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雜談胡侃,不繞彎子,直接說答案,在古代封建禮教的約束下,矜持和謙讓是一種美德,待字閨中的女子趁著元宵節外出看花燈與陌生男子私會並不會被社會主流價值觀所認可;而男子在立春這天鞭打土牛以求豐收,以搶得牛頭為大吉,為了爭奪最好的東西,免不了一場血腥打鬥,所以古人認為身為男兒,理應謙謙君子氣,溫潤如玉行,所以勸戒好男不鞭春。
好女不觀燈的由來
封建禮教對女性的禁錮尤為嚴重,講究三從四德,七出之條,在我國傳統中,女性地位並不高,很多權利被嚴重剝奪,不管你有沒有嫁人,都必須待在家裡,或是相夫教子,或是刺繡弄花,隨你願意,即便要出門也得是特殊時候,燒香拜佛或者到親戚家走動,又或者是元宵佳節。凡在這個時候出門的女子,需要用輕紗來遮住面龐,以表示對丈夫的尊重。大戶人家小姐更為誇張,只能坐在密不透風的轎子或者馬車裡,由護衛及丫頭跟隨出門。
在古代世俗認知當中,平日裡還出門的女性,要麼地位低賤,要麼品行不端,或者乾脆是任人買賣的丫頭。但一年之中有那麼一天是例外,元宵節那天,全國上下,只要是女子,都能出門,雖然是去看花燈,但免不了會在路上發生點什麼故事。
從唐朝開始,但凡元宵來臨,無論是京城還是鄉鎮村莊,處處張燈結彩,熱鬧之處甚至還會製作巨大的燈輪、塔樓,全城火樹銀花,玩耍、聽曲、賞燈不亦樂乎。到了宋朝更是嗨皮,自元宵伊始,連續狂歡5天,女子出街遊巷,通宵達旦,街上人群熙熙攘攘,男女混淆,甚至還有皇帝和官員給百姓發放紅包,舉國歡慶,好不喜慶。元宵節有觀燈、舞龍、猜燈謎等活動,在某種程度上,這天晚上,為青年男女創造了戀愛的機會。
風流浪蕩公子,嫋娜含羞少女,含蓄一點的來個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大膽一點的徽宗夜會李師師;多情一點的: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青衫袖;幻想能力強一點的:於是李益在還釵之時,與霍小玉一見鍾情,最後結為秦晉之好。
元宵佳節雖短,卻足夠發生許多好事、奇事、怪事、壞事。男女互相表達愛慕之情,從古至今,沒有多大變化。如果雙方看對眼了,公子送你枚玉佩,妹子回敬個瓜果,在古代人心中,瓜果、紅豆、木桃之類的為女子情感代表。曾有個潘安的美男子,每次出現在街上,都會引起不小的轟動,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擲果盈車。也就是女孩子們把瓜果都丟到他車上了(不知道有沒有愛得過深的朝他臉上砸 -滑稽保命-)。
男女之間互贈定情信物,緣分到位,門當戶對的當然可以有情人終成眷屬,要是個窮小子愛上個富家千金或者窮女孩愛上個富家公子,多半是沒戲的。元宵過後,沒有留下聯繫方式的,自然是一朝歡喜,常年憂。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元宵佳節只撮合了少數姻緣,多數都會害上相思惡疾。古人為了勸誡懵懂少女,就有了一句:好女不觀燈。
好男不鞭春的由來
作為一個農耕文明盛行千年的國度,人們歷來重視農業生產,在科技水平有限的古代,人們總是通過一些頗有儀式感的習俗來祈禱當年豐收。鞭打春牛,在西周年間是在春分這一天用特製的鞭子鞭打用泥土塑好的牛,以提醒人們春耕時節到來。在唐宋時期尤為盛行,唐朝時,一座城市東南西北各方都要造出一頭土牛,每個方位土牛顏色各不相同,城東為青色、城南為赤色、城西為白色、城北為黑色。
到宋朝時,更是熱鬧非凡,土牛周身結彩,幡旗飄搖,鼓樂喧天,由人裝扮成主管草木生長的句芒神,鞭打春牛,地方官敬香主禮,儀式結束,民眾則爭相上前搶奪春牛碎土,民間諺語有云:搶得牛肉(土)者,六畜興旺,家人百病不侵,以牛頭為最佳,每每在此時,武藝高強者直取牛頭,但僧多粥少,免不了一番爭執打鬥,在此盛典,只要不鬧出人命,官府都不會理會,我給他一記左正蹬,他給我一記右鞭腿,你又給他一記左刺拳,哪裡還顧得上年輕人講什麼武德。搶到牛頭才是正事。為了如願當年好收成,往往會付出血的代價才搶得到牛頭。
牛肉有限,總有人搶不到,另一門生意應運而生,在鞭打春牛附近街市會有人製作出小春牛售賣,這些小春牛更加惟妙惟肖,有的憑欄而坐,有的憨態可掬,沒搶到的人都會買一兩個,將其當做美好願望的寄託的同時又彌補未能搶到牛肉的遺憾。對於富有人家通常會批量採購,贈送親朋好友,以示吉利。
芝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寓意真正的君子應該修身養性,儉以養德,不因為窮困而改變自己謙讓的品德性情。對於鞭春牛這一可能致人流血受傷的活動,古人勸誡讀書之人,敬而遠之,所以才有了好男不鞭春的名句。
這些句子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所形成的,包含了前人的經驗之談,應時應地制宜,對於古人是苦口良藥,對於今人恐怕有些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