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東談約翰·莫爾獎(英國)評選:我看到了繪畫的單純

2021-01-13 藝術中國

2018年約翰·莫爾繪畫獎(英國)評選在利物浦國家美術館步行者畫廊(Walker Gallery)舉行

約翰·莫爾繪畫獎是1957年創辦於英國的專注於繪畫的獎項,每兩年舉辦一屆,迄今已連續舉辦29屆,2018年將迎來第30屆賽事。約翰·莫爾繪畫獎完全以作品的品質說話,作者以匿名的方式投稿、接受評選。61年來,它一直在英國繪畫中具有領導地位,其一等獎獲得者被視為國家繪畫比賽的最高榮譽。

2010年,約翰·莫爾繪畫獎與上海美術學院合作,進入中國,迄今已成功舉辦4屆。同時,約翰·莫爾繪畫獎(英國)也邀請中國藝術家作為國際評委,今年藝術家劉小東成為繼曾梵志、丁乙之後,第三位受邀加入約翰·莫爾繪畫獎(英國)評委會的中國評委。

2018年1月,劉小東赴英國參加2018年約翰·莫爾繪畫獎(英國)的初評工作,在他歸來之後,藝術中國對劉小東進行了採訪,與公眾分享本次評選的發現與感受。

劉小東與其他三位評委(從左至右:Lubaina Himid、Marvin Gaye Chetwynd、Jenni Lomax)

藝術中國:首先,您談一下這次到英國參加約翰·莫爾繪畫獎初選的過程?

劉小東:這次一共有五位評委,除了我,還有2017年剛獲得透納獎的坦尚尼亞藝術家Lubaina Himid、英國藝術家Marvin Gaye Chetwynd、英國策展人Jenni Lomax以及英國雕塑家Bruce McLean。在初評階段主要是看影像,這次報名作品總共有2000多件。每一件作品的影像都放給我們看,然後大家討論,說可以、不可以、或者先放一邊,分為這三個檔次。經過一天半的時間,從中選出270餘件。我們3月底會再去英國,根據原作,從270件裡再選出大概60或70件,最終再選出1個名一等獎,4或5名優秀獎,程序大概就是如此。

雖然我來自中國,他們在英國,幾個評委對一些作品也有爭執,但對於好的作品都偏向一致的意見。在我看來,所有評委對比較新鮮的繪畫、有繪畫感的作品比較感興趣,像照片的畫,尤其是寫實的照片都不太感興趣,只留下一、兩張超級寫實的作品,大家對繪畫性比較感興趣。

藝術中國:您說的繪畫性具體指哪些方面呢?

劉小東:比較有筆感的、個人特色、多樣化的,運用各種材料也比較多,不僅僅是油畫,丙烯、水彩、或者拼貼,有很多新的材料,但還是局限於繪畫的範圍,沒有延伸到裝置等其它方面。繪畫本身也是很多樣化的。整體看下來,評委們比較偏重結構性的繪畫,所謂在冷抽象裡有一些熱抽象的成分,而不完全像熱抽象裡沒有結構的作品,那樣選下來的很少。看下來整個趨勢是比較重介於塞尚到極簡主義之間的、結構性的藝術,這種藝術在今天也有很多變化,不再是純粹的冷抽象,也加入了很多形象,但大的敘事裡面還是偏重於理性的、西方結構式的一種架構,對於過分抒情的、浪漫的、充滿熱情的抽象,或者是表情過多的繪畫,被選上的機會比較少。

劉小東與2017年透納獎獲得者Lubaina Himid

藝術中國:是否可以說有一種西方繪畫的傳承在其中?

劉小東:對,我覺得是,這個傳承是從塞尚開始的,現代繪畫和當代繪畫都比較偏重結構性的一種架構,偏重建築式的繪畫形式,而不太看重繪畫的抒情形式,特別浪漫、矯情的這些都被摒棄。大家對那些笨拙的、塗抹式的藝術更感興趣,從中能看出藝術家的一種誠意,反反覆覆地在一張畫上塗抹,在結構上進行探索,加入一些具象或抽象成分等。

藝術中國:在他們的繪畫裡,您是否看到了繪畫的多種可能性?

劉小東:我看到繪畫的一種單純。繪畫是很單純的一個工作,畫家把他單純的對繪畫的理解和熱愛表達出來。他們比較少地融入各種社會因素。整個看下來,還是基於一種對結構、抽象等繪畫形式上的探索。當然,最後總結時,我表達了我的意見,我認為(形式探索)這方面確實是優勢,但另一方面,這些繪畫和社會的關係有點遠,他們用形象傳達社會內容的方面比較弱。當他們要傳達對一些社會或政治問題的觀點時,他們通常都在上面寫文字或者說很難用形象來傳達,這對他們非常難,他們對於形象的處理可能跟整個藝術教育有關,失去了分寸,過於簡單化。就這點我說出了我的看法,他們也覺得我的看法很新鮮、很有意思。

藝術中國:您覺得這是否是與當下中國繪畫很不樣的地方呢?

劉小東:對,要反觀中國的繪畫的話,和社會的關係是緊密相連的,因為中國的社會變化確實對每個人的變化及情緒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社會的快速變化對每個藝術家起到了非常大的刺激作用,所以整體看,中國藝術家更多地是圍繞社會進行自己的發聲,英國的藝術家對個人形式上的探索更加注重,這是兩塊不太一樣的領域。

劉小東觀看約翰·莫爾繪畫獎的獲獎作品

藝術中國:除此之外,還與中國當下繪畫有哪些不一樣?

劉小東:看下來,我覺得他們更重視色彩的變化,還有結構,這是繪畫最基本的兩項,他們保持著非常本質的要求,就是色彩的豐富性、單純性以及結構的變化、理性的推進,這是比較明顯的,還有就是繪畫的自由性、單純塗抹的快感,這方面很強烈。

藝術中國:英國人評獎都非常純粹,像透納獎的先鋒性、約翰·莫爾獎的繪畫性,這很有意思。

劉小東:是的,反觀透納獎,是非常刺激的。比如說,對政治、對社會、對種族等各方面都有一種非常刺激藝術語言選擇,繪畫在這個表達上面,確實不是他們的強項。所以,他們保持兩個大的傳統,一個是透納獎,這方面的評獎完全是追求最看不懂的、最刺激的,甚至極個別的就是要鬧事,但約翰·莫爾獎是探索繪畫新的方向、繪畫本身的力量,看看繪畫能走到哪,這是兩個不同的方向。

藝術中國: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批評家提出「繪畫已死」的觀點,約翰·莫爾獎恰恰是專注於繪畫並獲得成功的獎項,在參選的作品中您是否能看到繪畫的生命力?

劉小東:我當然能,繪畫還是很有生命力的。另外,從中能看到一點,繪畫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輕鬆的、自我完成的事情,他們不願意繪畫裡參雜著更多、很大的責任。繪畫就是繪畫,這與各種美術館、雙年展、三年展的期待是不一樣的。他們很享受繪畫本身的單純,不像我們對繪畫期待的那麼多。繪畫不承擔任何東西,只承擔自己的塗塗抹抹。

有些作品非常小,讓我感到很驚嘆,那麼小卻能傳達那麼多的力量,我覺得很好。他們不像我們那麼奢侈,有很大的工作室,畫很大的作品。英國藝術家都比較簡樸,都在自己家裡小小的地方去畫,所以對待小的作品我們格外珍重。

反觀我們的繪畫,承擔的責任太多,比如一個畫家想跟裝置藝術家爭場地等,他們沒有這個問題,畫家就是畫家,繪畫有繪畫的尊嚴,藝術家很高興能從事這份工作,而我們都是一窩蜂地衝著一個方向跑,比如說大型的雙年展、博覽會,時興什麼、就跟風畫什麼,他們好像不是這樣的,表面看上去好像比我們落後,我們容易攪合在一塊,大家都不安心。

劉小東接受採訪

藝術中國:2012年您也曾參與過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的評選,兩次評選感覺有何不同?

劉小東:在我看來,似乎中國的禪宗玄學飄移到了英國,他們的作品介於寫實與寫意之間,寥寥幾筆意味深長,而西方傳統科學嚴謹的寫實勁頭卻來到了中國,二者形成了一種交叉的關係。

在參展上,英國跟中國有點不一樣的是,各個年齡都踴躍報名。中國一說到獎呢,基本都年輕人報名,過一定年齡都不參與這事。但英國不是,比如說2014年得獎的是一位80歲的女性藝術家(Rose Wylie,出生於1934年),她得了獎大家才知道她。在中國現在,好像沒有一個80歲的人會參加徵稿比賽得獎的。我想,英國也沒有多少人口,從事藝術的肯定也不是那麼多,為什麼到80歲大家還不知道她?組織者們的回答也挺有意思的:她可能以前的東西不夠好吧,大家看不到也沒辦法。這讓我覺得很新鮮,不同年齡的人都來申報這個獎,而且是匿名報送,你根本不知道是誰畫的,也許英國評委會知道一點,對於我來講根本不知道,所以完全看畫面。

獲得頭獎的人會得到很多的機會,很多美術館會邀請他辦個展。像這位老太太得獎之後,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正在展她的個展。對他們來講,並沒有我們界限那麼清楚,比如什麼是當代藝術,什麼是傳統藝術,這些沒有我們那麼鮮明。他們覺得獲得頭獎了就應該受邀到各個美術館,讓更多人知道他,然後再讓更多的觀眾去判斷他藝術的好壞。美術館的功能就是能讓更多人知道這位藝術家,不像我們老討論「繪畫已死」或者「繪畫復甦」等等。得獎了,美術館就有義務展出他的作品,這很單純。

自1957年創立以來約翰·莫爾繪畫獎的獲獎作品在步行者畫廊展出

藝術中國:最後一個問題,這樣一個匿名、單純看畫面而評選的獎項,對於一名畫家,當然您自己也是畫家,有怎樣的意味?您會鼓勵自己的學生參加評選嗎?

劉小東:我覺得這是非常需要的一個獎。當然要得到世界的廣泛認識不一定得到獎就會得到,但有幾位是因為這個獎而讓更多人知道的,比如說大衛·霍克尼(1967年)和彼得·多伊格(1993年)就得過這個獎,後來在全球都非常有名。參與這個獎的評選,對我個人來講也知道了英國本土繪畫領域發生的事情。我也沒想到英國有這麼踴躍的報名,你想英國也沒有多少人,哪有那麼多畫家,參展作品卻有2000多件,非常多,還有很多素人畫家,這非常有趣。

現在我聽說好多年齡大的藝術家也參加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評選,這樣更好。不同年齡段都可以參加,而且在中國還不收費,在英國報名還得交30英鎊,也希望約翰·莫爾獎在中國能更加落地。(本文圖片由上海美術學院凌敏教授提供)

相關焦點

  • 劉小東 金城小子 | 南方周末
    劉小東善於抓住生活中的一個細節,使用寫實或者照相寫實的手法,將場景反映到畫作中,這些場景不包含劉小東的明確的肯定或者否定的態度,他只是在「冷眼旁觀」。而這些看似普通的作品,卻總能在無聲無息中向人們訴說著背後的故事。「我只相信我看到的,我不相信教科書,我看到了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想把它們畫下來,就畫了。」劉小東這些話簡單到似乎如同人為什麼吃喝拉撒的問題一樣,想了,就做了。
  • 畫家劉小東紐約漂流記:我們還回得去嗎?
    但他並沒有為這件事或這種情緒作畫,「繪畫不是訴苦,這沒什麼好畫的。」進入5月,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壓頸致死之後,紐約街上開始人潮洶湧起來,都是出來抗議示威的。劉小東的住所離紐約抗議示威的重要舞臺華盛頓廣場公園,以及在隨之發生的搶掠中受損嚴重的SOHO商業區都很近,他也因此目睹了這次示威中很多驚心動魄的場面,他擅長的「無言的立場」在對示威活動的記錄中也發揮得淋漓盡致。
  • 劉小東&毛焰:低碳工作室裡的光
    劉小東&毛焰:低碳工作室裡的光 2020-03-12 14: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繪畫過時了?聽聽英國國家美術館前館長怎麼說
    看到配發在「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稿件的肖像,這位英國國家肖像館前館長笑說,竟不知有這張照片。他爽朗的笑聲,幾乎嵌入每一段對話中。安塞姆·基弗的繪畫作品澎湃新聞:RA和英國國家美術館的展覽,有什麼側重?查爾斯·索馬利亞茲·史密斯:國家美術館收藏的歐洲繪畫截至19世紀,不包含20和21世紀的繪畫。我在那裡工作期間,有一場影像藝術家的展覽,是用當代的方式詮釋過去的藝術史,而不是純粹的當代展覽。於我而言,我更樂見藝術的連續性,既享受過往的藝術,也活在當下的藝術中。
  • 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展第十年,在變動中呈現多元化
    「2020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作品展」2020年12月18日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展出獲獎及入圍的88件作品,並於當天宣布了本屆的五位獲獎者。評委和策展人在看到中英繪畫差異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本屆作品多元化的樣貌,「藝術家們以不同的視野觀察世界,表達出繪畫的寬泛可能性和繪畫形式與技藝的探索。」
  • 趙無極:談繪畫
    所以有人說我不敢教抽象派,是我怕同政治有衝突。根本不是這回事。繪畫的問題,是一種本身的需要,內心的需要。今天畫這,明天畫那,簡直是變戲法,不是畫畫。我說你們不是技巧的問題,不想講。你們的問題是觀察的問題,怎麼去看的問題。怎麼把自己的感情同看到的東西連到手上表現出來,這點最重要。這並不是畫的問題,而是觀察的問題。因為觀察正確,就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觀察辦法,每個人的作風就不一樣。假如每個人的觀察都是清一色的,畫出來的就都是一個樣,像是從一個模子裡出來的。你看,一個媽媽生八個孩子,八個孩子脾氣都不一樣。
  • 法治繪畫比賽評選(田鎮、餘川鎮、石佛寺鎮)
    組別:小學 種類:繪畫 作者:程鑫、李林蔭 學校:田鎮小學 指導老師:柯婕組別:小學 種類:繪畫 作者:程鑫、夏雨婷 學校:田鎮小學 指導老師:郭佳組別:小學 種類:繪畫 作者:李甜緣 學校:田鎮小學 指導老師:郭佳組別:小學 種類:繪畫 作者:李心蕊
  • 倫敦國家美術館-5:18世紀法國玩起了香豔的洛可可,英國也終於有了自己的繪畫大師
    ,英法等國趁機崛起,尤其是英國,我們幾乎都不記得英國在18世紀以前出現過什麼有名的畫家,但是進入18世紀後有了,而且一有就是好幾位。故事的後半段在我的遊記《雙城記》中講過,此處不再贅述。此畫表現的是姐姐們來到城堡後,普賽克向她們展示丈夫送給自己的禮物,在姐姐們的頭頂有一團烏雲,上面的形象代表暴怒,因為丘比特不允許普賽克將自己送她的禮物給別人看。
  • 首屆「海峽成大杯」兒童青少年繪畫大賽評選...
    12月20日,以「健康中國,預防先行」為主題的全國首屆「海峽成大杯」兒童青少年繪畫大賽專家評審會在北京舉行。《抗疫之花》《眾志成城》《人與動物和諧共處》《接種疫苗健康成長》《共同抗疫》《我的生物和平夢》等9個作品從1153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本次大賽的一等獎。
  • 南興《致敬最美逆行者》繪畫比賽評選出爐,快來看看誰獲獎了?
    如今,評選結果出爐,都有誰獲獎了?一起來揭曉!來自元崗小學、新都學校、天河實驗幼兒園陽光園區、志遠小學的孩子們紛紛加入,創作了各具特色的繪畫作品。有的描繪的是與「病毒君」作戰的畫面,也有展現白衣天使奔赴戰場的情景,稚嫩的筆畫卻表達出了對「逆行者」的深刻敬意。
  • 「拒絕舌尖上的浪費」繪畫視頻作品評選結果出爐
    四川在線記者 江芸涵記者12月18日獲悉,由四川省教育廳主辦、四川在線承辦的拒絕舌尖上的浪費」繪畫視頻作品徵集活動評選結果公布,一共有120件作品獲獎,另優秀指導教師獎有124名,優秀組織獎有5所高校和5個市(州)教育行政部門。
  • 繪畫萬花筒,英國《衛報》稱其為「英國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
    因此喜愛她作品的人總是一次次被饒有意味的畫所吸引,懷利也曾被澳洲評論家Germaine Greer和英國《衛報》稱為「英國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John Moores Painting Prize(約翰·莫爾繪畫獎)」。
  • 歷史課本背後的歷史;綏靖政策背後單純的是張伯倫、還是英國人
    而此時的英國正陷入經濟大蕭條的困境中,不能自拔;此時的張伯倫正出任英國的財政大臣。經濟大蕭條對英國衝擊同樣十分嚴重,當時的英國有500-700萬人失業,英國市民在勞務交易市場內不得不排起長隊,等待一份可以餬口的工作。高居不下的失業率嚴重影響了英國國內的社會穩定,而作為當時英國財政大臣的張伯倫無疑需要直面經濟大蕭條帶來的衝擊。
  • 絞殺,是我的武器.而繪畫,才是我的浪漫.
    但偏偏造化弄人,隨著時間的節奏,我仿佛慢慢的被帶進去了,無限嚮往那個只有二維的完美世界,茶不思飯不想,門也不出,一天三時的玩命追劇,不得有一絲斷絕。「她」在撩我,撩出了我心中的那片早已埋藏的淨土,並發出了共鳴,神魂顛倒,不知所云。 隨後,我做了個大膽的決定,我要控制「她」,以繪畫的方式。
  • Arthur談藝術.04 | 繪畫中的魔鏡 Mirror Mirror Tell Me
    《白雪公主》中,女巫對著鏡子說,「魔鏡魔鏡告訴我,我是不是世上最美的女人」。鏡子雖然不會說話,但其實「說」了很多話。繪畫史上有幾位畫家,巧妙的利用鏡子這一道具,來表達更多的內容,更有趣的主題,和更深的含義。今天請容許我來分享一下《繪畫中的魔鏡 Mirror Mirror Tell Me》。
  • 光山五小舉辦 我愛我的祖國 迎元旦繪畫比賽
    ,光山五小特舉辦了"我愛我的祖國"迎元旦繪畫比賽。此外,從制定方案到中期徵稿再到作品評選、展示一系列環節中,全體師生共同參與,亦展現了光山縣第五完全小學團結協作,奮發向上的新風貌!  活動要求  一、內容和主題,以愛國、迎元旦、抗疫精神、美好生活為主題,畫面要主題突出,繪畫作品內容要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和正能量。  二、畫面形式要求,用4開或8開紙張繪畫,繪畫種類不限,兒童畫、水粉、水墨、素描等皆可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