉快。
外向者的優勢則涉及人際交往的另一個領域:他們經常能夠充滿自信且極具說服力地介紹某項內容,並且極具激情地進行辯護。
我們都希望獲得內心的平靜,而內向型性格的人首先需要的是外部的安靜,它可以保護內向者遠離過度刺激的風險。當然能夠獲得內心的平靜還能讓內向者贏得更多有利的條件。
安靜的交流對象不會顯得咄咄逼人,而且更加專注。
相比之下,外向的人對待問題反應迅速,並且在遇到棘手狀況、語言衝突或者艱難的談判中,外向的人可以將新的信息和想法運用到語言和行動中。
3、關於自我表達
在人際交往中,內向者通常會有自我否定的障礙,他們會在試圖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重點時遇到困難。而且內向者一般不直接說出問題所在,而是僅僅表達不滿情緒。
與之恰恰相反的是,外向的人有時會將自己的特點和需求置於中心位置,要求周圍的人配合自己。
內向者和外向者是可以彼此互補的。一個內向者能夠用安靜、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幫助害羞或者情緒激動的外向者更加輕鬆地進行談話;外向者能夠鼓勵內向者勇敢地行動一次,爭取自己的目標。
每種性格的人其實都有其獨特的優勢,美國經濟學家亞當.格蘭特還特意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專門跟蹤了不同性格類型銷售者的銷售業績。為了能實際比較,他計算出員工在銷售中每小時的平均收入,結果顯示,內向銷售者比外向銷售者只是略少,但混合型性格銷售者則比內外向的都高出四分之一。
所以性格因素並不是應該從事哪種工作的決定因素。
4、關於學習能力
而且很多人都以為外向者比內向者更引人注目,但據一項研究顯示,在美國,雖然外向的小學生比內向的小學生在起步階段表現得更好,到了高中和大學之後卻發生了反轉:這時,內向成了一種做好,變成取得學術成功的風向標。
研究還表明,在美國,內向者會獲得更多的獎學金,掌握更多專業知識,更善於用聰明才智解決問題,在天才人群中的比例更高。
因此要認識和尊重團隊成員之間的差異;相互幫助,彌補障礙;並且結合各自優勢,才能取得最好的成果。這些條件的實現需要充滿智慧的溝通戰略。
結語:
《性格拼圖》的作者西爾維亞.洛肯老師在結語給全書寫出了關鍵句:「你的性格塑造了你,但沒有鎖定你!」
只要清楚自己的優勢和需求,我們完全可以發揮自身性格的能動性,不斷拓展自己的舒適區,並且在工作中形形色色的協作關係做到遊刃有餘。
正如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說的:「我們不必羨慕他人的才能,也不必悲嘆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個性魅力。」
參加書目:西爾維亞.洛肯--《性格拼圖》
我是華娃娃,一個喜歡讀書、碼字,熱愛生活有點小較真的女子,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