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所載:戰國時期,秦穆公詢問一位名叫蹇叔的老者,此時能否發動對晉國的戰爭?認為遠徵軍不但士卒疲憊不堪,而且敵國必有準備,難以取勝,便勸之不可。所以晉軍在擊敗秦軍之後,秦穆公非常後悔當初沒有聽從蹇叔的勸告,但遺憾之至。這就是俗語「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由來,但是現在對有些「老人言」我們還不太了解,就像古人所說的「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到底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好女不看燈」,從字面意義上就可以理解了:品性好的女人是不會獨自去看燈的。對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古代的人們講究「男女受孕不親」,如果一個女人在看燈會這樣熱鬧的場合出現,難免會和男人發生身體接觸,有傷風化。
誠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好女不觀燈」是古代封建思想遺留下來的歧視女性的一種糟粕,我們應該拋棄它,但「好男不鞭春」卻是先人總結出來的人生智慧,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精華。在以前的農業社會裡,人們會在立春前把耕牛關起來,在第二天早上由最大的地方官吏領著人們去祭拜,然後用鞭子抽打耕牛,以鼓勵耕牛耕種。
「鞭春」是由昏君隋煬帝衍生而來的:隋煬帝的生日適逢立春這天,於是下令從那天起耕牛要休息一百天。然而立春過後,正值農忙時節,耕牛休養百天,百姓減產,饑荒隨之爆發。憤怒的人們用鞭子猛抽耕牛,把他們抽走,讓他們出氣。
但事實上,「鞭春」的雛形早在周朝就已出現了,當時周天子會提前三天進食,並在立春那天率領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接春天的到來。在漢朝,百官們也把耕牛從城門裡拉出來,以鼓勵人們去耕作。在宋朝的東京,有一個正式的習俗,叫「鞭春牛」,在立春的那一天,皇帝或地方官員會在開封府前用鞭子鞭打耕牛以求祝福。
後真正的耕牛逐漸演變為泥牛、彩紙牛等。假如說「鞭春」最初是官府統治者在個別地區舉辦的一種活動,那麼,到明清時期,已成為全國的一種重要習俗。立春時,各州縣衙門都要舉行迎春典禮,在塑立的木神前鞭打春牛勸農。古鞭春牛相關圖樣
清朝時,負責觀察天象、推算天氣和制定曆法的欽天監,根據朝廷頒布的法律,將在次年立春時被鞭打的「春牛」的顏色和形象,以年為單位,繪製「句芒圖」和「春牛圖」,發給各地衙門。地方官員便會依圖造「句芒像」、「春牛像」,以備來年抽春。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裡,「春抽」都是官府和百姓的頭等大事,統治者用它來催促百姓耕種,百姓也用它來祈禱豐收。所以「鞭春」的人選也很有講究,宮中舉行的「鞭春」自然是皇帝親自參加;各地衙門舉行的「鞭春」,則是地方官吏擔任的「鞭春」;民間的「鞭春」則是勞力最多的年輕男子擔任。既已如此,古人為什麼還要說「善男信女不鞭春」?那不也是一件值得你爭相參與並倍感榮幸的事嗎?
這正是古代官府官吏代表行政權力的原因,「好男不鞭春」其實就是指一個品行好的男人不會和別人爭「鞭春」的人選。"鞭春"作為一項十分神聖的風俗活動,當上"鞭春"不僅能體現自己的地位,還能為自己的家人討到一個好彩頭,青年男子自然會踴躍競逐"鞭春"人選。然而,這場較量很容易引起矛盾,因為年少氣盛,而使一件本來吉利的事變得黯然失色。若因此再次衝撞春神,那也許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