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一味中藥,五加皮!

2021-02-07 醫學知識寶庫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乾燥根皮。

五加、木骨、五佳、五花、加皮、追風使、南五加。

主產湖北、河南、安徽、四川等地。 

夏、秋二季採挖根部,洗淨,剝取根皮,曬乾。

本品呈不規則卷簡狀,長5~15cm,直徑0.4~1.4cm,厚約0.2cm。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瘢痕;內表面淡黃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灰白色。氣微香,味微辣而苦。

辛、苦、微甘,溫。歸肝、腎經。

本品辛散苦燥,甘溫補利,入肝、腎經。善祛風溼而止痺痛,能補肝腎而強筋骨,為治風寒溼痺、筋骨軟弱或四肢拘攣之要藥。兼利水,治水腫、腳氣浮腫可投。

祛風溼,補肝腎,強筋骨,利水。

1、風溼痺痛,四肢拘攣。

2、肝腎不足所致腰膝軟弱、小兒行遲。

3、水腫,腳氣浮腫。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浸酒。

本品有抗炎、調節免疫功能、鎮痛、鎮靜、抗疲勞、抗應激及降低血糖等作用。

五加皮入藥已有2000年的歷史。《神農本草經》記載:「五葉交加者良,入藥系用其根皮,故五加皮。」《巴蜀異物志》稱為「文章草」,且詩云:「文章做酒,能成其味,以金買草,不言其貴。」又云:「五加者,五車星之精也。」即言:「青精入莖則有東方之精,白氣入節則有西方之津,赤氣入花則有南方之光,黑精入根則有北方之粘,黃煙入皮則有戊己之靈。」所謂「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可知醫家、養生家無不稱許。

說起「郅中和五加皮酒」、歷史上流傳一段佳話:在很久以前,浙江西部嚴州府東關鎮(今建德境內)的新安江畔住著一個叫郅中和的青年,他為人忠厚,並有一手祖傳造酒手藝。有一天,東海龍王的五公主佳婢來到人間,愛上了淳樸勤勞的郅中和,後結為伉儷,仍以營酒為主。五公主見當地老百姓多患有風溼病,她建議郅中和釀造一種既能健身又有治病的酒來。經五公主指點,在造酒時加入了五加皮、甘松、木瓜、玉竹等名貴中藥,並把釀出的酒取名為「郅中和五加皮酒」。

此酒問世後,黎民百姓,達官貴人紛至沓來,捧碗品嘗,酒香撲鼻,人人讚不絕口,於是生意越做越興隆。由於該地屬嚴州府東關鎮,後又有人稱之為「嚴東關五加皮酒」。此酒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並經久不衰。五加皮酒有舒解疲勞的功能和祛風溼強腰膝的作用,善治筋骨拘攣,手足麻木,關節酸痛,腰疼腿軟等證,酒味甘香可口,且無藥味,無病之人常服可健骨強身,益壽延年。近幾年來,據有關科研工作者鑑定,五加皮酒天天喝一杯,能預防膽結石,能抗癌,並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因而享有「健康食品」的美稱。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說:「五加皮,煮根莖釀酒飲,益人。」古代醫家認為,很多中藥均可浸酒,「惟獨五加皮與酒相合,且味美」,「其氣與酒相宜,酒得之其味較佳也」,「添酒補腦,久服延年益壽,功難盡述」,「昔張子聲、楊延和、王叔牙、於世彥等,皆服五加皮酒,不絕房室,得壽三百歲,有子二十人」。取南五加皮,以粗長、皮厚、氣香、無木心者為佳,洗淨後煎汁,和曲釀酒,或切碎袋盛浸酒服。

五加皮在我國醫用和養生中深得重用,如《桂香室雜記》贊詩曰:白髮童顏叟,山前逐騮驊。問翁何所得,常服五加茶。


往期中藥·點擊對應名稱進入

①:中醫資料點擊閱讀原文 ②:發表文章觀後感點擊『在看』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杜仲
    4~6月剝取,刮去粗皮,堆置「發汗」至內皮呈紫褐色,曬乾。板片狀或兩邊稍向內卷,大小不一,厚3~7毫米。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或縱裂槽紋,有的樹皮較薄,未去粗皮,可見明顯的皮孔。內表面暗紫色,光滑。質脆,易折斷,斷面有細密、銀白色、富彈性的橡膠絲相連。氣微,味稍苦。性溫,味甘。歸肝經、腎經。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 每天學一味中藥,海桐皮!
    釘銅皮、刺桐皮、鼓桐皮、刺通、接骨藥。高大喬木。樹皮灰棕色,枝淡黃色至土黃色,密生灰色茸毛,具黑色圓錐狀刺。3出複葉,互生或簇生於枝頂;小葉闊卵形至斜方狀卵形,全緣。總狀花序,生有茸毛;萼佛焰狀;花冠呈蝶形,大紅色,旗瓣倒卵狀披針形,稍反曲,翼瓣和龍骨瓣近等長,短於萼;雄蕊10枚,兩束。莢果串珠狀,稍彎曲。生於山地疏林,也有栽培。
  • 每天學一味中藥——鹿茸
    花鹿茸茸體較短,分枝少,基部僅有一個側枝,皮紅毛黃,短而細密;馬鹿茸茸體粗長,分枝多,基部有兩個相鄰的側枝,皮黑毛青灰,毛長而稀粗。性溫,味甘、鹹。歸腎經、肝經。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衝任,託瘡毒。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陽藥。用量1~2克,研末衝服或入丸散,亦可浸酒。
  • 每天學一味中藥,五加皮!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乾燥根皮。五加、木骨、五佳、五花、加皮、追風使、南五加。
  • 每天學一味中藥——燕窩
    (《彝醫動物藥》)3、治虛勞咳嗽:沙參二錢,燕窩二錢,百合五錢。共燉爛食。(《不知醫必要》)4、治肺結核咯血:土燕窩10克,百合20克,冰糖適量。蒸熟,一次食之,日服2次。(《中國動物藥》)5、治老年痰喘:秋白梨一個,去心,入燕窩一錢,先用滾水泡,再入冰糖一錢蒸熟,每日早晨服下,勿間斷。
  • 每天學一味中藥——天冬
    1、治血虛肺燥,皮膚拆裂及肺痿咳膿血證:天門冬新掘者不拘多少,淨洗,去心、皮,細搗,絞取汁用砂鍋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溫酒調服。(《醫學正傳)天門冬膏)2、治肺胃燥熱,痰澀咳嗽: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等分。上兩味熬膏,煉白蜜收,不時含熱咽之。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白首烏
    ❶ 每天學一味中藥——蓮子心❷ 每天學一味中藥——川芎❸ 每天學一味中藥——蟬花❹ 每天學一味中藥——絲瓜絡❺ 每天學一味中藥——麝香❻ 每天學一味中藥——神曲❼ 每天學一味中藥——鵝不食草❽ 每天學一味中藥——蛇蛻❾ 每天學一味中藥——紅芪
  • 每天學一味中藥,石榴皮!
    石榴殼、安石榴、酸石榴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皮通常青灰色或淡黃綠色,有縱皺紋及橫皮孔;幼枝近圓形或微四稜形,頂端常呈刺狀,無毛。葉對生或簇生,具短柄;葉片矩圓狀披針形至矩圓狀橢圓形,先端漸狹,全緣,上面有光澤,無毛,下面有隆起的主脈。
  • 每天學一味中藥——安息香
    ❶ 每天學一味中藥——熟地黃❷ 每天學一味中藥——地黃❸ 每天學一味中藥——蟬花❹ 每天學一味中藥——絲瓜絡❺ 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❻ 每天學一味中藥——神曲❼ 每天學一味中藥——鵝不食草❽ 每天學一味中藥——蛇蛻❾ 每天學一味中藥——杜仲
  • 每天學一味中藥,秦皮!
    木犀科植物尖葉白蠟樹的枝皮或幹皮。蠟樹皮、秦白皮、梣皮。落葉喬木,高10~12米。樹皮灰褐色,較平滑,老時淺裂。春、秋季剝取枝皮或幹皮,曬乾。枝皮:捲筒狀或槽狀,長10~60釐米,厚1.5~3毫米。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間呈斑狀,平坦或稍粗糙,並有灰白色圓點狀皮孔及細斜皺紋,有的具分枝痕。內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平滑。質硬而脆,斷面纖維性,黃白色。無臭,味苦。幹皮:長條狀塊片,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具龜裂狀溝紋及紅棕色圓形或橫長的皮孔。質堅硬,斷面纖維性較強。
  • 每天學一味中藥,廣東海桐皮!
    廣海桐皮、木棉樹皮、英雄樹皮。落葉大喬木,高達25m。幼樹樹幹或老樹枝條有圓錐狀硬刺,側枝平展伸出。葉互生,為掌狀複葉,小葉5~7片,具柄小葉;薄革質,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10~20cm,寬5~7cm,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或楔形,全緣,兩面均無毛。
  • 每天學一味中藥,側柏葉!
    (《生草藥性備要》)4、治流行性腮腺炎:側柏葉適量,洗淨搗爛,加雞蛋白調成泥狀外敷,每日換藥2次。(《中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5、治吐血不止:側柏葉、乾薑各90克,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金匱要略》柏葉湯)6、治腎盂腎炎,血尿:側柏葉9克,薺菜24克,仙鶴草15克,淡竹葉9克。水煎服。
  • 每天學一味中藥,薏苡仁!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再曬乾,除去外殼及種皮。廣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8毫米,寬3~6毫米,頂端鈍圓,基部略寬而微凹,內有淡棕色點狀種臍。表面乳白色,平滑,偶有殘留的淡棕色種皮;背面圓凸,腹面有一較寬而深縱溝,寬約2毫米,溝內常留有淺棕色種皮。質堅實,斷面平坦,白色,富粉性。氣微,味淡,微甜。性涼,味甘、淡。歸脾經、胃經、肺經。
  • 每天學一味中藥,腫節風!
    另含有異嗪皮啶、迷迭香酸、延胡索酸、左旋類沒藥素甲、琥珀酸等成分。陰虛火旺及孕婦禁服。宜先煎或久煎。1、治風溼關節痛:草珊瑚根、鉤藤根、野鴉椿根各30克。煎湯取汁,加入黃酒酌量,同豬腳1隻燉服。上藥均用鮮品,搗爛加適量白酒。外包骨折處。(《苗族藥物集》)3、治產後腹痛:草珊瑚根9克,鐵掃帚30克,白糖、米酒各少許。水煎服。(《福建藥物志》)4、治燙火傷:草珊瑚幹葉研末一份、茶油二份。調勻,塗抹患處。(《福建中草藥》)5、治傷口潰爛:草珊瑚莖、葉適量,煎水外洗。
  • 每天學一味中藥,牡丹皮!
    栽培3~5年後採收,於10~11月挖根,洗淨,去掉鬚根,用刀剖皮,抽去木部,將根皮曬乾,為「原丹皮」(連丹皮);如先用竹刀或碗片刮去外皮後抽去木部,名為「刮丹皮」(粉丹皮)。筒狀或半簡狀,有縱剖開的裂縫,略向內捲曲或張開,長5~20釐米,直徑0.5~1.2釐米,皮厚0.1~0.4釐米。外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多數橫長皮孔及細根痕,栓皮脫落處粉紅色。
  • 每天學一味中藥,棕櫚!
    ❸人體生命線「奇經八脈」,每天按摩,氣血更足!❹每天學一味中藥,川木通!❺百病起於「積」!五種人體「垃圾」道醫教你一鍵清除!❻晚睡+晚起=雙殺陽氣!補救方法趕緊用起來!❼每天學一味中藥,大血藤!❽不花錢不吃藥,一學就會調百病!人手一份!❾養生,是一種生活態度!
  • 每天學一味中藥,杜仲!
    4~6月剝取,刮去粗皮,堆置「發汗」至內皮呈紫褐色,曬乾。板片狀或兩邊稍向內卷,大小不一,厚3~7毫米。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或縱裂槽紋,有的樹皮較薄,未去粗皮,可見明顯的皮孔。內表面暗紫色,光滑。質脆,易折斷,斷面有細密、銀白色、富彈性的橡膠絲相連。氣微,味稍苦。性溫,味甘。歸肝經、腎經。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 每天學一味中藥,荷葉!
    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2~1.7釐米,種皮紅色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生於沼澤、池塘或水田內,野生或栽培。廣布於南北各地。夏、秋二季採收,曬至七八成幹時,除去葉柄,折成半圓形或摺扇形,乾燥。葉呈半圓形或摺扇形,展開後呈類圓形,全緣或稍呈波狀,直徑20~50釐米。
  • 每天學一味中藥,丹參!
    以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千金要方》)3、治心腹諸痛屬半虛半實者:丹參30克,檀香、砂仁各4.5克。水煎服。(《時方歌括》丹參飲)4、治急、慢性肝炎,兩脅作痛:茵陳15克,鬱金、丹參、板藍根各9克。水煎服。
  • 每天學一味中藥,蕤仁!
    種子扁平卵圓形,種皮薄,淺棕色或紅棕色,易剝落;子葉2,乳白色。有油脂。氣微,味微苦。性微寒,味甘。歸肝經。養肝明目、疏風散熱。屬安神藥下屬分類的養心安神藥。用量5~9克。水煎服,外用適量:去油研成膏狀點眼或煎水洗。用治目赤腫痛、瞼弦赤爛、目暗羞明。本品具有降壓和鎮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