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喬木。樹皮灰棕色,枝淡黃色至土黃色,密生灰色茸毛,具黑色圓錐狀刺。3出複葉,互生或簇生於枝頂;小葉闊卵形至斜方狀卵形,全緣。總狀花序,生有茸毛;萼佛焰狀;花冠呈蝶形,大紅色,旗瓣倒卵狀披針形,稍反曲,翼瓣和龍骨瓣近等長,短於萼;雄蕊10枚,兩束。莢果串珠狀,稍彎曲。花期3月,果期8月。分布臺灣、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板片狀,兩邊略捲曲。外表面淡棕色,常有寬窄不等的縱凹紋,散布釘刺。釘刺長圓錐形,頂端銳尖,基部長圓形,縱向延長。內表面黃褐色,較平坦,有細密網紋。質硬而韌,斷面裂片狀,氣微香,味稍苦或淡。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刺桐或喬木刺桐的幹皮或根皮。
採集加工:夏、秋剝取樹皮,曬乾。切絲,生用。
選購貯藏:以皮張大、釘刺多者為佳。置通風乾燥處。
性味歸經:苦、辛,平。歸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溼,通經絡,殺蟲。治風溼痺痛,痢疾,牙痛,疥癬。
用法用量:煎服,5~15g。或酒浸服。外用,適量。
①治風溼兩腿腫滿疼重,百節拘攣痛:海桐皮一兩,羚羊角屑、薏苡仁各二兩,防風、羌活、筒桂(去皮)、赤茯苓(去皮)、熟地黃各一兩,檳榔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腳氣治法總要》海桐皮散)
②治腰膝痛不可忍:海桐皮二兩,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薏苡仁二兩,生地黃十兩。八物淨洗,焙乾,細銼,生地黃以蘆刀子切,用綿一兩,都包裹,入無灰酒二鬥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飲一盞,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長令醺醺。合時不用添減。禁毒食。(《續傳信方》)
③治腳攣不能伸舉:海桐皮、當歸(去蘆,洗淨,焙乾)、牡丹皮(去心)、熟幹地黃、牛膝(去蘆,酒浸,焙乾)各一兩,山茱萸、補骨脂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蔥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海桐皮散)
④治大風疾:知母、貝母、烏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去毛)。上等分,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日中、臨睡各服三十丸;又每夜第一次睡覺(醒)時,急於頭邊取三十丸便服,並用羊蹄根自然汁下。大忌酒及房事、一切發風之物,只吃淡粥一百日,皮肉自漸皆復。(《百選方》神仙退風丹)
⑤治中惡霍亂:海桐皮煮汁服之。(《聖濟總錄》)
⑥治風蟲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聖惠方》)
⑦治風癬有蟲:海桐皮、蛇床子等分,為末,以臘豬脂調搽之。(《如宜方》)
(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歡迎廣大的中草藥種植戶、合作社、商家企業加入到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的大家庭中來,讓我們攜手共創博羅縣中草藥種植事業的輝煌!會員招募,請聯繫協會專職工作人員
132 8620 2223(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