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一旦被氣、血、溼、熱、寒等物質「堵」住了,各種疾病都會隨之而來。如今氣溫回暖,即將入春,而春季正是疏通的好季節。此時用好下面這5個穴位,就能助你經絡全暢通、健康無病痛!
氣鬱一般是因為情志不舒、氣機鬱結所致,長期心情壓抑不得發洩,從而使體內器官發生淤塞。
通常表現精神不振、失眠多夢、易怒善哭、胸脅脹悶、腹部脹滿、咽部有異物感等症狀,女性可能還會有乳房脹痛、痛經、月經不調等表現。
羶中穴是位於人體的胸部正中,為八會穴之一,是臟腑之氣匯聚的地方。《黃帝內經》中曾說:「羶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意思是說羶中穴是心包經的令官,如果出現胸悶、心鬱的情況,按摩羶中穴就可以驅散心中的鬱悶之氣,讓心情變得愉悅。
此外,羶中穴還有較好的強心作用,經常按揉,不僅可以寬胸理氣、止咳平喘、宣肺化痰、通陽化濁、開鬱散結,對於女性乳腺健康也十分有益。
兩乳頭連線中點的位置。
取仰臥位或端坐位,用中指的指腹點揉穴位,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點揉。力度適中、手法均勻,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3~5分鐘即可。
眾所周知,白蘿蔔順氣的功效非常好,此外柑橘、香菜也是非常好的理氣食材,都非常適合氣鬱的人食用。
血液運行不暢,鬱積於經脈或器官之內呈凝滯狀態時,就被稱為血瘀。
皮膚上易現淤青,臉上容易長斑,牙齦易出血,口唇烏紫,小便少且顏色深等,都是血瘀的表現,若不及時治療,輕則引起頭暈、頭痛、耳鳴、健忘,重則引發心梗、腦梗、心絞痛等症。
平躺,兩腿屈膝,將雙手放在兩側。請別人把手輕輕放在自己的腹部,若輕壓無疼痛感,慢慢加重力道後有拒按的情況,有時甚至還能摸到一些包塊,就說明自己體內可能有血瘀證。
合谷穴又稱「萬能穴」,它的治療作用很廣,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效果,還可以緩解便秘,預防老年痴呆等症。
合谷是全身反應的最大刺激點,經常按揉還可以輔助降低血壓、鎮靜神經,有很好的全身調理保健功效。
五指併攏後,虎口處凸起的最高點就是合谷穴。如果位置正確,按壓時會有輕微發麻、腫脹的感覺。
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此穴,每次1~3分鐘,早中晚各3次。
溼邪傷人隱蔽,初期時並沒有明顯症狀,但滲透力強,可逐漸使人五臟失調,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頭髮愛出油,臉色黯黃易起痘,大便粘滯不暢,小便渾濁,胸悶乏力,嗜睡肢腫,小肚子變大,體型變胖.這些都是體內溼氣重的表現。
而脂肪肝、高血壓、痛風、哮喘,甚至惡性腫瘤等疾病的發生,都與溼邪有一定的關係。
足三裡是人體中最重要的穴位之一,按摩這個穴位有通經活絡、疏風化溼、補中益氣、扶正祛邪的功效,同時還有利於增強機體免疫力。所以想要祛除溼邪,按摩這個穴位很有必要。
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處再往下約3指寬處。
用大拇指按壓或順時針揉按穴位5~8分鐘,待局部有酸脹感時則為有效。
紅豆、薏米都是祛溼邪的好物,體內有溼氣時,喝紅豆薏米湯的功效也很顯著。
上面這幾種情況很多人都聽說過,然而「熱毒」大部分人就不太了解了。其實熱毒就是指火熱鬱積在體內堵塞經絡,像渾身發熱、皮膚紅腫熱痛、起痤瘡、全身關節肌肉酸痛等都是熱毒的主要症狀。
熱毒未能及時排出體外,大多是因為肝功能受損所致,所以肝臟受損也是熱毒的一個典型症狀。
曲池穴隸屬手陽明大腸經,而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故此穴既可清外在之風熱,又能瀉內在之火邪,是表裡雙清的要穴,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涼血祛風、消腫止痛的作用,尤其對於關節疼痛的治療有很好的效果。
輕抬手臂,屈肘後將手臂內彎,此時手肘關節的凹陷處即是曲池穴。
建議採用點按的方式。用拇指指腹按住曲池穴,有酸痛感後再逐漸用力深按,保持2~3秒後鬆開,休息3秒鐘再繼續。一按一松為一個循環,重複3~5分鐘即可。
此外,中醫上講「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有熱毒的人平時可吃些寒性及涼性的食物,如蓮藕、竹筍、冬瓜、絲瓜、苦瓜、菠菜等,以祛除火邪、疏通經絡。但不建議食用冷飲,以免傷害腸胃。
天氣越來越冷,身體多少都會受些寒氣。如果受寒過重,淤堵在體內,就會傷及陽氣,出現畏寒腰冷、四肢冰涼、面色發白、易拉肚子等症狀。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也是中醫治療胃痛和腹瀉的常用穴位,從古用到今,效果都不錯。
此外,心慌胸悶、心中煩躁的人以及心絞痛病人也可經常按揉此穴,可鎮靜安神、寬胸理氣。
腕橫紋向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凹陷處。
大拇指垂直按壓在內關穴上,其餘四指握緊手臂下端,力度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沒有心臟病的人每日兩次,每次按壓兩分鐘左右即可。
有寒邪困擾的人,還可以多喝些熱湯、小米粥來散寒。此外,適當運動讓身體出一身汗,體表的寒邪也會消散。