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一味中藥,廣東海桐皮!

2021-02-12 道醫

木棉科植物木棉的樹皮。

廣海桐皮、木棉樹皮、英雄樹皮。

落葉大喬木,高達25m。幼樹樹幹或老樹枝條有圓錐狀硬刺,側枝平展伸出。葉互生,為掌狀複葉,小葉5~7片,具柄小葉;薄革質,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10~20cm,寬5~7cm,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或楔形,全緣,兩面均無毛。花於春末先葉開放,花大,紅色或橙紅色,直徑約12cm,聚生於小枝近頂端;花萼革質,長3.5~4.5cm,外面無毛,內面被絲狀毛,分裂為寬而鈍的裂片;花瓣5片,肉質,長圓形,長8~10cm,兩面多被星狀小柔毛,雄蕊多數,下部全生成短管,排成3輪,最外輪集生成5束;子房5室。胚珠多數,柱頭5裂,蒴果大,木質,長圓形,長10~15cm,寬4.5~5cm,成熟時分裂為5果瓣,果瓣內有白色長棉毛。種子多數,倒卵形,黑褐色,光滑。花期3月,果期5月。

分布於廣東、廣西。廣東省產於中部、中南部各縣市。生於丘陵或低山次生林中,有的栽培於路邊、庭園。

全年均可採收。剝取樹幹皮,曬乾。

板片狀或向內捲曲狀,長短不一。外表面灰棕色或灰棕褐色,有粗糙的縱橫皺紋。栓皮凹凸不平,可剝落;具多數圓形或稍縱向延長的突起釘刺,單獨生長或成對,基部有色淡的環紋,頂端尖銳,有的已脫落。內表面黃棕色,密布纖維細絲。不易折斷,折斷面富纖維性。氣微,味淡,嚼之有黏性。

辛、微苦,微寒。歸肝經、腎經。

祛風祛溼、通經活絡、利水消腫。屬祛風溼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溼強筋骨藥。

用量9~15克,煎服或研末;外用煎水洗。用治風溼熱痺痛、腰膝疼痛、皮膚水腫、產後浮腫。

樹皮含刺桐靈鹼、胺基酸和有機酸。種子含油,油中含飽和有機酸36.7%和不飽和有機酸(油酸、亞油酸)63.3%,另含下箴刺桐鹼。海桐皮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藍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亦有謂海桐皮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腰痛非風溼者不宜用。


九蒸九曬黑芝麻丸

古法九制,補肝腎,強筋骨

限時優惠,買二贈一

點擊小程序連結購買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道醫問診諮詢,添加微信號:daoismm

⊙投稿合作:89928269@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七月十五中元節,祈福消災、還受生債、增補財庫,度亡解冤冥陽水陸兩利大法會啟告!

結緣《道德真經》抄經本,抄經有十大功德!不可錯過!

結緣《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抄經本,安定心神,不妨從虔誠抄經開始!

結緣《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抄經本,以心印道,感應上聖,資助道力!

❺七大止咳化痰的中藥,秋天潤肺養陰止咳最專業!

❻溼氣到底是哪裡來的?怎麼祛除?

❼每天學一味中藥,葉下珠!

❽道醫食療方:怎樣克服不良情緒帶來的影響!

❾「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不同體質的人,如何養生!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海桐皮!
    釘銅皮、刺桐皮、鼓桐皮、刺通、接骨藥。高大喬木。樹皮灰棕色,枝淡黃色至土黃色,密生灰色茸毛,具黑色圓錐狀刺。3出複葉,互生或簇生於枝頂;小葉闊卵形至斜方狀卵形,全緣。總狀花序,生有茸毛;萼佛焰狀;花冠呈蝶形,大紅色,旗瓣倒卵狀披針形,稍反曲,翼瓣和龍骨瓣近等長,短於萼;雄蕊10枚,兩束。莢果串珠狀,稍彎曲。生於山地疏林,也有栽培。
  •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海桐皮!
    分布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浙江、湖南、湖北、福建、臺灣等地。    本植物的葉(刺桐葉),花(刺桐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全年可收,而以春季較易剝取,將樹砍伐剝取幹皮,刮去棘刺及灰垢,曬乾。
  • 易傳承每天解讀一味中藥:海桐皮!
    釘銅皮、刺桐皮、鼓桐皮、刺通、接骨藥。高大喬木。樹皮灰棕色,枝淡黃色至土黃色,密生灰色茸毛,具黑色圓錐狀刺。3出複葉,互生或簇生於枝頂;小葉闊卵形至斜方狀卵形,全緣。總狀花序,生有茸毛;萼佛焰狀;花冠呈蝶形,大紅色,旗瓣倒卵狀披針形,稍反曲,翼瓣和龍骨瓣近等長,短於萼;雄蕊10枚,兩束。莢果串珠狀,稍彎曲。
  • 每日一味學中藥——海桐皮
    (《腳氣治法總要》海桐皮散)  2、治腰膝痛不可忍:海桐皮二兩,牛膝、草勞、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著茁仁二兩,生地黃十兩。八物淨洗,焙乾,細挫,生地黃以蘆刀子切,用綿一兩,都包裹,入無灰酒二鬥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飲一盞,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長令酮踞。合時不用添減。禁毒食。
  • 每天學一味中藥——杜仲
    川杜仲、絲連皮、扯絲皮、思仙、思仲、玉絲皮、絲棉皮。落葉喬木。高達20米,樹皮、葉、果折斷後有白色膠絲。樹皮灰褐色,粗糙,嫩枝有黃褐色毛,不久變禿淨。葉互生,葉柄長1~2釐米;葉片橢圓形、卵形或矩圓形,薄革質,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有鋸齒。
  • 每天學一味中藥——安息香
    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等地。樹幹自然損傷或於夏、秋季割裂樹幹,收集流出的樹脂,陰乾。不規則小塊,稍扁平,常黏結成團塊。表面橙黃色,具蠟樣光澤(自然出脂);或為不規則的圓柱狀、扁平塊狀,表面灰白色至淡黃白色(人工割脂)。質脆,易碎,斷面平坦,白色。放置後逐漸變為淡黃棕色至紅棕色。加熱則軟化熔融。氣芳香,味微辛,嚼之有沙粒感。性平,味辛、苦。歸心經、脾經。
  • 每天學一味中藥——鹿茸
    花鹿茸茸體較短,分枝少,基部僅有一個側枝,皮紅毛黃,短而細密;馬鹿茸茸體粗長,分枝多,基部有兩個相鄰的側枝,皮黑毛青灰,毛長而稀粗。性溫,味甘、鹹。歸腎經、肝經。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衝任,託瘡毒。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陽藥。用量1~2克,研末衝服或入丸散,亦可浸酒。
  • 每天學一味中藥——天冬
    1、治血虛肺燥,皮膚拆裂及肺痿咳膿血證:天門冬新掘者不拘多少,淨洗,去心、皮,細搗,絞取汁用砂鍋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溫酒調服。(《醫學正傳)天門冬膏)2、治肺胃燥熱,痰澀咳嗽: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等分。上兩味熬膏,煉白蜜收,不時含熱咽之。
  • 每天學一味中藥,腫節風!
    分布於廣東、浙江、福建、臺灣、廣西、海南等地。夏季採收,曬乾。主根粗短。莖圓柱形,暗褐色,節膨大,節上有明顯的葉鞘痕,質脆,易折斷或從節部脫離,斷面中空,邊緣纖維狀。葉對生,基部合生抱莖,棕褐色或暗褐色,多皺縮,易破碎,近革質。
  • 每天學一味中藥,秦皮!
    木犀科植物尖葉白蠟樹的枝皮或幹皮。蠟樹皮、秦白皮、梣皮。落葉喬木,高10~12米。樹皮灰褐色,較平滑,老時淺裂。春、秋季剝取枝皮或幹皮,曬乾。枝皮:捲筒狀或槽狀,長10~60釐米,厚1.5~3毫米。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間呈斑狀,平坦或稍粗糙,並有灰白色圓點狀皮孔及細斜皺紋,有的具分枝痕。內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平滑。質硬而脆,斷面纖維性,黃白色。無臭,味苦。幹皮:長條狀塊片,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具龜裂狀溝紋及紅棕色圓形或橫長的皮孔。質堅硬,斷面纖維性較強。
  • 每天學一味中藥——燕窩
    ❶ 每天學一味中藥——柴胡❷ 每天學一味中藥——川芎❸ 每天學一味中藥——蟬花❹ 每天學一味中藥——絲瓜絡❺ 每天學一味中藥——麝香❻ 每天學一味中藥——神曲❼ 每天學一味中藥——鵝不食草❽ 每天學一味中藥——蛇蛻❾ 每天學一味中藥——紅芪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白首烏
    ❶ 每天學一味中藥——蓮子心❷ 每天學一味中藥——川芎❸ 每天學一味中藥——蟬花❹ 每天學一味中藥——絲瓜絡❺ 每天學一味中藥——麝香❻ 每天學一味中藥——神曲❼ 每天學一味中藥——鵝不食草❽ 每天學一味中藥——蛇蛻❾ 每天學一味中藥——紅芪
  • 每天學一味中藥,石榴皮!
    石榴殼、安石榴、酸石榴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皮通常青灰色或淡黃綠色,有縱皺紋及橫皮孔;幼枝近圓形或微四稜形,頂端常呈刺狀,無毛。葉對生或簇生,具短柄;葉片矩圓狀披針形至矩圓狀橢圓形,先端漸狹,全緣,上面有光澤,無毛,下面有隆起的主脈。
  • 每天學一味中藥,薏苡仁!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再曬乾,除去外殼及種皮。廣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8毫米,寬3~6毫米,頂端鈍圓,基部略寬而微凹,內有淡棕色點狀種臍。表面乳白色,平滑,偶有殘留的淡棕色種皮;背面圓凸,腹面有一較寬而深縱溝,寬約2毫米,溝內常留有淺棕色種皮。質堅實,斷面平坦,白色,富粉性。氣微,味淡,微甜。性涼,味甘、淡。歸脾經、胃經、肺經。
  • 每天學一味中藥,牡丹皮!
    栽培3~5年後採收,於10~11月挖根,洗淨,去掉鬚根,用刀剖皮,抽去木部,將根皮曬乾,為「原丹皮」(連丹皮);如先用竹刀或碗片刮去外皮後抽去木部,名為「刮丹皮」(粉丹皮)。筒狀或半簡狀,有縱剖開的裂縫,略向內捲曲或張開,長5~20釐米,直徑0.5~1.2釐米,皮厚0.1~0.4釐米。外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多數橫長皮孔及細根痕,栓皮脫落處粉紅色。
  • 每天學一味中藥,竹茹!
    分布於廣東、廣西等華南地區。全年均可採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綑紮成束,陰乾。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捲曲成團,不規則絲條狀或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昧淡。微寒性,味甘。歸胃經、膽經、脾經。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 每天學一味中藥,雞矢藤!
    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等地。夏、秋季採收地上部分,除去雜質,曬乾。常彎曲成團。莖扁圓柱形,老莖灰棕色,直徑0.3~1.2釐米,栓皮常易脫落,有縱皺紋及葉柄痕,易折斷,斷面平坦,灰黃色;嫩枝黑褐色,直徑0.1~0.3釐米,質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灰白色或淺綠色。
  • 每天學一味中藥—鉤藤
    鉤藤主產於廣西、廣東、湖北、湖南等省區;大葉鉤藤主產於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區;毛鉤藤主產於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省區;華鉤藤主產於廣西、貴州、湖南、湖北等省區;無柄果鉤藤主產於廣東、廣西(來源百度百科及藥圈,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推薦閱讀:1.張伯禮:中醫藥理論先進技術落後 中藥生產線也要瞄準工業4.02.黃芩、雲木香、山桃仁、家桃仁、苦參、穿山龍3.柴胡、防風、黃精、玉竹、梔子、金櫻子4.每天學一味中藥
  • 每天學一味中藥,荷葉!
    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2~1.7釐米,種皮紅色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生於沼澤、池塘或水田內,野生或栽培。廣布於南北各地。夏、秋二季採收,曬至七八成幹時,除去葉柄,折成半圓形或摺扇形,乾燥。葉呈半圓形或摺扇形,展開後呈類圓形,全緣或稍呈波狀,直徑20~50釐米。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海桐皮
    分布臺灣、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板片狀,兩邊略捲曲。外表面淡棕色,常有寬窄不等的縱凹紋,散布釘刺。釘刺長圓錐形,頂端銳尖,基部長圓形,縱向延長。內表面黃褐色,較平坦,有細密網紋。質硬而韌,斷面裂片狀,氣微香,味稍苦或淡。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刺桐或喬木刺桐的幹皮或根皮。採集加工:夏、秋剝取樹皮,曬乾。切絲,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