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街頭的美髮店是越開越多,一條街三家理髮店扎堆開店的現象隨處可見,而且都有不少生意可做。其中共同點是,美髮店都喜歡打進口或名牌來自我宣傳。不過採訪中業內人士爆料,所謂的「歐萊雅」等名牌產品其實有商超線和院線之分,兩者成本足足相差80%,而所謂的進口其實大都是小作坊生產的。
理髮店裡的名牌哪裡來?
批發市場現真身
記者走訪濟南街頭美髮店了解到,根據服務項目不同,以中大型理髮店大眾收費標準來看,洗頭一般在10元—15元,護髮在30元—100元,染髮在80元—200元,燙髮150元—300元不等,其中要價超過300元的燙髮,美髮店多聲稱使用進口或名牌產品。
以商超內品牌產品價格為例,某品牌家庭裝染護髮產品價格在六七十元到一二百元不等,如此看來,加上技術費,打著品牌產品的美髮店,300元以內的收費標準並不貴,不過美髮店裡的名牌真的是商超貨嗎?
日前,記者來到市中區美容美髮用品一條街,這裡雲集了幾十家美容美髮用品店,一些黑色一米高的塑料桶正等待客戶上門。一聽記者是開美髮店的要進貨,店主都忙著介紹起來:「黑色桶裡裝的都是洗髮膏,大瓶裝的是染燙用的」。其中,一位批發商指著店裡的一沒有任何字樣的大瓶說道,這是染髮劑,就是美髮店用的,比普通的容量多了十倍,染到頭上成本也就三四元錢。當記者表示想進品牌貨時,得到了這樣的解釋:「這就是品牌貨,與商超一個牌子的,理髮店都是用這樣的大瓶裝。」
院線貨多是半成品
以次充好縮減成本
原來,在業內,美發用品一般分為商超線和院線兩種,其中商超線就是消費者在商超等正規銷售場所可以買到的產品,而院線,又稱專業線,大都直接進入美髮店或自發形成的批發市場。
「院線跟商超線的產品不能相提並論,兩者從價格、到成分、使用方法都有很大差距。」對於商超線和院線產品是否一樣的疑問,一尚未設院線的品牌廠方人士給出了否定回答。「肯定不一樣,院線成本充其量只是商超產品的20%。」據介紹,所有商超線的產品是一模一樣的,產品一般分為兩支裝或三支裝,根據說明書,消費者可以自行操作,但院線產品屬於半成品,必須由專業人員進行勾兌調和才可以使用,而這也是為什麼又稱專業線的原因。
據從事美發產品銷售七八年的楊林(化名)爆料,院線與商超線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成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金,但有90%含量和99%等含量之分,美發產品也一樣,像用劣質的化學成分去代替高成本的化學成分,或把金換成銅這種偷梁換柱是院線產品生產時縮減成本的慣用手段。而之後,美髮店自己還有進一步節省成本的手段。像需要1:1進行調和的染髮產品,美髮店多隻進一種產品,調和一般用售價低廉的雙氧水代替,「還有的理髮店直接進假貨裝到品牌包裝裡,第一這麼大的市場,品牌根本沒法維權,第二進口品牌在打市場時會對造假現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院線成審批盲區
傍名牌現象嚴重
根據業內人士的爆料,「化學成分越多,美發產品的成本也就越低」,那麼這些產品如何逃過國家檢測部門的法眼呢?這秘密還是藏在「院線」兩個字上。
採訪中記者獲悉,進商超銷售的產品,必須繳納進場費是第一道門檻,第二道則是最關鍵的門檻,廠家或代理商必須提供每一批產品的國家有關部門的審批合格報告。而批發市場多是自發形成,批發商和美髮店在進貨時只要有利可圖,不需要任何審核程序就可以統統進入市場,這給院線和假冒產品營造了生存空間。
從成本來看,化學成分越高,美發產品的成本越低,所以美髮店使用的廉價產品中,像汞、硫、苯等重金屬比重大。
而根據新修改的化妝品國家標準,國產產品必須在包裝和產品上明確註明產品名稱、使用方法、用量、成分,進口產品則需要有相關中文翻譯等信息,被歸納到化妝品行列的美發用品也應該遵循該條例。不過採訪中記者發現,院線美發產品大都是大包裝,有的連說明都沒有,所謂的進口品牌很多直接是外文。
此外,傍名牌現象更是泛濫。像「歐萊雅」變成了「歐來雅」等。在業內流傳這麼一句話,「名牌產品明天換包裝,傍名牌產品後天就能上市。」與此同時,外包裝標註60ml的美發產品,其實裡面只有40ml的縮水產品也是批發市場的行規。
進口品牌大都來自南方小作坊
廠家:「只要有樣子就能出成品」
面對越來越多的美髮店,消費者有一個共同感,每一家的美發套餐都分三六九等,其中貴的都號稱是進口貨,韓國、法國是常見的宣傳語。對於這一現象,記者從批發市場看到,那些所謂的進口產品,廠址大都寫著浙江和廣州,而在業內,南方小作坊有著OEM的稱呼,意思是來料加工,怎麼加工的呢?
據了解,在廣州有專門的來料加工一條街,管包裝的,管配方的,管加工的……在這條黑產業鏈上,可以說,需要什麼樣的,需要什麼牌子的,需要什麼成本的美發產品,只要一個訂單,報出自己的要求,連配方都不需要提供,就可以坐等拿貨了。
如果一個知名品牌產品換包裝,當天晚上就會有人拿著新包裝的樣子去掃描,小作坊的所有生產線也會一夜之間換模板。至於所謂的韓國、法國進口產品,那就更簡單了,只需要在國內註冊一個國外商標,然後根據國外美發產品的包裝樣本就搞定了,成本也只多了註冊費。記者 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