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國關係與大國戰略

2021-01-08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大國是國際關係的關鍵,大國影響在國際關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如何處理與大國的關係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大國決定著國際體系的穩定與變革,世界的和平與戰爭以及世界大戰打不打得起來主要看大國。大國的體量佔世界經濟大部分的比重,大國的經濟表現影響著世界經濟的好與壞。大國的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傳播,其產品在世界各地被消費,大國文化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同的時代烙印。對於中國來說,無論從自己所應承擔的國際責任,還是發展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出發,都需要有明確的大國戰略,都需要處理好與大國的關係。

中國大國地位的確立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起,中國就已是世界大國,這一點毫無疑問。近代百年中國積弱積貧,文明古國淪為「東亞病夫」。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加入國際社會反法西斯戰爭陣營,成為東亞戰區的主力,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這一點在牛津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拉納?米特最近的新書《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中也再次得到了認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歷史來講,大國問題因此也就有了一層特別的政治含義,即二戰後被普遍認可的大國,都是為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國家,因而也是對維護戰後秩序負有特別責任的國家。大國地位的直接標誌就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中國的特殊性在於,國家的政權在二戰結束後發生了變化,而作為大國象徵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卻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因此一道轉移。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誕生就面臨著大國關係問題。和誰建立外交關係,站在東西方哪一個陣營,這對於任何一個新生政權來說都是極其重大的決定。而中國無論加入哪一方,其結果必然是對世界地緣政治版圖的重大修改。「一邊倒」的戰略抉擇,是新中國做出的第一個大國關係的重大決定。中國與蘇聯結盟,加入東方社會主義陣營,共同反對美帝國主義,致使美國許多戰略家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在反思,是誰失去了中國。

中國的政治大國地位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確立的。中國作為大國的國際威望和聲勢,是在「抗美援朝」中打出來的。作為剛剛誕生、還處於百廢待興的國家,居然打敗了二戰中實力迅速積聚,戰後變得不可一世的美國及其湊合的「聯合國軍」,這是全世界都難以想像的。韓戰的勝利,確認了二戰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版圖,而這個「確認」,不是超級大國談判出來的,是新誕生的中國打出來的。從此,中國在世界上樹立起了「不信邪」的國格,這種國格賦予了一個大國以錚錚骨骼。

大國還得具有獨立的品格。當蘇聯把一切服務於與美國爭霸、暴露出大國沙文主義後,中國對蘇聯提出了批評,中蘇從結盟走向了敵對。當世界各族人民反帝反殖鬥爭形成浩蕩之勢,中國不但聲援支持,而且和印度、緬甸共同倡議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塑造了一種全新的國際關係形態。當歐洲國家不滿美國控制謀求聯合自強時,中國明確要把歐洲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看待。經過這些大國關係的重新定位,中國逐步確立了從國家自身出發的大國關係觀,並因此而帶動世界其他政治力量在這一問題上看法的變化。

當中國恢復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後,中國的大國身份回歸一體,傳統上五大力量的提法也在之後得以確立。但對中國當時大國關係考慮影響最大的,還是毛澤東提出的三個世界理論。五大力量的概念是政治與經濟的結合,三個世界理論則是政治和戰略的世界把握。無論是五大力量,還是三個世界,中國都在其中佔有無可撼動的地位。

冷戰結束後,國際關係中的政治和安全競爭讓位於經濟競爭,一些在二戰後發展起來的國家(主要是德國和日本)開始認為自己應該是世界大國,其直接努力就是推動聯合國安理會改革,使自己躋身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行列。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05年之後,大國概念中多了一個新的成員,即新興國家。新世紀所講的新興國家,一般是指具備大國的底子,而在新世紀的前十年都取得了經濟上的巨大成就,趕上甚至超過了一些傳統的大國。因此,大國家族裡就有了傳統大國和新興大國兩類,後者主要以金磚國家為代表。而在這一進程中,中國既是已有大國,又被列為新興國家,實現了從大國關係舊世界到新世界的跨越。

在一個新的大國世界胚胎萌生後,中國在大國群體中被一些人有意無意地貼上挑戰者標籤,被推向「修昔底德陷阱」,被斷定無法避開大國政治的悲劇。但實際上,中國在處理大國關係的進程中已明確要致力於歷史而不只是邏輯的延伸。歷史可以創造,大國可以構建新型關係。

大國關係新常態

大國關係的歷史畫卷,很容易被歷史學家簡化為霸權國與挑戰國的關係,或者是「均勢—失衡—再平衡」的關係。這種邏輯因其簡潔而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也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因為一旦它轉化為實際的國家戰略和國際行動,這個過程往往會帶來大國戰爭,甚至是世界性的大戰。遠的例子不說,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就應對東亞近三四年所產生的問題負直接責任。但是,這種簡化版圖要被重新描繪也並非不可能,在現實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種新型的大國關係正在被探索性地構建。這一努力要取得進展,首先必須破除至今影響甚深的大國關係舊思維。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一戰給大國關係最重要的教訓之一就是結盟。安全困境理論已經揭示,結盟並不能帶來百分之百的安全,結盟很容易導致反結盟,而結盟和反結盟的對峙又很容易使得一個小的危機釀成大的衝突。因此,如果大國關係不是以追求世界性霸權為目標,那麼結盟戰略就應該放棄,單方面的安全應該被普遍安全取代。不過,在當前的國際關係現實中,結盟思維還非常頑固。但是,在反結盟不存在的情況下,單方面的結盟動力也會逐步衰減,新型大國安全關係的機會之窗仍然存在。

一戰之前的一百年被歷史學家描繪成「百年和平」,其實這個說法只能成立一半。因為從維也納和會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百年中,戰爭並非絕對沒有,而只能說多國性的席捲歐洲大片地區的戰爭沒有爆發。締造「百年和平」的力量之一是大國協調加勢力均衡。但是,通過大國協調與勢力均衡維繫體系的許多條件在當今世界已難以複製。譬如19世紀歐洲國家的力量均衡可以通過劃撥殖民地的辦法來實現,幹涉他國內政的做法被所謂的正統原則所認可,歐洲大陸的均勢和「日不落大英帝國」可以並行不悖。即使如此,19世紀的思想遺產仍被不少大國關係戰略家所推崇。

帝國體系是對大國關係的超越。如基辛格所說,帝國所考慮的不是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大國關係,它自成體系。傳統的帝國以領土擴張和殖民為路徑,當這一通道被二戰後形成的非殖民化運動切斷後,新帝國的光環在一些人眼裡就越來越炫目,金融、科技、創新體系、網絡、軍工複合體、跨國精英等成了新帝國的大廈梁柱。這個體系具有平等的表面,等級分化的內在機理。融入這個體系並接受其權力統治的國家被「社會化」,而不願接受其不平等性的國家則被撻伐為異類,這就是新帝國範式的陽謀。

新型大國關係概念的使命是要破解上述舊思維,而其條件在不少方面已開始具備。舊思維只見國家不見體系,當前的國際體系儘管有諸多不足,但已獲得一定的獨立力量。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已從最多時的超過一半下降到如今的四分之一略多,說明任何一種力量單獨支配國際體系的時代已成過去。無論是對體系本身的漸進改革,還是在傳統體系外做增量建設,體系對大國關係的緩衝性和約束性影響已成為大國關係新思維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國的國際體系變革戰略和目標也正體現在這一點上。

即使國際關係中仍然有「老大」和「老二」之說,但今天的「老大」和「老二」已很難清楚分家,對立關係中已生長出共生關係,共同利益逐步成為新型大國關係的黏合劑。「老大」和「老二」的關係還不只是雙邊關係,它也處在一個更大的網絡結構中,這個網絡結構不是簡單的結盟所能代替或覆蓋。中國動用其中的任何一個節點都可以影響到網絡結構中的「老大」和「老二」關係,使其不再只是遏制與挑戰那麼簡單。

中俄高水平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一般結盟意義上的安全關係。形象地說,中俄關係是一種「背靠背」的關係。中俄兩國都可以把背不加防護地露給對方,使正面面向的注意力變得更集中,更有能力應對來自正面的問題。之所以不是傳統的結盟關係,是因為中俄戰略合作並不以特定的第三方為共同目標。如果設想所有的國家在安全上都可以把自己的背露給其他國家,那麼普遍的安全也就建立了。

回到增量體系建設問題。新興國家的集合體——金磚國家體系構建的影響和能力正在不斷提升。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以發展中國家為主要對象,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專注於「授人以漁」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既是對傳統體系沒能或不願覆蓋到的領域的補充,也在傳統體系外發揮了對其改造的影響。從辯證歷史的視角來看,當新的力量強大到足以包容舊的因素後,新型關係就變得全覆蓋了。

經過冷戰後二十多年的發展,這種新型關係已成為大國關係的新常態。對於舊思維來講,接受這種新常態的過程是痛苦的,但這已是當前國際關係的現實。對於中國來說,今後很長一段時間仍以推動這種新常態的發展為運籌大國關係的核心課題。

大國戰略

大國戰略是大國歷史的軌跡理路,也是大國關係的運籌推手。以往的大國戰略,一般只講對其他大國的戰略,如美國的對衝戰略或離岸平衡戰略。但全面地講,大國戰略應該包括兩部分:一是通常所講的怎麼對待其他大國的戰略;二是一個國家怎麼做一個大國的戰略。

在如何對待其他大國的戰略上,中國已發展出了一個豐富的大國戰略思想寶庫,構建了全方位的大國戰略體系。在對美國這個「老大」的戰略上,中國提出了「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指出太平洋完全能容得下中美兩個國家,不能讓零和思維把中美關係引向衝突對抗的老路。在中俄兩個重要鄰邦上,要把戰略合作不斷引向更高水平,用大項目、戰略性合作來做實這種高水平的戰略合作關係,而不是讓其在高處無基礎地空轉;中俄要互相借力給力,讓高水平的戰略合作產生更大的對外影響。在對歐洲國家戰略上,要發展出豐富多彩的大國關係,中歐要做「和平、增長、改革、文明」的四大夥伴,共同擔負起這四個領域的國際責任,發展高依存度的複合型中歐關係。在新興大國戰略上,中國要推動其成為國際體系改革的創新實踐,成為南南合作的典範。豐富的大國戰略內容,體現了中國大國戰略設計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針對不同大國的特性,中國提出了各有側重的戰略要求。

大國戰略更重要的內容還在於如何做一個大國的戰略。大國做好了,國際關係自然就會公平公正,國際社會就會風清氣正;反之,大國如果乖張暴戾,國際關係的原則就會被恣意踐踏,國際社會就處處阻梗贅癰。

作為大國,首要在于堅持一套正確的、經得起檢驗的義利觀,不為利忘義,也不借義逐利。大國在國際關係上不能只講國家利益,而要舉正義,持道義。在國際體系進入轉型期的今天,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其重要的道義責任就是維護戰後國際秩序,不容法西斯翻案、軍國主義回魂。

中國大國戰略的第二層要義在於發展自己,惠及國際。大國貧窮落後,只會引起野心者的覬覦;大國發達了,不應天天擔心他國搭便車,這有失大國風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蒙古國明確宣布,歡迎搭中國便車,搭中國發展快車。中國免除最不發達國家債務,給予從最不發達國家進口的商品零關稅待遇,這些都體現了中國的大國風範。中國「親、誠、惠、容」的周邊戰略,以及中國對非洲的「真、實、親、誠」的理念,都是在誠心地構建共同發展和共享繁榮的夥伴關係。

中國大國戰略的主體構想在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新界定中得到了比較明確的體現。「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既是中歐互相的期許,也指出了中國作為大國的國力所用方向。大國應該對維護世界和平負有責任,大國應該協力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大國應該合作改革國際體系中不夠平等、不夠包容、不夠具有代表性的體制機制,大國應該互相尊重、包容互鑑,共同推動多元文明的溝通對話。

中國大國戰略的一個鮮明特色是構建眾多的夥伴關係。夥伴關係的基本指導方針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如果中國不堅持這五項基本原則,也就很難構建起幾乎覆蓋全部五大洲的夥伴關係網。用夥伴關係替代結盟關係體現了國際關係的進化,因為夥伴關係不製造敵人,而結盟關係無論它怎麼聲明不針對第三方,仍然要以潛在敵或假想敵為其存在的理由。從雙邊的夥伴關係到整體的夥伴網絡,中國的大國戰略面臨著從對大國的戰略向大國網絡戰略的升級任務,也面臨著新型大國關係戰略與大國網絡戰略的接軌任務。

概括起來,中國的大國戰略是以維護戰後國際秩序和推動國際體系和平變革為己任,區別實施基於各自目標的不同大國戰略,以夥伴關係和夥伴網絡推動大國關係的轉型升級,擔當國際道義,通過自身發展帶動共同發展,構建並發展人類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本文得到2011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資助」,項目批准號11JZD047,作者為項目首席專家)

(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當代世界》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大國外交的戰略定力與圖景
    大國,是實力與責任的複合體。  2020年的中國外交體現出鮮明的大國外交的戰略定力和戰略能力,有效應對了疫情和世界百年變局共振造成的「動蕩變革」,中國外交的「大國」特徵更加鮮明。  中美關係在2020年經歷了建交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來,美國大選的選情與美國愈發嚴重的疫情形成了疊加態勢。
  •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英文怎麼說?
    6月22-23日,中央開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外事工作會議,會議討論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通過官方新聞稿可以發現,「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英文表述是:major 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印度:中國憑什麼不拿我當大國?-虎嗅網
    無論印度自身發展的好不好、中印關係怎麼樣、印度對華是否懷有敵意,這個和中國各方面都相似可比的國家將永遠在空間上處於中國臥榻之側。對待這樣需要長期共處的超大號鄰國,無論中國國家戰略如何定義印度優先級,普通中國人在主觀上不管是喜愛、厭惡或是無感,其實都應該拿出足夠重視。中印作為地理鄰國,走過70年曲折的道路。
  • 徐劍長篇報告文學《大國重器》:聚焦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
    《大國重器》研討會日前在京召開。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義勤,《中國作家》雜誌主編王山等出席會議並講話,研討會由作家出版社總編輯黃賓堂主持。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飛彈部隊,簡稱第二炮兵,是中央軍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戰略部隊,是中國實施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
  •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溫和大國,為何在國際上鐵桿朋友卻屈指可數呢?
    但現實情況是,中國真正的鐵桿朋友只有巴基斯坦、柬埔寨、塞爾維亞等少數國家。那中國是愛好和平的溫和大國,為何在國際上鐵桿朋友卻屈指可數呢?一、中國在國際上鐵桿朋友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今中國還處在發展期,國家實力與「超級大國」美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 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科學指南——深入學習《習近平談...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對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和機遇挑戰作出了戰略判斷,為我們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制定正確的外交政策提供了科學指導。提出了歷史交匯期推進大國外交的戰略策略。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指出:「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具有特殊重大意義。」
  • 六桂福珠寶與《大國品牌》開啟戰略合作
    近年來,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質造」,高品質高價值的國貨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年輕族群已經開始喜歡用「國潮」來彰顯個性,打造自我標籤,「買國貨,用國貨,曬國貨」成為新一代國潮青年的生活方式。站在消費升級和中國時尚產業轉型的關口上,珠寶設計的國潮風亦有愈演愈烈的勢頭。
  • 《大國芬芳》全國巡演走進山城,捨得酒業傳揚中國酒文化
    業內人士表示,《大國芬芳》全國巡演,是將中國白酒文化與國家文化自信戰略相結合。作為中國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白酒行業,與國家戰略和國家意志同步前行,共建美好中國,為中國人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體驗。作為中國十七大名酒之一,捨得酒業展現大國企業的擔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 「美國最應該恢復的是大國的樣子」
    拜登上任之後,中美關係會有什麼樣的變化?赴美留學生能不能受益?中美如何合作抗「疫」?《白·問》第一期對話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共話中美關係走向。另外,我覺得,光有耐心還是不夠的,還要有理性、還要有誠意,我們希望這一切能夠充分表達出來,就拿白宮發言人昨天的講話來說,我也看了,她基本上把中美關係定義為戰略競爭的關係,對中國內外政策的一些看法也不是那麼準確,所以希望美方能夠利用耐心好好地、客觀地來認識中國,認識當今的世界,認識中美關係。
  • 司機幹不了廚子的活,讓清華北大培養大國工匠是強人所難
    今年清華北大總被懟,最近清華北大又一次被懟上了熱搜,今年的大國工匠三十五個人,清華北大只有一顆獨苗。清北作為中國最好的大學,竟然只有一個人被評選為大國工匠。絕大多數中國人覺得清北這個成績單實在寒磣,對清北的教育產生質疑。
  •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砥礪傳承匠心築夢——2018年首批「大國...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導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 中國從大國成為強國的實踐邏輯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作為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國土面積列居世界第三,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現在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綜合國力與日俱增,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越來越近。時代發展呼喚中國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從內部來說,要增進人民福祉、保持國家繁榮昌盛和社會長治久安,必須建立起穩定、有效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也就是要建立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 大國醬鄉亮相全球外交官中國文化上海之夜助力中西文化交流
    本次盛會以「民心相通、貿易暢通,構建世界自由貿易生態圈,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由LOOK WE發起並主辦,戰略合作單位新華紫金文化產業投資(北京)有限公司,盛會組委會由65個國家駐華大使館組成,盛會得到來自160多個國家駐華大使館的鼎力支持!全球外交官聚首上海,共話中國與世界文明對話。
  • 大國興衰:經濟、霸權與國際關係
    來源:中國經營報原標題:大國興衰:經濟、霸權與國際關係文/李伯重導致近代大國興衰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是什麼? 工業革命。西方的興起又導致兩個現象:一個是帝國主義,一個是大國爭霸。雖然說工業革命造就了一個新的全球化世界,在建立新世界過程中,西方國家是起主導作用的,但西方國家並不是按照全球利益來建立這個世界的。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帝國主義和大國爭霸這兩個現象的出現。事實上,在工業革命甚至更早以前,國際貿易就與暴力徵服分不開。
  • 捨得《大國芬芳》冬至無錫,文化國酒惠民更接地氣
    2020年以來,捨得酒業全面實施老酒戰略,推出了一系列品牌、文化、產品及營銷工作,力爭「打造中國老酒第一品牌」。《大國芬芳》作為捨得文化品牌戰略中的重要一環,以詩酒融合的形式,講述捨得文化、美酒魅力的同時,也讓「捨得酒,每一瓶都是老酒」的理念在消費者心中紮根。從11月起,《大國芬芳》在四川啟動全國巡演,陸續走進海南、雲南、江蘇、廣東、重慶等區域市場。
  • 萬字長文透視大國崛起的規律和宿命
    04大國崛起失敗的外交因素大國崛起是一種國際體系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通過外交妥善處理好與其他大國的關係,大國崛起失敗在外交方面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前瞻性的國際體系構想,價值觀表述缺乏合法性基礎。
  • 工匠之魂熔鑄大國重器
    河北龍鳳山鑄業有限公司自主創新助推民族製造業發展紀實張全林中國是裝備製造業大國,但同發達國家比還有差距,實現中國夢,裝備製造業這個基礎必須打牢。2015年3月5日,李克強在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中國製造2025」宏大計劃,做出了加快中國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奮進的戰略部署。我國關鍵領域高端鑄件亟待品質更加卓越的原材料來打破西方發達國家壟斷技術的壓制。關鍵技術不解決,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無以支撐。
  •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國治理筆談①|大國動員的歷史經驗與現實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國治理筆談② | 大國合作的歷史經驗與現實意義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國治理筆談③ | 大國宣傳的歷史經驗和現實意義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國治理筆談④ | 大國青年的歷史擔當和現實選擇回溯大國動員的歷史經驗,汲取大國動員在這場「大考」中所詮釋的中國力量,對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大國動員的卓越領導彰顯了中國優勢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
  • 和新中國正式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為什麼是法國
    由於美國的反對,西方大國與我國的正式建交進度相對緩慢。1950年1月,英國率先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七日,兩國互派代辦,處於半建交狀態。英國這麼做是為了在香港問題上進行溝通。與中國正式建交的第一個真正的西方大國是法國,它於1964年1月27日與中國正式建交。
  • CCTV中視購物大國匠心節目全國甄選啟動
    CCTV中視購物《大國匠心》全國選題選品啟動儀式在《大國匠心》節目組舉辦,中視購物總經理助理張毛毛,節目中心融合發展部總監馬宇,節目直播部總監、總導演申霖茜等人共同出席了此次活動。《大國匠心》節目是一檔國內大型融媒體互動訪談節目,以大國風範、匠心品質為口號,在兩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接力之年,通過訪談對話及品牌推介的形式呈現中國商業文明中的匠人影像,刻畫中國企業家創新品牌理念、傳承工匠精神的勵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