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海桐皮

2021-02-12 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

高大喬木。樹皮灰棕色,枝淡黃色至土黃色,密生灰色茸毛,具黑色圓錐狀刺。3出複葉,互生或簇生於枝頂;小葉闊卵形至斜方狀卵形,全緣。總狀花序,生有茸毛;萼佛焰狀;花冠呈蝶形,大紅色,旗瓣倒卵狀披針形,稍反曲,翼瓣和龍骨瓣近等長,短於萼;雄蕊10枚,兩束。莢果串珠狀,稍彎曲。花期3月,果期8月。分布臺灣、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板片狀,兩邊略捲曲。外表面淡棕色,常有寬窄不等的縱凹紋,散布釘刺。釘刺長圓錐形,頂端銳尖,基部長圓形,縱向延長。內表面黃褐色,較平坦,有細密網紋。質硬而韌,斷面裂片狀,氣微香,味稍苦或淡。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刺桐或喬木刺桐的幹皮或根皮。

採集加工:夏、秋剝取樹皮,曬乾。切絲,生用。

選購貯藏:以皮張大、釘刺多者為佳。置通風乾燥處。

性味歸經:苦、辛,平。歸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溼,通經絡,殺蟲。治風溼痺痛,痢疾,牙痛,疥癬。

用法用量:煎服,5~15g。或酒浸服。外用,適量。

①治風溼兩腿腫滿疼重,百節拘攣痛:海桐皮一兩,羚羊角屑、薏苡仁各二兩,防風、羌活、筒桂(去皮)、赤茯苓(去皮)、熟地黃各一兩,檳榔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腳氣治法總要》海桐皮散)

②治腰膝痛不可忍:海桐皮二兩,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薏苡仁二兩,生地黃十兩。八物淨洗,焙乾,細銼,生地黃以蘆刀子切,用綿一兩,都包裹,入無灰酒二鬥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飲一盞,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長令醺醺。合時不用添減。禁毒食。(《續傳信方》)

③治腳攣不能伸舉:海桐皮、當歸(去蘆,洗淨,焙乾)、牡丹皮(去心)、熟幹地黃、牛膝(去蘆,酒浸,焙乾)各一兩,山茱萸、補骨脂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蔥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海桐皮散)

④治大風疾:知母、貝母、烏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去毛)。上等分,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日中、臨睡各服三十丸;又每夜第一次睡覺(醒)時,急於頭邊取三十丸便服,並用羊蹄根自然汁下。大忌酒及房事、一切發風之物,只吃淡粥一百日,皮肉自漸皆復。(《百選方》神仙退風丹)

⑤治中惡霍亂:海桐皮煮汁服之。(《聖濟總錄》)

⑥治風蟲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聖惠方》)

⑦治風癬有蟲:海桐皮、蛇床子等分,為末,以臘豬脂調搽之。(《如宜方》)

(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歡迎廣大的中草藥種植戶、合作社、商家企業加入到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的大家庭中來,讓我們攜手共創博羅縣中草藥種植事業的輝煌!會員招募,請聯繫協會專職工作人員

132 8620 2223(羅)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海桐皮!
    釘銅皮、刺桐皮、鼓桐皮、刺通、接骨藥。高大喬木。樹皮灰棕色,枝淡黃色至土黃色,密生灰色茸毛,具黑色圓錐狀刺。3出複葉,互生或簇生於枝頂;小葉闊卵形至斜方狀卵形,全緣。總狀花序,生有茸毛;萼佛焰狀;花冠呈蝶形,大紅色,旗瓣倒卵狀披針形,稍反曲,翼瓣和龍骨瓣近等長,短於萼;雄蕊10枚,兩束。莢果串珠狀,稍彎曲。生於山地疏林,也有栽培。
  •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海桐皮!
    鑑別應用:本品和木槿皮,二藥皆可用於疥瘡,溼瘡及癬瘡等。海桐皮偏重於祛溼止癢,木槿皮善長於殺蟲止癢,二者同中有異。    【現代藥理研究】    海桐皮具有鎮痛、鎮靜作用。    海桐皮水浸劑(1:3)對多種致病癬菌及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易傳承每天解讀一味中藥:海桐皮!
    釘銅皮、刺桐皮、鼓桐皮、刺通、接骨藥。高大喬木。樹皮灰棕色,枝淡黃色至土黃色,密生灰色茸毛,具黑色圓錐狀刺。3出複葉,互生或簇生於枝頂;小葉闊卵形至斜方狀卵形,全緣。總狀花序,生有茸毛;萼佛焰狀;花冠呈蝶形,大紅色,旗瓣倒卵狀披針形,稍反曲,翼瓣和龍骨瓣近等長,短於萼;雄蕊10枚,兩束。莢果串珠狀,稍彎曲。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扁擔杆
    1、脾虛食少、小兒疳積:本品全草30g,糯米糰、雞屎藤各15g,廣柑皮9g,水煎服。2、風溼性關節炎:本品根120~150g,浸酒1000g,每次30毫升,每天2次。3、遺精、遺尿:本品果實30~60g,水煎服。(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柏子仁
    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外包膜質內種皮。質軟,富油性。氣微香,味淡。來源:本品為柏科植物側柏的乾燥成熟種仁。採集加工:秋、冬季採收成熟種子,曬乾,除去種皮,收集種仁。選購貯藏:以粒飽滿、色黃白、油性大者為佳。置陰涼乾燥處,放熱,防蛀。現代研究:有鎮靜作用。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腎、大腸經。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雞蛋花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莖皮,花開時採花,曬乾或鮮用。性味歸經:性甘、微苦,味平。歸肺經、大腸經。功能主治:清熱;利溼;解暑。主感冒發熱;肺熱咳嗽;溼熱黃疸;洩瀉痢疾;尿路結石;預防中暑。用法用量:內服:煎湯,花5~10g;莖皮10~15g。外用;適量,搗敷。用藥禁忌:暑溼兼寒,寒溼瀉洩,肺寒咳嗽,慎用。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薑黃
    現代研究:有抗心肌缺血、調脂、抗腫瘤、改善學習記憶、抗肺纖維化、抗肝腎損傷、調節免疫等作用。功能主治:破血行氣,痛經止痛。用於胸肋刺痛,胸痺心痛,痛經經閉,風溼肩臂疼痛,跌扑腫痛。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適量。用藥禁忌:血虛無氣滯血瘀者慎用,孕婦忌用。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牛白藤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㈡牛白藤全株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②治胃腸炎:牛白藤全株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③治腰腿痛:牛白藤根、藤幹品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④治骨折:接骨丹全草、土牛膝、刺麻嗓管皮、薴麻、銅錘草,共搗敷。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雀梅藤
    1、治水腫:雀梅藤二層皮。硃砂一錢五分,綠豆粉一兩。研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開水送下。(福建)2、咳嗽氣喘:雀梅藤根9~15g,水煎服。3、瘡瘍腫毒:雀梅藤鮮葉搗爛外敷,或水煎外洗。(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山芝麻
    莖直立,有分枝,莖皮堅韌似麻,小枝密被灰黃色短絨毛。單葉互生,矩圓狀披針形。夏季葉腋抽出短花序梗,花數朵簇生其上,花梗短。朔果卵狀矩圓形,略似芝麻果實,長近2釐米,密被星狀毛茸,熟後5裂。根呈圓柱形,略扭曲,頭部常帶有結節狀的莖枝殘基;長15-25cm(商品多已切成長約2cm的段塊),直徑0.5-1.5cm。
  • 海桐皮,見過嗎?用於風溼麻木,腰腿筋骨疼痛,外用治各種頑癬
    海桐皮來原產地為豆科植物刺桐的幹皮。全年可收,而以春季較易剝取,將樹砍伐剝取幹皮,刮去棘刺及灰垢,曬乾。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黃皮核
    種皮菲薄,皺縮,質脆易脫落。子葉2枚,扁平而肥厚。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氣微,味苦澀微辛。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黃皮的種子。採集加工:夏季果實成熟,收集吃去果肉後廢棄的種子,洗淨,蒸透,曬乾。性味歸經:性微溫,味辛、苦。歸肺經、胃經、肝經。功能主治:行氣,止痛,散結消脹。治腹滿,胃痛,疝氣痛。用法用量:煎湯內服,6~12g。
  • 每天學一味中藥,廣東海桐皮!
    廣海桐皮、木棉樹皮、英雄樹皮。落葉大喬木,高達25m。幼樹樹幹或老樹枝條有圓錐狀硬刺,側枝平展伸出。葉互生,為掌狀複葉,小葉5~7片,具柄小葉;薄革質,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10~20cm,寬5~7cm,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或楔形,全緣,兩面均無毛。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倒吊筆
    用法用量:根0.5~1兩;根皮3~5錢;葉2~3錢。1、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本品根60g,生薑6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2、感冒發熱:本品幹葉6~9g,水煎服。(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 每日一味學中藥——海桐皮
    (《腳氣治法總要》海桐皮散)  2、治腰膝痛不可忍:海桐皮二兩,牛膝、草勞、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著茁仁二兩,生地黃十兩。八物淨洗,焙乾,細挫,生地黃以蘆刀子切,用綿一兩,都包裹,入無灰酒二鬥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飲一盞,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長令酮踞。合時不用添減。禁毒食。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解毒消腫】白薯莨
    莖左旋,圓柱形,長達30米,有三角狀皮刺。掌狀複葉有3小葉;頂生小葉倒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3釐米,側生小葉較小,斜狀橢圓形,偏斜,先端驟尖,全緣,下面疏生柔毛;葉柄長達30釐米,密被柔毛。雄花序穗狀組成圓錐狀,長達50釐米,密被柔毛;雄花外輪花被片小,內輪較大而厚;雄蕊6,有時不全部發育。蒴果三稜狀長橢圓形,硬革質,長3.5-7釐米,徑2.5-3釐米,密被柔毛;每室2種子,著生果軸頂部。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祛風除溼】買麻藤
    種子核果狀,長隨圓形或微呈倒卵形,長1.5-2cm,無柄或近無柄,熟時假種皮紅色。花期4-6月,果期9-11月。藥材基源:本品為買麻藤科植物小葉買麻藤的莖葉或根。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生境分布:常生於林中,或山坡、山谷、河邊。分布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廣東等地。性味歸經:苦;性微溫。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破布葉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②布渣葉、番石榴葉、辣蓼各18g。水煎服,每日2劑。(《香港中草藥》)2、治黃疸:①破布葉60g,豬血60g。煎水服,每日1次,連服6d。(《嶺南草藥志》)②破布葉、田基黃、茵陳蒿各15-30g。水煎服。(《香港中草藥》)3、治熱滯腹痛:布渣葉、鴨腳木皮、黃牛木葉、路兜簕根、崗梅根,各藥等量。每用120-320g,水煎作茶飲。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爵床
    (《上海常用中草藥》)②治瘧疾:爵床一兩。煎汁,於瘧疾發作前三至四小時服下。(《上海常用中草藥》)③治鉤端螺旋體病:爵床(鮮)八兩。搗爛,敷腓腸肌。(《雲南中草藥》)④治酒毒血痢,腸紅:小青草、秦艽各三錢,陳皮、甘草各一錢。水煎服。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活血散瘀】單面針
    藥材基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刺殼花椒的根、根皮和莖、葉。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根、根皮、莖皮切片曬乾;葉鮮用或曬乾。生境分布:生於海拔400-1000m山坡灌叢中。分布於西南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性味歸經:甘、辛、溫;有小毒。歸肝、脾、胃經。功能主治:消食助運,行氣止痛。用於脾運不健,厭食腹脹,脘腹氣滯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